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地———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日前展出了上世紀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的28個大型雕塑。參觀者可以藉助這些作品實例來證實摩爾的觀點。一場在凝固的人形與鮮活自然間的對話,讓當下先鋒的藝術家們感覺又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亨利摩爾基金會策展人大衛·米欽森介紹:「該展覽是本世紀規模最大的摩爾雕塑作品展。與其說是藝術的展示,不如說是一次將自然界作為創意盟友的成果演示。」
對雕塑這門藝術來說,自然是個充滿譏誚的夥伴,千百年來藝術家都在被它左右。
今天,快樂的英國藝術家們已經不願被人誤解為過時的感傷主義者,亨利·摩爾師法於自然的這條道路已顯落寞。當代對「景觀」的不信任,直接形成了新的創作思路並在英國日漸流行。不過,在有著製造「景觀」的傳統國度裡,自然依然是一個可供藝術家自由選擇材料的神奇疆域。
摩爾用以顛覆先鋒派的武器就是自然。他在1973年時說,「所有自然形式都提供無盡趣味,同一樹幹上的樹枝,佔據著屬於自己的空間,不同質地和種類的草,貝殼的形狀,卵石的形狀,自然界提供取之不盡的範例;我詫異為什麼有人卻試圖擺脫它。」
站在摩爾的巨大金屬體下方,可以看見恍若侏羅紀時代返祖動物從綠色沼澤中騰空而出。
邱園對這次展覽的安排頗費心機。《大斜倚雕像》,斜躺在正對著棕櫚府的池塘草坪上,顯示出強大的獨立意識。
摩爾在1938年開始製作這個醒目白色雕塑時它還只是個33釐米長的模型,直到1983年,藝術家才將其發展為全尺寸的雕塑。扭曲和變化,反映它所受的超現實主義影響。作品以白色玻璃纖維製成,使其更輕盈。
摩爾大量的作品並不為具體地點而創作,目的在於賦予作品以獨立性。這也讓前衛批評家失語,他們發現摩爾未能充分利用地點的具體狀況進行創作,而這種做法在概念藝術或極簡風格中十分普遍。
摩爾在1981-1982年進行的大型工程,如大型的《內部/外部構造雕塑》和最大的垂直體作品,都可以在邱園找到合適空間,內部和外部元素都得到了平衡表現。摩爾因為「創造」了雕塑自身的內在空間而聞名。他的這些大型作品和邱園最著名的中國式寶塔景觀形成了視覺平衡。數年前,摩爾作品在中國舉行的一次展示中也被安排在了皇家北海公園內,東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在一起自然相處,只因摩爾表達的是人性這樣全人類的主題。
大多數摩爾獨創的斜倚式人物雕塑,因為可選擇從前部或後部欣賞而被評論認為是二維作品。《彎曲的腿》則打破了這一傳統,沒有明確的前面或後面,它可以從各種角度欣賞。米欽森說這也是引導觀者欣賞的關鍵,獨特的形狀自在處理著與鄰近建築物的關係。
這次精心安排的展示,連對材料質感也沒放過,展覽匯集了豐富的表面處理方式,從高度拋光到重度起皺,從白色玻璃纖維到大地泥土色澤。
展出中最奇怪的作品是《12個向上運動體》,由摩爾從1954年起開始製作,也是所有作品中最神秘莫測的,普通民眾和很多雕塑家都感覺作品難理解。它似乎是一種對雕塑作為圖騰形式的探索,抑或是傳統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創造性參考,甚至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少數人種的一個手工製品。
早在1951年,摩爾說:「雕塑是一種露天的藝術,自然光線,是雕塑的一部分,在我看來,最好背景和補充就是自然。我寧願把作品放在戶外任何一個地方,也不願意把它放在我認為最美麗的建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