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這隊人馬到了目的地。我命定要在那裡經歷種種悲歡離合的小寨,隱藏在竹林之中。在一百米之外,我還沒發現它的存在。狗吠聲,繚繞於竹梢的縷縷炊煙,使那沿途伴隨著我們的熱帶鳥的長鳴聲減弱下去。走過小路的最後一次拐彎,密集的竹叢豁然開朗。
在空地上長著一些大樹。它們一棵離一棵很遠。那虯伏在地面上的粗大的根莖,像終生勞作的老人蒼勁的手指。而那濃鬱青翠的巨傘形的綠枝,卻充盈著青年人的熾熱的生命力,遮天蓋地,無休無止地滋長。
張曼菱《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張曼菱:雲南人,著名女作家、紅學家)
文化中國系列報導: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遼寧篇]「新東北風」掀開遼寧文化新篇章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河北篇]燕趙文化贏得滿堂彩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重慶篇]山城重慶為科學發展樹文化路標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陝西篇]陝西構建文化強省:大秦腔響徹古秦川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吉林篇]文化春色倍還人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海南篇]國際旅遊島,以文化為魂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安徽篇]徽風皖韻融入大時代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江蘇篇]文化支撐經濟轉型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山東篇]看齊魯大地文化新業態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黑龍江篇]龍江唱響文化「大戲」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內蒙古篇]草原文化之花愈加絢爛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北京篇]打造世界級城市文化名片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廣西篇]八桂大地勁吹文化風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湖南篇]文化湘軍正崛起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山西篇]巍巍太行看文化新格局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廣東篇]嶺南文化引領時代新潮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篇]屯墾戍邊 以文明道德為基石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福建篇]海西潮湧 文明之光照八閩
光明日報「文化中國發展報告」贏得熱烈好評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上海篇]海派文化再逢春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湖北篇]荊楚文化繪新圖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天津篇]文化春潮湧津門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河南篇]中原風景一時新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浙江篇] 鍛造文化軟實力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寧夏篇]塞上寧夏 小省區辦出大文化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新疆篇]民族和諧之聲響遍天山南北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四川篇]文化川軍 一筆濃墨寫異彩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江西篇]幸福指數因文化而提升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甘肅篇]隴原大地建設文化新「糧倉」
[文化中國發展報告·西藏篇]藏族兒女守望民族文化保護地
臨滄佤族甩髮舞
大型舞蹈音詩《麗水金沙》在世界文化遺產地麗江華彩上演,陶醉四海遊客;散發著泥土氣息的《雲南映象》紅遍大江南北,成功打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鳳氏彝蘭》、《水乳大地》、《好大一對羊》、《諾瑪的十七歲》、《白潔聖妃》摘得一項項桂冠;《村官普發興》、《楊善洲》感動中國 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雲南文化的力量。
政策護航,助推文化產業
一個經濟欠發達的邊疆民族省份如何在文化上創造了驕人業績?
早在1996年,雲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標。特別是雲南省第八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關於文化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為給全省的文化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雲南省近年來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建設指導意見,頒發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雲南行動綱要》,對全省文化產業發展主導產業、區域布局等進行科學規劃。目前,全省省級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基本完成,組建了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文化企業,各轉企文化單位活力普遍增強,效益明顯提升。
雲南還從實際出發,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與企業、與科技結合。「十一五」期間,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演藝業、影視產業、工藝品產業、文化旅遊業、茶文化、珠寶玉石產業等具有雲南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農村文化戶也在發展壯大。
大力投入,確保文化惠民
「十一五」期間,雲南省級財政累計投入文化建設120億元。今年開始,省級文化事業建設費由每年4500萬元增加到8000萬元,有力促進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同步繁榮發展。
全省上下關注文化民生,深入實施「邊疆解五難」、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開展「文化大篷車」送戲下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
在「邊疆解五難」等工程的推動下,全省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明顯改善。省博物館新館等10大省級標誌性文化設施開始建設,西雙版納民族博物館、玉溪聶耳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全面推進。
返本開新,催生文化繁花
成立重大文化藝術項目創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設立1000萬元的雲南文藝表彰獎勵經費,連續舉辦五屆「雲南文化精品工程」評選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下,雲南文藝創作持續繁榮、精品迭出,音樂、舞蹈、文學、戲劇、攝影、電影、電視、曲藝、雜技等在全國性、國際性重大文藝賽事中屢獲大獎。
為加強民族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傳承,雲南建立健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在全國率先頒布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地方性法規,建立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投入。大力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在全省各地確立了各類文物保護點、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村鎮、世界文化遺產,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和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文物建築得到了有效保護。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當這首旋律優美、情真意切的雲南民歌迴蕩在耳畔,眾多來自海內外的旅客準備踏上返程時,經受了一次雲南文化洗禮的他們,期待著這片神奇的土地開出更加燦爛的文化之花!(光明日報記者任維東)
讓核心價值深入人心讓核心價值深入人心
今年教師節前夕,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兼「兒童之家」院長張桂梅老師在北京參加了由光明日報社、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典禮晚會,被授予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教師」榮譽稱號。
