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式新聞生產形式研究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摘要:受眾作為傳播活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一直都是新聞傳播領域研究的重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社交網站、公民記者等的出現和發展,受眾深度參與到新聞採訪、寫作、傳播、分享過程中,對新聞生產過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篇文章中,筆者主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新聞生產實踐形式,即以《赫芬頓郵報》為代表的受眾作為公民記者參與新聞採編過程;以kickstarter為代表的受眾為新聞提供報導資金的眾籌新聞;以reddit為代表的受眾作為內容傳播者參與新聞聚合、傳播、評論的社交新聞聚合網站。

關鍵詞:受眾參與;新聞生產;赫芬頓郵報、眾籌新聞

Web2.0時代,基於社交網站、智慧型手機、移動終端為基礎的傳播和分享,將受眾的參與性和交互性充分發揮出來,用戶不再是被動的新聞接收者,而是主動參與新聞生產過程的出資者、生產者、傳播者。2003年,吉爾莫撰寫了一篇題為《下一世代的新聞:「我們媒體」來臨》的文章,指出受眾迫不及待卻又自然而然的參與了新聞對話,而成為整個新聞產制歷程中重要且有影響力的一環,「我們媒體」將是未來的主流媒體。 (張燕,劉一賜,2008)筆者在深入研究了目前網絡空間的新聞生產形式後探究了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新聞生產實踐形式,即以《赫芬頓郵報》為代表的受眾作為公民記者參與新聞採編過程;以kickstarter為代表的受眾為新聞提供報導資金的眾籌新聞;以reddit為代表的受眾作為內容傳播者參與新聞聚合、傳播、評論的社交新聞聚合網站。

一、《赫芬頓郵報》:作為公民記者的受眾

Web2.0時代,以YouTube、Flicker為代表的社交分享網站,掀起了UGC(users generated content)內容狂潮,一場由普通受眾參與、影響的傳播正在深刻影響著現實社會。這一發展趨勢轉移到了新聞生產領域,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普通受眾成為新聞內容的重要貢獻者,不少受眾成為公民記者,他們為新聞媒體提供線索,有時直接參與新聞採訪、寫作過程。《赫芬頓郵報》作為網絡新聞網站的成功案例,它的出現引起了傳媒界的廣泛關注,接下來筆者就以該網站為例來分析針受眾作為公民記者的參與新聞生產的情況。

(一)、為數眾多的公民記者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成立於2005年,雖然名稱為郵報,但它沒有紙質版,是一份名副其實的「網際網路報紙」,並在短短幾年間就發展成「全球第一網際網路大報」。2012年,《赫芬頓郵報》資深軍事記者伍德關於負傷退伍老兵的報導獲得了普利茲「國內報導獎」,網站也成為第一個獲得普立茲獎的網絡媒體。《赫芬頓郵報》作為一家著名的新聞博客網站,堅持原創報導與聚合新聞服務的結合,通過分布式的新聞挖掘方式來報導新聞,目前涵蓋了新聞、娛樂、生活方式、科技、聲音、地區等六大欄目,以及下設的包括三十多個子欄目,並且《赫芬頓郵報》還出版了美國、巴西、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等多種不同的版本,滿足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需要。在頭版頭條區域用滾動橫幅顯示最新的重大新聞,所有新聞的發生時間都是按分鐘來計算,因此你經常可以看到一條滾動的新聞發生在6分鐘前、15分鐘前等字樣。《赫芬頓郵報》成立之初主打新聞博客,邀約政界、商界、娛樂界的知名名流擔任其網站的博主,每天發表相關的報導、新聞評論。隨著網站的不斷發展,目前以擁有數百名的專職記者、編輯以及遍布世界各地公民記者。早在2012年,網站所擁有的籤約公民記者數目超過1萬2千名,這些公民記者天都會為網站提供大量的新聞線索、報導選題甚至是完整的新聞報導。公民記者依靠群體智慧和集體力量參與新聞報導,豐富和完善著網站的新聞內容。

