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有這樣一個地方,遠遠望去宛若一幅中國的水墨畫,自然風光與人文園林在這裡巧妙融合,遊人置身其中,恍若於畫卷中遊舫。
這個地方就是蘇州博物館,而賦予它靈魂的正是建築大師貝聿銘。
從學術的象牙塔到實際建築領域,用成績打破質疑。
貝聿銘是一個地道的蘇州人,身為蘇州望族之後的他,雖然年紀輕輕就遠赴異國留學,可在蘇州獅子林那段童年時光卻為他留下了一生眷戀故土的烙印。蘇州園林的精巧美妙,都市中的高樓大廈都是貝聿銘童年時所熱衷觀察的,或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和建築設計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緣分。
在完成自己的基礎學業後,青年時期的貝聿銘赴美留學,得以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他所熱愛的建築,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在建築設計的象牙塔中埋首苦讀。終於在1948年,貝聿銘迎來了自己人生中至為重要的一刻,他收到了來自富商柴根道夫的邀請,成為了美國建築界首次聘請的中國建築師。這對貝聿銘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當時的美國建築界十分輕視華裔的建築家,他們在得知消息後,更是對貝聿銘百般挖苦與嘲諷。面對外國人的冷嘲熱諷,貝聿銘選擇用自己的實力表現來回應。他為柴根道夫設計了大量質量極佳的商業住宅群,甚至還分別為麻繩與哈佛設計了科技大樓與住宅大廈,憑藉自己出色的設計水準,貝聿銘打破了他人的質疑,贏得了外國建築界的認同與尊重。
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在中西方文化血脈中尋找交匯之點。
現代主義特色鮮明,追求本土化設計,這是貝聿銘的建築風格,而他之所以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是因為其在中西建築文明中尋求到了巧妙的平衡。有人說,欣賞貝聿銘先生的設計佳作就像在讀一本名著,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容,總會給你帶來別具一格的感受和體驗。
的確,你可以一眼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中國傳統建築的身影,可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他採用的設計元素與技術又仿佛來源於西方建築,他就像一位運籌帷幄的軍師,在自己的設計版圖上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串聯起著中西方建築的精髓。
建築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因為熱愛所以要堅持自己。
「我和我的建築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腰而已。」貝聿銘先生的創作設計之路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即使在成名之後,他依舊會面臨來自外界的質疑與追問。堪稱貝聿銘先生代表作的羅浮宮金字塔,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誕生的。
在羅浮宮金字塔建設初期,貝聿銘遭到了各種聲音的反對,有人甚至聲稱這是「對文物古蹟的重度破壞。」而面對種種指責,貝聿銘不改初心,堅持自己的設計原則,完成了自己大膽的創作。而如今的「玻璃金字塔」也成為了法國巴黎羅浮宮的標誌性建築,聞名世界。很多人慕名而來,對法國的旅遊業也帶來了不少的貢獻。當然這只是次要的,主要的是,這個建築已經不只是一個旅遊建築了,它是一個標誌性的時代建築。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貝聿銘先生就像是一道穿破晨曦的光芒,雖然只是閃耀而過,卻留下了永恆的建築藝術。他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