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觀察丨新聞,「人文化」「技藝化」「科學化」的統一

2020-12-06 中國江蘇網

編者按 隨著新技術在新聞實踐與新聞科研中被廣泛應用,以及媒介生態和業界需求不斷變化,中國新聞教育也應進行革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欒軼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劉嘉旖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4期發表論文,遴選出中、日、英、美四國56所新聞傳播院校進行梳理與分析,發現新聞教育理念呈現出國別差異,新聞教育理念主要有「實踐取向」與「人文取向」兩大分野。文章強調,新聞傳播教育在發展的道路上始終需要平衡前行——不忘「人文化」的新聞教育傳統,兼顧「技藝化」的新聞實踐與「科學化」的新聞科研,界定新聞業的邊界才能找到新聞教育的核心。

 

一、中、日、英、美新聞教育傳統

相較美國以注重通識教育著稱的哥倫比亞模式,在新聞教育的實踐取向中,美國密蘇裡模式的創立者讓知識脫離抽象,成為能應用於實際的工具;對英國而言,在根深蒂固的學徒制影響下,其新聞教育也曾挫折重重。新聞教育的人文取向則為其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特立獨行的日本新聞教育甚至不以培養技術類人才為目標;而在民國初年,中國的救亡之路則多了「辦報救國」這一條,培養能立刻投身新聞工作的報人是新聞教育的主要目的……歷史上各國的探索與嘗試,仍為今天的新聞教育提供著觀照。

(一)新聞教育的實踐取向

新聞是門應用性極強的職業,重視新聞職業技能培訓的傳統無論在美洲、西歐或亞洲都不罕見。

1.美國:「密蘇裡方法」

在世界範圍內被奉為榜樣的,莫過於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的教育模式。1908年,沃爾特威廉士(Walter Williams)在密蘇裡大學創建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這是美國新聞教育,也是世界新聞教育開端的正式標誌」。據其官網資料,「密蘇裡方法(Missouri Method)」即「learning by doing」,強調將真正的媒體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學院還創辦了8個自負盈虧的校園媒體,為學生提供最真實的媒體實踐體驗。

但這種偏向實用主義的教育模式在實際應用中也容易出現弊端。因為一旦過分強調技能培訓,難免會忽視對批判性思考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養成,而成為優秀的記者則必須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懷有同理心。

或許是意識到這種模式的不足,今天的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已將人文教育置於更顯要的位置。新聞學士學位畢業生的新聞專業課學分佔總學分的33%,其餘67%的學分則從文、史、哲、商、法等學科內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密大新聞學院拋棄了它一直珍視的職業培訓傳統,只是試圖將實踐與理論更好地平衡起來。

中國最早期的新聞教育受「密蘇裡模式」的影響很大。當近現代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際,「辦報救國」、利用報刊宣傳先進思想,成為一些知識分子的救亡選擇,培養大量能立刻投身新聞工作的報人成為當務之急。這恰好與美國的「密蘇裡模式」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但當時只是一種培養手段的簡單移植,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探索,中國要比美國經歷了更多的曲折。

2.英國:「學徒制模式」

對新聞技能培訓的傳統貫徹得更為徹底,甚至一度拋棄高校新聞教育的,要數英國及其根深蒂固的「學徒制」。與其輝煌的媒體產業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的新聞教育起步其實相當晚。倫敦大學曾於1919-1939年率先開設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但在此後的30年間一度陷入中斷;直到1971年,卡迪夫大學開辦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此後英國各高校才陸續開辦了相關的傳媒院系和專業。在此之前,英國新聞界培養新聞人才,更多的是讓其通過「學徒制」邊工作、邊學習。然而,英國大學新聞教育在「學徒制」傳統影響下長期缺席,間接造成記者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全面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精神,其中,較為嚴重的是對公民隱私的侵犯問題。

(二)新聞教育的人文取向

在美國國內,與「密蘇裡模式」形成對比的,是以人文化新聞教育著稱的「哥倫比亞模式」。

1.美國:「哥倫比亞模式」

20世紀初,美國黃色新聞的鬧劇告一段落,但煽情、低俗新聞及其背後的一系列道德失範問題,已對社會秩序造成不可磨滅的破壞。美國現代報業奠基人普利茲最終認識到,「傳統的師徒相傳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現代傳媒業的發展,從業者專業主義精神的缺失必然帶來新聞業品質的下降」。為此,他出巨資在哥倫比亞大學創辦新聞研究院,期望通過專業的新聞傳播教育,為新聞媒體輸送同時具備新聞生產技能和新聞職業道德的科班人才,讓學生對新聞業懷抱堅定的標準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對人文素養和道德良知的強調,以及新聞專業主義理念越來越被業界認可,一定程度上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新聞腐敗和黑幕的陰影中拉回到了陽光下。

