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2021-01-09 國際在線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

新技術變革引發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伴隨著國家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火種和耒耜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產出,進而淘汰了原始部落;青銅器的出現使遠徵成為可能,國家的疆土開始外拓;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蒸汽機讓工廠替代了手工作坊,讓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短短幾十年就讓中國這個當時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從「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中跌下神壇,傳統小農經濟被徹底打敗;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電力技術推動了電燈、電話、電力機車、電視、電影的發明,令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深刻變革,國家間的聯繫和競爭也拓展到了新的深度;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計算機技術更是將現代國家的治理水平帶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治理所需的工具和手段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治理的複雜性也隨之大大提高。

與歷史上的技術變革相比,當下在人工智慧、移動互聯、雲計算、區塊鏈、量子通訊、生物技術等諸多領域均不斷湧現出革命性的新技術,這必將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引發一場更為深刻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在這次變革中,信息、生物、物理和數位技術將深入融合,新技術的觸角幾乎延伸到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所能企及的所有空間和維度,必將在深度、速度和廣度上深刻改變我們今天所認知的世界,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科學技術已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國家治理的本質是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又會反作用於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要勇於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新一輪技術革命不僅衝刷著傳統國家理論的支柱性概念——暴力、戰爭、疆域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也讓國家治理的核心要素經受著新的洗禮——對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理解和要求越來越高。

總的來說,新一輪技術革命對國家治理模式變革的推動作用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技術層面上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技術實現了疫情期間對病毒傳播途徑和易感染人群的精準搜尋;雲計算和雲存儲技術讓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本大大降低,行動網路又讓社會公眾接觸公共服務的成本趨近於零;北鬥導航系統的建立為我國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系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各個領域提供了基礎性的技術支持。

第二,新技術本身也推動著文化的不斷演進以及制度的不斷革新。高鐵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國成為全球高鐵運營裡程最長的國家,高鐵也成為我國對外宣傳的名片,向海外展示著中國基建的強大實力;基於大數據技術的金稅三期工程讓企業偷稅、逃稅無處遁形,政府稅收徵管成本大大降低,國地稅合併也變得水到渠成。

總之,新一輪技術革命不僅為政府治理提供了工具,同時也要求政府本身需要具備更高的治理水平。隨著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的理念和邏輯也要進行革命性調整。我們需要深刻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邏輯,構築一個與當前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即建立以文化、制度和技術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國家治理模式。

雖然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技術的應用卻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消滅愚昧和貧困、帶來技術紅利的同時,也可能帶給人類災難和痛苦。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可能會導致大量勞動力失業,特別是容易被機器替代的低端勞動力,這又會進一步惡化收入分配,拉大社會貧富差距;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在預防和治療癌症、延長壽命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倫理問題。科技的發達程度越高,可能產生的風險和危害也越大。但是,技術革命是大勢所趨,它不會因任何人的意志而停滯不前,我們需要興利除弊,將新技術和國家治理進行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和國家治理向前邁出更大一步。

新技術與國家治理的方式與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國家治理也逐步從信息化階段轉入數位化階段,並向智慧化階段邁進。技術的創新與國家治理的變革相輔相成,每一次新技術的應用都可以解決或克服國家治理中的棘手問題,同時,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也會使國家治理面臨新的挑戰。縱觀整個國家治理的發展進程,新技術的應用主要在三個方面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第一,提升單個行政機構的治理效率;第二,促進跨機構之間的協同治理;第三,推進政民合作與社會共治。

面對新技術的出現,國家的態度也分為三種:第一,對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表現出積極支持的態度;第二,對有損國家與人民利益的進行明令禁止;第三,對那些在國家治理層面利大於弊的技術,一方面鼓勵其發展與應用,另一方面對其採取嚴格監管以防止其對國家與人民的利益造成損失。新技術的出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新技術的存在也是服務於人類活動的。國家治理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正確引導新技術更好地為人類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服務。

新技術與國家治理的體制機制建設

國家行政管理承擔著按照黨和國家決策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的重大職責。因此,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新技術不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驅動力,也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社會發展良性循環的核心部件。以數字政府建設為例,行政機關數位化轉型不是簡單地依託數位技術提升行政效能,而是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創新行政方式、優化行政職能,使跨部門之間的權責更加協同。此外,我們還需注意到,新技術本身只能起到輔助決策的作用,如果要建立更加科學的行政決策機制,則還需要從國家治理層面進行頂層設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國家治理應以人民為中心,以民眾需求為導向,重視民生服務,讓新技術帶來的便利惠及百姓。

