張柏春:近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階段特徵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我想分五個階段,試談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道路的一些特徵。

第一個階段,是從16世紀末到鴉片戰爭。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方交流甚少。來華傳教士傳入了歐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力學以及火器與鐘錶等技術。然而,中國人幾乎不了解歐洲發生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與社會變革。為了改革曆法,徐光啟主張:「取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他認為,追趕西方科學的路徑應該是從翻譯到會通,再到超勝。這反映了中國人在17世紀對科學發展道路的一種選擇。

康熙帝對科學興趣濃厚。他向傳教士學習數學和天文學,支持傳教士主持天文臺,卻拒絕了由西學構建的《窮理學》。實際上,他研習科學的動機不同於法國的路易十四和俄國的彼得大帝。18世紀的「禮儀之爭」顯現天主教與中國儒家文化傳統的衝突與不可調和性,清廷由此關上了與西方世界交流的大門。雖然歐洲科學技術在本質上並未對中國文化帶來衝擊,但在閉關政策的影響下,其向中國的傳播幾近中斷。1712年起,康熙帝親自指導和支持中國學者編寫《律歷淵源》,書中既包含傳入的西方知識,也含有中國固有知識。雖然其內容不能展現當時世界先進的科學知識,也不代表科學發展的方向,但卻是中國人在鴉片戰爭之前能夠進行數學、天文學等方面研究的主要知識基礎。

18世紀90年代,英國馬嘎爾尼使團來華,爭取與清朝通商。乾隆帝以「天朝上國」自居,拒絕英國人的通商請求。從那時到道光朝,清朝擁有體量很大的農業與手工業經濟,並依靠傳統技術維持著對歐洲的貿易順差。那時,中國人仍然不了解歐洲發生的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等巨變。

第二個階段,是從鴉片戰爭到1895年。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迫使清朝開放通商口岸,扭轉了對華貿易逆差。魏源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但這並未成為清朝的國策。直到19世紀60年代,社會上層意識到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遇之變局,數百年未遇之強敵」。朝廷支持曾國藩「師夷智以造炮製船」的建議,以實現鎮壓太平軍的近期目標,兼顧抵禦外侮的考慮。

在自強運動中,洋務派引進美國和歐洲的艦船與火器製造技術,興辦軍事工業,開啟了中國的早期工業化。這些舉措在圍剿太平軍方面取得成效,幫助清朝實現「安內」的目標。不過,清政府主要引進軍事技術和少數相關技術,對西方技術體系一知半解,未發展機器製造等基礎技術和基礎工業。這樣,技術上落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循環。洋務派也意識到技術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但他們在全面發展科學方面,未取得明顯進展。

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標誌著30多年自強運動的失敗,充分顯露出有限選擇西方科學技術的弊端。自強運動不過是實踐了一場殘破的或者說畸形的「工業化」與「技術現代化」。中國人吸收西方知識方面受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羈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國彼得大帝「脫俄入歐」政策與日本人 「脫亞入歐」政策,全面仿效西方的科學技術及教育、經濟與政治體制。

第三個階段,是從1895年到1949年。這一期間,國家陷入社會動蕩與民族生存危機,國家的大量財政收入用於各種戰爭。從光緒新政到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國家決定全面接受西方技術與科學,促進工業化建設。然而,各種舉措都因為國家積貧積弱、社會動蕩與日本侵華戰爭而難以徹底落實。

從1895年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從制度上接受現代科學技術。一是創建了新式學堂,推行了學制改革並廢除科舉,為培養新型人才開闢了道路;二是形成了科學技術的學術共同體,創建了中華工程師學會和中國科學社等社團;三是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四是試辦企業研發機構。現代科學技術學科與制度建設標誌著新知識體系在中國社會的立足,中國已經開始造就一些對科技進步及發明創造有重要貢獻的人才。

