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罕學派「主動的受眾」研究之緣起

2021-01-07 人民網

西方專業化的受眾研究自其誕生之日起,就秉承著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究其原因,正如絕大多數學者所公認的,研究活動的資金來源、關注內容、服務對象和研究方法,無一不承擔著再生產「行政化」「經驗化」受眾研究活動的角色,這也正是美國傳播研究主導下國際傳播研究的主導力量。

然而,英國伯明罕大學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諸如霍加特、威廉斯、霍爾等人的帶領下,以其豐碩的成果充實著受眾研究的領域,「受眾」在伯明罕學派的學術視野中承擔重要的角色。它批判的立場、鬥爭的視野、文化的取向以及作為大眾利益的代言人,是與社會思潮變革以及諸位文化研究學者的個人、學術背景難以割離的。

然而,在那般崇尚精英文化的英國,為何會興起如此聲勢浩大的通俗文化的受眾研究活動呢?

一、英國文化主義的困境——定位於「精英受眾」

英國擁有著傳統的精英文化主義,在某種程度上與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相似,英國精英文化傳統的支持者如馬修·阿諾德、T.S.艾略特以及 F.R.利維斯等,認為文化的內涵在於其精神性、心靈性,其最佳表現形式就是文學。①他們嚴正地批判資本主義工業所帶來的文明,認為其是現代工業社會下批量化、同一化、平庸化的文化產品,將導致「崇高的人性」之消怠,②認為應該抵制大眾文化,保持精英特色。

即使如此,從「二戰」後20世紀中葉開始,英國社會經濟復甦、商業發展,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革。社會文化主流從精英取向的文學轉向通俗大眾化的流行音樂、廣播電視、電影、通俗小說等。③通俗文化在英國社會迅速蔓延,滋生精英主義文化的沃土被不斷活躍的大眾潮所掩埋。此時再強調定位於高端受眾的經典文學已顯得抱陳守舊、不合時宜,精英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偏頗其一則必有失理性。英國傳統的文化主義面臨孤立無援的窘困境地。

二、伯明罕學派「受眾觀」的轉向——謳歌大眾

在面對上述這樣一個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博弈的時代,伯明罕學派經歷了從創建伊始的文學轉向文化,再到通俗文化,完成了文化研究的演變歷程,突破了英國文化主義面臨的困境。根據楊東籬的總結,這樣的突破主要體現在:突破文化主義的文學觀念,從客觀的角度平等考察兩種文化;更新了文化主義對文學的評價,認為每個地域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的「感覺結構」,當代最適合承載社會「感覺結構」的文化應該是電影、廣播、電視節目、流行音樂、報刊小說這樣的通俗文化,而不是文學;更新了文化主義的文學研究方法,採取社會學的研究方法。④

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將大眾作為通俗文化產生和消費的重要源泉,將文化意義的產生和闡釋作為一個動態的權力「場域」來看待,而大眾通俗文化就是受眾反抗霸權的方式,他們將目光從精英受眾身上轉移,不斷謳歌通俗文化的存在和大眾文化的再現。

伯明罕學派的「受眾觀」之所以產生如此的變化,除了突破精英文化主義的研究困境這一學科發展的現實需求之外,與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新馬克思主義思潮盛行不無關係,諸位文化研究學者的工人階級背景則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文化研究受眾觀的實際取向和成果。

1.英國新馬克思主義思潮與伯明罕學派的受眾觀

英國的新馬克思主義把人道主義和民主和平作為理論分析的基礎,把追求人類幸福和美好理想作為其目的,基於經驗主義的現實研究和理性分析為其主要研究方法,解決人的現實困境是其關注焦點。⑤伯明罕學派所主導的文化唯物主義突出強調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獨立性,反對經濟決定論,凸顯文化和文化主體的作用。在伯明罕學派學者看來,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最底層的工人階級的大眾文化才最能體現當代文化的本質,尤其強調人民大眾、工人階級在文化創造、闡釋和消費中的作用。這使得伯明罕學派學者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⑥

