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泥土中綻放生命之花——雕塑家朱照林的藝術人生

2021-01-13 大江網萍鄉頻道

  記者陳婭

  主題創作弘揚正能量

  朱照林的家鄉安源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江南煤城,毛澤東青年時曾多次到安源考察並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年少時的朱照林對毛澤東青年時代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浪漫主義情懷尤為欽佩,12歲那年就用木炭條描繪了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巨幅畫像,展示出一個不平凡少年的藝術天賦。

  青少年時期萌發的「毛澤東情結」伴隨著朱照林的整個藝術生涯,創作毛澤東系列雕塑作品成為他心中的夢想,塑造毛澤東各個時期的光輝形象成為他藝術生涯裡的主要選題。1962年,朱照林從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時,畢業作品就是《青年毛澤東》,受到雕塑界的關注,先後在《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雜誌發表。他也因此成為第一個成功塑造青年毛澤東的雕塑家。也就是從這件雕塑開始,在此後的50多年裡,朱照林一直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塑造心中的領袖形象,至今已完成毛澤東系列雕塑近百件。

  除毛澤東系列雕塑之外,朱照林還創作了《劉少奇同志在安源》《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烈士像》《趙醒農》《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世紀老人——鄧小平》《凱豐像》等大量紅色題材雕塑作品。這些有著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作品,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喚起當代青年建設者的理想,鼓舞他們像先輩一樣,勇於擔當,肩負起民族振興、民族復興、民族崛起的重任。

  藝術作品精益求精

  朱照林對待雕塑創作的態度向來是極端認真的,他的工作信條是:條件可以將就,但質量決不能將就。

  1984年他創作《劉少奇同志在安源》時,收集資料、完成構思就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幾易其稿,直到自己滿意才開始做泥稿。作品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得一致好評,全國多家報刊發表轉載。為此,劉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還特意寫信給他,並贈送一套《劉少奇選集》以示感謝。

  1994年創作《安源三偉人》雕塑時,為了忠於歷史事實,朱照林千方百計四處查閱資料。由於李立三的圖片相當罕見,他只好到圖書館、史志辦等單位查找。他設計的雕塑小樣達10餘件,前後花了近一年時間,每件小樣都是精心設計,都經過無數次修改,自己滿意了不算,還請美術界的同行來看稿提意見,再根據別人的意見建議修改完成才最後定稿。

  在創作《黃海懷》時,由於黃海懷圖片資料太少,朱照林就找到他的家人,請他們提供幫助,後來還請黃海懷的兄長來做模特,並請他對雕塑提出寶貴意見。

  歲月的更迭,對於一心專注雕塑藝術的朱照林來說,都轉化為創作的養分,潘鶴先生評價朱照林時這麼說:「在他的作品裡,看不到半點憂傷與消沉,只有奮力拼搏的力與美、剛與柔的組合……」

  深入生活深入基層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回到家鄉,朱照林在文化館主要從事宣傳工作,舉辦美術學習班,輔導縣鄉的美術愛好者。當時,縣區有不少業餘作者,朱照林和其他幾位老師一起長期舉辦美術創作學習班,輔導他們學習創作版畫、農民畫。1987年,湘東區、蘆溪區選送120幅農民畫作品,進入首都的藝術殿堂展出,引起強烈反響、贊聲不迭,被稱為中國民間繪畫的新星。同年,首屆中國藝術節舉辦現代民間繪畫展覽,展出萍鄉農民畫20幅,佔全部展品的十分之一,再次廣受好評,名聲大振。此後,萍鄉農民畫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中國美術報》等數十家報刊刊登,湘東區和蘆溪區被評為農民畫之鄉。當年的那批農民畫作者至今仍活躍在萍鄉美術界。