(二)啟動公民記者項目,完成重大報導

為數眾多的社交網站、網絡新聞網站以及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使得通民眾獲得了發布新聞、參與新聞報導的有效途徑。作為網絡新聞中的佼佼者,《赫芬頓郵報》除了聘請公民記者外,還積極組織公民記者項目,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還是其「Off The Bus」公民記者項目。

2007年6月美國總統大選前夕,該網站發起了名為「Off The Bus」(走下巴士)的公民記者項目,在普通民眾中間大量招募志願者共同參與總統大選的報導。網站編輯預先將採訪需要提出的問題、需採集的信息等類目設計成表格然後分發給參與的志願者。從10月份開始,招募起的一萬名志願者在全美各個競選點進行採訪。大約有一百多名志願者跟蹤歐巴馬在多個州的拉票過程,隨時記錄、採訪。這些公民記者根據自身的觀察和採訪填寫好相應的表格,並將原始素材上傳給網站編輯,最終在編輯的整合、精煉下形成詳細的新聞報導。這種被稱為「分布式」新聞報導的優勢是由於參與者眾多,能以群體力量完成時間、空間跨度大的事件的跟蹤採訪和報導,並且能喚起普通民眾對公共事務的興趣,並從中發掘出內容鮮活、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 (辜曉進,2013)大選期間普通公民參與的新聞報導很快便得到了讀者的認可,《赫芬頓郵報》一躍成為2008年大選期間訪問量最高的獨立政治新聞網站,讀者數量也實現了翻番。「Off The Bus」作為《赫芬頓郵報》最為成功的公民新聞項目,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2012年的總統大選。2012年,網站再次啟動「OTB」,號召民眾通過其專設的欄目報名加入並通過電子郵件籤約。

二、眾籌新聞:作為新聞報導出資者的受眾

2008年11月,美國新聞眾籌網站「Spot.us」 的上線標誌著眾籌模式進入新聞生產領域。所謂眾籌新聞(crowdfunding journalism),其概念簡單清晰:媒體記者或自媒體人以眾籌網站和社交媒體為平臺,發起新聞報導計劃,面向公眾籌集報導所需資金,資金籌集成功後,便開展調查和報導,作為回報,受助人在整個新聞報導過程中需及時向捐助公眾呈現報導內容。作為社會網絡化時代新聞報導的新樣式,眾籌新聞充分調到了普通受眾參與新聞報導的主動性。受眾作為新聞報導的出資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記者與受眾之間的定位和相互關係。

成立於2009年4月的kickstarter,是美國著名的眾籌網站平臺,設有藝術、音樂、時尚、科技、出版、遊戲等多個欄目。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該平臺以正式將新聞作為一個獨立欄目。 截止到目前為止,kickstarter平臺上已成功完成了463個新聞眾籌項目(2014年11月20日統計),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遍布世界各地的78,315位出資者資助了這些項目。 接下來,我們通過kickstarter上的眾籌新聞實踐來探究作為新聞報導出資者的受眾是如何深入參與到新聞生產中的。

(一)、受眾成為新聞報導的出資者

傳統新聞生產過程中資金來源主要有三:一是政黨、政府或相關組織的撥款;二是出售信息的回籠資金;三是通過販賣受眾的注意力和購買力所帶來的廣告收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廣告收入成為了大多數媒體資金的首要來源。在眾籌新聞中,新聞報導資金並不依靠廣告收入而是普通受眾的資金支持。因此眾籌新聞是利用集體的智慧和金錢做新聞的一種新方式,解決的是調查報導製作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 在kickstarter網站上,眾籌項目的報導資金在十幾美元到幾萬美元之間不等,受眾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靈活選擇1美元到幾千美元的出資額度。