2.日本:人文使命與通識教育

在亞洲,日本獨特的新聞教育模式也體現出人文化取向,具體表現為新聞學界與業界的關係呈現「涇渭分明」的歷史傳統。

日本的新聞機構並不指望新聞教育界為其培養人才。媒介希望每個進入傳媒機構的新人都是一張白紙,這樣才可以使新人通過培訓,逐漸認同該媒體傳承下來的觀念,以便維持媒體風格的一致性。

其實,新聞學院與媒體行業保持一定距離未嘗不是好事。當新聞行業受各方利益支配,其更加需要堅定的價值觀和理論支撐,形成抵抗外界侵蝕的防禦牆。而高校擔負起教書育人、研究理論的責任,保持自身獨立的判斷,反思業界與社會的關係,並及時對業界的不良行為進行監督和批判,才能更好地幫助新聞業履行服務公共利益的使命。

如今日本新聞教育的趨勢是把新聞學科作為一種全民通識課程,這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可以說是一種國家教育層面上的機智做法。對國家而言,面對數字詐騙、信息繭房、後真相等的挑戰,提高國民的媒介素養至關重要,如此便可讓公眾更好地保護自己、減輕信息技術不正當使用所帶來的傷害,從而維持社會穩定。對媒體而言,國民媒介素養的提升意味著公眾對媒介產品的評判能力和期待標準也在提高,反過來可以鞭策新聞工作者對每個新聞事實心存敬畏、認真核實,並創造出高質量且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聞作品。

二、新聞教育的理念變遷分析

隨著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專業主義對新聞職業規範的呼喚、技術在新聞實務與科研的應用、新聞行業用人需求的變化,新聞教育理念呈現出人文化、科學化、技藝化三種傾向。

(一)作為「人文」的新聞教育

「人文化」的新聞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有品德和職業理想追求的新聞人才。如今,業界和學界普遍鼓吹技術主義,出現急功近利的心態,行業內的媒體亂象又層出不窮,強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能防止新聞教育偏離培養社會「瞭望者」的初衷,回歸新聞「以人為本」的正統。本文認為,相應的「人文化」教育方法應有以下兩種維度。

第一,要加強通識教育,增進學生對事物理解的廣度和深度。第二,要加強新聞職業道德教育,明確職業規範。比如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教導學生參訪的時候不能收取被訪者或組織方的任何費用,哪怕吃組織方的一片匹薩餅也不行;以及在新聞寫作中,任何直接引用受訪者的原話,都要打電話或發郵件向受訪者確認後才能正式發表。

(二)作為「科學」的新聞教育

新聞學在高校教育中的學科定位並非總是明晰,雖然新聞學自身的人文社科基因濃厚,但隨著科技進步、基於網際網路的媒介融合蓬勃發展,新聞業務和新聞研究也主動將自己融入「科學化」的發展潮流,從數據新聞的蔓延、定量化科研論文成為學科發表主流等現象都能看到新聞教育的「科學化」傾向。

1.數據新聞:信息之美VS服務傳播

不少數據新聞作品因為過於追求視覺美化而犧牲其實用性,「信息之美」被單一曲解為「圖表之美」,流於繁雜炫目的形式,而沒有體現出對數據真正的分析和解讀,使新聞欠缺深度,有的甚至存在新聞倫理問題。這些都反映出部分從業者缺乏新聞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高校的數據新聞教學對於糾正這些問題應擔負起更重要的作用。

數據新聞教育除了教會學生數據挖掘與可視化之「術」,更重要的是傳授數據運用之「道」。數據新聞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抓取數據、挖掘事實真相、闡釋事件背後的價值所在,更好地為公共利益服務。

2.科研的量化傾向:複雜模型≠高水平研究

定量內容分析法是新聞傳播學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有學者認為,「新聞學定量研究是指依據一定的有代表性數量的新聞現象、新聞實踐、新聞觀點,運用科學的測量手段,如調查、實驗、模型、表格、統計等,對其進行數字描述和分析,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的研究方法」。