  調到市文聯工作後,朱照林依然堅持帶領美協會員深入學校、廠礦、企業、農村體驗生活、寫生,組織作者們積極創作作品,參加省內外各種展覽,邀請外地著名的藝術家到萍鄉交流、講座,舉辦全市美術作品展覽。這些工作佔用了朱照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他還是擠出時間創作了《巨大的動力》《對歌》《晨曲》、《青春的旋律》《工人》《酣戰小憩》《鑽》《煤流滾滾》等反映基層人民群眾艱苦奮鬥、開拓進取、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正能量藝術作品。文聯是一個清苦的單位,美協更是沒有任何經費來源,朱照林常常是用自己的錢搞活動、辦展覽。所以,雖然朱照林已經退休多年,但在萍鄉文藝界提起他,大家都說:這才是共產黨的幹部,這才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文曲星座

  朱照林,1937年生,江西萍鄉人,196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師承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是首批獲得國家頒發的城市雕塑創作設計資格證書的雕塑家,其傳略被編入《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美術年鑑》等,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從藝50餘年,朱照林創作了雕塑、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水彩畫等美術作品400多件,代表作品有:版畫《巨大的動力》,漆畫《巧奪天工》,雕塑《玉女披衣》《力與美》《劉少奇同志在安源》《長空天使》《世紀接力》《黃海懷》《一代天驕——毛澤東系列雕塑》等。2012年中國(江西)紅博會期間,朱照林與原廣州美院院長梁明誠教授共同創作了《毛主席去安源》銅像,舉辦了「一代天驕——毛澤東系列雕塑作品展」。

