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深夜,畫童儷歌的媽媽突然發了幾條語音微信給後臺,聊起張國榮。她以前還做版的年代,寫過一篇關於哥哥的文章,關於他和他的母親,關於他生命巔峰的驕傲,關於另一種苟活人生的韌性訓練。
那番感慨過後,我突然想知道,張國榮有沒有畫過畫?有沒有像上一期微信裡,那位詩蘊小朋友一樣,用畫來跟家人和外界溝通?這一找,我才知道,哥哥被黃霑稱為「才華多到爆棚」的原因。他真的畫畫,雖然能找到的實在很少。他還很懂欣賞畫,10年前,考據帝「的灰」還專門整理了一條長長的科普貼。(後臺重發舊文,請早就看過的榮迷們輕拍哈)
所以今天,如果想念哥哥,除了聽他的歌,還可以重新來看他的畫,和他喜歡的畫。
Part.1 先來小小追溯一下
張國榮是世家子弟,父親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在香港中環開洋服店,售賣的款式都是當時好萊塢最新的時尚款,所以特別受到影劇界藝人歡迎,著名導演希區柯克、演員加裡·格蘭特、馬龍·白蘭度、威廉·霍爾登等也曾專程光顧。
原本準備子承父業的他,1971年前往英國留學,從中四開始插班,然後升讀利茲大學,攻讀紡織及時裝,那時的他,在課業之外,就喜歡畫畫,看小說。可由於父親病重,他休學回港,參加由「亞洲歌唱大賽」,自此,一位原本的設計師,轉入了另一條人生軌道。
少年時的哥哥,很有點羞澀:
Part.2 再來看看他的畫
可能是他在演藝界的巨星光芒太過耀眼,畫畫這件事,真是低調到塵埃裡。
這是在巴黎拍《左右情緣》的間隙,他即興畫的素描。(下文會再次提到這部音樂電影裡的一位畫家)
另一幅廣為流傳的畫,就是下面這幅啦!這是2001年聖誕節他接受雜誌採訪時隨手畫的一張賀卡,實在太簡單,太簡單了,很難看出水平所在。據說,他閒時喜歡畫一些素描和速寫的,可惜一向不肯公諸於眾。
張國榮說:「如果我不做藝人的話,可能去做設計師或美術評論家。」
看了以下這條長貼就會明白,他是有資格說這話的。
Part.3 來看他喜歡過的畫
《跟張國榮欣賞美術作品》——文/的灰
其實生活中的張國榮,對美術設計和創作非常鍾愛並且具有相當的鑑賞能力。他談過自己對美術的一些偏好,也收藏了一些作品,他喜愛的美術作品來自五湖四海,卻有著一脈相承的藝術風格:自然,簡約,純樸,淡雅。
1995年Channel V電視採訪中,記者問及最喜愛的藝術家,張國榮提到朱銘。
朱銘其人,在大陸名氣並不十分響亮,而在臺灣,他是殿堂級的藝術大師,受尊重程度幾乎不亞於齊白石和徐悲鴻。朱銘的個人美術館是臺灣最著名的美術館之一,位於臺北金山鄉,臺灣其他著名美術館裡也大都陳列著他的作品。他的藝術風格非常突出,以豐富的傳統文化傳承和自然、鄉土的氣息見長,在美術界享有盛譽。
張國榮欣賞朱銘這位藝術家,並不是隨口說說就算。1999年出品的寫真集《Leslie的所有》中,他正在觀賞的,赫然就是朱銘作品。這座是朱銘《人間》系列中的彩繪木雕,是表達對現代人世風貌認識的創作,充滿生活氣息。
《人間》系列不僅有親切而豔麗的彩木,還有活潑粗獷的海綿翻銅,冷峻典雅的不鏽鋼等多種工藝和多種材質。彩木系列更加粗拙純樸,不作刻意修飾,外表既袒露出巧奪天工的刀法,也蘊藏著質樸淳厚的生命本真,抒發出生活中情致動人的一面。朱銘說:「《人間》雕刻之語言及其精神,是在描寫大面的人間,局外人不一定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在忙什麼,我沒有去問他們,也沒有必要去了解他們,他們也未曾告訴過我,但他們還是繼續他們的人生,問題仍然存在,問題繼續發生,也不斷地結束。」
圖中作品為《人間》系列之《僧侶》與《母女》
這個也是朱銘作品,應該是《太極》系列,同樣出自《Leslie的所有》寫真集。相信張國榮是有意以這樣的方式向自己欣賞的藝術家致敬。
《太極》系列是採用鑄銅或石雕手法表現太極拳的招數,美術評論指其代表著對形而上世界的體悟和訴求:「其作品主體造型採用略為抽象的方形構築,凝重而富動感,充分表達了太極拳寓動與靜,以靜制動的運動特徵。作品將一種東方傳統的自然觀,生命觀以一種現代方式表現出來,這恐怕也是作者的作品能夠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的原因。」
這兩幅是《太極》系列之《物我兩忘》和《太極對勢》
這是張國榮的家,玄關門口陳設的就是朱銘作品,看來也是《太極》系列。張國榮將自己欣賞的作品陳設在家裡當然不算特別,特別的是,能夠把這座雕塑的風格、色調、質地、樣式,與整個家居配合得如此協調,渾然一體,完全不著痕跡。
