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

2021-01-20 荔枝網新聞

  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對「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五中全會的《建議》把「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含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內。

  對此,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表示,高校在建設文化強國中應該積極作為,像北京電影學院有非常明確的使命,就是為中國培育最高端的電影人才。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產品,應該說無論是產品形態,還是產業規模,都具備很大影響力和傳播力,要實現文化強國目標,電影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北京電影學院作為國內培養高端電影人才專門的高等院校,身上的責任非常大。

  北京電影學院要為文化強國戰略出力,要解決幾個問題。第一,要輸出最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人才,也就是電影專門人才。電影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比如跟國外打交道的國際型人才,比如說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還有一些在某個領域特別尖端的技術人才,這些都是需要去瞄準、去培養的。所以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好優秀人才來支撐電影事業和產業。

  第二,除了出人才,還要出思想。北京電影學院要為文化強國提供前沿的藝術理論和學術觀點,也就是在學術上,把中國特色的文化理論學說研究好、傳播好。

  第三,北京電影學院要推動電影產業自身的發展,讓我們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當前,中國無愧為電影大國,一是熒幕塊數最多,有8萬多塊;二是票房全球第二,2019年達到了600多億,2020年因為疫情半年多沒有開場,但票房也達到了200多億;三是創作全球第三,指中國自己的電影生產創作能力,一年能拍一千部左右的電影。這樣的成績,使得整個電影產業的體量和規模,綜合看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我們跟好萊塢相比差距還比較大,所以還需要繼續努力。我們的原創力、基礎設施的競爭力、人才的競爭力、藝術創作的引領力,還有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覆蓋力和深層次的影響力,現在都需要提升,這是一個複雜的工程。

  第四,要營造電影文化。北京電影學院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為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電影文化,比如說通過各種影視評論、影視學術交流、辦各種電影節、大型的展覽來引導社會話題,開展群眾性的、大眾的電影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在對電影的追逐中,在對明星的追逐中,在對藝術的追逐中,去辨識,增加大眾的審美力、判斷力和家國情懷、道德情操,為整個社會營造一個優雅的、良性的、有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同時是健康和繁榮的電影文化環境,這都是北京電影學院為文化強國建設應當去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文字整理/王博)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發展關係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例如,「一帶一路」建設、抗擊伊波拉病毒、抗擊新冠疫情的國際支援、國際維和活動的廣泛參與等。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這種理念根植於歷經滄桑的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解碼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文化根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如何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遺產保護應有的態度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新技術變革引發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伴隨著國家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火種和耒耜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產出,進而淘汰了原始部落;青銅器的出現使遠徵成為可能,國家的疆土開始外拓;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蒸汽機讓工廠替代了手工作坊,讓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短短幾十年就讓中國這個當時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從「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中跌下神壇,傳統小農經濟被徹底打敗;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電力技術推動了電燈、電話、電力機車、電視、電影的發明,令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深刻變革,國家間的聯繫和競爭也拓展到了新的深度
  •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民族向心力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民族向心力 發表時間:2016-07-06   來源:柳州文明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最重要的就是有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做支撐。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文化支撐和文化自信,才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鑄就中華民族之魂,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   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構建一個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
  • 堅定文化自信怎麼做?習近平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 釋放「中國之治」的文化能量
    為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維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總體布局、全面思考,著力抓好以下工作:切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落實到思想理論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各方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增強憂患意識和問題意識,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赴桂魯調研
    3月27日至4月1日,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的率領下,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調研組奔赴廣西山東兩省區開展調研,六天時間,星夜兼程,從八桂大地到孔孟之鄉,看駱越文化,尋諸子百家,在行走中感受文化自信,在調研裡體會中國故事。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0-09-29 15:56: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用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學生們的心靈,推進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社會活動聯動育人;促進「四史」學習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有效融合;打造城建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天津城建大學多點布局、多措並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打出立德樹人「組合拳」。
  • 盧展工率隊到桂魯調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3月27日至4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在廣西山東開展專題調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鮮明提出了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
  • 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
    【理論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為人民大眾服務,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努力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目前,中國電視劇和圖書年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電影產量高居世界第二;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609.76億元。進入新時代,隨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人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越來越高。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新型舉國體制根植於中國的歷史傳統和黨的偉大曆程新型舉國體制適應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是符合現代國家治理模式的創造性成果。首先,新型舉國體制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和實踐的有益因素。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是數千年大一統的延續性,即大國政治、大國規模的統一性為文明之常態。
  • 周建平博士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演講 宣講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梁鑫報導:電視節目如何利用現有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出具有傳媒特色的文化產業名片?7月18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宣講團成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顧問周建平博士到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作了「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的專題講座,就上述問題與公共頻道黨支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30餘人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