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爾:雕塑擁有自己的生命

2020-12-07 中國園林網

《拱門》

《斜倚的人形》

《刀鋒兩件組雕》

中國園林網8月7日消息:「雕塑最讓我觸動的一點是其純粹及自足,其各個組成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是靜態的、強大的、充滿活力的,就像巨山所蘊含的力量。它獨立於其代表的對象,它擁有自己的生命。」——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

今年夏天,倫敦舉辦三場重要展覽聚焦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1898-1986)的作品。首先是帝國大街(Britannia Street)的高古軒畫廊名為「亨利·摩爾:晚期巨作」(5月31日-8月18日)的展覽,畫廊從亨利·摩爾基金會借得大量鑄銅雕塑,其中有很多作品非常龐大,此前從未被擺放到室內畫廊展出。

開放空間的藝術

亨利·摩爾相信雕塑是「開放空間的藝術」,流動的空氣、燦爛的日光,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我來說,配合它最理想的場景是自然。」他同樣說過,「即使有機會把作品放置在我最欣賞的建築裡,我還是更傾向於放在自然中。」不過,他並不迴避和建築師的合作,比如華裔美國建築師貝聿銘就喜歡使用亨利·摩爾的作品裝飾其建築的門廳,這種手法在華盛頓、達拉斯等地被一再使用。不過摩爾本人很少會主動「進入屋內」,他晚年和妻子生活在簡樸的英國鄉下農莊裡,為了便於創作,他的莊園不斷擴大,最後成為一座雕塑公園,而今,摩爾故居佩裡·格林(Perry Green)已經成了亨利·摩爾基金會的所在地。摩爾的作品以綠草、樹木及天空作為背景,約克夏雕塑公園是又一例合適的場景。在藝術家去世以後,他的雕塑展通常都是延續這樣的思路,植物園是慣常使用的舞臺。

在自然中進行展示,固然能強調摩爾作品的浪漫化的一面,人們很自然會將其和樹木、山坡、石頭等景觀進行類比,卻可能會忽視雕塑工業化的製造過程、堅硬的原材料,以及藝術家在數十年創作生涯中發展出來的充滿表現力的簡潔和抽象的形式。通常,摩爾雕塑的原型是根據藝術家在佩裡·格林居住時,在生活環境周圍撿到的特別的石頭、動物骨骼所發展出來的手掌大小的模型,高古軒的展廳裡有一整個架子上擺放著這類小物件。

當藝術家超越了對人體形象的描繪,摩爾發現了新的自由,在展覽中這一趨向顯而易見。他發展出接觸、扭曲、連接、分離、提升、融合等各種方式。當觀眾移步或穿越他的後期銅雕,在高古軒畫廊這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它們顯得更為動態十足,帶著激進甚而色情的調子——這種感受也許在開放空間中很難獲得。

鑑於不列顛街的高古軒畫廊是專為展示理察·塞拉這樣的當代雕塑家的大型作品所準備的,儘管畫廊在搬入摩爾雕塑時拆了一整面牆,但其展示空間並不侷促,重量、尺寸顯得恰到好處。摩爾對於雕塑的尺寸有特殊的敏感,他曾經寫道:「如果材料和運輸等實際條件允許,我寧願更多地製作大型雕塑作品。目前常規尺寸不足以將一種觀念與日常生活隔離開來。無論是很大的還是很小的雕塑,都會產生一種由尺寸而引起的附加情感。」他喜歡在自然中創作,因為「在露天裡製作出來的雕塑作品要比在倫敦畫室裡所做的自然得多,不過需要更大的尺寸」。

亨利·摩爾基金會的主席理察·卡沃克萊西(Richard Calvocoressi)認為高古軒畫廊也許是倫敦最值得為自然光線引以為傲的展覽空間,「無論是從天頂還是從周邊,至少能部分滿足亨利·摩爾對『日光』的執著要求。」

