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琴,戀的情結與「記憶場所」的空間意義

2021-01-09 亮亮說評書1M

自19世紀70年代起,以華裔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為代表的學者將「地方」引入人文地理學研究。在他的地方空間理論中,「地方是具有既定價值的安全中心,代表著真實與安定:空間跟時間一樣,構成人類生活的基本坐標,代表著嚮往與自由。二者對立統一,在人的生存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人類生活就是穿梭於地方和空間

的辯證運動。」他關注人對環境的反應,在這個主題下,哲學、心理學、人類學、城市規劃等看起來不相關的學科都可以相互說明,支持它的研究。

他在著作《戀地情結:環境觀念、態度與價值的研究》中,明確提出了「戀地情結」這一概念,它不強調客觀環境本身,強調人在心理上對地方積極的情感依附,是人對地方的愛。這種情感包括「短暫的視覺快樂,觸覺快樂,對親密熟悉之地的情結,對值得美好回憶的家之愛,對引發驕傲和自豪之感的地方之愛,看到健康和活力之物時的快活之情。」2段義孚用「戀地情結」表示歸返於人的空間理念,體現了空間的精神特質與人類經驗和行為的緊密聯繫。當代社會裡,承載了嶺南古琴文化的異質空間,正是嶺南琴人的行為、經驗、心理狀況、集體記憶的載體。

段義孚稱音樂是「虛擬的地方」,其和諧的節奏、流暢的旋律,可以使人找回內心的那份寧靜,使人具有歸屬感,又可以使人激情澎湃,充滿對未來理想之境的無限遐思。「音樂似乎能使時間停止,把時間變成永久的存在——虛擬的地方,正如流行音樂中連續的音拍、中世紀音樂中的波狀流動。

音樂是家。就像我們用磚和泥沙建成的家我們不厭其煩回歸其中。」古琴音樂的內涵與演奏形式有著使人回歸寧靜,回味無窮的特質,讓擁有古琴文化知識的參與者沉醉其中。訪客以他者的眼光看到的是山川、溪流、寺廟等自然、人文景觀,撫琴者與自然風光相得益彰,成了一道風景線,他們拿起了手機拍下這一刻,歸類為某次旅行的直觀記憶段義孚提出的「戀地情結」比較關注與日常生活話語中的普遍性場所,在當今社會,全球化自由資本與地域性文化之間的衝突,進而導致社會文化情感與物質空間結構之間的矛盾,保護歷史性場所的討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一脈相承。

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 Pierrepont)在研究歷史與集體記憶的過程中發現歷史遺留的地方空間對於文化認同的建構有非常大的貢獻,並在1987年提出了「記憶場所」的概念:他主張通過對記憶場所的研究來更好地拯救殘存的集體記憶,找回群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記憶場所也包含著具體與抽象兩個層面的意義,既包括了歷史性建築、景物、場地,也包括了儀式性活動與歷史故事「主體來看,記憶場所是有國家民族的、地域城市的、社區村落的,乃至家族的:從功能屬性來看,這些記憶場所可以是象徵性的、儀式性的,也可以是日常性的或者偶發性的等。

例如,學校、禮堂、會館、茶館手工作坊、老碼頭、墓地、公共池塘、巷道、運河水道、有特殊意義的樹木等等古琴的群體、個人實踐,其所處的文化場所都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範圍「實踐」與有關的文化場所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實踐」依賴一定的「文化場所,「文化場所」在「實踐」的基礎上得以進行,鑲嵌在當代都市中的嶺南古琴文化空間就是承載著傳統審美記憶的典型文化場所,嶺南古琴文脈的展現空間。

官方文化機構主辦的雅集和文化演出活動主要選在公共文化場所進行。雅集文化空間通常選擇在有歷史文化紀念意義的場館。

用主題策劃與藝術展示等策略再現各種歷史故事,喚醒嶺南古琴文化變遷中那些被遺忘的集體記憶,構成了「場所敘事這裡所說的場所敘事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運用敘事的媒介、手段與策略,藉助場所的物質與非物質要素與載體,將城市空間的文脈信息(歷史記憶、社會文化等)及其語境呈現出來,從而使隱形的、片段的城市文化信息較為直觀、完整地凸顯出來,進而建構使用者與城市場所之間的根植與主流文化記憶場所相對的是民間記憶場所——嶺南民間琴人的個人與群體文化生活空間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芮德菲爾德的《農民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對文明的一種詮釋》解釋了兩種傳統:「在某一種文明裡面,總會存在著兩個傳統;其一是一個由為數很少的一些善於思考的人們創造出的一種大傳統。其二是一個由為數很大的、但基本上是不會思考的人們創造出的種小傳統。

