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論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觀

2020-12-04 人民網傳媒

第1章 基本概念綜述

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的帶動了自媒體的產生與發展,自媒體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新聞倫理淪喪的問題,這便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核心問題。本章主要目的是闡述全文所涉及到的幾個基本概念,即自媒體,自媒體時代的特徵,新聞倫理的科學定義。

1.1何謂自媒體

自媒體英文名稱為 we media,顧名思義就是個人媒體,是我們的自己的媒體[1]。是普通大眾在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產生的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綜合起來通俗的解釋它就是,普通大眾利用安裝有具有自媒體性質的軟體(例如,微博,微信等)的手機電腦等終端進行信息的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等活動,發揮媒體效用的行為。

自媒體狹義上是指的是每一個具備自媒體能力的人,是一個廣泛的龐大的也是複雜的。這便是自媒體。

1.2自媒體時代的基本特徵

自媒體時代,指的是以自媒體為主的媒介時代,以個人傳播為主的媒介時代。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記者都是發言人都是信息的製造者。這樣的媒介構成基礎的變動讓自媒體時代呈現出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徵,明顯的提高了新聞的自由度,使媒介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而自媒體時代的兩大基本特徵便是交互性,自主性,便攜性。

1.2.1交互性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極具交互性的時代,媒體摒棄了之前單一的傳達者的角色,媒介和受眾更具有交流性,傳播信息不在是主導,更多的是傳播之後的交流和互動。可以說媒介和受眾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或者說,現在,在自媒體時代,媒介是受眾,受眾也是媒介,信息不在是單純的傳播,傳播,再傳播,而是變成了,傳播,反饋,回復,豐富,再傳播。自媒體時代是交互的時代,不再單純的傳播,互動佔據了主導。

1.2.2 自主性

自媒體時代更是一個自主的時代。自媒體時代的自主體現在很多方面,自主選擇,自主接受,自主傳播。

首先是自主選擇,人們不再是單純的媒介受眾被動的接受著來自這個那個傳統媒體的信息,自媒體時代下的人們可以自主的選擇,信息的類型,信息的來源,加收信息的方式,這樣的進步在傳統媒體的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其次是自主接受,人們不再被動的接受人們可以選擇是接受還是不接受來自各種各樣媒體的不同信息,新時代的人們更具有主動權。自媒體時代下的人們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有了科技的臂膀他們變得愈發強大愈發獨立。

最後自媒體時代下的人們具有自主傳播的特徵。自主不僅體現在接受,受眾更具備了媒介全部功能能,自媒體時代下他們是受眾更是媒體是信息的有力的傳播者。受眾接受到感興趣或者自己相關的信息可以利用手中的媒介終端傳播出去,受眾發生或者創造了某個信息也可以傳播出去。受眾可以自主選擇傳或者不傳,也可以自主選擇傳什麼或者不傳什麼。這便是自主,真正的自主。

1.2.3靈活性

除了交互性和自主性之外,自媒體的靈活性或者說是便攜性也自媒體時代的基本特徵之一。在自媒體時代,由於科技的發展自媒體終端多種多樣且小型化趨勢明顯,從越來越小的方便攜帶的個人電腦,到後來居上的平板電腦再到智慧型手機,隨著科技的發展,自媒體終端也在越來越小,越來越靈活越來越方便攜帶。人們也越來越喜歡在移動中,抓緊生活中的任何間隙做一個「自媒體人」。

媒體不再受到播出時間,採編過程的,複雜後期等這樣那樣的技術局限,在自媒體時代,在公交車上,地鐵上,在大街小巷,甚至山崗上,叢林間,只要有人,有終端,媒體就在那裡。無處不在的自媒體讓自媒體平臺上的信息成為世界上最新鮮,最迅速的媒介平臺。這便是自媒體的靈活性。

1.3新聞倫理的科學定義

引用王軍所著的《傳媒法規與倫理》一書中對於新聞傳媒倫理的定義,新聞倫理是系統研究「道德善」的大眾傳媒「應當如何」履行其職責,大眾傳媒是否符合它的「應當」以及媒介從業人員在其媒介行為中對「善與惡」,「正當與不正當」的認識與抉擇等問題的學科[2]。這段話些許有些晦澀難懂,但句句都是真諦。簡短易懂的說,新聞倫理就是一個媒體人在報導新聞時應當恪守的「倫理綱常」。

新聞倫理是媒體人新聞人應當遵守的工作準則。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3.1生命至上原則

