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洪: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及其當代價值

2021-01-09 人民網

天人關係是我國傳統文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在研究和處理天人關係的過程中,我國古人提出了內涵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形成了獨特的生態倫理觀,為我們今天進行生態倫理研究、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源。

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的核心內容

以「參贊化育」為主旨的儒家生態倫理觀。「參贊」,是指人對天地宇宙運行的參與、調節;「化育」,是指宇宙萬物的演化與發育。儒家認為,世間萬物皆自然所生,人作為自然所生之物應從屬於自然、參與自然的演化與發育。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既然世間萬物皆天所生,在地位上就應彼此平等。作為萬物的一員,人並沒有什麼特殊,不能高居於萬物之上,主宰萬物。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人盡人之性,物盡物之性,則人與物「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中庸》)。也就是說,人只有「參贊化育」,才能促進人與物、物與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以「道法自然」為內核的道家生態倫理觀。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與規律,先於天地而存在,由道而生萬物。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既然萬物為道所生,那麼,「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宇宙萬物都有獨立而不可代替的價值。作為萬物的一員,人與天地萬物是共生共存、合而為一的關係,即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人類的活動應該遵循和效法天地、自然的運行之道,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以「眾生平等」為要義的佛家生態倫理觀。佛家認為「一切眾生,貴賤不足」(《摩登女經》),強調世界上萬物和人均為平等關係。堅持「眾生平等」,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和諧穩定運行的前提與保障,即所謂「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載,日月平等故四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無爭」。(《五燈會元》)從「眾生平等」的基本立場出發,佛家勸導人們愛物厚生、慈悲為懷,提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倡天人和諧、人際和諧,等等。

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的當代價值

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的當代價值,表現在它既能為現代生態倫理學提供精神養分,也能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資源。