這一時期,中央研究院和教育部肩負著發展科學的使命。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主要開展基礎研究和人文社科研究,中央研究院還在1946年擬定應用科學發展計劃。大學主要培養本科學生,並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進步主要依賴企業,實業部、經濟部和資源委員會等部門在制定工業建設計劃時都高度重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第四個階段,從1949年到197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決定了世界的戰略格局,國共內戰的結果決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在近30年裡,國家安全一直受到危脅,國防工業與科技被置於重點建設的地位。

中國共產黨借鑑蘇聯的經驗,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大規模引進蘇聯和東歐的技術和設備。在蘇聯援建項目中,大約三分之一屬於國防建設。1952年中央對大學進行院系調整,改革和加強科技教育。工科在院系調整中得到加強,適應了工業化建設對人才的緊迫需求。

在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基礎上,中央人民政府在1949年11月成立了領導科學事業的中國科學院。到上世紀50年代末,形成了中國科學院、產業科研院所、國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地方科技機構等「五個方面軍」。

1954年國家計委按照「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精神,部署制訂十五年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於是,中國科學院制訂了自己的十五年規劃。1956年,國務院組織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高教部和其他部門的大批專家制訂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蘇聯為這個遠景規劃的制訂和實施提供了幫助。規劃的實施提升了中國發展尖端科技的能力,填補了學科與技術領域的諸多空白,帶動了許多科技領域的進步。在毛澤東等領導人看來,原子彈、飛彈等武器與尖端科技的突破就表明了遠景規劃的成功。在規劃的制訂過程中,我國形成了「以任務帶學科」為主的「規劃科學技術」發展模式,這個模式對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66年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國家陷入全面動亂,本來與國外縮小的差距又被拉大了。

第五個階段,是從1978年到現在。國家做出了重大戰略調整:由「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準備打仗」變成和平發展為主,實行對外開放,推行經濟、教育、科技等方面的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些都對中國的發展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鄧小平作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科學技術受到中國社會的空前重視。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與技術的差異,知道要通過「創新」這個環節才能將技術和科學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中國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通過殖民擴張、武裝佔領、操控市場、劫奪資源和肆意排放等積累財富實現現代化。我國只能依靠科學技術,依靠創新驅動,即更加追求技術、知識、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創新,革除體制機制的弊端。

改革開放的30多年裡,我國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體制經驗,實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建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踐證明,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與消化吸收持續提升了我國的技術能力與起點,為經濟增長與增強產業競爭力作出了突出貢獻;基於消化吸收的科技「自立」為集成創新與自主創新奠定了基礎,使我國科技進入了由「跟蹤模仿為主」向「自主創新」過渡的發展階段。

