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原創作品《生成與彌散》
作曲:海納·格蘭欽、成紅雨
古琴: 成紅雨
合成器:海納·格蘭欽(Rainer Granzin)、王俊
舞蹈:楊偉囑
博爾赫斯有言,不通過夢境,我們無法說清什麼是人生。音樂以古琴的滑音在正向與經過電子設計過後的反向進行虛實交織起始,猶如虛空中的若隱若現,又如生命本體孕育,在綿延反覆中推上激越的高潮,生命呈現出清晰之形與恣肆狂放之態。激越過後,豁然澄明,物我兩忘。
這是一首現當代音樂作品,古琴作為主奏樂器展現音樂形象,部分採用了傳統古琴樂曲《瀟湘水雲》的素材片段進行改編創作。
《生成與彌散》榮獲2019年「豐子愷」杯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音樂比賽原創作品一等獎。
演奏家介紹
/ 成紅雨 /
旅德古琴家,西南大學音樂學院特聘教授。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古琴專業,師從父親廣陵派古琴家、作曲家成公亮教授。
成紅雨7歲隨父習琴,繼承了成公亮先生「西為中用,美美與共」的琴學之道。後留學德國研習西方音樂,逐步形成多元音樂觀,在與國際音樂家的交流中,注重收採世界音樂素材進行探索與融合,是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古琴藝術傳承者。
同時她兼有中歐文化交流工作者,"Paranojazz–Recoad"Studio音樂製作人多重角色。
古琴:
2020年12月,南京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原創作品《城之夢—雲之錦》古琴協奏曲圓滿結項。
2020年9月,古琴原創作品《無去來處》入選德國國家音樂基金項目「 Klangspektrums BW」,獲得系列支持。
2020年6月籤約喜馬拉雅原創音樂製作,「成紅雨古琴療愈音樂」系列作品上線。
2020年1月受義大利威尼斯大學孔子學院邀請舉辦古琴專場音樂會和講座。
2019年10月成功舉辦「東方遇到西方——成紅雨、海納·格蘭欽古琴音樂會。
2018年6月於江蘇大劇院音樂廳舉辦《古琴》講座。
2018年3月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辦講座《成於樂——成氏兩代人的古琴傳承與創新》
2018年3月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天津大劇院音樂廳,武漢琴臺音樂廳,長沙音樂廳舉辦「憶故人——紀念成公亮先生專場音樂會」。
2017年為南京藝術學院誕辰105周年成功舉辦「秋籟·忘憂」古琴專場音樂會,在宜興保利大劇院,南京文化藝術中心成功舉辦「秋籟」,「秋天的聲音」古琴專場音樂會。
2017年受德國歌德學院、 《歐洲時報》和德國卡爾斯魯厄文化局特邀於曼海姆、法蘭克福、卡爾斯魯厄等地舉行音樂會。
2015年受邀德國卡爾斯魯厄建城300周年世界音樂會演出。
2012受邀德國中國文化年活動,在柏林舉行多場古琴獨奏音樂會。
2011年——2015年任南京藝術學院古琴琴學研究中心秘書及古琴教師。
2000年留學德國奧格斯堡大學和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研習音樂學,並開始投入歐洲傳統樂器凱爾特豎琴的器樂製作、彈奏及文化研究等工作。
1997年出版古琴個人專輯《洞庭秋思》。
多年以來,成紅雨與歐洲音樂家們進行多種音樂探索,2007年在德國出版古琴獨奏唱片《洞庭秋思》,同年11月應德國豎琴協會主席、凱爾特豎琴大師Ruediger Oppermann特別邀請,與多國音樂家舉行「音的世界」巡演40餘場,進行古琴與世界音樂的聯合創作,出版《Far East – Far West》世界音樂合輯唱片,並收入了傳統古琴曲目《流水》和《酒狂》,2011年在德國出版唱片合集《絲綢之路》。
自2000年至今,在歐洲各國,香港等地舉行過百餘場古琴獨奏音樂會,講座,Workshop,以及世界音樂樂隊演出等多元音樂活動。
創作作品:
《城之夢-雲之錦》古琴協奏曲
「成紅雨古琴療愈音樂」60首
《森林之蘭》古琴獨奏曲
《太陽》改編合奏曲
古琴與弦樂四重奏《安慰》(中德合作)
古琴與環繞聲音樂《無去來處》,《生成與彌散》,《水》系列。《莊周·夢蝶》榮獲「2017年江蘇數位音樂與聲音設計大賽」B組純音樂組的一等獎,2018年敦煌杯古琴原創新作品展演優秀作品獎和優秀表演獎。與德國音樂家Rainer Granzin共同創作的作品《生成與彌散》獲得2019年「」豐子愷杯」世界網際網路音樂大賽一等獎。
音樂製作:
「Paranojazz–Recoad"Studio音樂製作室製作人,與德國作曲家、鋼琴家Rainer Granzin(海納·格蘭欽)共同為中國多部紀錄片完成配樂製作,如: 《龍的重生》(中法合作),央視《工業傳奇》系列(中德合作),江蘇衛視《金陵永生》,《利瑪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