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觀察 | 從受眾視角看兒童電影研究

2021-01-07 騰訊網

編者按:我國兒童電影市場步入穩步發展,但與國際兒童電影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金則霜在《傳媒觀察》2017年第8期刊文認為,這一現狀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提出了挑戰。從個體認知發展視角看,兒童電影受眾研究需關注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在獲取、理解信息方面的不同;從社會認知發展視角出發,則關注兒童電影受眾通過媒介工具理解、甚至建構主流文化的過程。從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視角看,兒童電影不僅要在內容上聚焦兒童的精神成長主題,更要重視兒童特有的、解決內在衝突的途徑。

「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票房、觀影人次持續增長,城市人口的電影消費習慣逐漸確立,兒童電影迎來了穩步發展。極具代表性的是2015年7月上映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捉妖記》成為了當年的現象級電影,票房顯著、引發熱議。優秀國產兒童電影(動畫片為主)的持續走紅,凸顯了近年來我國電影行業和觀眾群體對兒童電影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兒童電影產業的興起,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提出了挑戰。在我國,兒童電影受眾研究仍處在學術邊緣,研究報告寥寥且鮮有專門的主題會議。目前,我國連兒童電影受眾群體的基本情況也沒有細緻研究過。在全類型電影的大型受眾調查項目中,兒童電影的受眾與電影的兒童受眾常常是預設項。缺乏詳細的受眾描述、不了解哪些人在看兒童電影,難以進一步把握受眾對兒童電影信息的獲取程度、解讀偏好等。學界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的匱乏與我國兒童電影市場的火熱發展之間出現了明顯斷裂。

尊重兒童認知發展

受眾研究的重點在於闡釋受眾與媒介之間的關聯與影響。兒童電影的受眾既包括兒童也包括成人,其主要目標受眾「兒童」廣義上涵蓋了幼兒期至整個青春期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創作需尊重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與普通的受眾相比,兒童電影的主要目標受眾有其特殊性。兒童需要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才能夠認識和了解電影的典型特徵、掌握基本「電影語言」,將其與圖書、電視的表達形式區分開來。掌握「電影語言」,需要觀看者觀看與之認知發展相匹配的影片,從不斷變化的鏡頭、剪輯、聲效中理解畫面、聲音的象徵意義,理解角色之間的不同關係。另一方面,兒童與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處於迅速發展變化中,存在明顯的階段性特徵,研究時需對其進行年齡分組。不同年齡的孩子在心理認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獲取、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隨之不同,兒童電影製作需深入理解和把握兒童的認知發展特徵。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兒童認識世界不是信息數量上的簡單積累,而是通過不同年齡階段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形成獲取信息的全新策略。參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感覺運動階段(2歲以前)的幼兒僅依靠感覺和運動感知世界,主要接觸的是觸摸、啃咬的媒介(如紙質書、立體書);他們無法理解事物不在眼前、卻還存在的守恆概念。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的兒童以感知、直覺式思維為主;他們關注物體的外部特徵,偏愛生活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主題,喜歡物體擬人化的角色,只能理解當下視角的內容情境以及直接單一的、第一人稱的敘事策略。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的兒童具有初步邏輯能力,已經明白他人視角下的敘事策略,也可以理解相對複雜點的人物關係、觀點衝突。形象運算階段(11歲以後)的青少年逐漸具備了基於語言的抽象推理能力,可以理解複雜的敘事策略、前後事件的相互影響;能夠在接收媒介信息的過程中主動提出假設、形成預判。

在認知發展階段論提出六七十年後的今天、在更複雜的媒介環境中,學界和業界應更謹慎細緻地考慮該理論對兒童電影的啟示與影響。

不同時代媒介刺激環境不同,如果機械地照搬,很可能低估現代多媒體環境下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皮亞傑研究兒童認知發展時,更關注兒童與外界環境(媒介)相互作用的過程;關注外界信息與原有認知發生衝突時,兒童如何解釋、使用信息形成新的思想。當今兒童自出生起大量接觸幼兒繪本、立體書、音頻、視頻、電子遊戲,豐富多元的刺激情境、新媒體技術特有的符號系統可能會促進孩子更好、更早地理解媒介語言,或是影響孩子特定認知功能的發展進程,其具體影響層面及機制有待研究進一步證實。