在眾籌新聞中,普通受眾資助新聞報導資金,在新聞生產的上遊鏈條中上發揮決定作用,發起人的報導項目必須得到受眾認可方能實施,那些不符合受眾興趣的選題便會被擱置。以公眾捐助模式作為資金來源的眾籌新聞,在很多程度上變革了傳統媒體的資金來源模式,擺脫了經濟權力對新聞製作的控制,因此在kickstarter上經常出現很多具有具有新聞價值的深度新聞報導。如2010年,美國資深自由新聞人Michael J. Totten為調查敘利亞國家的現狀,在kickstarter上發起了一個眾籌新聞項目,希望廣大的受眾能夠資助他報導經費使其重返敘利亞,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敘述中東國家在戰爭和革命的陣痛。在該項目中,Michael隨時在微博更新報導動態,並在項目完成時以全彩照片的形式呈現報導內容,參與出資的受眾可以在ipad、kindle、智慧型手機、電腦等多種終端閱讀。再如2014年9月,剛剛畢業於薩斯奎哈納大學的Scott Rodd,發起了一個名為「 The Have-Nots: A Chronicle of Poverty in America」的項目。報導者希望通過自己深入的採訪,訪問5個美國最貧窮的鄉村,通過親身經歷觀察他們艱難的生活狀況,剖析了美國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現狀。這個籌資1000美元的項目最終得到了60個出資者的支持。

(二)、作為生產型消費者的受眾

眾籌新聞生產機制中以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託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到的「生產型消費者」(prosumer,即producer(生產者)和consumer(消費者)的合成。早在1980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託夫勒就曾預言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界限將會逐漸模糊,二者將融合為一體,大規模生產轉向生產高度定製化的產品,消費者將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環節中來。通過對kickstarter網站上成功案列的研究,筆者從眾籌新聞生產的一般性流程上來探究生產型消費者在眾籌新聞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參與情況。

1、新聞選題的把關

就生產流程而言,眾籌新聞無論是在美國,臺灣,還是中國大陸;無論是平臺式眾籌,還是獨立式眾籌,其生產機制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眾包式的深度新聞報導。在kickstarter上發布眾籌項目的既有專業媒體記者或者之前從事過新聞報導的獨立新聞人,如前《衛報》科技報導記者波比?詹森,美國獨立記者、漫畫作家德?拉爾等,也有分布廣泛的普羅大眾,如眾多研究小眾新聞——「美國街頭籃球群體」的自媒體人。報導選題方案由發起人經由眾籌網站或者自媒體平臺發布,供出資人了解和篩選。在kickstarter上發布眾籌項目需要相對完整的報導計劃。發起人需將發起人自述、選題的報導背景、執行時間、發布渠道、回報形式等信息予以公布,以期讓潛在出資人對選題有基本了解後,出資參與眾籌。眾籌新聞項目有一定的資金籌集時間,只有在相應的時間裡能獲得足夠資金的項目才能夠實施。在整個選題發布與資金籌集過程中,受眾主動搜尋自己感興趣的選題並根據報導計劃決定是否出資。受眾出資參與眾籌新聞,能並不是基於利益的回報,對新聞選題的價值認同才是出資者參與的關鍵。因此,為了獲得足夠的報導資金,發起人就需要得到受眾的認可和支持,出資的受眾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傳統新聞生產中的記者、編輯,成為新聞生產過程中的直接把關人,對新聞報導選題進行評估、篩選,並最終決定著新聞報導的命運。

2、新聞調查的開展與出資人的參與

在規定時間內籌集到足夠資金的選題便進入到了新聞調查開展環節。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只提供新聞產品,受眾扮演的只是一個聽故事的角色,而作為眾籌新聞出資者的「生產型消費者」卻有著較為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欲望。眾籌新聞的生產機制允許並鼓勵出資人在提供資金的同時,對眾籌選題提出建議,有時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眾籌新聞的採訪和報導中。2013年月5月,美國著名非盈利性調查報導網站Propublica在kickstarter上發布了一個關於實習生經濟狀況的調查項目:Investigating the Intern Economy ,發起人通過走訪全國大學,探究實習生的實習故事,並對他們的實習期間的工資、生活費用、經濟條件等進行調查。在調查過程中,Propublica僱傭了一個實習生幫助他們參與調查,最終以視頻、Flash、文字、圖表、照片等多媒體形式呈現了報導內容。