2.伯明罕學派學者的個人背景

學者的人生閱歷影響著他所鑽研的方向和願意為之代言的利益團體,因此了解主要學者們的人生經歷對於理解伯明罕學派「受眾觀」的轉變具有一定意義。

斯圖亞特·霍爾於1932年出生在牙買加,是英國社會學教授、文化理論家、媒體理論家、文化研究批評家、思想家。他被認為是當代文化研究之父,曾任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主任,《新左翼評論》第一任主編。根據霍爾在2010年發表於《新左翼評論》1-2月刊的文章Life and Times of the First New Left中對自己個人經歷的介紹,他1951年獲得羅氏獎學金,直接從牙買加來到牛津,因此,「我的政治觀主要是『反帝國主義』的」。霍爾在求學期間已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並受其影響,並在後來頻繁地與牛津左翼接觸、參加社會主義俱樂部舉行的辯論。

雷蒙·威廉斯,1921年出生與威爾斯鄉間的工人家庭,是「20世紀中葉英語世界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雷蒙·威廉斯廣泛研究過藝術、政治、傳媒、哲學、歷史等領域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尤其對社會主義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思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提出了「文化唯物主義」理論。

理察·霍加特,1918年出生於英格蘭北部城市裡茲,八歲時成為孤兒,與祖母、姑姑、叔叔和堂哥生活在坐落於城市中心南部的漢斯利特,這是一個曾經繁華的工人階級街區。與其他在英格蘭北部城市裡的工人階級一樣,他的童年生活經濟困苦、勉強度日。霍加特後來對工人階級生活,尤其是其文化習慣、風俗有著濃厚興趣。

實際上,多數從事文化研究的學者都或多或少地與工人階級有關係。新馬克思主義思潮裹挾著學者們所親身經歷的工人生活,讓他們更加清楚地審視資產階級文化霸權對底層人民的麻醉和利用。從學術理論上拋開「刺激-反應」模式去探討「主動的受眾」,可以看作工人階級知識分子對麻木的底層群眾的警醒和對資產階級文化霸權的挑戰。因此,在舊有的英國文化主義的母體中逐漸孕育出了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這樣全新的、革命性的文化理論和受眾觀點。

三、伯明罕學派學者「受眾觀」的主要觀點

霍爾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伯明罕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之後,將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和葛蘭西的霸權理論引入文化研究,主要關注傳媒影響之下的受眾弱勢的大眾。實際上,霍爾及其同事們注意到,大眾傳媒並不能實現「刺激-反應」式的預期效果,受眾在面對海量的傳媒信息的時候,會產生多樣的信息解讀方式。在《電視話語的編碼與解碼》中,霍爾提出了著名的「編碼-解碼」模式,即對抗式解讀、協商式解讀和霸權式解讀。三種媒介信息解讀方式分別體現著不同的媒體-受眾關係。霍爾堅持「主動的受眾觀」,認為受眾具有相當的能動性。

在霍爾之後,大衛·莫利、夏洛特·布朗斯頓和多諾西·霍布森開展了一系列受眾研究。他們借用民族志方法,深入受眾群中進行深訪和調研,並借鑑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方法,來試圖闡明特定的媒介內容是如何被受眾所解讀和接受的。通過研究,莫利等人發現,階級、種族、性別、年齡、職業等多種因素都對受眾解讀媒介信息產生影響,受眾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同時是一個「生產意義」的過程。

據約翰·費斯克「兩種經濟」的觀點,受眾在收看電視的時候,也被作為產品被打包出售給廣告商,這類似於達拉斯·斯密塞所言的「受眾商品論」,此為金融經濟;另外,受眾在收看電視節目的時候,依據自己的階級、收入、職業、性別、種族等特點,對電視節目做出自己的闡釋,由此生產出極具個人特徵的意義,受眾在這裡既是意義的生產者亦是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感與滿足,此為文化經濟。在費斯克看來,受眾能夠抵抗住媒介中的資產階級文化霸權意識,並且還能在此基礎上生產出屬於自己的文化享受快感——這個享受在費斯克看來,是來源於受眾自己規避和反抗霸權的結果。

