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作為一個建築從業人員,我一直以來都想寫一些「脫離物質」層面的東西。不再單純糾結建築空間「美不美,好不好用」,而是關乎「自我」和「精神」的需求。但長久以來,又覺得自己沒法把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梳理清楚,所以遲遲沒有成文。
乘著過年期間有時間,我又反覆思考了下,發現還是沒有能力將「思想」層面的東西表達清楚。
我想闡述「場所」和「場所精神」。這方面有不少著作,但是太學術的表達不利於理解,也會產生大量的理解偏差。我想用案例來闡述我理解的「場所精神」,可能更通俗一些吧。
02
什麼是「場所」
「場所」在英文的直譯是PLACE,其含義在狹義上的解釋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廣義的解釋可謂「土地」或「脈絡」,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
「場所」一詞百度百科的定義是:
特定的人或事所佔有的環境的特定部分,指的是特定建築物或公共空間活動處所。
我更傾向於:空間被賦予社會,歷史,文化,人(物)的活動等特定含義之後才能稱為場所。
一塊空地,一棵樹都可能是一個特定的場所,誰說不是呢。
一棵樹對於大自然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但是對於上圖裡的這群獅子來說,絕對是一個難得的「休憩場所」,「空間」與特定的人或者物的「活動」發生了關聯,就是場所。
場所由空間組成,而空間是由邊界來限定的。
上圖展示了邊界限定的一些方式(可以是半圍合,也可以是全圍合的),從而形成了感受迥然的空間。下圖展示了人在不同高度圍合出來的空間裡的狀態,也是各有不同。
所以,場所的空間形態是多樣化的,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完全的室內空間,類似一個容器。
也可以是室外的。比如一棵樹,用枝葉限定的空間。而人(物)在此空間上活動的加入,才是建築層面所說的場所。
「場所」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人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也就是城市學家所謂的「SENSE OF PLACE」,或可解釋為「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舉個例子:
And you're gonna tear all the houses down?
Ann lived there, Ron.
That's Ann's old house. That's my best friend's old house.
That was the house where I put on my wedding dress the night I got married.
That is the house where April and Andy met for the first time.
03
什麼是「場所精神」
著名挪威城市建築學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這本書中,諾伯舒茲提到早在古羅馬時代便有「場所精神」這麼一個說法。
古羅馬人認為,所有獨立的本體,包括人與場所,都有其「守護神靈」陪伴其一生,同時也決定其特性和本質。
柯布西耶在《邁向建築》中提到:場所代表什麼意義呢?
我們所指的是由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質感及顏色的聚義的物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的綜合決定了一種「環境的特性」,亦即場...
「精神」是抽象的,理解起來比較費勁。我試圖用一組教堂的圖片呈現來說明一二,因為教堂在世俗心目中,本身就是精神的圖騰。
傳統教堂
內部空間高聳,裝飾華麗,金碧輝煌,營造出神聖的氛圍。
下面一組是安藤忠雄設計的教堂系列:
先是水之教堂
接著是光之教堂
最後是風之教堂
從傳統教堂用高聳的飛扶壁、骨架券,華麗的裝飾到新建築教堂用素混凝土的材質,巧妙借用自然界的光,水,風等元素。最後營造出的場所感是近似的:神聖、莊嚴,動人心魄。
柯布西耶在《邁向建築》中提到:
「建築的目的在於感動我們。當作品借著服從、體會和尊重宇宙法則將我們環抱時,建築情感便存在其中。」
我想:這就是場所精神吧!
04
一尊佛的故事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美國奧克蘭市毒品開始泛濫,街頭上的毒品販賣、吸食現象略見不鮮,隨之而來的是暴力犯罪的增多,很多槍枝都背上了殺人案,搶劫、入室盜竊、強姦、賣淫、暴力襲擊也時有發生……
住在這裡的居民丹·史蒂文斯和妻子也一直為自家周圍的生活環境犯愁。2011年的某天,丹突發奇想,買了一尊60釐米高的白色混凝土佛像,擺在了那個讓人頭疼的街角。佛像被安置在一棵橄欖樹下,怕被人偷走,他們還花了35美元買了膠水和螺絲釘把佛像固定在地上。
自從佛像放在那裡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這個街角,就再也沒有人往那裡堆垃圾!一晃7年過去了,這裡從孤零零的一尊佛像,變成了美觀古樸的佛龕。更讓人驚喜的還在後面,佛像不光解決了街角亂丟垃圾的情況,連社區的犯罪率都跟著降低了!
環境改善了,越來越多人願意來這邊散步、遛狗,順便和鄰居們聊上幾句。
即使他們並不是佛教徒,社區的氛圍比以前好了很多,人與人之間更加融洽了。
一尊佛像,讓充滿暴力的社區變得「佛系」起來,居民的生活環境確實得到了改善!
神似而不拘泥於形,這不可謂不是一個「場所精神」最經典的案例!
05
Arena的演變
我是一個體育迷,喜歡非常多的運動,而且運動能力還不賴。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發現最早的場所其實是古代人「聚會」的場所。而Arena這個詞既有角鬥場的意思,又是圓形運動場;圓形劇場的意思,很多綠茵場就叫"XX Arena"。
先來一組著名的古羅馬鬥獸場的畫面。
再來一組作為運動場和劇場的圖片。
最後來介紹一個案例——成都西村大院,我覺得建築師劉家琨真的是太「有才華」了。先上照片,再來一一說明。
西村大院是成都西村體量最大、業態最豐富的部分,大院致力於打造「成都生活方式中心」:以大院辦公和特色文化商業為核心支撐,配套提供創意主題酒店、綜合展演空間、樓頂跑道等個性化設施,建成國際級的創意產業生活集群。
我不知道劉先生是不是個體育迷,這個項目佔地面積百餘畝,總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14.5億元人民幣,能與豪門俱樂部的球場不相上下了。世界最貴的球場溫布利大球場(切爾西主場)也就是7.98億英鎊。
這個項目最讓我讚嘆的是,一反傳統商業設計裡的功能分區,動線等理論。學習體育建築(其實也是商業建築)的運營之道。將功能複合了,重新組織了動線。
試想下場景一:
男女朋友到這邊來,女生喜歡逛街,而男生等待很無聊,那就可以到中間的運動場。上了場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時間過的很快的。可能女生「血拼」都好了,男生還在揮汗如雨呢。那不正好吃個晚飯再回家。消費都在這裡了。
試想下場景二:
太太在「買買買」的過程中想關注下,隨行而來的先生和孩子在幹什麼。只要透過外廊,就能一覽無餘,一切盡在掌握。
我想,這個項目Arena理解為舞臺或者活動的場所是非常貼切的。將一個功能相對單一的arena轉化成了商業的視線中心,一個每天有「免費演員」表演的舞臺,這個商業點子真的太「秒」了。
同樣一個Arena,在古代是作為生死相搏的鬥獸場。
到了現代,競技的成分大於搏命,但是氣質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而在成都西村,它卻成了一個吸引人流關注的表演場。
形似而神各異,這可能從另一方面闡述了什麼叫「場所精神」吧!
06
結束語
不少建築師關注建築的形式,
美不美固然重要。
還有不少建築師關注功能,
合不合理同樣重要。
而我慢慢開始關注「精神」了,
可能是上了年紀的關係吧。
建築和場所本沒有常態,
神似可以不拘泥於形,
形似,神也可以各異,
只要做到讓人感動,
就是「場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