作為一門學科的生態倫理學雖然問世於西方,但已成為當今各國學界共同關注的「顯學」。我國生態倫理學的建構和發展,既要吸收借鑑西方生態倫理學研究的有益成果,又要吸收借鑑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精髓與要義。自20世紀中期以來,人類中心論與自然中心論之爭成為貫穿西方生態倫理學研究的一條主線。人類中心論者認為,人類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存發展應服從服務於人類的生存發展;自然中心論者則認為,人類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其他物種與人享有平等的生存發展權,人類的生存發展應服從服務於自然界和生態環境的存在和發展。這兩種生態倫理觀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狹隘的人類中心論勢必造成人類的唯我獨尊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無力;極端的自然中心論則意味著放棄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最終會導致人類發展的停滯。超越人類中心論與自然中心論之爭,恰恰可以從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中找到靈感、獲得支撐。無論儒家的「參贊化育」、道家的「道法自然」,還是佛家的「眾生平等」,都既強調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與其他物種之間處於彼此平等、共存共生的關係;又突出人類的主體地位,強調發揮人類在發現和遵循自然規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的主觀能動性。這些思想觀點中的合理成分,是我們今天建構中國特色生態倫理學的有益資源。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8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在為數不多的相關研究成果中,馮雷《現代生態運動中東方傳統思想的價值與局限——龜山純生輪日本佛教生態思想的現代意義》介紹了日本學者龜山純生關於如何看待東方傳統生態思想文化在現代生態運動中的作用與價值的思想;賴章盛《論「小傳統」——民間生態文化的傳承、改造與提升》將民間生態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改造與提升作為論文主題。
  • 陳進:科學的自然倫理觀是生態文明的基礎
    陳進從哲學角度看,倫理應該屬於道德的範疇,在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上大多數自然倫理觀主要來自哲學家個人論點或者宗教中樸實的自然觀,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我國,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都流行以人為萬物之主,以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強調人與自然的主客之分,都存在過分宣揚人是自然的主宰,以人類為中心,強調徵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理念。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確立健康的生態倫理觀
    早在1962年,雷切爾·卡森就在《寂靜的春天》中對人類使用農藥等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警示,要求我們審慎思考「控制自然」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以負責任的方式將科技創新導向對人類有益的發展軌道,形成人類和自然關係的合理協調。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暴發,再次讓人類警醒,要求我們審慎考慮人類與自然的新關係,將健康的生態倫理觀確立為我們未來發展的基本遵循。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和研究範式的限制,我國學術界對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還存在著若干不足,甚至空白點。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和其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新思潮理論建構的影響,決定了我們必須重新深入研究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並重估其價值,並在深化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強化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新思潮的追蹤研究的有機互動中,深化我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 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人類必須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其存在的意義,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為判別各種事物價值和效用的依據,而應以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為判別依據。這就進一步要求人們在思想道德層面上進行變革。     隨著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出現和逐漸加重,關於環境倫理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
  • 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人類必須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其存在的意義,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為判別各種事物價值和效用的依據,而應以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為判別依據。這就進一步要求人們在思想道德層面上進行變革。 隨著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出現和逐漸加重,關於環境倫理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
  • 李青鬆散文創作中的環境倫理觀 | 胡穎峰
    他在與自然進行互動時所秉持的思維,以及不斷省思中形成的價值體系,尤其能顯示其創作特色。藉由對其環境倫理觀這種較結構化的認識,我們更容易了解其觀念中的洞見與不見。在此茲將李青松書寫的環境倫理觀簡要歸納論述如下:(一)超越人類中心論大多數生態文學創作都是從「否定」人類中心論開始建立他們的環境倫理觀,因為唯有不認同當前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才有提出新倫理的動力。
  • 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效度
    原標題: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效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的價值觀念流變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的價值觀秉持了歐洲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傳統,並在批判以自由主義為核心內容的資本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逐步孕育出來。百餘年來,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憤怒和對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們(主要包括工人階級、婦女、少數族裔和有色人種等)的同情,當代歐洲左翼政黨及其理論家致力於通過民主的方式建立徹底實現自由、平等和團結的理想社會。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原標題: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教育倫理學是研究與教育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當代應用倫理學新興學科之一。教育倫理學有不同的理論類型和研究層次與範圍。我們應當根據發展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需要,積極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
  • 可持續發展需樹立正確環境倫理觀
    其中,人類中心論包括強人類中心論與弱人類中心論;非人類中心論則包括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論、大地倫理學、生態中心論、深層生態學等。  人類中心論的基本理論認為,人類是最高的存在者,人類知識將無限逼近對宇宙一切奧秘的完全把握,人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只具有工具價值。
  • 安來順委員談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粘合劑」與「助推器」
    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7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趙瑩瑩)「新的時代讓文化遺產工作有了一個最突出的新特徵,就是其在當代中國文化生態中的作用越來越活躍、功能越來越複合。」3月6日,文藝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安來順在主題發言中分享了對於文化遺產工作的思考,他建議,進一步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價值,助力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交流互鑑。
  • 培養環境倫理觀 南寧將環境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
    培養環境倫理觀 南寧將環境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     新桂網-當代生活報南寧1月14日訊(記者羅俠通訊員廖居衛)以後邕城各中小學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自由地享受到環境教育了!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推進「兩山」轉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麼轉化等現實難題。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科學的價值核算體系能精準地評估出生態產品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可以在「兩山」轉化的識價值、摸家底、助轉化等環節發揮積極作用,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提升人們對生態產品價值的認知。
  • ...環境與環境問題,高頻知識點匯總,中國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產生,使得當代環境問題顯示出大範圍、高危害等新特點。  3.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巨大的人口壓力、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運用、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即伴隨著人口、資源和發展而出現)。  4.環境問題產生的實質:環境問題就是資源問題、發展問題。其根源就是人類中心主義指導下的傳統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 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是我國當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01什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要包括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機制和價值轉化機制。價值評估機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
  • 雲南大學金子強教授到校分享文化自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3月29日晚,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邀請雲南大學金子強教授到新迎校區面向入黨積極分子作題為「文化自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的主題黨課。金教授描述了中國各傳統學派百家爭鳴的場面,並對各學派的主張和特點作了講解;分析了當代社會優秀之人的品格特徵;闡述了文化自信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提升黨性修養的重要性。金教授教育入黨積極分子們要善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朝著優秀黨員的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