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張國榮、貝聿銘都是他粉絲,作品中藏著世界

2020-12-07 騰訊網

達達主義、野獸主義是什麼意思?

一個小便池、一個罐頭、一張亂糟糟的床,

為何能被稱為藝術品?

藝術,是不是必須是美的?

【現當代藝術】專欄,

帶你走近現當代藝術史,

品味無所顧忌的藝術盛宴。

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當中運氣最好的那一位,而剩下的,只是歷史的註腳。

貝聿銘和張國榮都曾說過,他們最愛的現代雕塑家就是亨利·摩爾,尤其是盛行極簡風格建築的今天,貝聿銘早就將抽象雕塑作為現代建築的標配,以抽象雕塑的藝術性衝淡現代建築的平直寡淡。

當代的建築規模已經超越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傳統雕塑無法適應這個體量,即使把米開朗基羅或羅丹的雕塑放大幾倍、幾十倍,也顯得突兀怪誕,所以能做成大規模的雕塑只能是抽象藝術。

美國達拉斯市政廳前亨利·摩爾的雕塑 貝聿銘設計

被公認品味極佳的張國榮,在1995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問道20世紀最欣賞的藝術家是誰?他脫口而出:「亨利·摩爾」。他將原始藝術中人們對生命的熱烈追求和現代藝術對形式的獨立價值觀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系列傑作。

還有一篇文章曾將亨利·摩爾與王家衛聯繫在一起,說《東邪西毒》的人物關係構架使他想起亨利·摩爾的線塑,錯綜複雜的銅線在幾個獨立主體之間,構成奇異張力,動一發而動全身——「看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殊途同歸,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亨利·摩爾曾經說過:「任何一個世紀,也不過只有三、四個藝術家具備偉大的獨創力,在這個範圍內我還把詩人、作家、哲學家、畫家和雕塑家都包括進去。有許多人在他們生前被公認是成功的,甚至是偉大的,但以我的觀點看,更主要是由公眾的喝彩聲導致的,他們不具備特殊的想像力和能力來擴大並且豐富人們的觀念。」

這段話嚴苛,甚至冷酷,但卻是正確深刻的,獨創力談何容易,只有獨獲上帝寵愛的那一小撮人才有,不知道,亨利再說這番話的時候,有沒有把自己也算進天才中。

亨利·摩爾,1898年7月30日出生於英國西約克郡卡斯爾福德的一個大家族中,那時的約克郡很難看到雕塑作品,但摩爾會去當地的教堂,觀摩諾曼式雕刻,或許還能找到可以臨摹的明信片,也得到了主日學校老師的支持。

亨利·摩爾 18歲

可是,亨利·摩爾想要成為藝術家的夢想被一戰打破。1918年,一戰正酣,摩爾應徵入伍,在著名的康布雷戰役中,他受到毒氣攻擊而受傷,康復後於1919年,他報考利茲藝術學校,成為建校以來第一位雕塑專業學生。

1921年,學霸亨利·摩爾獲得獎學金,進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得到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機會。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人種學上,收集瑪雅、非洲原始雕塑的資料,對蘇美爾雕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摩爾對原始雕塑中緊握的雙手印象深刻,並將這元素融入進自己的風格當中。

《西風》倫敦詹姆斯公園

他還前往義大利研習米開朗基羅、喬託和其他大師的作品,這些大師的作品放在哪家博物館、教堂,他基本上都知道,創作手法也差不多都瞭然於胸。正因為有這樣的閱歷,摩爾開始了對古典傳統的反叛。

我們會發現,摩爾的藝術與抽象形式緊密相連,他的朋友圈中抽象藝術家越來越多,不斷和畢卡索這些先鋒藝術家探討。其實抽象作品的奧秘就在於它的根深植於具象中,所以受過良好古典主義訓練的摩爾,做到了具象與抽象的完美結合。

臥像 Reclining Figure

1929年·霍頓石·長84cm

這件早期的雕塑,藝術形式遠遠超越了歐洲藝術傳統。女性臥像,樸實的質感,體量關係,成了摩爾雕塑語言的代表。1926年,摩爾曾寫道:「保留卓越的世界傳統,是雕塑的重要視角。

《母與子》 Mother and Child

1931年,坎伯蘭雪花石膏,高44.4cm

「母與子」一直是令摩爾著迷的主題,是他永不會厭倦的創作主題之一,無論是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上,還是藝術構圖上,是摩爾永恆的追求。

