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2021-01-09 國際在線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增強文化認同是提升國家競爭力、增強軟實力所不可缺少的。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成為世界矚目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硬實力迅速上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但是相對於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崛起的硬實力而言,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軟實力,卻遠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得以充分發揮。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全會指出了文化強國的大背景和緊迫性: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黨的十八大繼續倡導提高文化軟實力,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以跟上我國其他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此,構建和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更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認同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和關鍵。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有56個民族,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走文化強國之路,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認同。一個國家離開了文化的支撐,即使有再繁榮的經濟,其強國地位也難以鞏固。曾經作為超級大國的蘇聯的歷程就是一面「鏡子」。當一個國家沒有構建起對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感,甚至存在對共同體文化的排斥力量,國家便孕育著巨大的分裂危機,這是動搖國家實力基礎的最大隱患。文化的力量既可以使人團結,又可以使人分離。一個國家一定要把握和運用好民族文化認同下的凝聚力,防範和避免非認同下的離心力。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國家穩定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以及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

增強文化認同是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同胞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這句話深刻闡釋了文化認同對於炎黃子孫一家親的紐帶意義。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係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但我們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經歷了先秦諸子百家、兩漢經學、魏晉南北朝玄學、隋唐儒釋道、宋明理學等一個個發展時期。儘管臺灣和大陸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同,但是兩岸文化同源。多少年來,臺灣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大陸在語言文字、儒家思想、社會倫理、民間宗教信仰、民族傳統習俗等方面相通相連。中華傳統文化在不同的地域薪火相傳、相輔相成。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構建,在促進海峽兩岸統一工作中將發揮積極作用。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能始終停留在國土分裂的狀態下,祖國的和平統一離不開兩岸同胞的攜手努力。

文化認同是發揮華人華僑重要橋梁作用的保障。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也是國家建設的重要資源。很多人回到中國投資建企業,參加國內的科研開發和經濟建設,投身慈善公益活動,進行雙邊文化交流,充當著建設者和傳播使者的角色,發揮著橋梁作用。華人華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情結,視中國的崛起為驕傲,以中國的強盛為後盾,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中,華僑華人在沿線國家又是推動建設的重要力量,將發揮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新時代要重視華僑華人的作用,和他們一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沿線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正確認識中國。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強起來」概括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風貌: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生產能力的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發展,更加自信。社會生產生活這些「質」的提升必然從整體上決定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新技術變革引發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伴隨著國家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要勇於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0-09-29 15:56: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解碼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文化根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夯實「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如何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習近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要「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重視學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引導作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須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民族認同是指民族內之認同,而民族國家認同則指國家認同。一、民族認同張力與民族凝聚力    民族認同是社會成員對其所屬民族或民族國家成員身份的認知以及由此引起的歸屬感、忠誠和奉獻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產生的基礎。它包含兩個方面的認同:族類認同和社會認同。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是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種構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一體多元中華文化建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它延綿千年而傳承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本文將以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切入點,從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視角,全面梳理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精神實質,喚醒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重新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千年祭祀背後的文化認同
    「在傳統中國,文廟祭祀主要通過教育引導、人文教化、價值示範等方式,對文化認同的建構發揮影響,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傳統社會的文廟祭祀注重禮制的因革損益,著力於深化文化共同體意識,踐行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這對於當前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 釋放「中國之治」的文化能量
    崔桂田: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只能基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以馬克思主義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人類政治文明發展成果為借鑑,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治理的智慧之源,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和價值導向,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單霽翔人民日報撰文: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博物館通過深入挖掘豐富文化資源,研發出傳統文化元素突出、符合時代審美、貼近觀眾實際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播種到社會公眾心中,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許多年輕人將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新風尚,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參觀遊覽中不斷堅定,文化認同通過一件件文物及其背後故事不斷增強。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一方面,中國歷史悠久,古代長期保持著擁有強大國力的狀態,被視為「文明之地」「先進之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危機與災難中主動承擔起國際責任,「負責任大國」的國家形象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另一方面,由於西方媒體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中國媒體話語權有所缺失,國家形象更多的是「他塑」而非「我塑」。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你是漢族還是苗族、回族,還是維吾爾族,這些都是民族認同。當你到國外旅遊時,你不時會因身處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環境而意識到自己當下已經變成「外國人」。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每到清明,嶺南地區回鄉祭祖的人要比春節假期回來的人還多,甚至一些遠在海外的人也會懷著對故人的無限懷念之情,千裡迢迢地往回趕。  清明,不僅是對逝者的思念,更是情感的延續與傳遞。又值清明時分,記者走進極具地域特色的嶺南地區清明祭祖。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世襲性強、穩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質。」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
  • 「世界溫州人」文化認同中的「案例溫州」
    如何讓世界溫州人在多種身份角色中維持和強化溫州人身份,突出對溫州地域的文化認同?這就要求地域文化「凝聚」效應需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利用溫州地域文化的潛能,培育「案例溫州」,增強認同效應。  一、培育「案例溫州」  從世界溫州人的向度看,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增強認同效應。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在中華大地上,西方文化正連綿不絕地滲透到中國人的行為和意識,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習俗和文化結構。更有甚者戲稱說中國人是「香蕉人」:除了皮膚是黃色的,內在都已經是白色的了。還有人認為「世界上難以找到任何國家,像中國這樣把別國的語言當成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語言當作別國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