促進兒童社會化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關注社會群體、文化環境下兒童認知發展,為兒童電影與受眾研究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路。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兒童通過不斷參與社會互動、掌握文化工具進而理解世界。其中,文化工具既包括物質工具(任何媒介),也包括心理工具(概念、規則、符號)。物質工具與心理工具相適應,方可達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說,電影形式及其信息內容都是兒童成長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觀看電影時,不僅僅是習得電影語言、獲得觀影技巧,更重要的是電影為孩子提供多元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傳遞社會文化中潛在的、基礎的價值觀。

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傳承、變化的「主流價值觀」,為兒童電影的文化價值引導功能增添了豐富的時代意義。例如,對《鐵扇公主》(1941)、《大鬧天宮》(1961-1964)、《西遊記之大聖歸來》(2015)三部電影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孫悟空」這一經典文化元素在不同時期影視作品中的內涵變化。《鐵扇公主》中的孫悟空傳遞著不屈不撓爭取勝利的反侵略精神;《大鬧天宮》中突顯了孫悟空反專橫統治、反壓迫的鬥爭形象;《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中的孫悟空則側重角色在挑戰權威、桀驁反叛、現實束縛等多股力量交錯下的自我成長與超越。

一部優秀的、引起觀眾共鳴的兒童電影所傳遞的文化價值信息既來自於受眾的強烈需求,又反哺強化了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同時,電影中符號概念的變化不僅體現了本土主流文化的變遷,也是全球化發展中多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結果。社會認知發展視角的兒童電影研究,呼籲電影文本研究、受眾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多個學術領域的共同參與。

關注精神需求和心理世界

關注、重視兒童的精神需求和心理世界,即兒童電影創作中的「兒童本位」思想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而今的問題是,雖屢屢提及「兒童本位」,但缺乏對「兒童本位」「兒童精神需求」的深入分析與理解。研究學者沒有詳細描述兒童成長中的主要精神/心理衝突;電影製作者無法準確把握兒童電影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這就容易出現「披著兒童電影外表的成人故事」,或是「兒童看不懂、成人看不上」的兒童電影。

1.聚焦兒童的精神成長主題

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數個心理的巨大變化時期。關於個體生命全程的內心成長發展,艾瑞克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頗具代表性。該理論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心理發展階段,並細化了個體成長各階段主要面臨的內心衝突。其中,嬰兒期(0-2歲)的主要衝突是信任與懷疑、兒童早期(2-4歲)的主要衝突是自主與羞怯、學前期(4-7歲)主要是主動與內疚衝突、學齡期(7-12歲)主要是勤勉與自卑衝突、青年期(12-18歲)主要是同一性與混亂衝突、成年早期(18-25歲)主要是親密與孤獨感衝突、成年中期(25-50歲)主要是繁衍與停滯、成年晚期(50-)主要是完整與絕望衝突。

社會心理發展論(尤其是前五個階段)為兒童電影的精神內核、「兒童本位」的細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框架,但這隻具有一般性的指導作用,不能毫無章法地盲目套用。

2.重視兒童特有的、解決內在衝突的途徑

兒童電影不僅要關注兒童精神需求,更要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解決內在衝突,兩者缺一不可。

2016年7月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講述了主角少女「椿」為了報恩,歷經困難與阻礙、不顧一切復活其救命恩人——人類男孩「鯤」的故事。雖然畫面精美、富含傳統文化元素,但因主題與敘事缺陷成為了一部飽受爭議的作品。其爭議之一來自於影片主創人員對兒童精神內核的成人化主觀投射。從心理發展理論看,兒童成長過程的同伴關係(尤其是同性夥伴)、與成人的認同關係是18歲之前兒童解決內心衝突的主要支持要素。雖有異性夥伴,但兒童的異性夥伴又可細分為忽略性別的異性夥伴關係和具備性別角色的異性夥伴關係兩類。其中,兒童對異性的愛慕情感通常具有性質模糊、出現時間晚等特點,且僅是成長情境中的一個分支要素。而《大魚海棠》將少女椿的情感主線大幅局限在一對一的、執著明確的異性同伴交流過程中,並將其作為了多個少年角色行動的主要推動力。作為一部力圖表現少年自我成長的影片,主角們的內心衝突、行為動機、認知行為方式等細節與兒童成長規律不符。