相關焦點

  • 天南地北懷化人·特別報導|「生命之花」永久綻放
    在徵得琦琦和佳佳的母親趙德琴的同意後,懷化籍當代藝術家舒勇以這對姐妹的骨灰為材料,創作了一朵純白色的「生命之花」。據舒勇介紹,最初的創作計劃,「生命之花」是一組三件不同尺寸的雕塑作品,其中最小的也是最精緻的一朵將回到琦琦和佳佳的父母手中,另外兩朵則計劃分別贈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永久收藏。
  • 實現人生價值,綻放生命之花
    魯迅曾說過:「使一個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延長了他的生命。」我認為那所說的便是奉獻,一個人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奉獻中延伸自己生命的寬度。人生的價值表現在各個方面,小到對周邊的朋友,親人,再到工作中,學習中的集體;大到為社會出力,為國家出力。人民的好同志雷鋒,在有限的生命裡做出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情。
  • 芯尼:心靈深處綻放的生命之花一 賞析陸萍詩集《玫瑰兀自綻放》
    他說:「……或者說不僅是詩,是生命!是生命的沉潛、升騰、瀕滅和復活!」屠老的話可謂精闢深刻、一言中的。詩人陸萍的詩歌所展現的就是既豔麗又堅韌的生命之花。她告訴人們生活中不僅有麗日春風,也有荊棘泥澤,甚至血與淚的流淌。陸萍是在勞動汗水的蒸騰中走上詩壇的。
  • 雕時代豐碑 塑藝術人生——"雕塑人生"鄒佩珠先生紀念展呈現大師...
    鄒佩珠先生還是卓有成就的美術教育家,她參與籌辦了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研究所,在她的指導下新中國初期出現了一個頗具創造性的女雕塑家群體。她是一位偉大的妻子和母親為了更好的支持李可染改革中國畫的工作,她毅然放棄了自己的雕塑創作,全身心的投入到照顧李可染先生的生活和藝術創作,並全力支撐全家的生活重任。
  • 永恆的「生命之花」(組圖)
    誰能想到,這尊雕塑不是用我們熟悉的木、銅、鐵、石膏等材料雕塑而成的,它是用汶川地震中遇難同胞小姐妹的骨灰雕刻出來的一朵真正的「生命之花」!  它的作者名叫舒勇,是一位活躍在行為藝術、油畫、建築、電影、新媒體等眾多領域裡的著名藝術家。2006年,他曾與陳逸飛、陳丹青、趙半狄等5人同時榮獲「時代藝術家大獎」。
  • 諶貽琴:在守護人民健康幸福的崇高事業中綻放青春之花
    諶貽琴在貴州醫科大學貴州中醫藥大學調研並作形勢與政策報告寄語青年在守護人民健康幸福的崇高事業中綻放青春之花    6月23日,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到貴州醫科大學她寄語全省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始終與國家發展同行、與民族復興同進,滿含深情地熱愛貴州、建設貴州,做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負、有作為的青年,在守護人民健康幸福的崇高事業中綻放青春之花。省政協副主席孫誠誼參加報告會。  諶貽琴一行首先來到貴州中醫藥大學,考察貴州苗醫藥博物館、石斛研究中心,與實驗室師生親切交流。
  • 向陽而生 綻放生命之花
    為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發展,認識自我,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5月25日,通川區一小啟動開展「向陽而生、綻放生命之花」主題心理健康周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川區一小五年級六班的同學們認真繪製著自己的「心靈之樹」。通川區一小學生 王藝潼:這一棵樹相當於我們的家庭,樹枝就相當於我們的爸爸,把我們的家頂起來,樹葉就相當於我們的母親,幫我們輸送營養。
  • 活著就要綻放生命之花
    文&誦:房蓉儀宣紅塵陌上,每一天都在改變,每一天都太孤獨和寂寞,你一定在這孤獨中尋求安慰,在寂寞中尋求快樂。人生如一杯茶,只要你認真地去品味它,就不能苦一輩子,就會有滋有味地度過每一天,只要你事事風輕雲淡,沒有過不去的坎。
  • 藝海詩會: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舉辦紀念李金髮先生誕辰120周年主題...
    而他尤具傳奇性的人生經歷——從南疆小城到歐洲藝術聖地巴黎,從伊拉克的巴格達到美國紐約,以及詩人、藝術家、翻譯家、外交官、商人的多重身份轉變,也成為傳記作家們關注的焦點。李金髮的身上,濃縮了上個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在中西文化交疊衝突、國家內憂外患的背景中,是如何千迴百轉、狹縫求存、謀圖自我價值實現的獨特道路。
  • 掙脫困擾你的枷鎖,尋求生命的意義,綻放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花
    對我來說,其實應該比很多人都應該更懂得生命的意義,可是對於我性格執拗的我來說,依然背離眾道,堅定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方向。在經過人生的一次生死劫難以後,我一次一次的在網絡上搜索,去尋求生命的意義,最後的結果還是「人生的終點還是死亡,這是任何人、任何科技無法改變的結果,對於每個人來說,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有色彩。」
  • 從生命之水到文明之源——良渚主題雕塑《良月流暉》誕生記