「銅可以做任何東西」

高古軒畫廊中所有雕塑都是鑄銅的,摩爾醉心於銅,「銅可以做任何東西」,他曾經這麼說過,「通過專業的澆鑄,它可以複製出任何形式、任何表面的紋理。」

在1950年代以前,雕刻是他最鍾愛的技藝,摩爾始終認為自己是「打石頭的一把好手」。但在二次大戰之後,當人們對他的雕塑的渴求愈演愈烈,他逐漸轉向了澆鑄這樣的方式。他發現雕刻石膏相比直接雕刻木頭或石頭,要節省四分之三的時間。

他喜歡使用石膏的另一個原因是其可塑性遠遠超過黏土,後者幹得太快,很難再加以琢磨,但是石膏則非常方便。摩爾經常喜歡將石膏弄溼,在表面創造豐富的肌理。他有時候也會饒有興致地將白色的石膏塗抹上金屬的色澤,直觀地了解作品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這類例子在今夏佩裡·格林美術館的「亨利·摩爾:石膏」的展覽中有所呈現,這是首個探討他使用石膏技藝的展覽。

一旦遇到非常大的雕塑,摩爾的助手會將石膏分成幾個部分,然後由藝術家本人進行切割和雕刻,利用刨絲器等廚房用具,達到他所期望中的效果。1960年代,摩爾嘗試使用聚苯乙烯,這種材料比石膏更輕,非常適用於大型雕塑,他可以先用這種材料進行雕刻,最後在上面包裹上一層石膏。

摩爾對於自己的雕塑總是親力親為,也會監督制模、失臘、鏽蝕等每個階段的進程。他和「擁有幾代人經驗的鑄造廠」保持長期合作關係,比如巴黎的Susse鑄造廠、英國的Morris Singer鑄造廠、柏林的Hermann Noack鑄造廠等,他和Noack鑄造廠的合作關係維持了30年,他們一起合作創造出數以千計的銅質雕塑。而鑄造廠完工的銅塑常常又會搬回摩爾家中,藝術家將對其進行再加工。

所有的雕塑的作色都有摩爾親自實施,相比之下,許多19世紀的法國雕塑家都會僱傭專門的拋光師。「作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摩爾說,「因此我必須親自動手。當然,自然將通過時間在這個雕塑上完成最後的作色,我只是做了起始的部分。參與這一命運必然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他對於雕塑在室外不同氣候條件中經歷的變化非常敏感,無論在吹拂著海風的沼地,還是在工業大城市,他會根據不同的環境混合不同的化學成分,減輕或者模仿這些預期變化的影響,比如在銅質表面補上一層灰綠。

在高古軒畫廊展示的摩爾的銅雕有條紋狀綠色的《兩件巨大形式》(Large Two Forms),也有黑、褐,加上少許金紅色的。「有時候你的創作沒法重複第二遍,」摩爾有次在採訪中提到,「銅的混合各不相同,溫度各不相同,加熱之前使用的酸的量各不相同。給銅進行作色的過程非常棘手、無法預料,卻又是激動人心的一件事情。」

作色完成之後,摩爾常常在雕塑表面進行再次加工,通過打磨讓銅的光澤再次呈現。1968年,他說,「如果你希望達到銅真正地金屬質感,有必要在雕塑完成後重新對表面進行加工。」他以這種方式創造出豐富的表面肌理,光滑的質感、交錯的劃痕,一切都清晰可辨,再難複製。

雕塑的各自生命

高古軒畫廊的展覽名為「晚期巨大形式」,在談及雕塑時,特別是提及他自己的作品,摩爾特別喜歡用「形式的主意」、「形式的經驗」、「形式的發明」等詞彙。他相信,形狀在具象的價值之餘,還擁有內在的情感意義。1930年,他寫道:「雕塑最讓我觸動的一點是其純粹及自足,其各個組成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是靜態的、強大的、充滿活力的,就像巨山所蘊含的力量。它獨立於其代表的對象,它擁有自己的生命。」

《拱門》(The Arch)這件作品或許可以很好詮釋摩爾的這番話,這是藝術家在這番宣言發表30年之後的作品。6米高的《拱門》是他所創作過的最舉行的雕塑之一。儘管只是從一個幾英尺高的模型放大而成,並且它本身也是受一根骨頭的啟發發展而成,但它已經出色地超越了其本尊。這件作品被視為摩爾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雕塑之一,讓人們想起巨石陣、凱旋門等古代的人類偉大創造。