相比之下,國外諸多優秀的兒童電影(尤其是兒童故事片)則充分尊重了兒童世界解決成長衝突、完成自我認識的特有方式。例如2004年廣受好評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2007年美國夢工廠出品的《追風箏的人》、2009年法國兒童電影《小淘氣尼古拉》、或是從2001年起風靡全球十年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無一不是以同伴關係(尤其是同性夥伴)、兒童與主要成人的認同關係為重點展開。

在學術領域,我們呼籲學者們以跨學科角度深入研究與兒童階段性特徵相對應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在市場發展中,長時間、循序漸進的兒童電影受眾培育需要細化兒童電影分類,製作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電影。此外,我們要謹慎地對待當前基於票房市場考慮的、對「合家歡電影」日益高漲的呼聲。若兒童電影作品盲目急促地趨向於「合家歡電影」發展路徑,將使電影製作者有意無意地放棄眾多獨屬於兒童文化的典型特徵、加入更多成人電影語言元素。而堅持以科學的、持續變化觀點觀察和理解兒童,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提供相應的影視信息,將是兒童電影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載《傳媒觀察》2017年08月號,原文約5000字,標題為:兒童電影研究的受眾視角初探。此為節選,圖表和注釋等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作者簡介】金則霜,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兒童電影的受眾分析與發展策略研究」(15C0421)的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兒童電影教育論壇順利召開
    11月29日,2020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兒童電影教育論壇在廣州舉行。該論壇是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充分發揮優秀影片在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真貫徹教育部、中央宣傳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有效推進中小學影視教育工作順利開展。本次論壇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主題演講、圓桌論壇以及項目發布版塊。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頑固的受眾觀認為大眾傳媒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操縱和支配受眾,並由此產生了社會關係論、個人差異論、選擇性接觸和選擇性理解。主動的受眾:20世紀60年代,使用滿足理論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麼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開創了從受眾角度出發考察大眾傳播過程的先河,而此前的效果研究主要從傳播者角度出發。
  • 伯明罕學派「主動的受眾」研究之緣起
    社會文化主流從精英取向的文學轉向通俗大眾化的流行音樂、廣播電視、電影、通俗小說等。③通俗文化在英國社會迅速蔓延,滋生精英主義文化的沃土被不斷活躍的大眾潮所掩埋。此時再強調定位於高端受眾的經典文學已顯得抱陳守舊、不合時宜,精英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偏頗其一則必有失理性。英國傳統的文化主義面臨孤立無援的窘困境地。
  • 從「使用與滿足」角度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
    摘要: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曾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這類節目受眾接受心理的研究也被提上了議程。本文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系統地考察《朗讀者》對受眾娛樂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滿足情況,探究影響受眾接受心理的背景因素,並分析《朗讀者》存在的不足。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一、「以自我為中心」的兒童主體視角 「『視角』這一術語,專指觀察的位置和角度。」[1]觀察的角度和位置不同,對同一個事件也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敘事。珀西·盧伯克在他的著作《小說寫作技巧》一文中寫道:「在整個複雜的小說寫作技巧中,視角(敘述者與他所講的故事之間的關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傳媒觀察 | 顧理平:如果有一天,智慧機器人也有了創意和思想……
    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理平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9期發表論文《人工智慧時代傳媒業的面向與進路》,雖發表已有時日,但至今依然具有前瞻性。論文指出:傳媒業在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擁抱人工智慧技術的同時,必須通過推動技術治理、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綜合治理方式,推動行業的快速有序發展。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都亟需對媒介素養研究進行必要的梳理和再思考,而對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中受眾研究進行再論又是重中之重。媒介素養和其框架下的受眾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其目的是提高媒介使用「主體」的相關認知和技能,重塑我們的生存環境。
  • 當前海外傳媒藝術研究的現狀與特點
