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在於對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價值理性和實踐理性為核心的道德規範系統,以及看待世界與事物的獨特思維方式等的自信,在於對這些中華文化所展現出來的獨特的核心理念和獨特的精神氣度的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對人類、民族和國民的價值和可能貢獻在於: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引領人類的共同價值,貢獻中國智慧;凝聚價值共識,培育民族精神;賡續禮儀之邦的傳統,塑造現代公民和君子人格。
-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多元共生是顯著特點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 大家好!近年來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知識界甚至廣大民眾的關注。關於國學與傳統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問題,這次我想講的是,在傳統文化與國學熱興起的背景下,當代中國傳統和現代之間的一種張力和互動。現在大家已經逐步意識到傳統資源並不是現代化的障礙,而是它的有益補充。
-
安來順委員談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粘合劑」與「助推器」
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7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趙瑩瑩)「新的時代讓文化遺產工作有了一個最突出的新特徵,就是其在當代中國文化生態中的作用越來越活躍、功能越來越複合。」3月6日,文藝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安來順在主題發言中分享了對於文化遺產工作的思考,他建議,進一步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價值,助力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交流互鑑。
-
第二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在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了百餘年的互動,進一步融合發展出豐碩的文化果實。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文化自信」漸成時代強音。其中,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議題。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12月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蘊涵並彰顯此「三度」,所以成為理論自信之根。 我國傳統文人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顯示自信。從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的關係看,「腹有詩書」是基礎,「氣自華」或「『論』自華」是自信的結果和表現。文化範圍像大海那樣寬廣,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等。中國人愛喝茶,俄國人喜飲酒,美國人放不下槍,諸如此類,統屬文化。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作者: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 陳紅兵,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曉春摘 要:傳統生態思想文化也存在自身固有的局限。如傳統生態哲學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帶有直觀籠統特點,缺乏嚴格的科學分析與論證。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遺產保護應有的態度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是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它豐厚的文化沃土更深深地滋養著中國的當代文化,使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得以承續其優秀的血脈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文化遺產越豐厚,文化底蘊就越深厚,文化自信就越充分。
-
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是那種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的靈魂和基因的傳統。 【重要性】 1、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環保觀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環保觀,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環保觀處處可見,雲南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常常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沒有外界的幹擾和誘惑
-
【校報特稿】大學文化:專家學者談全球視野下大學文化
該論壇以「人文握手科學——中國現代大學文化的構成與趨勢」和「立德樹人、養成家國情懷,加快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為主題,匯集了國內外知名教育研究者,集中研討中國現代大學在精神和文化上的追求,分析中國現代大學文化的構成和未來發展的趨向,旨在進一步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文化自信
-
雲南大學金子強教授受邀為昆工城市學院新學期黨課培訓開講
3月22日晚,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08期黨課培訓在新迎校區報告廳正式開課,第一講邀請雲南大學金子強教授講授《新時代的政治宣言與行動綱領--領悟黨的十九大》,城市學院600餘名學員參加了學習。講課中,金教授帶領學員共同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以及十九大以來取得的光輝成就。
-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雲南篇 彩雲之南 綺麗勝景留遠客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陝西篇]陝西構建文化強省:大秦腔響徹古秦川[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吉林篇]文化春色倍還人[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海南篇]國際旅遊島,以文化為魂[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安徽篇]徽風皖韻融入大時代[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江蘇篇]文化支撐經濟轉型[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山東篇]看齊魯大地文化新業態[文化中國發展報告
-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源流、演變、趨勢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關係緊密雖然廣義上的語言文化研究歷史悠久,但其內涵和研究思路同當代西方作為獨立學科的「文化語言學」(Cultural Linguistics)並不完全一致。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誕生與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20世紀50年代指出:「中國思想,其對歐洲貢獻之大,實遠逾吾人所知。在通盤檢討之後,恐怕歐洲從中國得到的助益,可以與西方人士傳入中國的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科技相媲美」引自《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譯本》,第3冊第236頁。而東方傳統文化在當代科學技術中的作用則更為重大。
-
北大易經教授陳炳地與共和國演講家劉吉研討傳統文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復興」喚醒了中華民族對自我文化傳統的肯定,面對寬廣的世界舞臺,為更好地傳播、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如何面向現代,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理論探索有哪些新的突破,優秀傳統文化理論與制度創新如何良性互動等,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
弘揚傳統文化,建構文化自信——山科大中文系話劇匯演精彩啟幕
7月17日晚,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2017級文化藝術實踐匯報演出在大學生活動中心二樓報告廳舉行,話劇《窩頭會館》、《潘金蓮》、《立秋》、《趙氏孤兒》、《家》、《妻妾成群》等經典片段的演繹,為在場嘉賓、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別樣的文化盛宴。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_杭州網
——談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都離不開文化所激發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