大傳統是在學堂或廟堂之內培育出來的,而小傳統則是自發地萌發出來的,然後它就在它誕生的那些鄉村社區的無知的群眾的生活裡摸爬滾打掙扎著持續下去。」主流、經典的文化屬於大傳統,主要依賴於典籍記憶:民間的鄉民文化屬於小傳統,主要以民俗、民間文化活動等活的文化形態流傳和延續,小傳統較大傳統更為鮮活、原汁原味,是一種「隱性的文化傳統,即存在於人們的生活方式、習俗、情趣、人際交流活動的無意識中,一種內在的、穩定的、隱性的傳統。」嶺南民間琴人的文化生活空間正是體現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情趣、人際交流活動的內在的、隱形的傳統,是民間記憶場所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藝術」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這之後,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琴館琴社。職業琴人的出現直接導致琴館琴社走向公共化公開化,個體在所屬文化群體與其場域內形成歸屬感、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才有深度的場所記憶。嶺南民間的私人琴館活動承載著皊南琴人文化生活的記憶,這就是存在於琴人的生活方式、習俗、情趣、人際交流活動的無意識中,一種內在的、隱形的傳統。琴人琴館的雅集活動偏好可以是旅遊景區的清幽之處或由當中琴友提供場地等物質資源,或者在自家琴館。

真正與古琴文化生活相關的記憶片段,不僅僅與公共的自然景區,歷史文化建築與景點相關,建構琴人的傳統文化認同、增強民族情更在普通琴人生活、休閒之所,這些場所往往能夠不斷繁衍琴人對於嶺南古琴文化碎片記憶。這些也許是師友家中掛著古琴的一面牆,荔灣湖邊的一座小橋,或者琴友們相約聚會的一棵樹下它們雖然沒有列入完整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保護範疇,但卻是皊南琴人的文化生活記憶的重要載體中國近百年來(1912-2014)關於鄉愁的認知進行追蹤分析,我們發現喚起鄉愁的重要因素是家鄉中的空間意象。

這些具體、碎化的記憶通常以「家」的場所為中心,其中,由宅、屋、門、庭等構成了第一個空間尺度:由船、橋、井、街、小區、學校等構成了第二個空間尺度:山、水、鎮鄉、城等構成第三個空間尺度,祖國、民族等大故鄉形成了第四個空間尺度。由具象到抽象,由微觀到宏觀,逐漸形成了鄉愁中的「家國情」。這些記憶場所容納的是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生產、遊玩中的故事。

古琴文化記憶場所,民間琴館的自然生存與發展是重要的一部分,它正是古琴文化生活的生動展現,對傳統的精神歸屬感使得古琴活動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有存在的可能,它的建立也使得都市人有了皈依傳統精神的粞息地,存在於琴人的生活方式、習俗、情趣、人際交流活動的無意識中。