3、新聞作品成形與出資人優先閱讀

在kickstarter上,發起人會根據不同的出資金額設定不同的回報形式,其中包括紀念性物品饋贈、線下互動交流活動、贈予感謝信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新聞調查作品的閱讀權利。按照大部分眾籌新聞的規則,出資人在新聞作品採寫完成後享有優先閱讀的權限。發起人需通過相應的平臺,如Twitter、Facebook、電子郵件、紙質郵寄等方式將新聞作品發送出資人。

至此,一個完整的眾籌新聞周期基本完成,出資人作為「生產型消費者」有權參與到新聞報導項目的各個環節當中,新聞生產活動的選題——出資——採訪——寫作——發布的整個過程對出資者是透明可見的,因而出資人同時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在需求與付出,權力和義務之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受眾參與新聞生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社新聞聚合網站:作為新聞聚合、傳播、分享的受眾

(一)、社交新聞聚合網站

社交新聞聚合網站是指由用戶發布新聞內容,並根據信息的受歡迎程度決定其排序的互動新聞網站。 社交聚合網站作為一類綜合了社交功能與新聞聚合的網站平臺,將新聞閱讀、信息分享、社交互動、評論交流融於一體。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社交新聞聚合網站主要有美國的digg、reddit、linkedin today、RSS、臺灣的ET today等。

(二)、受眾作為內容傳播者參與新聞聚合、傳播、評論

在傳統新聞生產中,新聞報導的發布則意味著報導的結束,而在社交新聞聚合網站上發表則意味著新聞報導的開始,在發布基礎上的分享、傳播、評論、探討則是新聞在這類網站中,用戶整合聚集新聞內容,參與到新聞傳播、分享的過程中。

Reddit網成立於2004年,是目前為止最受歡迎的社交新聞聚合網站。Reddit網站在新呈現和傳播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1、 用戶貢獻網站內容

傳統新聞網站由專職編輯負責搜集和發布新聞內容,並在層層把關和專業的

價值判斷下決定新聞內容排序。而在reddit網站中,網站所有內容都是由普通用戶搜集、整理各大新聞網站、社交媒體、論壇博客的新聞並上傳連結。用戶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興趣需要選擇新聞內容,極大的提升了參與的積極性。Reddit網站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過程中以媒體為中心的新聞價值選擇和編輯把關格局,開始向著個人把關、協同把關、網站把關三位一體的把關模式的轉變:在信息發布之初,每個受眾個人根據自己的新聞價值判斷標準來選擇新聞內容,率先實施把關;新聞成功發布之後便是全體受眾的集體編輯。哪條新聞能夠成為頭條,哪條新聞應當被刪除,都是由受眾根據投票來決定,在整個把關過程中,用戶發揮主導作用。

2、 用戶決定新聞排序

傳統新聞網站中,大多是按照新聞類別,即政治、經濟、文化、體育、娛樂

或者是按照地區,即世界、本國、亞洲、歐洲等分類方式排列新聞、安排版面等。而在reddit網站中,上傳的新聞由全體用戶投票選擇排序,最受眾歡迎的新聞可以排到首頁。如果一則新聞遭到了一定數量的用戶的反對,這條新聞很有可能被撤銷。

3、 互動性與用戶體驗感增強

在reddit網站上,互動分享體現在網站的每個細節上,每條新聞旁邊都有「互

動分享」按鈕,用戶可以輕鬆分享新聞連結到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各大社交網站,進一步擴大新聞傳播範圍,與親密好友、家人、同事分享信息。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主動與新聞發布者、其他新聞評論者直接對話,相互交流新聞評論和感想。

4、 用戶可以自行創建信息分區,方便交流

在reddit網站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創建信息分區,這樣對同一

話題感興趣的用戶可以聚集起來,在特定的新聞板塊中交流、分享、討論。這樣以來,一些小眾化的信息就不會因為關注的人少而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

社交新聞聚合網站作為一種新興的新聞網站模式綜合了社交和新聞兩大元素,它代表了網絡新聞的發展方向,通過社交化、互動化,網絡新聞閱讀變成了集體的、互動的、分享的傳播活動,而受眾在其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聞的分享與傳播。

