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就被一條令人痛心的消息刷了屏。
美國當地時間5月16日,享譽世界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去世,享年102歲。
他曾經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也曾出現在美國總統甘迺迪、法國總統密特朗、首次訪美的鄧小平身旁。
他65歲生日宴會的舉辦地點是人民大會堂,主辦人是當時中國的兩位副總理。
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北大教授陸揚說:
「他才是李小龍之後唯一一個可以在世界範圍內,稱得上真正偶像級的華裔。」
他就是貝聿銘。
1
即便對建築藝術並不熟悉的人,也一定不會沒聽過這位大師的名字。
有人跑遍世界,就是為了要看他的作品一眼。
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種在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
最著名的當屬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
除此之外,他堪稱神作的設計還能列出一長串,而且看一眼便經久難忘。
比如,融中國古典建築藝術,園林藝術,環境藝術為一體的北京香山飯店:
白牆黛瓦,造型與環境自然融合的蘇州博物館:
堪稱「地上天堂」的日本美秀美術館:
傳神表現了伊斯蘭建築精髓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
對於建築作品,貝聿銘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而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2
如今,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是全世界遊客到了巴黎必去打卡的著名地標之一。
但當時大部分法國人都不贊成,由貝聿銘這位東方建築師來改造自己的文化瑰寶。
《法蘭西晚報》甚至頭版放上了金字塔的模型,大標題:《新羅浮宮已經激起公憤》。
文章大意是,法國最輝煌的歷史建築,就要在一個外國人的魔爪下慘遭蹂躪了。
貝聿銘招惹了全法國的反對。
面對能把人淹死的唾沫星子,他選擇不妥協。
他曾說:「建築設計師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主見,隨波逐流就肯定被歷史淹沒了。」
1989年,羅浮宮改造工程如期完成。
原先那些貝聿銘的反對者,一見實物,大多數都閉嘴了。
人們蜂擁而至,順著旋梯緩緩走下,全世界的媒體為貝聿銘的作品叫好。
法國人開始稱讚金字塔是「羅浮宮裡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以前的爭議和羞辱,都被人遺忘了。
看見了吧,哪怕貝聿銘這樣的大師,一生中都不知要遭遇多少次質疑,不知要被罵多少次「破玩意」,才能被認可和接受。
所以,當你初出茅廬或不被理解,你最有力的回應方式,就是保持「細心和耐心」,確認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並且繼續走下去。
因為這世界上最公平的裁判,是時間。
3
貝聿銘的一生,在四大洲、十個國家都留下了代表作:美國、中國、日本、德國、 卡達……
儘管接受了多年的西方教育,每逢有人問起他的身世,他總是堅定自信地回答: 」我來自中國蘇州。」
貝聿銘出生於廣東廣州,他的童年是在蘇州著名的獅子林中度過的。
1949年以後,貝家後人把獅子林捐獻給國家,這座有著600年歷史的遺珍,才第一次成為普通人可以涉足的「人民公園」。
2002年,85歲的貝聿銘,接受了生平「最具挑戰」的設計項目——蘇州博物館新館,他把在中國大陸最後一個親自操刀的設計項目,獻給了故鄉。
他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既保持了江南民居粉牆黛瓦的特色,又有著鮮明的幾何造型和現代主義風格。
如今的蘇州博物館,人流均勻地分布在各個角落。人們經常把鏡頭對準建築本身,而不是展品。
他用了100年,傾其一生,向世人呈現,最美、最極致的設計,也留下了「中國美」的典範。
如今貝老仙逝,但作品卻仍在流傳,相信我們能在留下的藝術裡,看見他閃光的思想和靈魂。
謹以此文,送別貝聿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