    韓美林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藝術實踐者和開拓者。創作涉及廣泛,包括繪畫、書法、雕塑、陶瓷、設計以及寫作等方面。藝術風格獨到,致力於從中國文化傳統和大眾藝術中汲取精髓,並轉化為體現當代審美理念的藝術作品。美麗洲的「大篷車」當「80後」韓美林老師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雕塑設計時,他曾想,那該是我的封山之作了吧?之所以那麼想,也許只是因為,在某個特定的瞬間,那場以「水」為主題和意象的匠心設計,已讓他圓滿感受並完成對「生命之源」的探尋和藝術表現。
  • 讓生命之花常開不敗
    首先看漫畫的左側,可見左邊的荷紮根在金錢中,葉枯、花敗、蓮衰;右邊的荷紮根在泥土中,葉綠、花盛、蓮擎。輔之以文字說明「生命之花唯有紮根泥土才能常開不敗」。漫畫中荷花、泥土、金錢都不再是單一的本義,而應該具有象徵比喻義,比如由「荷花」想到美、人生、成功等,而寫作時「美」可以具體到文章等代表美好的藝術品,所以可以確定寓意或者立意為:人生或藝術(美)只有紮根於生活的土壤才會充滿活力;人生或藝術(美)紮根於金錢,只會枯萎而死。
  • 【文萃畫材】之藝術分享——米開朗琪羅雕塑作品鑑賞
    「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我是米開朗琪羅.博納洛。」 米開朗琪羅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李奧納多·達·文西、拉斐爾·聖齊奧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
  • 因美而綻放的熱帶植物——周鐵利作品將亮相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生命·陽光之五 油畫 100x80cm 2020年 周鐵利因美而綻放的熱帶植物——周鐵利與《生命·陽光》系列文/黃業敏周鐵利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即開始了油畫創作,九十年代初以油畫《熱帶雨林植物》《生命·陽光》等系列題材作品而嶄露頭角,並獲得極高的榮譽和點讚。周鐵利以追求個性化的油畫藝術語言在當代中國油畫界嶄露頭角。
  • 洪江市志願者綻放生命之花
    透過形態,想必,他們中有些已經是孩子的父母,有些還是父母的孩子。眼下,在舉國戰「疫」最緊要的關頭,他們卻放下「小我」成全「大我」來支援一線,這需要怎樣的情懷和勇氣。在戰「疫」最前沿,他們不顧安危、不計報酬,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叫「以人為本、助人自助」什麼是「他利主義」「尊重生命」。今天,讓我們調整焦距,近距離了解他們。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導讀:青海刺繡歷史悠久,都蘭熱水古墓中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繡品。宋朝以後,青海刺繡工藝逐步完善。今天,青海刺繡作為青海各民族刺繡藝術的集錦,包含熱貢藝術中的堆繡、湟中堆繡、土族盤繡、河湟刺繡、貴南藏繡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蒙古族刺繡,共有上百種繡法。
  • 亨利·摩爾:雕塑擁有自己的生命
    它獨立於其代表的對象,它擁有自己的生命。」——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今年夏天,倫敦舉辦三場重要展覽聚焦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1898-1986)的作品。開放空間的藝術亨利·摩爾相信雕塑是「開放空間的藝術」,流動的空氣、燦爛的日光,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我來說,配合它最理想的場景是自然。」他同樣說過,「即使有機會把作品放置在我最欣賞的建築裡,我還是更傾向於放在自然中。」
  • 神奇的生命之花!神奇的阿卡西記錄!
    今生的使命,靈魂的選擇,我們每一個人的都在經歷不同的人生體驗。而所有的體驗在阿卡西記錄的視角裡都沒有貴賤,每一個靈魂都是高尚而偉大的,每一個靈魂都被宇宙所愛著!在阿卡西記錄的高頻場域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連結到宇宙源頭的,通過打開自己的阿卡西記錄我們就能找到那條通向光明的人生道路!靈性的大門已然開啟,生命之花正在綻放!阿卡西!
  • 隋建國:用雕塑「造物」,讓一切回到最原始的狀態
    被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雕塑家」,隋建國無疑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從青島棉廠工人到榮譽等身的雕塑家,隋建國的藝術之路並非表面看起來那般一帆風順,強烈的自我懷疑,社會現實與理想世界之間的矛盾衝突一直伴隨其中。
  • 【悅讀德國】疫情中暢遊戶外博物館,兼收藝術與自然之美
    自然的造化催生了藝術的奇蹟,一個靜謐祥和、獨具風格的公園誕生了。雕塑家為它插上藝術的羽翼,讓人們在大自然寬廣的胸膛裡,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怡然自得地欣賞近在咫尺的雕塑,慨嘆人類智慧與自然景象的完美結合。與不期然而遇的雕塑對視、對話;聽枝頭小鳥嘰嘰喳喳,它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雕塑們的秘密;柳杉隨風飄蕩,玫瑰嬌豔欲滴……我仿佛回到了故鄉的山林。 在大自然的綠蔭裡,納新吐故,歸真返璞。自然之子,藝術之女,凡是充滿愛與美的靈性之處,便是我的心安之所、逍遙之地。 四十多個現當代雕塑材質各異,或立或坐或臥,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