縱觀上述學者的觀點可知,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實現了「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觀念的轉變,受眾的角色也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這無疑對偏重於定量化、經驗化和行政化研究的傳統受眾研究成果是一個重大的補充豐富。

伯明罕文化研究學者們大膽地突破桎梏去探討主動的受眾角色,甚至認為受眾有著自我創造和消費意義的能力。據此,筆者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電子傳媒技術不斷完善的今日,受眾的解構能力空前,那麼,「受眾」這一傳播過程中的角色是否還將存在?抑或將成為另一種迥異於傳統特徵的新型電子媒介受眾?又該如何恰當度量、研究?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解構中,「作者已死」,「受眾」的命運將如何?(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碩士生)

注釋

①④楊東籬:《伯明罕學派與文化研究的演進》[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②③楊東籬:《文學研究: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的起點》[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⑤⑥喬瑞金:《論英國新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特徵》[J],《理論探索》,2006年第4期。

 來源:《視聽》

相關焦點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受眾觀】在美國主流的大眾傳播理論中,受眾是對大眾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總稱,受眾是傳播活動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傳播活動的產生動因之一和中心環節之一,同時又是大眾傳播媒介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和反饋者。受眾觀的變遷實際上是與效果觀的變遷是相一致的,傳播學的受眾觀與效果觀大致經歷了以下的變遷:被動的受眾(子彈論)——頑固的受眾(有限效果論)——主動的受眾(適度效果論)——能動的受眾(文化研究)——受眾細分化被動的受眾:在20世紀初期大眾媒介迅速發展並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早期受眾研究從大眾社會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出發,把受眾看作完全被動的
  • 受眾研究的發展路徑的轉移以及這種研究轉向的成因
    受眾是傳播行為的接受者,傳播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傳播過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條件,戈夫曼在「擬劇論」中較早使用了受眾這一概念,用以分析人們的日常互動行為。受眾數量龐大、分布散亂、層次豐富,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及匿名性。由於受眾在傳統的線性傳播觀中位於傳播過程的終點,受眾研究一直受到重點關注。
  • 傳媒觀察 | 從受眾視角看兒童電影研究
    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金則霜在《傳媒觀察》2017年第8期刊文認為,這一現狀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提出了挑戰。從個體認知發展視角看,兒童電影受眾研究需關注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在獲取、理解信息方面的不同;從社會認知發展視角出發,則關注兒童電影受眾通過媒介工具理解、甚至建構主流文化的過程。從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視角看,兒童電影不僅要在內容上聚焦兒童的精神成長主題,更要重視兒童特有的、解決內在衝突的途徑。
  • 心理十大學派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法治是良法之治、控權之治、保護權利之治。中國法治實踐學派的基本工作就是圍繞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這個核心內容,研究影響中國社會重大變遷的一系列法治實踐活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並形成立足中國實踐的法治理論體系。法治是一種治理方式如果我們過濾掉所有法治的內涵,最後剩下來的是「一種治理方式」。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21 世紀以來,尤其是最近十年,就我國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研究而言,英國伯明罕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成果成為最主要的理論來源。2009 年,伯明罕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迪克 赫伯迪格的《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在中國大陸出版。[24]該書以亞文化的「風格」為核心,探索與之相關的「拼貼」「同構」「表意實踐」等符號特徵,由此引向對主導文化和社會結構的理論批判。
  • 鄉村的味道——淘寶「村紅」直播的受眾研究
    從觀看「村紅」直播的受眾出發,可通過對受眾的量化研究和質化分析,結合直播平臺特色,從傳播學視角探究參與「村紅」直播的受眾的心理動機和媒介接觸行為之間的關係,為電商提供有效的建議,讓農民更好地網銷農產品。
  • 心理十大學派之——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20世紀初,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已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潛力來提高生產效率。行為主義心理學否定意識,認為心理學應該探索行為規律,從而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