不過,在學術科研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是為了生產出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這種看似科學的科研,為了量化的量化,反而會使新聞教育走向事物的對立面。我們的新聞教育一方面要傳授給學生量化的研究方法,使其能在科研和職業中,正確利用充分的條件來展示更加精確、科學的世界圖景;另一方面,更應告訴學生,對於研究的問題而言,複雜或簡單的研究方法並無對錯,只有合適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三)作為「技藝」的新聞教育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從業者提出新的技能要求,「融媒體記者」的提出是為例證。學校開始有意識地加重對學生新聞技能的培訓,意在培養能在行業中快速上手的新聞人才,過程中卻出現功利化的傾向。

1.課程設置的技藝化

業界生態瞬息萬變,學界順勢而動,一個突出表現是很多新聞院系在課程設置方面作出了重大調整,新增數據新聞、VR或AR新聞、無人機新聞、H5新聞、視頻新聞、社交平臺新聞等主題的課程。其次,跨學院跨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也成為當下新聞教育的潮流。

然而,在新聞教育理念革新的同時也伴隨著新聞傳播教育功利化的傾向,在這樣的培養氛圍內,學生對課程、對老師的期待都是「技術優先」,而對社會系統、新聞生態、政治文化環境等與新聞業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缺乏認知;同時,由於技藝優先的培養策略,使得人文精神、人性光芒、新聞理想主義等等新聞教育賴以生存的核心、支撐漸漸被邊緣化。新聞教育課程設計在跟上業界技術發展的同時,不忘初心、堅守新聞業的人文關懷,應是新聞教育理念的不變準則。

2.培養方式的技藝化

「工作坊」是一種能有效輔助新聞實踐教育的課堂形式。其最大的優勢是培訓主題明確,貼近業界或學界的實際需求或熱點;組織形式靈活,且周期短,有助於在短時間內增強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技能掌握。

工作坊的內容和形式並不固定,總體上以實踐為導向,但工作坊模式也有待完善。其因講求授課的效率,以教技術為主,容易缺乏理論背景的導入和對技術背後所存在的倫理問題的探究,忽視人文關懷教育。因此,對於新聞教育而言,工作坊模式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教學的重心應回歸理論課堂。

3.招聘需求的技藝化

媒體對技術人才提出種種「技術」要求,新聞教育也需因勢而動。但不同技術的使用,本質上都是為了豐富新聞產品的呈現形式,創造出更具可讀性、交互性、價值性的內容。因此,在技術培訓之外,培養深諳新媒體傳播規律、敏感洞察消費者需求、擁有強大邏輯和文字處理能力、能將萬事萬物置於宏觀的社會背景之下進行思考的新聞人才,應是未來新聞教育的重點。我們的新聞教育應強調,所有技術和設備使用的歸宿,都是為內容服務。歸根到底,唯有恰當的呈現形式與優質的內容結合,才能成就優秀的新聞產品。

4.評獎標準的技藝化

評獎標準的更新也推動著新聞教育理念的「技藝化」偏好。然而,媒介融合為何而融?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簡單融合,而內容和價值的融合併沒有得到重視。高校推進媒介融合的技術教育,也不應忽視媒介融合的素質教育,如此才能為行業輸出高質量的從業者,有助於構建更加和諧的未來傳播圖景。

三、結語

新聞教育一方面要回應時代需求、適應媒介生態變化,另一方面還要堅守新聞業的核心,比如說新聞理想、新聞專業主義操守。過度「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會讓新聞這門強實踐學科與業界漸行漸遠;而盲目追求技術應用、迎合市場需求的「技藝化」教育理念又會因缺乏批判性思考、人文素養、新聞專業主義的傳授而使得新聞教育失去其核心競爭力。新聞傳播教育在發展的道路上始終需要平衡前行——不忘「人文化」的新聞教育傳統,兼顧「技藝化」的新聞實踐與「科學化」的新聞科研,界定新聞業的邊界才能找到新聞教育的核心。

(載《傳媒觀察》2019年04月號,有刪節,原文約10000字,標題為:人文化科學化技藝化:中外新聞教育理念之異同——基於中、日、英、美四國新聞教育傳統與變遷的比較研究。圖表和注釋等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作者簡介】