1930年代初,摩爾擔任了切爾西藝術學校的雕塑系主任。在藝術上,摩爾、赫普沃斯和其他協會的成員對抽象語言更加痴迷。他們經常前往巴黎,受到法國的藝術家畢卡索、布拉克、 阿爾普和賈科梅蒂的影響。摩爾嘗試了超現實主義。他曾是1936年倫敦超現實主義展覽的組委。

1937年,他的朋友Roland Penrose購買了摩爾的抽象雕塑「母與子」,並將它安放在自己的住宅門口,這引起社區其他居民的不滿, 他們希望趕緊移走,並為此和Roland Penrose吵了兩年。

30年代,他特立獨行的雕塑作品,是被眾人責難的對象。但到了40年代後,讚賞和榮譽像雨點般砸向他。1940年後,摩爾畫了大批的避難所素描,當時的地鐵站,被徵為防空洞,摩爾用畫筆記錄了發生在倫敦的苦難和人們面對戰爭自救的勇氣。他從一位創作抽象雕塑的藝術家,轉變成為捕捉英國人性細節的大師,這讓摩爾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

《素描》

戰爭結束後,摩爾又開始了具象雕塑的創作,比如著名的《一家人》,不僅在雕塑上處理多種元素間的關係,也預示人們的幸福生活,未來可期。

《一家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成了百廢待興的大工地,他接到了數不完的公共雕塑訂單,他製作出如同紀念碑一樣的作品,摩爾的成功使他擁有更自由的創作空間。

摩爾一生最重要的轉變,就是從倫敦搬到佩裡克林,這種鄉村生活讓他對雕塑語言重新定義。他在佩利格林剛開始只是擁有一件小屋,繼而擴展到一片72英畝的莊園,並且成為摩爾的藝術中心。在這片莊園裡,他創作了大部分的作品。

所有的創作靈感,就來自於摩爾周圍的自然環境,不僅僅是自然風光,還有石塊、骨頭、樹枝,所有他感興趣的東西,這些都成為創作的養分。

我喜歡室外,我更喜歡人們看到我的雕塑與天空和水,而非與建築在一起。

——亨利·摩爾

這些大型雕塑放在室外,人們從各個方向,各個方面來欣賞,在身體和精神層面都能與它們進行互動。

而且,摩爾的雕塑在自然中也顯得更自在,雖然能看到人工做舊的銅綠,明顯雕琢的痕跡,但是從中細細品味,尤其是當作品放在綠色的環境裡,和山野、清風呼應,使人們在最放鬆的狀態中享受藝術的美好。

國王與王后 King and Queen

1952-1953年 青銅 高1.64米

這件著名的《國王與王后》,靈感來自英國古老傳說中的亞瑟和他的王后,前者是圓桌武士的首領,後者是英倫三島的本地土著公主,他們的婚姻從某種意義上奠定了英倫三島的統一,他們的傳說很多,就是摩爾為女兒讀的枕邊故事時,忽然冒出這個想法:「怎樣表達抽象的君主政治的國家概念?」

他的《國王與王后》有著自然寫實的手腳,又有神話中潘神般的頭和身體,坐落在山丘上,遙望這片大地,亙古不變。真的是藝術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這張是摩爾在工作室裡,他先製作小的雕像,再等比例放大,能看到作品中穿插的孔洞。有的人說摩爾是受到東方元素的影響,比如中國的太湖石……只能說這是善意的想像,其實都是藝術家在觀察大自然得到的啟示。

中式園林有動靜之分,庭院主靜,大園以動觀為主。明清園林用太湖石、黃石,疊加影園、石園,營造自然氛圍,峰巒當窗,花影移牆,內有東方含蓄之美。而摩爾同時代的藝術家們,更注重對形體本身的創造。相同之處是都有溫情的人文關懷,不同之處是背後蘊含的文化底色。

摩爾在製作雕塑中,無論是把人體胸腔掏空,還是把人體分成幾個部分,目的是保留石頭本身的實體性和單純性,他並不想製作一個石頭女人,而是想製作一個顯出女人的石頭,最後完成對形象的抽離。這種源於原始藝術的影響,對於生命的關懷,恰好來對抗消費主義製造的虛無,及油膩的偽善。

《拱門》

如果有機會到佩裡克林,你最不能錯過的作品就是《拱門》,它高19英尺,由7塊大理石塊組成,重達60噸。這是一件可以從中間穿過的作品,看著它柔和延綿、線條開合自如,在流動的空氣中,燦爛的陽光下,甚至能讓人體會近乎神性的迷惑。