然而,迄今為止我國創新能力依然薄弱。在改革方面,教育體制等改革相對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科技與經濟「兩張皮」依然未解決好。科學技術的文化功能還有待加強。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自然科學史所張柏春研究員在中國科大縱論近現代中國的科技戰略
    1月6日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近現代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選擇》報告會。張柏春在報告中指出,1600-1840年,我國對西洋科技知識的選擇,主要是學習其天文曆法、數學、鐘錶技術和火炮技術等,學習的路徑主要是:翻譯、會通、超勝;1840-1895年,面對西洋的堅船利炮,我國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實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895-1930年,國內的現實需求是科學救國、實業救國,因而全面移植西洋近代科學技術知識和制度;新中國建立後,科學技術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工作會議召開
    近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工作會議,項目專家組成員曹幸穗、董光璧、樊洪業、劉鈍等以及各二級課題負責人或主要成員共約4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第二次會議
    9月19日,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中國工程院第一會議室召開。與會編委有中國工程院葛能全、錢左生、馮應章,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範岱年、樊洪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劉鈍、董光璧、王楊宗、張柏春,以及出版社和研究所編輯屈寶坤、胡萍等。
  • 瞭望|中國生產力發展進入高質量高效益階段
    進入「十四五」,中國生產力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中速時代。其次,科技和創新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石。第三,地緣、資源、制度等外部環境對生產力發展有重要影響作用。最後,在目前為止的現代社會,只要條件具備,生產要素配置有一個堅定的方向,就是流向利潤較高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產力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歷史性跨越,人均GDP從不到200美元增加到超過1萬美元。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站在更加廣闊的視角再次闡明了這一新的重大判斷,並強調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從而準確領會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 正確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十四五」時期是這一新發展階段的開局時期和起始階段。從經濟發展維度看,這個階段的重要特徵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數學發展的4個階段:萌芽、初等、高等、現代
    現代數學絕不是某一個民族、地區、歷史時期的產物,而是多民族、地區世世代代的生產實踐中逐漸發展而成的。既有緩慢的量的積累,也有質的突破,表現出漸進性和階段性。從遠古到現在,數學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路甬祥指出,最近一個多世紀是科學技術獲得空前發展和繁榮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國近現代科技已有近150年的歷史。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有識之士始終將科學技術置於極其重要的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 怎樣理解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怎樣理解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黨的十五大指出:實踐證明,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問題。
  • 近現代科學緣何興盛於西方
    原標題:近現代科學緣何興盛於西方  歐洲文藝復興促進了西方世界人的覺醒,人本主義復歸帶來了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繁榮。中西方科技發展速度自中世紀起形成強烈對比。   三年多來,我一直研讀林德宏著的《自然科學史概要》,循著西方科學發展的脈絡,走進西方科學家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深邃活潑的思想體系,探尋西方科技興盛的緣由,我提煉歸納了近現代科學興盛於西方的七方面原因。   一是科學家的自由意志。科學發展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即體現國家意志的外在動力和科學家探索未知的內在動力。
  • 談談我國新發展階段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這個初級階段,開始於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大體需要100年左右時間。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調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階段性特徵和發展要求,進入不同的發展階段。
  • 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與產業變革
    習主席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綠色經濟和生物技術四方面概括了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智能終端、大數據、雲計算、高端晶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帶動眾多產業變革和創新」。「面對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加速推進數位技術同製造業的結合,推進『再工業化』,力圖搶佔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習主席的講話闡明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特徵及其帶動產業變革創新的戰略作用。
  • 《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介紹,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從2010年開始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討,選擇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為案例,著力探討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與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 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這一歷史過程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然具有不斷變化的特點,在其發展的若干具體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必然會發生一些「歷史性變革」。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同時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準確理解這一重大判斷的重要意義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 何毅亭:談談我國新發展階段
    這個初級階段,開始於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大體需要100年左右時間。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調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階段性特徵和發展要求,進入不同的發展階段。
  • 淺析皮亞傑認知發展各個階段的特徵及備考策略
    一、重點知識梳理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是歷年來考試的。考試出題的重點在於每個階段的特徵的區別。皮亞傑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從不成熟到成熟一般需要經歷四個階段,具體內容如下:第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在此階段,兒童從被動反應到積極有意的主動反應,並在9-12個月逐漸形成「客體永恆性」的概念,通過感知和動作操縱物體來了解物體的屬性,適應外界環境。此階段為以後的認知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前運算階段(2-7歲)。在此階段,兒童的認知進一步發展,但是仍然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
  • 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原標題: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從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當前氣象信息化所處階段的特徵及主要內涵
    [page]    4、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從上文發展態勢的分析中,可以進一步歸納出建國以來氣象信息化發展的階段特徵,即:六十多年的氣象信息化發展,事實上經歷了兩個階段:上世紀五十餘年的資源配置階段,以及本世紀初至今的技術應用階段;而目前正進入工作協同階段。未來則將進入成熟發展階段。
  • 進入新發展階段,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大跨越(人民觀點)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如何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怎樣應對新發展階段的新矛盾新挑戰?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一起學習領會新發展階段的內涵與意義。
  • 現代科學技術鮮明特徵,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關係已密不可分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現代科學技術鮮明特徵,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關係已密不可分。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在19世紀中葉以前,科學與技術是分離的,它們各自獨立發揮社會作用,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它們的發展往往是脫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