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鮮明特徵,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關係已密不可分

2020-11-25 一路風景只能邊走邊忘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現代科學技術鮮明特徵,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關係已密不可分。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在19世紀中葉以前,科學與技術是分離的,它們各自獨立發揮社會作用,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它們的發展往往是脫節的。技術的進步往往依靠傳統技藝的提高和改進,只憑經驗摸索前進。

科學理論也經常是跟在實踐之後來概括和總結人們在生產技術活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材料。因此,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在科學理論上還沒有搞得十分清楚的東西,在技術上卻可以實現它,而科學上已發現了的東西,在技術上卻很久不能實現。關鍵性的技術突破常常同理論科學沒有直接聯繫。現代的技術發明越來越依靠科學。現代的技術完全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現代科學也裝備了複雜的技術設施。

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鮮明特徵。科學與技術的關係已密不可分。今天,從形成一種新知識到把這種知識運用到產品和工藝中去的時間正在非常迅速地縮短,有的用不了幾年,有的只有幾個月。在一定程度上,科學正在變成技術。越是新技術,包含的科學知識越密集。高技術就是包含密集科學知識的技術。現代科學的進步已經依賴最新的複雜技術裝備的支持。現代科學與技術二者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

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還表現在這一事實上,即與現代科學各門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整體化趨勢相聯繫的是,現代各種技術融合出一系列的新技術。重大的尖端技術、高技術都具有多個領域的技術相互融合的性質。當代科技發展有兩種形式: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是線性的,即以研究開發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融合是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發展成為新技術。

科技融合是非線性的,它們是互補和合作。混合許多原先不同領域的科技,進而發展出新產品,造成革命性市場。科技融合需要3個條件促成:第一是以市場主導研究與發展,而不是由研究開發引導市場,科技突破是從實驗室開始,科技融合則是從對市場的了解開始;第二是廣泛收集信息的能力,隨時掌握本行業內外科技發展動向,這需要有相當的知識廣度,掌握的信息要橫跨相當多的科技領域。

第三是長期保持不同科技領域和不同產業間的溝通與合作,參與跨行業的研究開發計劃。90年代和21世紀,將是不同領域科技創造性融合的時代。科學和技術更加接近,各種不同科技領域之間發生共鳴作用和共振現象,隨時有可能產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近十幾年來,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徵是日益求助於多學科融合戰略解決各種問題,這就導致了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出現,最終結成了具有確定的特有概念和方法論的新學科和新領域。

並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系列。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已經形成了科學技術的統一體系,這是一個包括人認識和利用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統一過程。在這個統一體中,基礎科學的意義和作用正在不斷增長,這是現代技術發展的基礎,為技術進步不斷開闢新方向。現代科學與技術的密切結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大大加快了科學發現的實際應用,科學的新發現能迅速導致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更好的新產品。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如果你也有好的想法,不妨在下方評論區內給我留言吧!