相關焦點

  •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
    《戀地情結》,段義孚著,商務印書館2019年出版科學主義的對立面: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興起李平:《戀地情結》文筆非常優美,文字也很乾淨,對一般讀者來講也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在裡面。而另外一方面,這本書的邏輯性又很強,它的框架結構非常清晰,有著非常深厚的學術背景在裡面。
  • ...快速眼動睡眠;俄狄普斯情結;幼兒期的心理特點;短時記憶和長時...
    心理學各流派主要觀點構造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並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種元素;機能心理學也主張研究意識,但是,他們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但仍然是研究意識的;行為主義反對研究意識,
  • 古琴安裝琴弦方式詳解,古琴琴弦斷了怎麼換?斫琴之古琴上弦
    很多好友想知道古琴如何上弦,古琴安裝琴弦方式是怎樣的,如果古琴琴弦斷了怎麼換?今天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古琴上弦。古琴上弦時將琴頭豎立於地板的軟墊上,古琴的雁足向外,古琴的琴面右側附靠胸前,使弦尾一端過龍齦再過雁足尺許。古琴安裝琴弦方式詳解,古琴琴弦斷了怎麼換?
  • 戀與製作人記憶迷宮限時活動怎麼玩?記憶迷宮玩法攻略
    ­戀與製作人記憶迷宮限時活動是國慶節期間為大家推出的活動,玩家參與活動收集褪色相片可以兌換新的主角羈絆卡碎片,那麼戀與製作人記憶迷宮怎麼玩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記憶迷宮玩法介紹。­戀與製作人記憶迷宮怎麼玩­活動時間:9月30日5:00~10月14日23:59­活動期間,可從遊戲主界面【記憶迷宮】按鈕前往【記憶宮殿】,獲取部分15~18章男主主線羈絆。­進入記憶宮殿前,需選擇一位男主進行許願。
  • 從場所的改造到空間的生產
    通過考察空間生產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存在感知的空間(perceived space)、構想的空間(conceived space)和生活的空間(lived space)等三個向度,哈維關注到城市中空間與資本的互動關係,認為城市空間的本質是一種建構環境,是城市空間生產批判外國城市資本作用的產物。而福柯立足於空間與權力的關係問題,認為「空間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礎。
  • 《戀與製作人》9月記憶迷宮活動怎麼玩 記憶迷宮活動介紹
    導 讀 《戀與製作人》9月在此開啟了記憶迷宮的活動。那麼本次的活動復刻都有哪些具體內容呢?
  • 世界兒童日 | 劉磊:兒童友好型公共空間及遊戲場所營造
    為此,兒童遊戲場所不應是景觀的集中和五顏六色的塑料設施堆砌,應倡導自然化、適度冒險性的遊戲空間。他以深圳某兒童遊戲場設計項目為例,闡述了通過設計研究與兒童參與保障兒童遊戲場地空間供給品質的方法路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類進化的各類生物記憶也留存在基因庫和大腦中,幾萬年之內沒有太多的區別,我們作為高等動物,記憶應該和自然是很親密的。但我們的城市給孩子們創造了巴氏消毒的容器,我們試圖保護孩子不受任何的侵蝕,卻使得孩子獲得了自然缺失症的問題。
  • 初學者買古琴的一些建議
    由於古琴近幾年越來越火爆,所以就又多了許多學習古琴的人們,但是購買古琴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簡單,古琴是中國的傳統彈撥類樂器,並不像其他的樂器似的。怎麼說呢?古琴的製作並沒有什麼標準化的流程,都是古人在斫制過程中一步一步總結出來的。鑑於選擇古琴並不像其他樂器一樣如此簡單,而且價格不菲。
  • 同濟大學古琴選修課爆滿 傳統文化抓住年輕人的心
    倪羽朦在楊浦區文化館上課三千年古琴如何抓住年輕的心中華傳統文化的知音越來越多了每周兩次,同濟大學90後古琴老師倪羽朦都在她專屬的古琴教室裡迎接來自各個專業的學生。來到倪羽朦的課上,他們更切身地感受到傳統古琴的魅力。作為楊浦區區級非遺項目古琴的傳承人,倪羽朦最初學彈古琴,是因為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倪羽朦的父親是中國當代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傳人倪詩韻,是個實打實的「琴痴」。「小時候在家,除了吃飯和睡覺,父親都在彈琴。家裡永遠飄蕩著嫋嫋琴音。有時候好奇,我就過去看一會,更多的時候就邊做自己的事,邊聽著父親的琴音。」
  • 千年古琴揚州發聲 聽!這一曲穿越千年的琴音
    馬維衡現場演奏古琴。受訪者供圖記者 王鑫公元1095年,夏夜,微風吹過,竹林裡瀰漫著一股清香。因為得了一張好琴,蘇東坡心情極佳。彼時,琴之於文人,意義非常,就連他的老師歐陽修,也曾為一張好琴,茶飯不思。