「我一直盡力使我的雕塑具有生命。」亨利·摩爾如是說,「向大自然求教,就會排斥對稱性。」除了大自然,談及他的師承時,摩爾還喜歡提及布朗庫西,上世紀初,藝術興起革命浪潮。藝術家向原始藝術取經,包括畢卡索、布朗庫西、莫迪利亞尼、德朗等人都從非洲雕刻中取經。「布朗庫西使大家開始注意外形的真理,我的早期雕刻創作有點受他的影響。」摩爾說,但他逐漸發展出自己的風格,比如反其道而行之地在雕塑中穿出一個洞,「把雕刻穿孔可使光線通過。」

《拱門》有3種不同的形態,鑄銅的那件雕塑(1963-69)永久地佇立在佩裡·格林的草地上,另一件玻璃鋼的雕塑則處於巡迴展覽中——摩爾常常用玻璃鋼製作一些巨型雕塑,以便於移動。第三個版本是羅馬孔石的,由義大利石匠雕刻而成,這件作品在摩爾80大壽時舉辦「亨利·摩爾在蛇形畫廊」的展覽之後安置在蛇形畫廊所在的肯辛頓花園。

而在蛇形畫廊的北部,海德公園正在舉辦另一場亨利·摩爾的展覽。20年前,這件《拱門》在結構上變得不穩定,原因是這件孔石的雕塑是多塊部分組合而成的,並且其結構是根據當初玻璃鋼的雕塑所製作的。

1996年,雕塑的擁有者皇家公園決定將之拆解,然後進行科學研究和恢復。藉助一種三維掃描儀,孔石的結構弱點被確認。植入石塊的釘子被置換成不鏽鋼線材,織成一個內部結構,防止石頭間的運動和內部的腐蝕。最終,石頭被清理乾淨,並被擺回了蛇形畫廊前的空地。在它後面,扎哈·哈迪德為畫廊設計的新建築已經接近完工,即將在今年秋天向公眾開放。 看護好亨利·摩爾在公共空間的雕塑是亨利·摩爾基金會的一項重要職責,它會盡其所能為護理工作提供支持。但最終的責任者是每件作品的所有者。幸運的是,英國的「議會藝術收藏」在今年早些時候對摩爾的《刀鋒兩件組雕》(Knife Edge Two Piece,1962-65)進行了修復。

這可以說是摩爾在倫敦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這件雕塑佇立在威斯敏斯特宮對面的格林學院,當電視臺對政客進行訪問時,經常被用作背景。這件作品也正好位於羅丹的《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1908)馬路對面,摩爾在世時讚美後者為倫敦街頭最偉大的雕塑。今年年初,《刀鋒兩件組雕》在倫敦街頭佇立45年之後狀況已經非常糟糕,顏色脫落、被人塗鴉,還有腐蝕的痕跡。人們對其進行了清潔、重新包漿和重新拋光等作業。

作為「摩爾之夏」的另一重要事件,《刀鋒兩件組雕》恢復到其最優異的狀態,也是藝術家心目中原本的樣子,在這個奧林匹克之夏,迎接來自世人欣賞的目光。

推薦閱讀:

山東:文登市民公園雕塑群「書卷」氣息濃

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展出扭轉現實的雕塑(圖)

青海:將軍牆雕塑將在格爾木市將軍樓主題公園安家

城市雕塑更應體現公民意識 回歸藝術本位

(來源:東方早報)