四、結語

如上所述,《赫芬頓郵報》、kickstarter、reddit三個網站分別代表了受眾融入新聞生產的三種參與方式。受眾作為主動的、分享的參與者積極融於到新聞生產實踐中,深刻改變了新聞表達、傳播的樣態,也豐富和完善了整個新聞生產過程。但其實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在這三種形式的受眾參與過程中,受眾參與的方式並不唯一,例如在眾籌新聞生產中,受眾既可以是新聞報導資金的出資者,在也可以是參與眾籌項目、發起報導計劃的「公民記者」。 可以說,三種參與方式各有側重但又互為補充,共同組成新媒體時代受眾參與新聞生產的多種樣式。(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輿論學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張燕,劉一賜.「受眾參與」的充分實現——掘客(Digg)模式的特性與價值[J]. 國際新聞界,2008,08:75-80.

[2]辜曉進.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強強嫁接——《赫芬頓郵報》的成功之道[J]. 新聞實踐,2013,05:70-76.

[3]張建中.眾籌新聞:網絡時代美國新聞業的創新及啟示[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03:105-108.

[4]徐錢立.社交新聞聚合——Web2.0時代的新聞網站理念[J]. 新聞實踐,2013,12:72-75.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原標題: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電視新聞評論在新媒體時代面臨多重挑戰,其創新發展,既要結合電視媒體的特徵來思考,又要融合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通過推動節目形態的多樣化、構建節目內容的多元化、建設節目播出的多平臺,形成豐富多彩的節目風格,提升節目的時效性,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發揮其社會功能
  •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為應對新媒體時代的衝擊,完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銜接和融合發展,播音員、主持人需要從理念、形式、技術、內容等多方面提升專業素養。以河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培訓中心近年來創新業務培訓工作積累的經驗為例,針對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多維度的分析,探索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有效路徑。
  • 新媒體時代如何講好馬克思主義的故事
    做好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傳播,引領網絡空間輿論,是當前新聞媒體和理論工作者需要努力探索的重大課題。2016、2017年,人民網連續兩年與地方電視臺合作,推出視頻理論節目《馬克思靠譜》和《社會主義「有點潮」》,引起較大反響,對於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傳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 淺析全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話語權的重構
    商情信息獲取方式上,微信使用率為62%,是公眾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新聞客戶端使用率為56%,排名第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報紙造成了系統性創傷,內容生產無法多渠道構建,社交媒體成為主要新聞來源,報紙的傳播力、影響力處於相對弱化狀態。很多在新媒體上十萬+、百萬+,甚至過億點擊量的報導,在報紙上卻找不到蹤影。
  • 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後真相與大眾熟知的「謠言」「假新聞」有一定關聯性,但又有本質上的不同,謠言、假新聞因「假」處在「真」的對立面,美國作家拉爾夫·凱伊斯認為,在後真相時代,我們面對的不只是真相和謊言,還面臨著第三種情形,那就是一種模糊的陳述,它不是確切的真相,但也不構成謊言。他進一步解釋,「後真相,可以被稱為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軟真相、人工真相和淡真相。」
  • 一文看懂國內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之路
    進入新世紀,國內學術界出版的著述中都涉及到了新媒體的定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彭蘭認為,「『新媒體』主要指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的,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在現階段,新媒體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及其兩者融合形成的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換言之,新媒體的核心要素是終端、內容、關係與服務四者的交織。
  • [學子論文]論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觀
    第1章 基本概念綜述 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的帶動了自媒體的產生與發展,自媒體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新聞倫理淪喪的問題,這便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核心問題。本章主要目的是闡述全文所涉及到的幾個基本概念,即自媒體,自媒體時代的特徵,新聞倫理的科學定義。
