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賈伯斯,建築大師貝聿銘:最極致的靈魂,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2020-12-05 金錯刀

文/金錯刀頻道 蔡文姬 Diik

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一位大師」貝聿銘,於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千古。

這個儒雅愛笑的老人家,用他熠熠生輝的100年人生,為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前半生努力當學霸,後半生努力改變世界」。

他是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雙學位學霸,人生的下半場,他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留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在全世界留下100多座地標性建築,幾乎拿遍建築界所有世界頂級獎項。

千禧年前後,80多歲的貝聿銘並不服老,他像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一樣,在腦海中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夢想:在一些還沒有博物館的城市,建立一個博物館

於是,世界上就有了被譽為「桃花源」的「地上的天堂」——日本美秀美術館。

85歲時,為他魂牽夢繞的故鄉蘇州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

91歲時,親自操刀了漂在水上的建築——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他這一生,第一次設計建造的個人住宅,是賈伯斯的。

回首他的建築人生,法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

正如他對於最美建築的評判標準一樣:「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1

畫功極差的設計師,

卻成為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第一位華人!

跟人們想像中天才藝術家身世坎坷不同,貝聿銘出生在一個中國殷實的大戶人家,上過上海貴族學校,他在這裡接觸到了新的建築、藝術和生活方式,電影成了他獲得信息和啟發想像力的重要途徑,影片中輕鬆、愉悅的美國校園生活令他十分嚮往。

隨後和很多上流社會的子女一樣,於1935年遠赴重洋繼續深造。

讀書的時候,貝聿銘個人主義的性格就已經凸顯,他對當時過於傳統保守的賓大建築系頗為失望,厭煩千篇一律,喜歡突破界限、打破常規。

但是,自命不凡的貝聿銘繪圖技術極差,只能放棄設計師的夢想轉投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建築工程。

沒想到,麻省的老師一點面子都不給貝聿銘,在看了貝聿銘的作品之後,毫不客氣地告訴他,「你還是換個專業吧!」

貝聿銘手

稿)

貝聿銘沒有換專業,還一直較勁的延續著自己潦草的畫功。他的成名作之一,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建築,設計後的鳥瞰圖是這樣的——

但最初貝聿銘給出的設計方案,估計沒有幾個人能看懂——

(貝聿銘為金字塔四周空間畫的早期草圖)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項目成功將貝聿銘推到建築界大師的地位上。

但我們根本想像不到,這個耗時10年才落成的建築,草圖居然長這樣——

貝聿銘說,「建築的生命不僅在於外形,更在於細節。」

儘管設計圖畫的潦草,但是貝聿銘對於建築的每一個細節構思都瞭然於胸。

在他的設計中,數學幾何上的天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十分善於利用鋼材、混凝土和玻璃,打造出具有線條美學,可以跑贏時間的建築。

那個曾經讓他換個專業的老師萬萬沒想到的是,貝聿銘還拿下了普利茲克獎。

普利茲克獎,是世界所有建築設計師都夢寐以求的國際獎項,被稱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自從1979年普利茲克獎設立以來,獲獎建築師都是美國、英國、巴西等國,66歲的貝聿銘,在1983年,就成為了第五位拿下此獎項的設計大師,這是華人首次獲得普利茲克獎。

當時給貝聿銘的頒獎理由成為了他一生最高的標籤:現代主義建築最後一位大師。

2

除了高深的建築造詣,

還有天才般的外交手腕!

一生留下上百棟舉世經典的建築,但貝聿銘不僅僅是一位世界級建築大師,更準確地說,他是一位建築名人,外交家。

他的成功,拋開技術層面,歸功於他的外交能力。

這得益於他的出身。

貝聿銘祖上早在乾隆年間已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他的祖父,貝理泰,是中國最早的金融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聯合創始人、董事,是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的創辦人之一。

可以說,整個貝家就是一個金融世家,貝理泰的4個兒子5個孫子都在金融行業,最牛的就是貝聿銘的父親,是中銀香港分行的奠基人,是中國幣制改革的推動者,在抗戰期間,他曾陪同孔祥熙赴美出席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

(圖左一,貝聿銘)

生在這樣一個大家族,貝聿銘本就自帶富貴氣質,社交手腕與生俱來。並且他從小就有一個最大的長處,他非常善於說服別人,很會推銷自己,為了自己的建築理念,他的外交能力一直火力全開。

巴黎羅浮宮,一個全球人都嚮往的地方。

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當選法國總統,一上臺,他就提出改造羅浮宮的計劃,並邀請15個博物館的館長舉薦設計師,其中13位館長都推薦了貝聿銘。

而密特朗因為在訪美期間參觀過美國國家藝術館,也很喜歡貝聿銘的設計,於是便發出了邀請。貝聿銘只有一句話,「我年紀大了,不想再參與競標,要麼直接把項目交給我,要麼就讓別人去參與競標而我放棄。」

最終密特朗給貝聿銘安排了一個身份,免於競標。但最終在設計方案拿出來之後,評委會發出了質疑甚至攻擊,儘管迫於密特朗的壓力,投票通過,但隨後《法蘭西晚報》、《自由巴黎人》、《世界報》等媒體的報導引起了整個法國的大面積反對,不要說在羅浮宮建一個玻璃金字塔了,在羅浮宮地下挖坑怎麼可以?