外型上雖然和摩爾隨處撿來的老骨頭有些像,神奇的是在體量增大後,居然轉化成巨大、驚人又充滿力量的存在。

所有能抓住人眼球的事物,在任何時候都會吸引我的注意,我會將他們記錄和保存下來,雕塑純粹是一種對形式和形狀的興趣,任何形狀人、樹、雲,都有可能成為一件雕塑的起點。

——亨利·摩爾

摩爾還在世的時候,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家,並向眾人證明,英國藝術家也可以擁有世界級影響力。1986年,亨利·摩爾去世,終年88歲。此時,他的雕塑讓整個世界為之驚訝、痴迷,直至自願進入他營造的夢境中……

亨利·摩爾的作品中,最能讓人心折的是,是他引導你如何去看?

不僅是雕塑,還有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英國將舉辦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作品展
    新華網倫敦4月29日電(記者張建華夏曉)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大型雕塑作品展將於5月1日在其故居開幕,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摩爾的雕塑作品對世界當代藝術所產生的影響。摩爾生於1898年,1986年逝世,是英國著名雕塑家,也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
  • 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作品《面具》拍賣 325萬英鎊落錘
    &nbsp&nbsp&nbsp&nbsp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9日,英國倫敦,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作品《面具》在邦瀚斯拍賣行以近325萬英鎊的價格落錘,該作品是80多年來首次參加拍賣。
  • 亨利·摩爾:雕塑擁有自己的生命
    開放空間的藝術亨利·摩爾相信雕塑是「開放空間的藝術」,流動的空氣、燦爛的日光,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我來說,配合它最理想的場景是自然。」他同樣說過,「即使有機會把作品放置在我最欣賞的建築裡,我還是更傾向於放在自然中。」
  • 簡約的高貴:亨利·摩爾現代雕塑啟示
    亨利·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一位享譽世界藝術領域的西方現代雕塑大師,其作品曾在中國北京展出。與平常多數美術作品,都集中在展覽館這種室內空間展示的方式完全不同,他的這十幾件現代風格造型雕塑,就以北海公園的長堤或草坪為展示場所,隨意不加擺設地置放在觀眾面前。
  • 想念張國榮,就來重看他的畫,和他喜歡的畫吧
    張國榮將自己欣賞的作品陳設在家裡當然不算特別,特別的是,能夠把這座雕塑的風格、色調、質地、樣式,與整個家居配合得如此協調,渾然一體,完全不著痕跡。他有art sense,每件家具每件擺設都配合很好,看起來全都是沒有錯的。很厲害,很少人可以做到這樣,好good taste。他很乾淨整潔,家具一塵不染,衣服不會放得太迫,依據顏色類型好好分類。很乾淨很靚,很厲害。」1995年這次採訪中,關於自己欣賞的藝術家,張國榮提到的另一個名字是亨利·摩爾。
  • 亨利·摩爾作品出展上海
    去年在北京展出獲得巨大反響的亨利·摩爾大型雕塑展,終於將露面申城了。上海美術館新館將面臨開館後最大的挑戰———如何在館內合理布置大師的118件雕塑作品。  亨利·摩爾1898年出生於英國,1996年逝世,堪稱最傑出的英國雕塑大師之一。摩爾簡潔、渾厚的藝術風格,和他賴以成名的抽象及象徵手法,將人類與自然的形象融入藝術創作中。
  • 擁抱亨利·摩爾的世界
    擁抱亨利·摩爾的世界·摩爾的作品前準備為展覽剪彩       本報廣州12月19日訊  廣東美術館從今天開始直到明年2月11日,隆重展出英國藝術大師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亨利·摩爾
  • 亨利·摩爾雕塑作品現身TEFAF25周年慶典
    漢堡的FrankC.M öller Fine Arts帶來了一系列最新發現的柏林玻璃藝術大師維爾納—米特(Werner&Mieth)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一座獨一無二的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雕塑;200幅從未公開過的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的畫作;一件將世界著名的荷蘭畫家博斯查多特(Bosschaert)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當代藝術作品;一枚曾經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的吊墜。上述這些展品只是將在博覽會上亮相的精品中的一小部分。
  • 冷落亨利·摩爾是我們的遺憾
    來自中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義大利、韓國的40餘位雕塑家、建築學家、畫家和美術理論家進行了高水平的交流。專家們一致認為,亨利·摩爾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在西方雕塑史上,古希臘以菲迪亞斯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以米開朗基羅為代表,十九世紀以羅丹為代表,到了二十世紀,亨利·摩爾則是一個高峰。世界上幾乎每個雕塑公園都有亨利·摩爾的作品。
  • 大師作品激活世界城市能量