相關焦點

  • 簡約的高貴:亨利·摩爾現代雕塑啟示
    亨利·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一位享譽世界藝術領域的西方現代雕塑大師,其作品曾在中國北京展出。與平常多數美術作品,都集中在展覽館這種室內空間展示的方式完全不同,他的這十幾件現代風格造型雕塑,就以北海公園的長堤或草坪為展示場所,隨意不加擺設地置放在觀眾面前。
  • 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張國榮、貝聿銘都是他粉絲,作品中藏著世界
    他脫口而出:「亨利·摩爾」。他將原始藝術中人們對生命的熱烈追求和現代藝術對形式的獨立價值觀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系列傑作。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人種學上,收集瑪雅、非洲原始雕塑的資料,對蘇美爾雕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摩爾對原始雕塑中緊握的雙手印象深刻,並將這元素融入進自己的風格當中。
  • 冷落亨利·摩爾是我們的遺憾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奚靜之女士認為,雖然亨利·摩爾的創作受到世界各種藝術的影響,但是他卻在用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進行創作:「亨利·摩爾早期的創作受非洲黑人藝術、歐洲中世紀藝術、美洲瑪雅藝術的影響。在他創作的第二階段,墨西哥的瑪雅藝術對其創作影響特別大,以至於他曾經有過模仿。
  • 亨利·摩爾雕塑落戶哥大校園 學生進行靜坐抗議
    學生們往往是在與現代政治景觀中埋藏最深的敵人間進行正義對決之時,最喜歡挺身而出發出自己聲音的群體。當然,我指的是抽象藝術。具體來說,就是一群學生在社交媒體直言不諱,聯手抗議原計劃安置在校園內的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側臥的人》(Reclining Figure)。
  • 英國將舉辦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作品展
    新華網倫敦4月29日電(記者張建華夏曉)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大型雕塑作品展將於5月1日在其故居開幕,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摩爾的雕塑作品對世界當代藝術所產生的影響。摩爾生於1898年,1986年逝世,是英國著名雕塑家,也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
  • 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作品《面具》拍賣 325萬英鎊落錘
    &nbsp&nbsp&nbsp&nbsp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9日,英國倫敦,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作品《面具》在邦瀚斯拍賣行以近325萬英鎊的價格落錘,該作品是80多年來首次參加拍賣。
  • 亨利·摩爾雕塑將亮相邦瀚斯
    原標題:亨利·摩爾雕塑將亮相邦瀚斯   「基座斜倚像」在1959年前,他的這類雕塑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作的「斜倚像」(1957),該作先於「基座斜倚像」 前3年完成。   摩爾曾指出「斜倚像」的基座元素涉及到女性特質和大地。這件「基座斜倚像」臥式的構造,加之起伏的身型和自然的形狀可以讓人識別出女性的體韻,與東方傳統中斜躺的裸體形成對照。像拱和洞穴的形狀製造了一個帶有張力的效果,在作品中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韻律。
  • 擁抱亨利·摩爾的世界
    擁抱亨利·摩爾的世界·摩爾的作品前準備為展覽剪彩       本報廣州12月19日訊  廣東美術館從今天開始直到明年2月11日,隆重展出英國藝術大師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亨利·摩爾
  •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校內 安放亨利·摩爾雕塑
    深圳特區報訊 日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校生和畢業生共同抗議校方在巴特勒圖書館外安放亨利·摩爾雕塑的決定,這一決定公布在行政管理博客上。其中四名學生還在《哥倫比亞觀察者日報》上發表文章表達了他們的不滿,文章開頭寫道:「周一,哥倫比亞大學計劃在巴特勒圖書館前永久擺放一個醜陋的雕塑。」
  • 名其名,藝其藝,亨利·摩爾的雕塑《斜臥的人體》
