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2021-01-09 南方新聞網

  

 廣州獵德村拆遷以後重建的祠堂

  「年年歲歲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每到清明,嶺南地區回鄉祭祖的人要比春節假期回來的人還多,甚至一些遠在海外的人也會懷著對故人的無限懷念之情,千裡迢迢地往回趕。

  清明,不僅是對逝者的思念,更是情感的延續與傳遞。又值清明時分,記者走進極具地域特色的嶺南地區清明祭祖。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世襲性強、穩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質。」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傑告訴記者,廣東有三大文化板塊:嶺東的潮汕文化板塊、珠三角的廣府文化板塊、梅州的客家文化板塊。此外,粵西的高雷地區按語言歸屬分屬於客家、廣府和閩南等文化分支。

  關於嶺南地區客家宗族文化特徵,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劉道超說,該文化隨著客家族群之產生、形成、播遷而成熟、發展,形成了自身特色,以宗祠、宗族組織、族產、族譜(包括族規、族法)「四輪驅動」為結構特徵。這四者有機結合,不可或缺,完整構成了客家宗族文化的架構,維護著客家族群之發展。

  嶺南客家宗祠分為不同層次,上為總祠,次為支祠(或稱房祠),末為家祠(或稱家廟)。總祠大多祭祀始遷祖。而在客家支系眾多的地區,如廣西賀州市(桂、湘、粵三省交界地區),則奉祀受姓始祖,以統攝、團結同姓各支系。

  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林濟表示,通常講嶺南宗族時,一般主要還是圍繞廣府族群展開。此外,嶺南宗族文化價值取向的基本認同結構與其他地域都是一樣的,具有慎終追遠之意;在結構觀念上也基本一致,主要指祖源關係、地緣關係的宗族觀念以及財產關係的家族觀念三個方面。

  有關廣府宗族三個結構的研究可以概括為「兩頭大中間小」,在祖先來源方面比較關注,其次就是家族意識。一個家族被稱為「房私」或者「房頭」,族與「房」的關係密切,每個「房」都是祠堂,關係比較緊密,歷史認同感比較強。相對而言以地緣關係(村落)為宗族認同的,就沒有這麼強烈。這一點與國內其他地方比還是有區別的。

 南雄千年古村的祠堂

  自秦起,歷代都有大批中原人南遷嶺南,特別是唐宋以後更是形成南遷潮,南雄的珠磯巷就是歷史見證。不同的種族、族群在融入嶺南生活的過程中,為了維護族群權益,凝聚本族群移民在嶺南生存發展,種族或族群內部相互協調、產生認同感和內聚力就成為維護其生存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隨著時間流轉,這種精神力量不斷得到強化並成為了一種傳統。

 南雄千年古村的李姓祠堂

  王傑認為,嶺南地區形成這種宗族、族群意識,與嶺南作為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匯聚之所有密切關係。不同文化和族群的交流、雜處產生了種族、族群間的融合,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種族、族群間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上的認同,在不同族群的交往中不斷加強和凸顯。

  林濟表示,主要有兩個因素決定了嶺南宗族文化的特點。首先是邊疆環境,這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中央權力在這裡的威懾不如中原地區那麼明顯,社會的自主空間相對較大;二是邊疆地區作為一個開發區域,長期處於動態發展的過程,不同族群文化在相互影響中,反而更趨向於凸顯自己的界限,族群認同感變得更加強烈。比如,廣東的左祠右社,其在上古時代的中原就已經出現,至今仍保存於廣東地區的很多地方。像這類廣東祠堂文化,作用就是強調其族群來源於中原的正統性。

  族群意識雖說是一柄「雙刃劍」,但總體而論,它對地區和國家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廣府文化覆蓋地域移民多前往美國,潮汕、客家文化的海外移民多在東南亞。林濟表示,在美國的移民多與宗族保持聯繫,形成一種根的意識,這是海外華人與祖國保持聯繫的一個基本方面。經歷了幾代的繁衍之後,後代們依然深知宗族觀念,並通過宗族的認同形成一個尋根的意識;東南亞華僑更多利用家族意識發展企業,就是社團、社會組織方面,依然是借用了祖源組成宗親組織。

  「宗族文化也是團結和凝聚客家族群的重要紐帶。客家族人外徙全世界,中華文明也隨著客家宗族之世代繁衍而傳承不輟。當客家族群離開祖居地,外徙至川、桂、瓊、臺及海外時,就將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宗族文化『複製』至當地。以宗族文化為核心,輔以天地及諸神明信仰,中華文化就在徙居地繁育成形、立足生根,最終使中華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因此,宗族文化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因子。」劉道超告訴記者。

  王傑認為,家族、宗族的凝聚力往往上升為國家的內聚力和認同感,宗族或族群意識因為儒家思想的薰染,增強了不同族群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這在近代抵禦外族的侵略中得到明顯的體現。海外華僑對宗族、族群的認同,實質上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這便是一種凝聚力、親和力、向心力的體現。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全國人民發出的偉大號召,逐夢,需要構築強大的精神支撐!學者表示,家園意識、家園精神是我們構築和升華中國精神的重要思想內蘊,開展家園意識、家園精神相關研究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到積極作用。

  (編輯:林湄)

