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婭
主題創作弘揚正能量
朱照林的家鄉安源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江南煤城,毛澤東青年時曾多次到安源考察並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年少時的朱照林對毛澤東青年時代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浪漫主義情懷尤為欽佩,12歲那年就用木炭條描繪了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巨幅畫像,展示出一個不平凡少年的藝術天賦。
青少年時期萌發的「毛澤東情結」伴隨著朱照林的整個藝術生涯,創作毛澤東系列雕塑作品成為他心中的夢想,塑造毛澤東各個時期的光輝形象成為他藝術生涯裡的主要選題。1962年,朱照林從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時,畢業作品就是《青年毛澤東》,受到雕塑界的關注,先後在《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雜誌發表。他也因此成為第一個成功塑造青年毛澤東的雕塑家。也就是從這件雕塑開始,在此後的50多年裡,朱照林一直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塑造心中的領袖形象,至今已完成毛澤東系列雕塑近百件。
除毛澤東系列雕塑之外,朱照林還創作了《劉少奇同志在安源》《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烈士像》《趙醒農》《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世紀老人——鄧小平》《凱豐像》等大量紅色題材雕塑作品。這些有著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作品,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喚起當代青年建設者的理想,鼓舞他們像先輩一樣,勇於擔當,肩負起民族振興、民族復興、民族崛起的重任。
藝術作品精益求精
朱照林對待雕塑創作的態度向來是極端認真的,他的工作信條是:條件可以將就,但質量決不能將就。
1984年他創作《劉少奇同志在安源》時,收集資料、完成構思就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幾易其稿,直到自己滿意才開始做泥稿。作品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得一致好評,全國多家報刊發表轉載。為此,劉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還特意寫信給他,並贈送一套《劉少奇選集》以示感謝。
1994年創作《安源三偉人》雕塑時,為了忠於歷史事實,朱照林千方百計四處查閱資料。由於李立三的圖片相當罕見,他只好到圖書館、史志辦等單位查找。他設計的雕塑小樣達10餘件,前後花了近一年時間,每件小樣都是精心設計,都經過無數次修改,自己滿意了不算,還請美術界的同行來看稿提意見,再根據別人的意見建議修改完成才最後定稿。
在創作《黃海懷》時,由於黃海懷圖片資料太少,朱照林就找到他的家人,請他們提供幫助,後來還請黃海懷的兄長來做模特,並請他對雕塑提出寶貴意見。
歲月的更迭,對於一心專注雕塑藝術的朱照林來說,都轉化為創作的養分,潘鶴先生評價朱照林時這麼說:「在他的作品裡,看不到半點憂傷與消沉,只有奮力拼搏的力與美、剛與柔的組合……」
深入生活深入基層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回到家鄉,朱照林在文化館主要從事宣傳工作,舉辦美術學習班,輔導縣鄉的美術愛好者。當時,縣區有不少業餘作者,朱照林和其他幾位老師一起長期舉辦美術創作學習班,輔導他們學習創作版畫、農民畫。1987年,湘東區、蘆溪區選送120幅農民畫作品,進入首都的藝術殿堂展出,引起強烈反響、贊聲不迭,被稱為中國民間繪畫的新星。同年,首屆中國藝術節舉辦現代民間繪畫展覽,展出萍鄉農民畫20幅,佔全部展品的十分之一,再次廣受好評,名聲大振。此後,萍鄉農民畫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中國美術報》等數十家報刊刊登,湘東區和蘆溪區被評為農民畫之鄉。當年的那批農民畫作者至今仍活躍在萍鄉美術界。
調到市文聯工作後,朱照林依然堅持帶領美協會員深入學校、廠礦、企業、農村體驗生活、寫生,組織作者們積極創作作品,參加省內外各種展覽,邀請外地著名的藝術家到萍鄉交流、講座,舉辦全市美術作品展覽。這些工作佔用了朱照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他還是擠出時間創作了《巨大的動力》《對歌》《晨曲》、《青春的旋律》《工人》《酣戰小憩》《鑽》《煤流滾滾》等反映基層人民群眾艱苦奮鬥、開拓進取、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正能量藝術作品。文聯是一個清苦的單位,美協更是沒有任何經費來源,朱照林常常是用自己的錢搞活動、辦展覽。所以,雖然朱照林已經退休多年,但在萍鄉文藝界提起他,大家都說:這才是共產黨的幹部,這才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文曲星座
朱照林,1937年生,江西萍鄉人,196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師承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是首批獲得國家頒發的城市雕塑創作設計資格證書的雕塑家,其傳略被編入《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美術年鑑》等,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從藝50餘年,朱照林創作了雕塑、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水彩畫等美術作品400多件,代表作品有:版畫《巨大的動力》,漆畫《巧奪天工》,雕塑《玉女披衣》《力與美》《劉少奇同志在安源》《長空天使》《世紀接力》《黃海懷》《一代天驕——毛澤東系列雕塑》等。2012年中國(江西)紅博會期間,朱照林與原廣州美院院長梁明誠教授共同創作了《毛主席去安源》銅像,舉辦了「一代天驕——毛澤東系列雕塑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