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2021-01-09 國際在線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而在微觀層面,十二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網絡教育和社會培訓的興起,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知識素養;科技進步特別是人工智慧、自動化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把人們從重複的機械勞動中解脫出來,這些變化意味著今天人民群眾獲得了進一步的解放,文化時間、文化能力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將迎來新的變化。

自信是文化新需要的主色調。一個人需要自信、一個國家同樣需要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新突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取得新進展的背景下,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會被激發出來,自我矮化、自我醜化的文化作品和產品受到批判和拋棄,自信會成為新時代文化需要的主色調。第一,自信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人民群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文化自信首先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因此,真正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作品會更多的受到人民群眾的肯定和喜愛,這是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基本表達。第二,自信提振原創性文化需要。原創性是指基於社會實踐的獨立創作,它可以是傳承、借鑑,但絕不是抄襲和剽竊,也不是翻版、改編、整理和譯介,創新是它最鮮明的標識。只有文化自信才有文化原創。對原創文化的喜愛、需要,是人民群眾抑制不住的、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的外在映射和表達,是勇於向前、敢於探索的文化表徵。第三,自信提高包容性文化需要。文化自信源於文化交流互鑑,摒棄文化保守和文化自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文化自信的寬廣胸襟。文化自信,傳承、吸收、借鑑、交流甚至交融交鋒成為文化的常態。經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攝,優秀傳統文化、異域優質文化,都是擁有文化自信的人民群眾樂於接受的文化品種。

 創造是文化新需要的大趨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隨著社會發展,人們越來越從制約文化創造主體性顯現的時間因素、智力因素、思想因素中解放出來,由現實的、隱蔽的主體轉化為現實的、顯現的主體。「人民群眾在文化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正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把人民群眾滿足文化需要的狀態化分為主體狀態和客體狀態,現在已經出現並且將會發展的大趨勢是:人民群眾主體創造型文化活動的需要不斷增長。主體創造型文化活動主要是指人民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中,能夠發揮主體作用,創造出新的文化成果的文化活動,文化成果的創造過程、創造成果是創造主體文化需要滿足的源泉。身心自主參與、創造新成果是主體創造型文化活動的主要標識。今天生活中不斷增加的教育活動、體育活動、網絡文學創作活動等就是人民群眾對主體創造型文化活動需要增長的表現。人民群眾客體接受型文化活動的互動需要持續增加。客體接受型文化活動主要是指主體在參與文化活動中,呈現出客體狀態,被文化活動的施行方所影響的文化活動。在這種文化活動中,參與主體的文化滿足是在文化活動施與方的影響下實現的。這些文化活動中互動環節的增加,實際上人民群眾文化主體需要顯現的一個表達。最典型的趨勢是講授類節目越來越拋棄「一人、一桌、一口」的單向形式,而越來越靈活地增加嘉賓與觀眾的互動。甚至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為了吸引遊客,也在努力增加體驗環節。

多樣是文化新需要的大潮流。文化需要的多樣性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結果。文化自信促進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意味著人的自由發展,認同自己的自由發展也意味著理解、包容他人的自由發展,這是文化新需要多樣性的邏輯基礎。首先是文化觀念內涵的多樣性。對於同一個事物,人民群眾需要多角度、多層面的認知、解讀、闡釋,僅僅只是一種或幾種觀念內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差異化、個性化的文化需要了。人民群眾文化新需要滿足的多樣性大潮湧動,並不意味著需要觀念內涵「全色系」的呈現。「全色系」的呈現是文化迷失,而不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以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基,文化觀念內涵的多樣性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攝的「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多樣性。其次是文化承載形式的多樣性。對於同一文化觀念,需要不同的文化載體來呈現、表達。這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發展所帶來的個性化文化需要,而且今天社會生產能力的提高也為這種需要提供了物質可能。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載體世界,凸顯個性的文化需要滿足,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應然狀態。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新技術變革引發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伴隨著國家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技術的創新與國家治理的變革相輔相成,每一次新技術的應用都可以解決或克服國家治理中的棘手問題,同時,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也會使國家治理面臨新的挑戰。縱觀整個國家治理的發展進程,新技術的應用主要在三個方面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第一,提升單個行政機構的治理效率;第二,促進跨機構之間的協同治理;第三,推進政民合作與社會共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解碼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文化根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如何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0-09-29 15:56: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
  • 釋放「中國之治」的文化能量
    崔桂田: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只能基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以馬克思主義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人類政治文明發展成果為借鑑,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治理的智慧之源,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和價值導向,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
    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對「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發展關係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例如,「一帶一路」建設、抗擊伊波拉病毒、抗擊新冠疫情的國際支援、國際維和活動的廣泛參與等。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這種理念根植於歷經滄桑的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新型舉國體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體現在科技創新領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在此,要深刻認識和正確理解新型舉國體制形成的歷史和現實因素,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從而使新型舉國體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 「社畜」青年為什麼需要「沙雕」文化?
    數據來源:雲合數據近幾年,「沙雕」深受年輕網友的喜愛,不少網友還以「沙雕網友」自稱。「沙雕」的貶義色彩逐漸淡化,好玩、搞笑成為其內涵新解,如今更成為劇集市場的常客。今天,劇研社就從風靡市場的「沙雕劇」開始,和大家聊聊「沙雕文化」。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蘊涵並彰顯此「三度」,所以成為理論自信之根。  我國傳統文人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顯示自信。從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的關係看,「腹有詩書」是基礎,「氣自華」或「『論』自華」是自信的結果和表現。文化範圍像大海那樣寬廣,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等。中國人愛喝茶,俄國人喜飲酒,美國人放不下槍,諸如此類,統屬文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將「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帶頭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黨員權利加以強調。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憲法總綱,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5月,中央印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軟性要求」轉化為「剛性規範」的法治導向。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要堅定文化自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每一種文明都具有獨特性,這是文化自信之源。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生產條件等因素,以及觀察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差異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表現出各民族適應大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獨特方式。
  •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國脈,構建國民的精神家園,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並對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將起到重要作用。
  • 日本的「鬼怪文化」談
    日本有「千妖之國」之稱,種類多且詳細,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歷史,成為影視作品最愛翻拍的鄉野題材。究竟日本有哪些妖怪?為什麼妖怪大多是女性?「樂吃購!日本」在鬼月幫大家剖析日本流傳千年的妖怪傳說,讓你變成日本鬼怪通!
  • 姚科:產品IP中滲透中國文化自信
    姚科:產品IP滲透中國文化自信 2020年12月03日 12:35 來源:風財訊 每個時代都有局域實在性,與未來糾纏疊加,失落的解釋,在盛宴中醒來。歡迎進入,錨定的世界。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2]據此,文化自信的具體內容清楚而確定,文化自信也有了清晰的歷史坐標,我們便可以循著歷史的坐標去找尋堅持文化自信的緣由,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標示出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發展過程中成功實現中國本土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融合與創造性轉化,發展了富有時代精神與創新意義的寶貴文化財富,實現對中華文化的時代性再造與創新。
  • 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
    2、從理論上看,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視野和空間。   3、從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實踐方向。   4、從我國要實現由富變強的歷史性飛躍看,文化自信是實現這一新飛躍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