1975年,18歲的張桂梅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邊陲中甸縣支邊,從教36年。她先後在中甸縣小中甸林業子弟學校、大理喜州中學、華坪縣中心中學、華坪縣民族中學、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工作,長期紮根邊疆,身患癌症卻堅持奉獻,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節衣縮食、養育數百個孤兒,近年來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百名優秀母親、全國十佳知識女性、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雲南省首屆興滇人才獎、雲嶺先鋒獎章。
像張桂梅這樣的道德模範,近年來在雲南層出不窮。
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雲南省委宣傳部把大力弘揚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先後推出了龔曲此裡、鄭垧靖、楊竹芳、刀會祥、楊善洲等一大批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重大先進典型和道德模範,注重用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教育群眾,用模範榜樣宣傳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蘊含的道德力量,鼓舞全省人民愛黨愛國、敬業奉獻,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雲南還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公民道德宣傳日」活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踐活動和「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等活動,不斷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
此外,雲南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在高校廣泛開展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討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中,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雲南民族團結宣傳周」教育活動。
為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紮實推進馬克思主義建設工程。針對邊疆民族地區實際,著力打造「艾思奇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品牌,組織開展了「十七大精神進邊寨」、「科學發展觀下基層」系列活動。
專家點評
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片段
雲南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來謀劃和推動。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後,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推進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邁進的戰略思路。省委八屆八次全委會正式把建設民族文化強省與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一道,確定為雲南未來發展的三大戰略目標。
雲南省第八次黨代會以來,逐步樹立了新的文化發展觀,正在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雲南現象」。
雲南文化建設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歸納起來就是「六個始終堅持」:即始終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贏得了文化改革發展的先機;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各族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群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文化發展的成果;始終堅持改革創新,把中央要求與雲南實際結合起來,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文化樣式創新、運作方式創新;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確保文化建設始終沿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向前進;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把文化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文化的地位作用;始終堅持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實現文化旅遊的較好結合,走出一條邊疆民族欠發達省份科學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全面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有效路子。
(作者系雲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文產辦主任、省攝影家協會主席)
文化工程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紅河元陽哈尼族梯田
萬裡邊疆文化長廊
從1992年起,根據文化部「萬裡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的安排部署,雲南省結合實際提出了實施意見,要求各地以單元規範化建設為基點,以重點交通線穿越的地州市縣鄉鎮所在地為基礎,多方籌措資金,建設文化設施較為齊全、服務手段較為先進、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地帶。「十一五」期間,按照《雲南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規劃》,繼續組織實施了千裡邊疆文化長廊、貧困縣兩館一站建設等重點工程。
邊疆解五難
2007年,雲南省開始實施邊疆「解五難」工程,其中在文化建設項目上,為25個邊境縣及3個藏區縣配發了「文化大篷車」,為23個邊境縣及藏區縣級文工團(隊)配發了演出設備。目前,全省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5.37%和96.39%,農家書屋已覆蓋全省85%的建制村,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15個州(市)支中心、129個縣級支中心、1094個鄉鎮基層站點,新建和改擴建圖書館52個、文化館5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836個。
亞廣影視信息傳媒中心
2007年12月25日,雲南亞廣影視信息傳媒中心奠基,2008年2月28日開工建設。該中心由事業核心區、廣播與電視演播區、信息網絡傳輸區、影視產業區等組成,是雲南省為促進雲南廣播影視業發展、加快雲南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現代新昆明建設而確立的「十一五」重點項目。
大事記
1996年12月 中共雲南省委六屆四次全會首次提出建設「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目標。
2000年8月 舉辦「雲南文化產業展覽洽談會」,明確提出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0年12月 省委正式下發《雲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綱要》。
2001年 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快文化事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1年9月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成立。
2002年5月 《麗水金沙》在麗江市開始商演。
2003年8月8日 由楊麗萍領銜的大型原生態舞蹈《雲南映象》首次公演。
2005年1月25日 雲南出版集團公司成立,全省新聞出版系統實現了政企分開、管辦分離。
2005年12月8日 中國西部首屆文化產業博覽會在昆明舉行。
2006年7月 總投資2.5億元、由張藝謀執導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在麗江玉龍雪山腳下開演。
2007年11月 由雲南省文化廳和《農民日報》社等在昆明共同舉辦「中國福保鄉村文化藝術節」,盛況空前。
2008年3月 10月 雲南省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舉行,共創作演出2萬多個節目,演出近5000場,觀眾達1000多萬人次。
2009年6月 中共雲南省委常委會通過《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若干意見》。
2009年12月27日 雲南廣電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28日 雲南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在昆明掛牌成立。
2009年12月30日 雲南省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2010年3月7日 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的中國文化產業「雲南現象」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2010年11月19日 集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為一體的國內一流文學藝術殿堂雲南文苑項目奠基儀式舉行。
2011年6月 由中國文聯、雲南省、上海市、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在雲南玉溪、上海和昆明舉行。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