著名設計師、造型師、美術指導張叔平對張國榮的藝術品位讚嘆不已:「你進入他的家,你便馬上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他有art sense,每件家具每件擺設都配合很好,看起來全都是沒有錯的。很厲害,很少人可以做到這樣,好good taste。他很乾淨整潔,家具一塵不染,衣服不會放得太迫,依據顏色類型好好分類。很乾淨很靚,很厲害。」
1995年這次採訪中,關於自己欣賞的藝術家,張國榮提到的另一個名字是亨利·摩爾。亨利·摩爾是西方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大師,他把原始藝術對人的生命的熱烈追求和表現形式的率真質樸,與現代藝術反對模仿、摒棄再現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獨立價值的觀念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既保持西方傳統藝術精神,又具有現代審美品格的藝術之路。對生命與溫情的關注是他的作品始終堅持的主題。
這一幅是亨利·摩爾的名作《家庭》。
亨利·摩爾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拓展體現在空間的連貫性方面。他從空洞、薄殼、套疊、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膽而自由地異化為有韻律、有節奏的空間形態。
這一幅是亨利·摩爾的名作《斜倚人物》,受印地安託爾特克文化中雨神雕像影響而創作。作品中引人注目的「洞」是摩爾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一方面擴大了雕塑的內在張力,使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人體的自然構成,另一方面強調了雕塑中不同部分的聯繫,提示出雕像與空間的關係,增加了三度空間感。
張國榮將亨利·摩爾與朱銘的名字相提並論並不是偶然,其實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風格頗有相通之處,曾經舉行過聯展,作品亦曾印製在同一張郵票上,臺灣朱銘美術館裡也收藏有亨利·摩爾的作品。還有一篇文章曾將亨利·摩爾與王家衛聯繫在一起,說《東邪西毒》的人物關係構架使他想起亨利·摩爾的線塑,錯綜複雜的銅線在幾個獨立主體之間所構成的奇異張力,動一發而動全身——「看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殊途同歸,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提到殊途同歸,還要說說張國榮喜歡的西班牙畫家胡安·米羅。著名填詞人林夕在回憶中說:「第一次見到張國榮是在淺水灣他的家裡,那時我還是個剛剛開始寫了兩年歌詞的後生仔,突然就來到一個大明星的而且是三層樓的Legend的家裡。他請我吃飯,一進門我就看到客廳裡掛著非常好看的畫,是我喜愛的畫家——上面寫的是M、I、R、O。居然是真跡啊!實在讓我驚訝不已。」
張國榮的淺水灣家居並未有照片流出,無從得知客廳裡掛的米羅作品到底是哪個,下圖是米羅作品《耕地》。
1995年張國榮遷居,家中新添了幾幅中國書畫。門廊裡這一幅是著名畫家丁衍庸先生作品《霸王別姬》,出現在張國榮家裡真是妙筆。
丁衍庸與關良、林風眠並稱「廣東三傑」,在中國畫壇各踞一席之地。
張國榮還說過自己喜歡奚淞的白描觀音。奚淞是著名的臺灣畫家,精擅白描觀音,他說:「我是以畫觀音來解決心情上的問題。當時母親去世,她的死除了帶給我悲痛,同時引發了所謂人世間痛苦的事實,面對這種痛苦跟不安,我並未很正規地依佛教方式去禪坐或聽經,而是畫觀音。佛陀本身就是面對苦產生的一種追求和覺悟,如果一個人連痛苦、老死都不認識的話,很難真正進入學佛的狀態,這也是我事後才懂得。」
以下幾幅白描觀音均來自奚淞先生的散文畫集《三十三堂札記》。「三」代表多,「三十三」代表很多很多,奚淞在三十三個月的時間裡每月寫一篇札記,繪一幅白描觀音,結為此書,記錄他的一段人生歷程。圖畫工筆端雅,流麗秀勁,呈顯觀音菩薩自在、慈祥、清淨、喜悅的神韻。奚淞在《三十三堂札記》的序言中說:「紙上線條固然構成可見的觀音畫像,而虛空不可見之處,更藏有天地間生命的理則和慈愛。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觀音聖容。」
張國榮喜歡參觀藝術館和畫廊,最愛羅浮宮,也經常到巴黎等地選購美術作品,除了自己收藏之外,有時也送給朋友。某年梅豔芳過生日,張國榮送給她的就是購自巴黎的油畫,可惜不知道這幅油畫的出處。
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張國榮欣賞的油畫家之一是臺灣畫家黃銘昌,黃先生自述說:「我試著用畫筆去傳達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光線、色彩與形體,並期望把這份美好又平靜的感覺,藉繪畫傳達到人們的心眼中。」