  • 鄉村的味道——淘寶「村紅」直播的受眾研究
    從觀看「村紅」直播的受眾出發,可通過對受眾的量化研究和質化分析,結合直播平臺特色,從傳播學視角探究參與「村紅」直播的受眾的心理動機和媒介接觸行為之間的關係,為電商提供有效的建議,讓農民更好地網銷農產品。
  • 流量至上的獵奇時代,建設性新聞的價值、範式與趨勢
    作為一個事件,建設性新聞對當代新聞知識結構進行重新配置,生發出新的觀念和範式,為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業角色重塑和價值重構繪製了新的路徑。在壞消息更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內容消費環境中,建設性新聞的存在價值愈發凸顯。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為你帶來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晏青及其碩士研究生舒鎰惠的合作論文。
  • 新媒體產品九思——從《The Daily》早夭說起
    2011年1月,新聞集團與蘋果公司合作開發的這款iPad付費新聞閱讀產品,曾經被期待為蘋果公司與新聞集團帶來雙贏,以一種新的形式複製蘋果公司軟硬結合、體驗取勝的優勢,在新媒體領域延伸新聞集團在電視、娛樂領域的品牌影響並有所拓展。有報導說,到2012年11月,默多克至少已向《The Daily》投入了3000萬美元。
  • 思維、創意與技術:融媒體時代傳媒產品的生產路徑創新
    融媒體時代傳媒格局的變化   從「受眾」到「用戶」:角色的變遷   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被理解為「觀眾、聽眾與讀者的統稱」,這種鏈狀的媒介消費及單向的推送式傳播,令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媒體編排過的內容,受眾的個性化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 醫療衛生新聞如何實現「花粉式傳播」?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和普及,微信、微博、新聞APP等應運而生,新的媒介生態環境影響著健康傳播的發展趨勢。在融媒體時代,健康傳播的範圍、形式以及速度都發生了質的改變。作為主流媒體的國家隊,新華社應創新健康傳播的話語體系,進行健康新聞表達的創新探索,提升健康傳播的軟實力,提高主流媒體進行健康傳播的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相比較於科學傳播之前所採用的媒體形式,如電視和報紙大多採取新聞報導的形式進行一個訊息的告知,並且基於一種權威發布機構帶有一種自上而下的色彩,微博平臺的去中心化使得傳播活動更為平等和互動。 而對於科學傳播來說,開啟科學與普通公眾之間的對話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微博便具備這樣的特性。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來源:Remix 來源 | 木鐸新傳 考試將至,作為每年新聞傳播考研的重頭戲,十大傳播學理論的重要性自不必說,除了這些理論的基礎知識,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也是十分值得關注的。祝願天下新聞傳播學考研學子在考場上一切順利,未來是屬於你們,加油!
  • 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摘要:大數據時代對新聞生產的改變,不但是讓報導擁有了海量的數據,關鍵在於數據的「廣度」和「深度」,讓新聞報導的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可視化新聞就是隨著數據在新聞中的廣泛運用出現並發展起來的。從最初英美主流媒體率先實踐,到如今全球各國媒體重視發展讓其擁有廣闊應用前景,本文總結歸納了可視化新聞一路走來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這將有利於探索大數據時代對新聞報導的影響,以及未來新聞生產方式變革的合適途徑。
  • 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敘事創新
    【關鍵詞】新聞生產;新聞敘事;可視化呈現;參與式文化 1. 大數據環境與數據新聞的興起 2017年1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印發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建設數據強國看作是推進位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重要支撐。
  • 新媒體輿論波及其運動規律分析
    本文通過研究新媒體時代輿論的傳播特點,得出新媒體輿論波的三種運動規律:一是在議題自然消解後輿論波止;二是新的刺激因子出現,輿論再現新波峰;三是相關議題的出現,輿論波呈發散式運動。掌握新媒體輿論波的運動規律,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和發展時才能正確地引導和控制輿論。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第二個層面對國家認同感建構影響因素的探討中,認為重大活動的國家支持、媒介呈現以及受眾參與等各方面都對國家認同感建構有一定影響。受眾作為活動參與的主體,通過新媒體時代各種方式接觸和參與到其中,這樣的行為能夠更好地塑造受眾的價值觀,提升受眾文化認同[7]。現有研究多將國家認同感建構效果作為評價標準單獨研究,實際上國家認同感的影響因素對其也有影響。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參與權:參與權是指公民有依照法律的規定參與國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和決策,參與權更多與公民行動與公共實踐有關係,包括對國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參與與決策參與。 隱私權:受眾享有對「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無關的事物進行保密」,不受新聞媒介幹擾,個人名譽不受侵害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