相關焦點

  • 「科學與技術」,不完全是「科技」——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科學與技術都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二者間有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從現代詞彙看,很少有兩個名詞像「科學」與「技術」那樣聯繫緊密,人們講到科學常常要談及技術,提到技術幾乎同時必須提科學,或者索性把它們簡稱為「科技」,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繫由此可見一斑。
  • 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
    現代科學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加速了社會的變革演化,並影響到人類生活、學習、生產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現代科技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加快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 鮮明的特徵
    相應的需要建立的法律制度也不同,而法律體系是一個國家所有法律規範的系統化、體系化,這就決定了各國的法律體系必然具有不同的特徵。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是要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走共同富裕道路。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社會政治文明的基本標誌,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是現代法律的一個基本特徵。
  • 陳金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徵
    可以說,美國以國家力量對一個全球化的實業公司進行打壓,這已不是他們所標榜的追求「國際貿易平衡」的初衷,這是在粗暴切割早已相互依存的全球生產鏈與供應鏈結構以及全球協作體系。儘管美方公開進行經濟霸凌,但走向新一輪改革開放的中國不能因其影響而打亂了我們的戰略節奏,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中美貿易戰的實質及其複雜性與長期性,保持自身的戰略定力,同時警惕狹隘民族主義情緒泛起。
  • 馬克思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影響
    科學是人們認知事物、發現事物的真相和原理,當今世界發展主要有幾大前沿科學領域,包含宇宙科學、基本物質科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非線性科學等。技術是由科學轉化而來的,如納米新材料技術、農業技術、環保技術、電子和信息技術等。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科學技術與社會始終保持著互動,社會的發展也是科學技術社會化的過程。
  • 路甬祥: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年會上以「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為題,就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闡述。以下為講話全文。我認為,要落實好胡總書記的要求,提高我國的自主科技創新能力,首先要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本質和時代特徵,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我國自主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今天,我想就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徵談一些自己的觀點,與大家共同切磋,歡迎批評指正。
  •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特點及其含義
    一、綜合化  作為17世紀以來通過一次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而形成的龐大複雜的知識體系,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存在著不斷分化和不斷綜合的兩種趨勢,如果說,以牛頓為代表的第一次科學革命主要是在綜合前人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爆發的一次知識革命,那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科學發展的突出特徵就是學科分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科學知識的層次性也越來越明顯。
  •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未來戰爭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是指以生命為研究對象,在生命現象觀察和實驗基礎上構成的龐大生命科學體系。進入21世紀,現代生命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用於軍事領域,並不斷催生新的作戰理念和作戰樣式,深刻影響新軍事變革的方向。波及廣泛。生物武器威脅依然巨大。
  • 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除此之外,毛澤東還對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紅與專、部門負責與全員動手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矛盾關係進行了深入探索。關於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他在1955年首次明確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⑥,後又在1958年專門論及這一問題,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根本保證,既致力於為經濟建設服務,又統領經濟建設的方向,處於「統帥」和「靈魂」的地位。
  • 張柏春:近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階段特徵
    我想分五個階段,試談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道路的一些特徵。第一個階段,是從16世紀末到鴉片戰爭。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方交流甚少。來華傳教士傳入了歐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力學以及火器與鐘錶等技術。然而,中國人幾乎不了解歐洲發生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與社會變革。為了改革曆法,徐光啟主張:「取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
  • 科學技術與技術的範疇
    一、科學技術與技術的範疇為:技術是指為了完成人類特定的實用目標而協調運作的工具和規則的體系,主要是人類為生產物質財富而運用的材料、能源、動力、工具以及工藝和控制的整個系統。有關這個系統的知識、方法、技能或技巧叫做技術知識,有時也列入技術的範疇。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 傳媒觀察丨新聞,「人文化」「技藝化」「科學化」的統一
    與其輝煌的媒體產業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的新聞教育起步其實相當晚。倫敦大學曾於1919-1939年率先開設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但在此後的30年間一度陷入中斷;直到1971年,卡迪夫大學開辦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此後英國各高校才陸續開辦了相關的傳媒院系和專業。在此之前,英國新聞界培養新聞人才,更多的是讓其通過「學徒制」邊工作、邊學習。
  • 俄前外長:中俄新型夥伴關係具四方面鮮明特徵
    原標題:俄前外長:中俄新型夥伴關係具四方面鮮明特徵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張尼)俄羅斯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前外交部長伊萬諾夫28日在出席第四屆世界和平論壇時發言評價稱,中俄兩國之間已經建立起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的新型夥伴關係,兩國合作對於21世紀國際關係構建意義重大,其經驗值得各方探討研究。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原標題: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制性發展始於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成熟於改革開放後,是中國社會發展新思維的重要提供者與變革參與者。迄今,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已成為對中國當代社會與思想影響深遠的學科之一。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正式出版新聞發布會    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主編、近百名專家撰寫的《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已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因此,在面臨科教興國重任和科技全球化挑戰的今天,系統地總結和研究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不但是學術研究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現實賦予我們的重大課題,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    對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歷程的總結及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制及其社會文化條件的研究,將為新世紀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體系的建設提供歷史借鑑。
  • 從科學教育到教育科學化:近代自然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可以說,培根在科學上具有遠見卓識,他幾乎預見了現代科學的各種實驗和創造活動。他的構想揭示了科學與人類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為科學知識的世俗化繪製了藍圖。培根的後繼者受其鼓舞把「所羅門宮」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各國科學社團正是順應這種新時代的需要而誕生的。彌爾頓是17世紀英國著名詩人、政論家,也是科學教育的倡導者。
  • 可能引發科學技術革命性發展的太赫茲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社會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各樣的新技術不斷湧現出來。電子學和光子學交叉的新興前沿領域尤為突出,從雷射到太赫茲技術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機遇。太赫茲技術為科學技術創新、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建設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可能引發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 三大鮮明特徵開闢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縱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重要論述,其突出特點就是立足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融通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緊扣當今世界與中國發展的時代課題,觀照未來人類共同發展命運,以有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和學理思維,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懈探索而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其中最為鮮明的三大理論特徵,就是繼承性、創新性和面向未來的前瞻性,也由此開闢了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 基礎理論研究是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雲梯
    我們說,基礎理論研究是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雲梯,那麼基礎理論是什麼?說穿了,就是現在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學的科學理論知識。這些科學理論知識是古往今來社會發展中,人們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研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思考總結出來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是理性思維的集大成者發展和總結出來,並系統的闡述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並成為改造和發展我們生存環境的知識體系。
  • 小行星撞擊的災變是隕落地質學的鮮明特徵
    當兩個隕石坑的巖漿衝擊波互相重疊時,花崗巖上覆於玄武巖之上,甚至花崗巖還會和流紋巖混合,也是不足為奇的。巖漿巖的氣態成因,決定了地質構造和巖石礦物的分布具有方向性。二氧化矽巖漿衝擊波層流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變,是隕落地質學的鮮明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