    亨利·摩爾《斜臥的人體》1969 - 1970年亨利·摩爾的《斜臥的人體》不像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那樣有著極為鮮明的模特。即便米開朗基羅的聖母與基督並非一定是真實模特的影像,但有一點我們是必然明確的,米開朗基羅的想像一定是基於物質的。
  • 頂尖藝術家眼中的亨利·摩爾
    阿妮塔·費爾德曼(Anita Feldman,策展人) 當我們要辦一個展覽呈現亨利·摩爾的藝術遺產時,我並未僅僅著眼於他最著名的那些作品,我問自己:在雕塑的歷史上,亨利·摩爾實際上做出了哪些開創性的成就?後來的藝術家如何受到他的影響,並在他的成就上更進一步?
  • 視界|比爾·布蘭特和亨利·摩爾的相遇:平行或相交的道路
    來源:澎湃新聞 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是二十世紀世界最著名的雕塑大師之一,其作品介於傳統與抽象之間、一生都在探索人體、雕塑與空間的關係
  • 亨利·摩爾作品出展上海
    去年在北京展出獲得巨大反響的亨利·摩爾大型雕塑展,終於將露面申城了。上海美術館新館將面臨開館後最大的挑戰———如何在館內合理布置大師的118件雕塑作品。  亨利·摩爾1898年出生於英國,1996年逝世,堪稱最傑出的英國雕塑大師之一。摩爾簡潔、渾厚的藝術風格,和他賴以成名的抽象及象徵手法,將人類與自然的形象融入藝術創作中。
  • 亨利·摩爾:不能說的秘密(組圖)
    作者:Waldemar Januszczak(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除了他那紀念碑式的雕塑和大空襲中倫敦人鬥志昂揚的素描,這位虛張聲勢的約克夏人還有點別的東西。在亨利·摩爾的戰時記錄背後隱藏著一份黑暗的秘密文檔。  我能想像他現在就站在我的面前。
  • 英國將於3月底舉辦摩爾和羅丹雕塑展
    英國將於3月底開始在雕塑家亨利·摩爾的故居舉辦「摩爾和羅丹雕塑展」,讓這兩位分別成名於19世紀和20世紀的傑出雕塑家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這是首次在摩爾居住了40多年的赫特福德郡故居展出另一個雕塑家的作品,也是羅丹的傑出作品首次在英國自然景觀中被展出,」亨利·摩爾基金會負責人理察·卡沃科雷西說。
  • 亨利·摩爾雕塑作品現身TEFAF25周年慶典
    其中包括一座獨一無二的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雕塑;200幅從未公開過的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的畫作;一件將世界著名的荷蘭畫家博斯查多特(Bosschaert)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當代藝術作品;一枚曾經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的吊墜。上述這些展品只是將在博覽會上亮相的精品中的一小部分。
  • 亨利·摩爾 凝固人形與自然的對話(圖)
    世界遺產地———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日前展出了上世紀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的28個大型雕塑。參觀者可以藉助這些作品實例來證實摩爾的觀點。一場在凝固的人形與鮮活自然間的對話,讓當下先鋒的藝術家們感覺又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亨利摩爾基金會策展人大衛·米欽森介紹:「該展覽是本世紀規模最大的摩爾雕塑作品展。
  • 倫敦藝術家聯名阻止亨利摩爾雕塑出售
    倫敦塔村市市長 Lutfur Rahman 將在明天與議會監管與審查委員會討論亨利·摩爾經典銅雕塑《穿披肩坐著的女人》的出售事宜。市政府希望能籌到一筆資金應對大幅的預算削減。「做出這個決定是很遺憾的,但是我們在這個衰退的時期裡只能這樣,」Rahman 在上月對 BBC 說。
  • 亨利·摩爾雕塑展:《國王與王后》
    東方網3月4日消息:由上海美術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中國展覽交流中心和亨利.摩爾基金會主辦的《「摩爾在中國」———亨利.摩爾大型雕塑展》,近日在上海美術館新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向公眾展示了摩爾於1929—1983年間創作的118件雕塑作品,展品中包括了草稿模型、早期雕塑和大型青銅雕塑,展示了摩爾的藝術風格在54年中的發展和演變,較為全面地概括了摩爾一生的創作歷程。展覽將舉辦到4月15日。圖為摩爾的作品《國王與王后》。高育文 攝
  • 來自世界各地,擁有著特殊含義的17個雕塑或紀念碑
    而這次,傑瑞將帶來,來自世界各地,體現人性且擁有特殊含義的17個雕塑或紀念碑。1、被納粹分子殺害的德國國會的96名議員的紀念碑這個紀念碑位於德國國會大廈的腳下。大多數人死於1933年至1945年,石板上沒有加入因納粹而付出生命的議員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