相關焦點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她表示,期待通過此次會議促進傳統族群文化研究,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從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並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 領讀者盛慧:走讀嶺南 ——粵港澳大灣區古村落文化尋根
    我是一個懷舊的人,對老房子,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愛。對於一座城市來說,老房子是重要的財富,它是時間的印記,凝固的歷史,它貯存著逝去的舊時光,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氣質,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是不可復生的珍貴資源。「細雨人歸芳草晚,東風牛藉落花眠。」清代順德詩人黎簡筆下的鄉村,是那樣的舒緩、恬淡,令人沉醉。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族群性理論引起社會科學家的注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在帥氣的街頭魔術師手中,地道的西關傳統美食、精巧的嶺南傳統工藝品化身「道具」,通過神奇的「魔法」一個接一個地「變」到遊客的手裡,這令人驚豔的近景魔術,讓街上的旅客們耳目一新,大讚神奇。  透過魔術「傳承」嶺南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守住中華民族的命脈,首先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作為嶺南文化重要傳承者,他們肩負著傳承的使命,同時他們也有著獨一無二的創造力。
  • 用時尚魔術「打開」嶺南文化
    &nbsp&nbsp&nbsp&nbsp28日,西關正當潮——嶺南文化之「粵趣魔坊」活動在廣州永慶大街、鄉愁廣場、荔枝灣湧邊以及古樹廣場舉行(上圖),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讓市民遊客以別樣方式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 「這是劇種的光榮,也是潮汕族群文化的光榮。」
    「這是劇種的光榮,也是潮汕族群文化的光榮。」 12日下午,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古城,看商鋪、問物價,同當地群眾親切交流,了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復商復市等情況。他強調,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潮繡、潮雕、潮塑、潮劇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彌足珍貴,實屬難得。
  • 嶺南地區是如何形成的,南越國的前身,其實就是嶺南地區的雛形!
    「橫浦關」、「 陽山關」、「 湟溪關」是秦朝「嶺南三郡」時期最早的關隘,同時也是秦朝「嶺南三郡」時期最重要的關隘。 2.中國百越部族: 談到中國古代的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鄒形、嶺南地區的起源,就應該先談一下古代中國的「百越部族」和「百越地區」。其實所謂的 "百越",並不是「百越族」,而是「百越部族」。即「百越」是一個統稱、泛稱,而不是一個單獨稱謂,是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多如牛毛的各個部族的統稱,謂之為「百越」。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
  • 潘鶴雙面雕塑《自梳女》:嶺南女性意識的崛起
    中新網廣州11月9日電 題:潘鶴雙面雕塑《自梳女》:嶺南女性意識的崛起  作者 奚婉婷   離廣州亞運會開幕還有5天的時間,85歲高齡的中國著名雕塑大師潘鶴為了表達對廣州亞運會的一片真情,夜以繼日地趕在亞運開幕前,完成了城市雕塑《啟航》,向亞運獻上一份厚禮。
  • 從周人到華夏:族源歷史記憶與族群自我意識
    以這種選擇性歷史記憶,一個人群選擇並強調他們的文化特徵,以設定他們與另一些人的族群邊界。強烈的族群邊界設定,常發生在因資源競爭而產生的人群敵對關係中。周人的族源傳說如此強調他們的「農業」「定居」與「以德服人」特性,似乎顯示以此凝聚的一群人處在一種資源競爭危機中:某些人以「非農業」「移動」以及「戰爭武力」的手段來獲取自然資源,與依賴農業定居生活的人群發生資源競爭。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相應的是,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研究中每一層面、種類的音樂文化及其內文化持有者,都身處於文化層或社會分層階序之網上的某一個位置,並且按照文化身份認同的規律和目的,由「自我」向「他者」,依上下左右各方關係來認識、調整自己的角色關係。
  • 理論升華是嶺南文化研究的立身之本
    當前,嶺南文化研究面臨著深入發展和全面提升的重任,為此,必須提升嶺南文化研究的學術品質,使之具有更為高遠的學術情懷,從而形成更加深厚的現實關懷。  一是要加強對嶺南文化的理論性研究。沒有事實的理論是空洞的。文化研究的基礎在於文獻資料的收集。注重田野調查和文獻史料的發掘整理,是嶺南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提性工作。
  • 南嶺與嶺南文化是什麼?了解一下吧
    大家一定都知道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觀念中,南嶺一直是沒有北嶺重要的。這主要是因為北邊的秦嶺不但自然的將長江與黃河分開,而且還將中原及北方地區與西南地區明顯的區別開來。而歷史上西南地區的巴蜀族及南蠻各族,向來都是不好惹又不安分的民族。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然而,民族國家與全球化雖然同為現代性政治的產物,但始終衝突碰撞,民族國家自誕生之初就面臨全球化的圍困與衝擊,因全球化刺激而復興的族群民族主義不斷消解和破壞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族群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成長中的文化與歷史元素,它提供了由血統、情感或文化凝聚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國家忠誠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在國家的領土性制度性框架之中發揮作用。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世界史:平等應是處理族群關係的一個原則
    華人能否順利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種保持對於族群關係的發展起一種怎樣的作用。政府制定對華人的政策、主體社會對華人的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華人文化的認識。與此同時,華人保持自己的文化也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則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也許正是這種淡漠的「族群意識」的態度,再加上相對比較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使得漢族張開胸懷不斷吸收其他族群的成員,使之「蛻化」成漢人,使漢族人口規模逐漸增大;也使得其他族群在吸收漢族具有的「各族群可共享」的生產技術和發達文化的同時,也逐漸淡漠了自己的「族群意識」,而不知不覺間「蛻化」為漢人。
  • 廣東「最低調」縣城,位於北回歸線上,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
    廣東「最低調」縣城,位於北回歸線上,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 我國也有位於北回歸線上的領土,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座位於北回歸線上的縣城,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它就是封開縣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內容摘要: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在我國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延綿千年而傳承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決定一個族群、一個國家不同命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是否能持續地保持這種集體記憶。因此,集體記憶就成為構成各個族群自我認同的基礎,其內涵、風格與強韌性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素質。[10]而所謂的「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也就是基於「集體記憶」或「共同記憶」(shared memories)之上的族群中的個體對族群共同體的歸屬認知和情感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