欒軼玫

欒軼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師,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百優」理論人才獲得者。兩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多次獲得中國廣播獎及中宣部等省部級獎項。是國內「融媒體」的早期研究者與實踐者,出版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融媒體」的學術專著《融媒體傳播》,發表融媒體相關論文60多萬字。從「全媒體」到「融媒體」到「縣級融媒體」到「四全媒體」追蹤研究融媒體十餘年,關於融媒體研究的「成果數」和「被引頻次」均排名前列。

曾在中央電視臺工作多年,歷任高級編輯、網絡發展部主任、首席研究員,親身參與了國家級媒體「融媒體轉型」的各個重要階段。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以來,開設「融媒體視聽新聞」「融媒體視聽表達」「融媒體出鏡報導」等融媒體相關課程,繼續融媒體教學實踐。

除專著《融媒體傳播》外,還出版了《新媒體新論》(人民出版社)、《媒介形象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及《英國新聞史》(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多部學術專著,其中《英國新聞史》《媒介形象學導論》《新媒體新論》分獲第五屆、第六屆、第八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論著獎」。

欒軼玫在國家級期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0篇,論文《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試論通過電臺網站聯盟實現國家電臺二次騰飛》分獲「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一等獎」(2010年)與「中國新聞獎論文獎」(2000年)。

承擔「人工智慧時代廣電融媒體發展研究」「人工智慧時代融媒體實務」「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趨勢與政策引導」等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次給中央部委相關部門就「新聞發言人」「輿情應對」「新媒體應用」「危機管理」「形象傳播」等開展專題培訓。