    這些單一視角的討論如:(1)從技術角度延伸,如網絡設計技術、數字藝術技術、藝術與科學等研究;(2)從媒介角度延伸,如基於廣播電視、網絡、移動終端等媒體傳播的藝術研究;(3)從藝術角度延伸,如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單體傳媒藝術形式研究;(4)從文化角度延伸,如遵循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研究,或遵循文化研究對大眾文化的辯護研究等
  • 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所所長劉燕南
    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所所長劉燕南 2010-04-
  • 「雙因素」理論與報業受眾滿意度研究(圖)
    目前,「受眾中心」觀念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學界的普遍共識。受眾研究也隨著媒介市場的發展和變遷而進入一個嶄新的研究階段。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受眾的滿意度研究卻遲遲未能成為關注的重點。  以往,對滿意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學、市場營銷和圖書情報學等領域,就算是對媒介受眾的滿意度研究,也多是電視觀眾的滿意度研究。
  • 從麥奎爾的受眾理論視角分析電視劇和網劇的差異
    當前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部分學者致力於研究電視劇和網劇的「臺網融合」,而忽略了差異以及二者在受眾群體上的分化。 一、丹尼斯·麥奎爾的受眾理論 (一)受眾是媒介和社會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丹尼斯·麥奎爾是世界著名的傳播學者,長期從事電視媒介與受眾研究,並著有《受眾分析》一書。
  • 傳媒觀察丨算法新聞,擁抱人工智慧謹防「技術霸權」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敖鵬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1期刊文,梳理算法在當下歐美數字媒體環境中的前沿應用實踐,探討其如何影響和變革新聞的生產流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不容忽視的新聞價值判斷、客觀性、算法責任等問題。
  • 傳媒觀察 | 西方「建設性新聞」的中國意義
    這種引介評說對我們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到底可以帶來什麼借鑑啟示?也就是說,它的中國意義何在?囯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蔡惠福和囯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副教授張小平,在《傳媒觀察》2020年第6期發表論文認為,建設性新聞可以幫助我們深化對正面報導科學性合理性的理解,更加端正對正面報導的態度。同時啟示我們應該拓寬視野,跨學科徵用思想資源,深化正面報導理論研究深度,實現政治話語學術化。
  • 從輝煌到冷落,兒童電影該何去何從
    而再往前看三十年,兒童電影曾經是中國電影輝煌的一部分。兒童片曾經是中國踐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產物,過去蘇聯有兒童電影製片廠,後來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家兒童電影製片廠。曾經的兒影是「獲獎專業戶」,不僅在國內外獲獎無數,每年6部生產指標出產的電影,也是「根本不夠放」。
  • [學子論文]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式新聞生產形式研究
    摘要:受眾作為傳播活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一直都是新聞傳播領域研究的重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社交網站、公民記者等的出現和發展,受眾深度參與到新聞採訪、寫作、傳播、分享過程中,對新聞生產過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 鄉村的味道——淘寶「村紅」直播的受眾研究
    從觀看「村紅」直播的受眾出發,可通過對受眾的量化研究和質化分析,結合直播平臺特色,從傳播學視角探究參與「村紅」直播的受眾的心理動機和媒介接觸行為之間的關係,為電商提供有效的建議,讓農民更好地網銷農產品。
  • 消費文化視角下的Vlog走紅研究
    1.2 研究介紹 近年來,國內學者針對新興的Vlog的研究成果較少且大多浮於表面。在研究對象上,多針對於視頻播放量較多的頭部生產者或明星,而忽視了對整體生產市場的考察;在研究理論上,多採用傳統的傳播學視角,但難以透視Vlog區別於其他視頻類型的特質。
  • 好看的國產兒童電影去哪了?
    國產電影《大聖歸來》曾是票房「黑馬」。視覺中國「六一」兒童節將至,帶孩子看電影慶祝節日是不少家長選擇之一。80後北京市民孫先生是一個5歲男孩的爸爸,他發現,「現在不論電視還是影院,除了熊出沒、豬豬俠之類動畫片,好像沒有別的可給孩子看了。」
  • 對於受眾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發展的認識
    摘 要:文章涉及的理論研究起始於20世紀初,伴隨著此時的大眾媒介迅速發展的是對於受眾的研究。那麼,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受眾研究是如何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理論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對後來的理論產生影響或者獨樹一幟)?研究在哪個時代是突然轉變且為什麼會有所轉變?現今受眾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又是什麼?
  • 傳媒觀察|「強化顯政」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
    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在《傳媒觀察》2020年第11期發表論文認為: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面對更多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強化全體民眾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