生命是至高無上的,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3]。一個人之所以被稱之為獨立的個體便是因為其有生命,生命是珍貴的生命的倫理無可厚非的成為新聞倫理的前提。新聞報導要遵循生命至上原則。新聞的報導必須以生命至上為第一要義,必須尊重生命,生命的價值遠遠高於任何一個新聞報導的價值,新聞工作者不能因為新聞報導而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不能因為新聞報導傷害到危害到他人的生命安全。這就是生命至上原則的要義。

簡單的舉一個例子,著名的廈門「水坑摔人」照片事件,這本是一個普通的報導,因為當天雨水很大,衝走了本應蓋好的井蓋,致使騎車經過過的路人跌落水坑受傷。簡單常見的內容,之所以引發討論的原因是報導所配的照片是路人跌落水坑的瞬間搶拍照,很明顯後來經過調查也是事實的就是,記者本來就知道此位置有水坑且極易引發事故,便提前架設好相關設備在此「守株待兔」,等待路人跌落拍攝照片賺取讀者眼球。這就是典型的新聞記者為了一己私利忽視生命的例子也是典型的倫理缺失。作為一個新聞記者,對於這一事件的處理理應是及時放置警示標誌提醒路人,並聯繫有關部門排除隱患,在進行新聞報導,這才是一個新聞人應盡的責任。這樣才是珍視生命的表現。

1.3.2新聞真實原則

一個報導之所以能被稱之為新聞,首先因為它是真實的是真實發生過的,就像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一樣,真實與否便是小說與歷史的差距,真實便是辨別新聞的標準。當然也是新聞應該恪守的倫理原則。新聞報導必須是真實。

從2010年的放假標準造假報導,再到2012年十大假新聞之一的紙包子事件,假新聞不僅是新聞人的道德失範,更是一種嚴重的社會危害。紙包子事件的報導加上各個地方媒體的「添油加醋」,讓眾多「包子從業者」生意慘澹,虛假的放假安排讓廣大民眾不禁空歡喜一場。新聞必須是真實的才是新聞,新聞倫理必須遵循新聞真實。

1.3.3 最小傷害原則

最小傷害原則指的是在採訪中要注重保護和減少由於採訪而產生的不必要的傷害[4]。所指向的目標對象主要是被採訪者,新聞媒體人記者在採訪時應該注重對採訪對象的保護,這樣的保護來自隱私方面,和人身安全方面。最小傷害原則是對生命至高無上原則的延伸,強調對人身心健康基本權利的保護。簡單明了的說就是,記者對待公眾要公正,尊重,甚至給予同情,同情因報導可能受到傷害的人,保護採訪對象隱私等。

記者在新聞過程中避免的會對相關人士進行採訪,採訪首先不能讓採訪對象造成傷害,因此要在有必要時保護採訪對象的身份圖像等隱私以達到最小傷害原則。儘可能的減少因為新聞報導給相關的人和組織帶來的危害,這是新聞人應該遵循的新聞倫理。

1.3.4善良原則

善良原則指的是新聞報導的出發點是出於崇高的目的和善良的願望而對相關公眾人物及現象進行監督,其監督的目的是為了督促其進行改良,有利於進步,有利於社會發展改善陋習的。並不是為了監督而監督,為了曝光而曝光的,新聞報導的出發現點是善意的,不是惡的令人厭惡的。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見到的所有隱性採訪其實都是有些許違背善意原則的,採訪與報導的目的是為了監督改正,並不是為了讓曝光對象受到嚴厲的處罰引起社會恐慌等,這樣的報導是非善的也是違背新聞倫理的。新聞報導的出發點應該是善的這才是我們應該遵循的新聞倫理。

1.3.5 良知原則

良知,就是良心,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道德品質,新聞報導更要遵循這一原則。新聞人所面臨的良知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採訪中的良知,採訪中必須真實客觀,敢於說真話,揭露新聞事實的真想這樣才是具有良知的採訪。二是新聞報導時要有良知,注意保護當事人隱私,不報導暴力血腥色情內容等。記者筆下人命關天,記者必須要有良知,良知事關重大。

