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先行一步的廣東迅速崛起,令嶺南文化為世人矚目的話,那麼近年再掀高潮的嶺南文化熱實是對廣東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新的文化自覺與選擇。文化自覺是一種對文化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深刻思考、廣闊境界和執著追求。當前,嶺南文化研究面臨著深入發展和全面提升的重任,為此,必須提升嶺南文化研究的學術品質,使之具有更為高遠的學術情懷,從而形成更加深厚的現實關懷。
一是要加強對嶺南文化的理論性研究。沒有事實的理論是空洞的。文化研究的基礎在於文獻資料的收集。注重田野調查和文獻史料的發掘整理,是嶺南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提性工作。然而,在目前的嶺南文化研究熱中,較多的是熱衷於描述人物、事件、現象,注釋一個個具體問題,一些「叢書」、「文庫」也多是專注於對嶺南文化傳世文獻的整理,真正從一定的理論深度、社會歷史發展高度去總結、提煉的論述則不太多,因而影響了嶺南文化研究整體的學術水平。
以往的嶺南文化研究也比較多地強調一些時效性較強的顯性特徵,如「思想解放」、「敢為人先」等。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全面發展和不少地區的快速崛起,廣東原有的顯性優勢似乎風光不再,此時,則應從歷史與現實交匯的維度,以更高更廣的理論視野去思考挖掘嶺南文化顯性特徵背後的隱性機理和深刻關聯,提升拓展嶺南文化質的優勢和長久價值,在不斷深化嶺南文化的理論研究中彰顯其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可見理論升華是嶺南文化研究的立身之本。
二是要加強嶺南文化研究的嚴謹性論證。保持嶺南文化研究學術品位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必須遵循學術研究的自身規律,秉持科學理性的精神和嚴謹負責的態度,以學術之法維護好嶺南文化研究的真理性追求。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浮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態,難免會出現學術的「自由張力」與「約束張力」失衡,使一些學者耐不住寂寞趕時髦、急功近利追熱點。有的未經嚴謹的科學論證和細緻研究就輕易提出「某山文化」、「某江河文化」、「某物品文化」,令人感覺有作秀炒作、譁眾取寵之嫌;有的出於「論文科研、口袋科研、效益科研」等非學術動機,提出一些主觀隨意、難以服眾的論斷。事實上,在進行研究概括之時,應以所研究掌握的範圍和程度為依據來進行闡釋概括,而不能隨意拔高誇大,搞「泡沫文化研究」。
同時,嶺南文化研究還應克制有學者指出的一種具有本土狹隘偏見的「賣花說花香」的心態,即未能以理性精神對待嶺南文化,對嶺南文化的精華、優勢讚譽過多,而對其糟粕、劣勢批判不足,特別是較少把嶺南文化放到與其他地域文化相互參照,乃至置於中國、世界的宏闊視野下進行綜合辨析,這必然影響嶺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現代建構。嶺南文化研究需要開拓創新地銳思,更需要嚴肅冷峻地沉思,才能實現求真向善的價值追求。
三是要加強嶺南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提升嶺南文化研究的學術品性,還需要學科化的支撐,使其步入系統化、理論化、整體化的學術軌道。近年地域文化研究的一個發展趨勢,就是從一般的研究之學上升為學科之學,徽學、蜀學、湘學、閩學等的研究逐漸興盛即是明顯的表徵。這是地域文化研究可持續發展和全面提升的邏輯必然,嶺南文化研究也毫無例外地要走向學科化建設的道路。
早在上世紀50年代,陳寅恪先生就呼喚建立「南學」。筆者認為,學科化建設不僅是嶺南文化研究發展的必然之舉,而且是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任務。但學科的建構不是提出概念、發文出書就可大功告成的。嶺南文化從一般研究之學擴升為學科之學,意味著研究的對象、觀念、範式、方法、目標及主體等都要有質的飛躍,其中尤其要遵循學科建設的內在規律。
為此,要對嶺南文化的學科概念進行理論性、綜合性的闡釋,以指導學科建設;科學制定學科建設規劃,確立好學科研究的方向和目標;加強對學科各分支的基礎性研究,如嶺南文學、嶺南戲曲、嶺南方言、嶺南宗教等,形成系列知識系統;建立多個以嶺南文化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基地(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制定的文化強省規劃確定打造十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形成具有特色優勢的地域分支學科;加強培養高層次專業研究人才,確保研究隊伍的結構合理、承傳有序;抓好傳世文獻的整理、文化遺產的保護及資料資料庫的建設,滿足學科建設之需;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提升對嶺南文化學科的認同感和美譽度。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編輯: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