  • 要理解建築環境的意義,就要可以明確對於場所精神應該廣義理解!
    要理解建築環境的意義,就要可以明確進行意義的判斷,這裡首先引入對於語義學方面語句的真值判斷的理解。弗雷格在1892年發表了《論涵義和所指》一文。一般語言學家認為語詞的意義在於它的所指。甚至更有一些表達式具有意義,但可能沒有對象。從分析哲學普遍的觀點來看,語言與世界具有同構的關係,那麼,對於一個建成的環境,我們也有必要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理解。
  • 十首古琴曲,讓你喜歡的沒道理
    古代文人雅士推崇古琴,意在追求弦外之音。 明代《溪山琴況》中形容這種境界為:其無盡藏,不可思議。若一定要思議,那應該是絕去塵囂、遺世獨立。琴樂的境界無盡,無限,深微不竭,以最少的聲音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以琴聲音淡、聲稀,琴意得之於弦外,言有盡而意無窮。因其韻多聲少,聆聽古琴之韻則需寧靜。聲中求靜耳,靜中藹醉心。這也是老子大音希聲的境界。
  • 嶺南股份榮獲中國風景園林三大科學技術獎
    嶺南股份三個項目從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業等數百家單位上千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嶺南股份生態科學研究院報送的「華南地區特色植物資源開發與景觀營建技術研究」榮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嶺南設計集團報送的「阜陽市東區嶽家湖公園項目」榮獲規劃設計獎二等獎;嶺南園林集團報送「聊城東昌湖景觀提升及遊路系統工程」榮獲園林工程獎銅獎。
  • 古琴原創作品《生成與彌散》作曲:海納·格蘭欽、成紅雨
    音樂以古琴的滑音在正向與經過電子設計過後的反向進行虛實交織起始,猶如虛空中的若隱若現,又如生命本體孕育,在綿延反覆中推上激越的高潮,生命呈現出清晰之形與恣肆狂放之態。激越過後,豁然澄明,物我兩忘。這是一首現當代音樂作品,古琴作為主奏樂器展現音樂形象,部分採用了傳統古琴樂曲《瀟湘水雲》的素材片段進行改編創作。
  • 16種直逼潛意識的IP情結定位
    真正決定IP能量的是情感,情感從淺入深——依次為情緒、情感和情結,直至集體無意識(本能),越往深裡走,能量越強大和持久。情緒是被社會撩撥的刺激反應,情感是普世的人性,而情結是最接近人性本能的原生態。情結是如此深藏冰山的底層,所以定位在情結是非常難做到的。一旦做到,這個IP的能量將超級強大。
  • 關於戀屁癖|戀屁的最高境界是聞屁識人
    對於戀屁者而言,放屁帶來的快樂是別的東西無法比擬的。不只是聞屁那麼簡單,關於屁的一切活動都會引發他們的興趣。「戀屁者聞屁識人。你是用什麼方法分辨別人的,靠長相還是身上某個部位?對於戀屁者而言,聞屁識人是一個絕頂優秀的技能。光是聞他放的屁的味道就能分辨出他今天的午飯吃的是什麼。屁的臭味也能分辨出細微差別,是一點點臭還是中等的臭,是吃了榴槤還是吃了水果。不出意外,一聞便知。
  • 嶺南地區是如何形成的,南越國的前身,其實就是嶺南地區的雛形!
    一.現代狹義上的「嶺南地區」: 1.現代狹義上的「嶺南地區」: 今天的「嶺南地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嶺南地區,或者說並不是歷史上的嶺南地區。
  • 要想把古琴學好,古琴調弦方法一定要知道、琴弦校音常用法要知曉
    古琴調弦方法古琴的音域較為寬廣,它從低音譜號下加二線大字組C第一弦的空弦音,到高音譜號上加三間小字三組d的七弦一徽泛音,共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況且這四個多八度的音基本上都是常用音域(由於古琴有效振動弦的長度較一般樂器長,音低振幅大,振動時包含的自然泛音較多,因此相鄰的兩個按、散八度音之間的八度感覺並不十分明顯)。泛音之多,應用之頻繁,是古琴的一大特點。泛音是琴弦振動的同時,手指在弦的各振動節點上點觸而得的聲音,音色清晰明亮、晶瑩圓潤。
  • 古琴文化,古代文人情懷中「雅致」的體現和集中反映
    古琴在文人中的地位所謂琴棋書畫,琴是居於榜首的,對於文人而言最應該掌握的技藝。古琴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一種彈撥樂器之一,在中國古代樂器的發展史上,古琴一直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古琴呢,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都是考核文人墨客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是在歷朝歷代,對於古琴的看法都存在著一定差別。
  • 什麼是建築的「場所和精神」?
    「場所」一詞百度百科的定義是:特定的人或事所佔有的環境的特定部分,指的是特定建築物或公共空間活動處所。我更傾向於:空間被賦予社會,歷史,文化,人(物)的活動等特定含義之後才能稱為場所。場所由空間組成,而空間是由邊界來限定的。上圖展示了邊界限定的一些方式(可以是半圍合,也可以是全圍合的),從而形成了感受迥然的空間。下圖展示了人在不同高度圍合出來的空間裡的狀態,也是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