良知的缺失,會導致記者報導的不實,記者受賄等現象便是良知缺乏的體現。新聞倫理必須注重良知原則。

相關焦點

  • 自媒體力量的想像:基於新聞專業主義的質疑
    然而這種討論對於傳統媒體的生死存亡幾乎沒有意義,因為它只涉及新聞媒體的技術形態和傳播方式的問題。人們需要的是有效的信息,並不真正在乎承載信息的技術。如果傳統媒體仍然能夠不斷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那麼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就依然存在。而且如果傳統媒體能夠利用自媒體技術不斷擴張,那麼自媒體時代甚至為傳統媒體做大做強提供了機遇。
  • [學子論文]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式新聞生產形式研究
    2003年,吉爾莫撰寫了一篇題為《下一世代的新聞:「我們媒體」來臨》的文章,指出受眾迫不及待卻又自然而然的參與了新聞對話,而成為整個新聞產制歷程中重要且有影響力的一環,「我們媒體」將是未來的主流媒體。所謂眾籌新聞(crowdfunding journalism),其概念簡單清晰:媒體記者或自媒體人以眾籌網站和社交媒體為平臺,發起新聞報導計劃,面向公眾籌集報導所需資金,資金籌集成功後,便開展調查和報導,作為回報,受助人在整個新聞報導過程中需及時向捐助公眾呈現報導內容。作為社會網絡化時代新聞報導的新樣式,眾籌新聞充分調到了普通受眾參與新聞報導的主動性。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使得輿論的「焦點」發生了反轉,偏離了起初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設置的輿論焦點。現代網民公共討論的平臺,微博應是排在第一位的,在瀏覽熱點事件時,會產生一些疑問和質疑,在部分「意見領袖」的帶領下,個體的質疑通過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平臺集合起來,逐漸形成一種集體的質疑,在集體力量的影響下,很多網民會強化、放大質疑的心理,甚至可能會形成質疑一切的偏執:只要是主流和官方聲音,「不管你說什麼,我都不信」或者「我只相信我相信的」,這就造就了後真相時代,受眾對事實和真相的虛無主義態度甚至犬儒主義心理
  • 朱耀洪: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及其當代價值
    在研究和處理天人關係的過程中,我國古人提出了內涵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形成了獨特的生態倫理觀,為我們今天進行生態倫理研究、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源。 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的核心內容 以「參贊化育」為主旨的儒家生態倫理觀。「參贊」,是指人對天地宇宙運行的參與、調節;「化育」,是指宇宙萬物的演化與發育。
  • 新聞媒體畢業論文附錄格式是什麼?
    本文由 查重降重中心 sp8080.com 整理分享在為新聞媒體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學習使用附錄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常常被學生所忽視。一些學生認為附錄部分不像其他寫作部分那麼重要,它是可選的,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它也具有很多寫作目的和效果。附錄是很好的補充說明,是新聞媒體畢業論文正文寫作過程中的一個循序漸進的內容。
  • 後真相時代自媒體言論亂象及規範
    【摘要】在後真相時代,越來越多的訴諸情感以獲得流量的自媒體營銷號為了吸引眼球,發表一些故意製造矛盾、煽動網民情緒的內容,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對於自媒體大號的失當網絡言論必須加以規範管理,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努力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和共情能力,多方合力營造更加清朗的網絡環境。
  • 傳媒觀察|自媒體放大鏡下看明星私德,有何不妥?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生產者,技術的賦權使得公民的表達自由得以彰顯,周揚青的自我披露和主動曝光將羅志祥的失德行徑暴露在公眾面前。媒體逼視學者陳力丹對「媒體逼視」這一概念做了如下定義:「媒體逼視是對私人領域過度公開的報導行為,這種行為給被報導的個體帶來他們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同時也造成大眾傳媒的功能失調,是新聞媒體社會角色的錯位。」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子,心繫民生"社會實踐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2002年建院以來,一直秉承「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教育方針,高度重視學生社會實踐,鼓勵學生走入基層、了解國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新聞從業觀。暑期社會實踐具有完整的培訓體系,涵蓋社會調研、新聞採編和支隊技能三方面,具體培訓內容包括社會科學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新聞採訪與寫作、紀錄片製作、團隊建設、財務制度、論文寫作等。學院專業課教師擔任實踐支隊的指導老師,為支隊提供學術研究指導,對實踐方向和內容進行把關。
  • 自媒體寫作與論文寫作,論證過程的區別
    自媒體寫作中,尤其是議論文寫作,我們需要對自己闡述的觀點進行論證。論文寫作中,我們也需要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推出自己的論點。那麼自媒體寫作有哪些論證方法?論文寫作有哪些推理方法?自媒體寫作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四種。論文寫作的推理方法有歸納推理、演繹推理、溯因推理三種。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一下自媒體寫作論證方法與論文寫作推理方法。
  • 在短視頻流量時代,圖文自媒體該如何脫穎而出?