黃銘昌與前文提到的奚淞是好友,經常一起出外採風,藝術風格頗有相通之處。
上面這一幅是黃銘昌創作的奚淞像,出自黃銘昌作品之《遠眺》系列。
香港本土有一家著名畫廊叫做「藝倡畫廊」,張國榮是那裡的常客。藝倡畫廊的主人董建平女士提起張國榮時說:「他最愛中國現代水墨畫,特別是黑白色的,前衛藝術則不大喜歡。雖然他也在拍賣會上買過齊白石,但不刻意追求名家,品味十分好,本港水墨畫家呂壽琨的作品他尤其欣賞,亦買過李華生、趙春翔的畫。」
張國榮正在凝視的這一幅作品是中國當代畫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不過這並不是張國榮本人的收藏,照片出自張國榮的個人寫真集《Leslie的所有》,拍攝地點是香港的中國會俱樂部。
曾梵志是一位表現主義畫家,其油畫作品《面具》系列以眾多假面具的符號,在寫實的外框下,採用隱喻和象徵的表現主義手法,演繹著當今社會中人們的精神狀態:煩躁、不安。儘管帶有卡通的色彩和調侃的味道,仍給人以沉重感和壓抑感。他的作品橫看豎看,都不像是張國榮特別欣賞的那種風格,選擇他的作品作為寫真集照片背景,或許只是偶然吧。
在演藝界人緣甚好的張國榮,還交了許多文化界的朋友,費明傑是其中之一。張國榮十分欣賞費明傑作品,2002年1月,費明傑在香港舉辦作品展,張國榮當時正在忙於籌拍新片,但是仍然趕去道賀支持。張國榮生前從藝倡畫廊購買的最後作品就是費明傑的《桂花》系列,可惜找不到圖片,現在這幅是費明傑的裝置藝術作品,也出自藝倡畫廊。
費明傑是海內外知名的畫家和裝置藝術家,作品充滿吸取東西方文化哲學精華後所產生的對人類與大自然之間關係的隱喻。他喜歡將實物和藝術品結合,認為藝術創作沒有所謂的真假虛實,藝術家就是在真假之間尋求自己的創作空間。
張國榮與旅法畫家陳建中也有深厚的交情,1999年張國榮自編自導音樂電影《左右情緣》,邀請陳建中在片中客串,扮演陳建中自己。左圖是陳建中生活照,右邊兩幅是《左右情緣》截圖。
《左右情緣》的劇本是張國榮親自創作的,講述畫廊女主人慾收購陳建中油畫,自己又脫不開身,委託丈夫去巴黎代取,結果引發了一系列情緣故事。片中陳建中只露面片刻,但是整個故事圍繞著他的作品展開,還借女主角張栢芝之口調侃道:「哪,先講明白!陳老師人呢,就是很有藝術家脾氣的!喜歡你就很喜歡你!不喜歡你的話,多少錢都不會賣畫給你!你明白了吧?」
陳建中旅居巴黎多年,但是作品表現得最多的並不是巴黎的繁華、熱情、浪漫以及刺激,而是在繁華巴黎被人遺忘的角落的孤獨和恬靜。他畫了很多巴黎街巷的破門、殘窗、敗壁、生鏽的扶梯和水管、路邊的小草、欄杆裡的綠蔭……從這個角度而言,陳建中的畫作致力表現的不是一種超驗的玄思,而是一種現世關懷;不是一種表面的東方情結,而是一種深沉的人類情懷。他採用「超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卻十分奇妙地表現出一種神秘,一種誘惑,一種靈性。陳建中說,他從這些景物裡的確看到了一種神秘的東西,這些無生命的、工業化的東西裡,含有一種美,沉默、安詳、寂寞。
《左右情緣》中陳建中出場的片段是在陳建中的家裡拍攝,這裡是巴黎著名的藝術家聚居區,也是著名畫家畢卡索和莫迪裡阿尼的故居,「洗衣船」遺址所在地。以下是《左右情緣》的截圖,張國榮扮演的男主角Sam和張栢芝扮演的女主角Jane來到蒙馬特山上,在陳建中的家門口徘徊。
「洗衣船」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幢形狀奇特的木板樓,建在古杜廣場南邊的一個斜坡上。「洗衣船」不僅是蒙馬特傳奇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整個西方藝術史的一部分,20世紀現代藝術從這裡起航。畢卡索就是在這裡度過了鬱悶的「藍色時期」,進入明朗的「粉紅時期」,並最終創立了影響西方藝術史進程的立體派,開創了現代藝術的先河。「洗衣船」的露面,使《左右情緣》這部電影有了更加濃鬱的藝術色彩及浪漫氣息。
尾聲:有能力欣賞是一種幸福,欣賞一個值得欣賞的人是更大的幸福,通過欣賞他而欣賞整個世界,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至大幸福。感謝張國榮先生打開的這扇窗口,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也祝福各位欣賞張國榮或是欣賞其它人的朋友,願你的世界因他而變得更深更廣,讓星光真正照亮你生命。
(來源:童畫童話)
延展閱讀:這些明星畫畫也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