劉嘉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生

相關焦點

  • 傳媒觀察 | 西方「建設性新聞」的中國意義
    這種引介評說對我們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到底可以帶來什麼借鑑啟示?也就是說,它的中國意義何在?囯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蔡惠福和囯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副教授張小平,在《傳媒觀察》2020年第6期發表論文認為,建設性新聞可以幫助我們深化對正面報導科學性合理性的理解,更加端正對正面報導的態度。同時啟示我們應該拓寬視野,跨學科徵用思想資源,深化正面報導理論研究深度,實現政治話語學術化。
  • 傳媒觀察丨算法新聞,擁抱人工智慧謹防「技術霸權」
    算法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貸款申請是否獲批,也可以決定當你打開手機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什麼樣的推送。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敖鵬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1期刊文,梳理算法在當下歐美數字媒體環境中的前沿應用實踐,探討其如何影響和變革新聞的生產流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不容忽視的新聞價值判斷、客觀性、算法責任等問題。
  • 中國文化傳媒行業政策分析與展望
    從行業的意識形態屬性而言,滿足人民對多層次文化傳媒產品和服務的需要,必須牢牢堅持、不斷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行業的社會功能、經濟功能而言,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傳媒生產力,改革完善有關體制機制,在文化傳媒供給上有大作為。
  • 傳媒觀察|「強化顯政」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
    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在《傳媒觀察》2020年第11期發表論文認為: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面對更多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強化全體民眾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 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基於上述基本定位和戰略判斷,這一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把「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20)作為根本任務,把服務國家發展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總體目標,「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21),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22),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歷史進程中
  • 韓國傳媒這麼厲害?慶熙大學新聞傳媒專業等你來撩!(組圖)
    所以近年來,韓國的傳媒專業逐漸成為了韓國留學中最為熱門的專業,每一年報考傳媒專業的留學生都是逐漸增多~  在韓國學傳媒有何優勢?  1、學校傳媒資源優越  韓國大學的新聞傳媒專業,都是基於韓國最前沿的傳媒技術,並且隨時更新設置和安排,緊隨實際需要。
  • 如何實現環安管理智能化、科學化?我們有實招
    如何實現環安管理智能化、科學化?>環安科堅持以深化運用信息化建設成果為目標,按照監獄黨委統一部署,嚴格落實《眉州監獄綜合業務一體化管理平臺應用實施方案》《眉州監獄關於將綜合業務一體化管理平臺納入目標考核》等相關文件要求
  • 吳飛將卸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
    吳飛將卸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實習生 王敏琴 2017-07-17 14:55 來源
  • 韓國留學新聞傳媒專業發展前景分析
    留學頻道小編為大家介紹韓國留學新聞傳媒專業發展前景分析,希望對出國留學的同學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留學精彩內容,留學頻道為你詳細解答。  多年以來,傳播媒體的不斷更新發展使得傳播(Communication)專業成為一種涵括廣泛而且不斷擴張的熱門專業。一般說來,大眾傳播專業開設於大學的新聞與大眾傳播系或傳播學院之中。
  • 2018傳媒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騰訊新聞發布首份傳媒人能力需求報告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新媒體人才需求進一步膨脹,傳媒人才堅持「網際網路+」思維,積極擁抱網際網路,做網際網路的界的「混世魔王」。所有的傳統媒體將會被一種叫做比特的新媒體基本原子統一江山。
  • 新啟典新起點 河南啟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昨日,伴隨著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3歲華誕的喜慶氣氛,由河南法制報豫北新聞注資成立的河南啟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昨日,在河南法制報豫北新聞辦公樓前,河南法制報社副總編王海,河南法制報豫北新聞總編、河南啟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共同為河南啟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揭下「紅蓋頭」。公司全體員工共同見證了豫北新聞發展史上的這一重要時刻。
  • @新聞人 劃重點!一起回看8月傳媒大事
    原標題:@新聞人 劃重點! 其中,新聞戰線入選名單包括:程遠州等54人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程遠州等7人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擬表彰對象;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工作專班)黨支部等13個集體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擬表彰對象;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工作專班)黨支部等3個集體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
  • 傳媒觀察 | 顧理平:如果有一天,智慧機器人也有了創意和思想……
    編者按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給傳媒業的新聞內容生產、傳媒接收場景和新聞傳播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也帶來了傳媒倫理和法律的諸多困惑。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理平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9期發表論文《人工智慧時代傳媒業的面向與進路》,雖發表已有時日,但至今依然具有前瞻性。論文指出:傳媒業在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擁抱人工智慧技術的同時,必須通過推動技術治理、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綜合治理方式,推動行業的快速有序發展。
  • 貴州民大傳媒學院:打造西南地區高校一流新聞傳播學科品牌
    2018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特殊的「報導者」、貴陽市花冠路花溪湖大橋段和大將山隧道段頂著烈日採訪的「新聞人」、貴陽市軌道交通1號線全線體驗的「實習記者」……  將課堂搬到第一現場!這是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實施的全新人才培養方案之一,通過把學生帶到新聞的現場,讓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相結合,提升同學們的專業技能水平。
  • 年輕人,你為什麼「想不開」去學傳媒?丨 申請攻略
    提起傳媒專業或許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是這樣的……要很會 social 吧畢業後到底能幹嘛?感覺天天開 party申請門檻是不是很低?傳媒圈仿佛一個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有人羨慕它的高薪,當然也有人吐槽它:「窮「很多職業的從業者,通常都要求從業執照,比如醫生、會計、律師等等,但傳媒行業卻不需要。
  • 遼寧呦呦鹿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遼寧呦呦鹿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遼寧呦呦鹿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坐落於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市級優質企業孵化基地——創客公社。
  • 傳媒觀察 | 從受眾視角看兒童電影研究
    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金則霜在《傳媒觀察》2017年第8期刊文認為,這一現狀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提出了挑戰。從個體認知發展視角看,兒童電影受眾研究需關注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在獲取、理解信息方面的不同;從社會認知發展視角出發,則關注兒童電影受眾通過媒介工具理解、甚至建構主流文化的過程。從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視角看,兒童電影不僅要在內容上聚焦兒童的精神成長主題,更要重視兒童特有的、解決內在衝突的途徑。
  •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傳統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與以文化人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化人的實踐系統,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活動。我國有著以文化人的優良傳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要素,內容、方法、載體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關鍵點,也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內核實質的必然路徑。
  • 困境與出路:傳媒的現代異化及自身超越
    而現實是:媒介面對社會多種言論和因素,不能實現有效整合,不能及時有效發揮主流傳媒作用引導口頭或網絡輿論,甚至有的媒介進行新聞炒作誤導輿論,影響社會和諧。如媒介對重慶「史上最牛釘子戶」事件的大肆炒作,將其炒成熱點新聞,誘發不安定因素,從而背離了其社會協調功能。第三,文化傳遞功能的弱化。媒介的文化傳遞功能是指傳媒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社會教育的功能。
  • 吳秀波持股99%的霍爾果斯不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被列為被執行人
    天眼查App顯示,1月7日,霍爾果斯不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被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