    營銷策劃書 導語 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網絡新媒體已然早已突破「新」的概念,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體系。圖文(網絡新聞)、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絡新媒體正以一個健康、蓬勃的狀態發展著,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自媒體的行列。
  • [學子論文]淺析新聞倫理與新聞傷害
    受眾在作者的引導下,不再給予弱者同情,痛恨施暴者,反而把一切都歸因於楊武的懦弱,無能,把嚴肅的新聞當成了趣聞,笑料。 電視媒體更是藉助其直觀的報導優勢繼續按照這些媒體人的議程設置發展。不加任何技術處理拍攝受害者,外加冷嘲熱諷,如某衛視「今日一線」主持人在節目中說:「看到這裡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做丈夫的楊武怎麼能窩囊到這種地步。」
  • 安家:知否靠50萬粉絲耍橫背後,是自媒體時代個人話語權的放大
    原來成為網紅自媒體人,擁有大批粉絲,關鍵時刻是可以作為籌碼來威脅他人的。何為自媒體?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從狹義來說,自媒體是指以單個的個體作為新聞製造主體而進行內容創造的,而且擁有獨立用戶號的媒體。如今是一個人人都能「自媒體」的時代,進行完實名認證,就可以在眾多平臺開設帳號,運營屬於自己的自媒體。
  • 自媒體時代不公開審理刑事案件的信息保護
    自媒體時代如何實現對不公開審理案件的隱私保護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特約請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審判領域法官就該問題作出詳細闡釋,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思考。  基於公正審判與公民知情權的要求,司法公開成為訴訟的基本原則。然而,出於保護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的需要,立法者在利益衡量之後對司法公開進行了例外規定。
  •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獲得三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關鍵詞:新聞框架 網絡事件 傳播比較 中文提要:本文以傳播學為視角,藉助新聞框架研究方法,以郭美美事件為例,比較在大型網絡事件傳播中網絡媒體報導和報紙媒體報導的異同,得出一般性結論,並試圖解釋其原因。
  • 論文抽檢鞭策學子踏實求學
    近日,教育部印發《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啟動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試點工作,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
  • 陳進:科學的自然倫理觀是生態文明的基礎
    將倫理觀應用於處理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首推美國生態學家阿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他提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應該有一種準則,限制包括對待環境破壞等方面的行為。當前,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不因生態環境的惡化而陷入滅頂之災,就必須拋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觀念,抑制和修正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吸取傳統樸實的生態倫理觀中的積極因素,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觀,使人類在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共存中得到持續發展。
  • 李青鬆散文創作中的環境倫理觀 | 胡穎峰
    藉由對其環境倫理觀這種較結構化的認識,我們更容易了解其觀念中的洞見與不見。在此茲將李青松書寫的環境倫理觀簡要歸納論述如下:(一)超越人類中心論大多數生態文學創作都是從「否定」人類中心論開始建立他們的環境倫理觀,因為唯有不認同當前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才有提出新倫理的動力。
  • 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確立健康的生態倫理觀
    早在1962年,雷切爾·卡森就在《寂靜的春天》中對人類使用農藥等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警示,要求我們審慎思考「控制自然」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以負責任的方式將科技創新導向對人類有益的發展軌道,形成人類和自然關係的合理協調。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暴發,再次讓人類警醒,要求我們審慎考慮人類與自然的新關係,將健康的生態倫理觀確立為我們未來發展的基本遵循。
  • 盧永春:新媒體時代下如何處置負面新聞
    在網際網路媒介空前繁榮、媒體高度商業化的今天,社會「公器」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信息藉助新媒體平臺,傳播即刻遍及全國,輿論「殺傷力」越來越兇猛。這一時代背景下,一旦發生不良事件,極易吸引大批媒體的「捕捉」 報導以及招來網民的聚焦。特別是負面新聞如果沒有積極有效的應對,很有可能引發影響深遠的輿情危機,不利於事件的良性解決,同時傷及公信。
  • 央視副臺長孫玉勝:媒體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並不來自娛樂,而是新聞
    場下鴉雀無聲,沒人知曉。我告訴大家,今天是世界電視日,會場立即響起掌聲。鑑於電視的巨大傳播力和影響力,1996年,當年聯合國大會決定每年的11月21日為世界電視日。巧合的是,正是那一年,我們繼創辦《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之後,又創辦了《新聞調查》和《實話實說》。央視的第一輪新聞改革由此進入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