具體來說,首先應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縮小數字鴻溝,讓人民群眾真正體驗到依託新技術的行政服務帶來的便捷和高效,從而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其次,應持續推進便民智慧服務體系建設,聚焦民眾所關心的領域,構建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務體系。最後,應利用新技術構建全新的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模式,為營造和諧的政民互動環境打好堅實基礎。

新技術與國家治理的法治建設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也需要健全的法治保障。無論是建設數字政府還是發展數字經濟,都需要法治建設作為基礎性支撐。有了法治建設作為支撐,新技術在國家治理中的具體應用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歸根到底,依託新技術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一定需要依賴於法治建設。

法律法規制度有國家層面的,也有地方層面的,這又會使得新技術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整體協調的問題。如果在新技術應用過程中出臺的一些新規定與現有法律法規發生衝突,這將會使得一些改革措施可能無法實施。比如,目前各個地方政府成立的大數據資源管理局,本是為了協調新技術在地方政府的應用和推廣,但數據的上傳、使用、監督以及銷毀卻與現有法律法規存在大量不協調、不一致的問題,從而滋生潛在的法律風險。因此,在國家治理依託新技術進行變革的過程中,各級立法機關需要因時立法、因勢修法,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也應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從而利用法治方式深化行政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

新技術與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也需要以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為條件,以文化的繁榮興盛為支撐。比如,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利用新興的科學技術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打造受群眾歡迎的文化精品。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國家可以為文化創意產品的創作生產與傳播推廣提供激勵機制,為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國家更了解人民。只有在正確理解民意的基礎上,國家才能建立有效的輿論引導機制。新技術的產生也是為了更好地輔助人類活動,它本身雖然不是新的文化,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技術在人民創造文化、塑造文化的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傳播和賦能,進而將文化動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總之,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不僅改變著國家治理的方式和手段,甚至可能也會重新定義和塑造政府、市場以及社會。內生於技術革命中的機遇和風險並存。基於個體主義的西方市場經濟是滿足傳統資本主義和工業化大生產時代需要的經濟體制,而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可能會催生出更為複雜的經濟主體、社會結構以及一系列現象級的新生社會物種和政治物種,它們可能是虛擬化的個體或家庭,也可能是集合了權力、技術和資本的「超級權力體」。新技術時代,國家需要引進和吸收新的技術治理手段,吸納新技術因素、團結新技術力量,實現科學技術與國家治理在各個領域的深度融合,共同構築全新的公共治理架構和高效的安全預警機制,增強國家綜合治理能力,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0-09-29 15:56: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摘要] 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時代使命。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意義和影響力並不囿於文化領域。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解碼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文化根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如何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新型舉國體制的提出,建立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歷史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了「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基本經驗。可以說,在新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歷程中,無論是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工程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等,舉國體制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釋放「中國之治」的文化能量
    崔桂田: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只能基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以馬克思主義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人類政治文明發展成果為借鑑,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治理的智慧之源,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和價值導向,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多維透視
    摘  要:鄉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績效水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中國的鄉村文化建設取得很大成績,但是仍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和挑戰,如部分農村基層文化工作流於形式;存在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與群眾需求不相匹配的現象;農村空心化進一步加劇,鄉土文化面臨消逝危險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以文化養老映出最美「夕陽紅」
    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關係著養老服務治理實踐的成效。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養老」已然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文化養老作為一種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也是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滿足老年群體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各地不斷開創發展「文化養老」新模式,豐富老年群體精神文化生活,充實老年群體閒暇時間,切實增強老年群體幸福感與獲得感,讓老年群體過上有尊嚴、高質量的晚年生活,這對於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現實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 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陳亞平介紹了揚州大學特別是揚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學科與專業近年來的建設發展情況並提出,區域法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區域法治建設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的根本保障。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
    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對「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設文化強國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即將開啟新徵程。為此,本刊特邀請四位專家,深入解讀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山東省日照市海邊城市書房,市民在閱讀書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韓子勇認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戰略決策,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 深化改革開放 聚力創新發展 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
    文化惠民取得新成效,成為全國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高標準推進簡陽脫貧攻堅,積極對口支援甘孜州、阿壩州19個藏區縣,圓滿完成「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和對口援建雅安任務。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這五年,我們發展民主政治、推進依法治市,城市現代治理邁出新步伐。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職,地方立法和人大監督有效加強。
  • 「五水共治」的文化意義
    水文化的價值在於它讓人們懂得熱愛水、珍惜水、節約水。人水和諧是治水實踐的更高境界,是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條件的新的人水關係,即人對水、對河流既要利用和改造,又要主動適應和保護。在人水和諧理念的指導下,既要重視對水的治理,又要重視對人的行為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