  • [學子論文]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式新聞生產形式研究
    摘要:受眾作為傳播活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一直都是新聞傳播領域研究的重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社交網站、公民記者等的出現和發展,受眾深度參與到新聞採訪、寫作、傳播、分享過程中,對新聞生產過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 對於受眾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發展的認識
    摘 要:文章涉及的理論研究起始於20世紀初,伴隨著此時的大眾媒介迅速發展的是對於受眾的研究。那麼,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受眾研究是如何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理論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對後來的理論產生影響或者獨樹一幟)?研究在哪個時代是突然轉變且為什麼會有所轉變?現今受眾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又是什麼?
  • 教育心理學-認知學派詳細對比
    認知學派反對行為主義極端的研究人的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時人主動地在人腦中構建認知結構,強調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有苛勒、託爾曼、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其中最為著名也最容易成為我們考試重點的人物是奧蘇貝爾和布魯納,因此,我們詳細來對比奧蘇貝爾和布魯納的相關理論。
  • 第07079期勝負彩分析之1:伯明罕VS維岡競技
    北京時間:10月27日(本周六)22時 天氣:陣雨,8-11℃ 地點:聖安德魯球場,伯明罕 直播:香港NOW635臺伯明罕VS維岡競技(韋根)(伯明罕)排名:14 積分:8排名:15 積分
  • 「雙因素」理論與報業受眾滿意度研究(圖)
    目前,「受眾中心」觀念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學界的普遍共識。受眾研究也隨著媒介市場的發展和變遷而進入一個嶄新的研究階段。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受眾的滿意度研究卻遲遲未能成為關注的重點。  以往,對滿意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學、市場營銷和圖書情報學等領域,就算是對媒介受眾的滿意度研究,也多是電視觀眾的滿意度研究。
  • 為什麼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總是被邊緣化?
    儘管如此,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在中國的影響力一直不大,甚至大學經濟系的學生大多不知道奧地利學派。更多的是一些經濟學的愛好者在學習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因此,本土奧地利學派的追隨者,被戲稱為「國奧」、「土奧」。筆者接觸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時間不長,但是對其理論大為折服,尤其是奧地利學派研究經濟的切入點、主觀價值、商業周期理論、方法論、動態分析等。
  • 唐思鵬先生:唯識學建立之緣起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唐思鵬唯識學建立之緣起,可從兩個方面加以介紹。一是佛陀時代唯識學的最初出現與建立,二是無著時代唯識學的再出現與再建立。當然佛陀講說「方廣教」的目的,主要是為令菩薩進一步通達甚深緣起理,在緣境上,要緣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廣大境,所謂必於一切境智處轉,才能成就一切智智,而決不能象二乘那樣僅以成就解脫為目的、不以成就一切智智為目的。明白這個道理,自能明白為何「大乘七大性」中必以「菩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來進行受持才是「法大性」的道理[23]。
  • 心理十大學派之——認知主義心理學派
    電腦智能的研究。    2、主要觀點:    該學派反對行為主義,認為應承認人的主觀東西--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強調人是進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機體,人對外界的認知實際就是一種信息的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為此認為,認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人類認識的信息加工的過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 一個問題引發的統計學派之爭
    我看了以後,覺得貝葉斯確實是一個流行的好想法,但是卻並不是唯一想法,聯想到一些其他思路和對模糊的題意理解方式,我認為有三種學派和理解以及四個不同答案,而且,不僅答案值不一樣,他們相互之間並沒有可比性,因為他們對題中要求的答案的定義都完全不同。從中我們會回顧從概率統計到機器學習的一些經典模型,希望讀之能有所收穫。
  • 進球彩第10021期分析之3:伯明罕vs維岡競技
    北京時間:02月27日(本周六)23:00伯明罕vs維岡競技大小球指數立博:2.04 >2/2.5< 1.84易勝博:1.90 >2/2.5
  • 進球彩第10117期分析之2:伯明罕VS維岡競技
    北京時間:9月25日(周六)22時伯明罕VS維岡競技大小球指數澳彩大小球指數:0.90 >2/2.5< 0.90立博大小球指數:0.92 >2/2.5< 0.96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2018年05月21日 09:54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開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已歷經20年的發展,無論是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呼喚,還是回應該領域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