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1月9日電 題:潘鶴雙面雕塑《自梳女》:嶺南女性意識的崛起
作者 奚婉婷
離廣州亞運會開幕還有5天的時間,85歲高齡的中國著名雕塑大師潘鶴為了表達對廣州亞運會的一片真情,夜以繼日地趕在亞運開幕前,完成了城市雕塑《啟航》,向亞運獻上一份厚禮。筆者帶著對潘鶴先生的崇敬之情來到潘鶴雕塑園,在這個目前中國最大的以雕塑家命名的藝術園裡,有著潘鶴的200多座雕塑作品,而其中一座獨特的雕塑——《自梳女》吸引了筆者的目光。「這幅雕塑從正面和背面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形象,它是嶺南女性意識崛起的記錄。」潘鶴的兒子潘奮說。
誠如潘奮所說,雕塑《自梳女》從外形來看有著其獨特之處,正對著這座雕像時,能看到一位身穿風衣,腳著高筒靴,還使用著行動電話的新時期幹練女性,而從背面看這座雕塑又是另外一個形象:具有民國嶺南特色的服飾和拖鞋,將辮子挽成髮髻的自梳女。
自梳女,是清朝後期嶺南獨有的特殊群體,她們是中國婦女解放的先驅。為了掙脫封建社會婚姻制度"三從四德"禮教的枷鎖束縛,自梳女們立誓終身不嫁,堅守著「自己的頭髮自己梳,自己的生活自己理」的信念,是那個時代嶺南女性獨立的典型代表。
「潘鶴當初創作《自梳女》就是為了表現兩代女姓同一個內在的獨立性格,清朝末年,自梳女擺脫了歷來千萬女性所走的『在家從父母,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道路,其勇氣令人驚嘆和佩服。」潘奮解釋道,「而改革開放以後,國人的思想獲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女性也同樣受惠於此,她們的婚姻不再受組織安排,可以做事業上的女強人,社會地位大大得到提高。」
近代以來,女性的獨立意識已不再局限於擺脫男權的特定情景,而更進一步深化為對一般的「自由」的訴求, 當她們將這種訴求付諸行動,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就有不一樣的反抗方式。
自梳女帶著周身的無奈挽起髮髻,用獨立生活來證明她們對自由和自尊的嚮往;新時期的女性則在「女人能頂半邊天」的基礎下尋找事業上的獨立,這些都是特定時代背景下典型的女性轉變。
「它同時也帶有一種解放的色彩,在個性解放這一層面上,男女本來是等同的,但對於女性而言,原本的束縛多一層男權,因此其獨立和解放的任務更多了一重。」廣東省文化和文史委副主任楊珍妮說,「所以在女權思想中,「獨立」之說素來是最強音,也因為有這兩代人的不斷反抗,才有了我們女性今日的自由和地位。」
「所以說,《自梳女》看似簡單的一座雕塑,背後卻另藏玄機,不愧是記錄兩代嶺南女性意識崛起的藝術精品,雖然雕塑的女主角是嶺南人,但其深遠的意義卻是全國性的。」楊珍妮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