    原標題:大師作品激活世界城市能量   1在西方學者看來,城市公共藝術雖早已有之,但在藝術門類中開宗立派,至今只有四十餘年歷史。在藝術民主化觀念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公共藝術發展得如火如荼。它們或是以紀念碑雕塑為主,或是為了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質的審美類,甚至是涉及公眾日常生活,和城市生活融合的生活類。如今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公共藝術品早已成為城市能量的啟動引擎。紐約、倫敦、巴黎、柏林,卡塞爾等城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公共藝術作品而獨具詩意。
  • 視界|比爾·布蘭特和亨利·摩爾的相遇:平行或相交的道路
    來源:澎湃新聞 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是二十世紀世界最著名的雕塑大師之一,其作品介於傳統與抽象之間、一生都在探索人體、雕塑與空間的關係
  • 亨利·摩爾雕塑將亮相邦瀚斯
    原標題:亨利·摩爾雕塑將亮相邦瀚斯   「基座斜倚像」屆時,亨利 摩爾的作品「基座斜倚像」(Reclining Figure on a Pedestal)將上拍,估價1-2百萬英鎊,是此次拍賣會的焦點拍品。   這件作品自從1959-60被構造後,曾在歐洲和美國的很多地方展出過,也備受讚譽。亨利 摩爾喜歡將作品放在一個完整的基座裝置上,他在很多場合都採用這樣的方式。
  • 頂尖藝術家眼中的亨利·摩爾
    他教書,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言,他的作品在冷戰期間代表西方人文主義價值觀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他抱有社會主義政治觀,認為藝術家應當參與決策,他在藝術機構中非常活躍。與此同時,在上世紀60年代,他的一統天下的形象使得後輩藝術家發起了推翻他、反對他的運動。
  • 大師貝聿銘逝世:他曾飽受爭議,卻用一生為世界留下傳奇
    美國當地時間5月16日,享譽世界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去世,享年102歲。他曾經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也曾出現在美國總統甘迺迪、法國總統密特朗、首次訪美的鄧小平身旁。他65歲生日宴會的舉辦地點是人民大會堂,主辦人是當時中國的兩位副總理。
  • 名其名,藝其藝,亨利·摩爾的雕塑《斜臥的人體》
    亨利·摩爾《斜臥的人體》1969 - 1970年藝術家創作藝術品的目的是探索內心世界對於外部物質世界的一種反應及反映。起碼最先是這樣的,但隨著文明的逐步複雜與深奧,藝術品的目的也隨之變化。現代的藝術品不僅是人內心對於外部物質世界的反應,有時更多是對外部的內部形而上的反應,即現代藝術針對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外化後的物質。
  • 亨利·摩爾雕塑落戶哥大校園 學生進行靜坐抗議
    學生們往往是在與現代政治景觀中埋藏最深的敵人間進行正義對決之時,最喜歡挺身而出發出自己聲音的群體。當然,我指的是抽象藝術。具體來說,就是一群學生在社交媒體直言不諱,聯手抗議原計劃安置在校園內的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側臥的人》(Reclining Figure)。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作品被時間標記永恆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清晨得知這個消息,悲痛萬分!這是全世界華人與建築界最不希望聽到的消息。就在4月26日,貝聿銘剛剛過了102歲生日。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投身建築事業70年,那些與他相聯繫的那些建築物——羅浮宮「金字塔」、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都被時間打上了永恆的印記。
  • 大師貝聿銘今天101歲 他建了玻璃金字塔
    連詩人木心見到他後,都感嘆:「他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是對的,我一生的各個階段全是錯的。」  他就是貝聿銘——「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今天(4月26日),是他101歲的生日。  生於中國可能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提起貝聿銘,就不得不提他的少年時代。
  •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校內 安放亨利·摩爾雕塑
    深圳特區報訊 日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校生和畢業生共同抗議校方在巴特勒圖書館外安放亨利·摩爾雕塑的決定,這一決定公布在行政管理博客上。其中四名學生還在《哥倫比亞觀察者日報》上發表文章表達了他們的不滿,文章開頭寫道:「周一,哥倫比亞大學計劃在巴特勒圖書館前永久擺放一個醜陋的雕塑。」
  • 又一建築大師逝世,貝聿銘今日與世長辭,今年剛過完102歲生日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猛一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不是很了解,貝聿銘是誰?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建築大師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看官說道說道。貝聿銘大師於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於建築學,曾榮獲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