貝聿銘反覆思考自己的方案,最終還是認為自己是對的。為了順利地把方案執行下去,貝聿銘開始發揮自己的社交手段,拜會巴黎的名流、貴族與官員,把他們從反對者變成了支持者,甚至說服了密特朗的政敵席哈克支持自己。

最終,貝聿銘的方案徵服了法國人。1988年3月4日,貝聿銘獲得了一枚法國最高榮譽獎章,5年後,密特朗成功連任法國總統。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使他們共同的見證。

(密特朗在玻璃金字塔前)

貝聿銘真正在美國嶄露頭角,成為一個公眾人物,是在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之後。他的家人要在波士頓修建一座甘迺迪紀念圖書館。

當時該項目的建築師備選名單裡,包括貝聿銘在內有近二十位候選人,最後投票選出了幾人,然後甘迺迪夫人傑奎琳逐個拜訪。

最終傑奎琳選中了還沒什麼名氣的貝聿銘。

有傳言說,貝聿銘知道傑奎琳在意別人對她的尊重程度和儀表,他為此重新布置了事務所,並擺放了一些她喜歡的花草。相比之下,他最有力的對手卻很高傲,衣著不講究,辦公室也是亂七八糟的。

這座圖書館的設計,傑奎琳很喜歡,但波士頓人卻並不認同,並且最後的選址處原本是一個垃圾填埋場。貝聿銘本人對這件作品很失望,「它本該成為一件偉大的作品」。

不過,也正是甘迺迪圖書館讓貝聿銘在國際舞臺上露臉了。

在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中,政治、權利的因素始終貫穿其中,美國的國家美術館,中國銀行總部、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德國歷史博物館、盧森堡大公現代藝術館,以及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

其中,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卡達國王親自向貝聿銘發出的邀請,為了滿足貝聿銘在設計理念上的要求,卡達王硬是在下令填海造島,這才有了號稱「漂在水上的建築」的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無一例外,都成了地標,成了經典。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香港中銀大廈)

(北京香山飯店)

3

貝聿銘:香山飯店是我人生最大的敗筆!

儘管貝聿銘大師一生留下經典無數,但難免會有遺憾。

比如耗費十幾年時間才建成的甘迺迪紀念圖書館,他用自己的才華打動了甘迺迪夫人傑奎琳,但最終卻遭到波士頓人的反對,他們認為貝聿銘的設計與城市風格嚴重不符,而最終的選址地也極大地限制了貝聿銘最初對圖書館設計的發揮,耗盡了他的心力。

再比如北京香山飯店,貝聿銘稱北京香山飯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1979年,貝聿銘受邀在北京建造一座國際化酒店,1982年,北京香山飯店建成,並在1984年獲美國建築學會榮譽獎。

在那樣一個幾乎所有中國建築師都在向西方看齊的時代,北京香山飯店卻是一座獨具中國特色的建築。然而,香山飯店卻成為了貝聿銘此生最大的心病,建成之後再沒去看過。

因為他覺得,香山的水、草、木都很美,最大的挑戰就是不去動它,把這個建築放在這樣完美的一個自然環境中,本身就是一個錯。在一次接受採訪時,他說:「香山飯店我不應該做」。

但是已經做了,貝聿銘把它作為一個經驗,用在了蘇州博物館的建造上。

1999年,貝聿銘接受蘇州博物館的建設邀請。這一次,他充分考慮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集合,白牆、玻璃、鋼鐵結構、樹木、巖石、水的結合,使之成為一座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貝聿銘將其視為最心愛的「小女兒」。

結語:

如今大師已去,再多的語言描繪其實也難以再現他對於建築藝術的極致追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圖片、影像,甚至直接到的作品面前,去體會他的心境和追求。

全世界留名,他的名字也必將伴隨這些建築的延續一代代流傳。

貝聿銘活了一個多世紀,也用一己之力搭建了一個時代。

如今這個時代雖已落幕,但他註定成為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會繼續點亮,

蘇州博物館會隨著時間的打磨更具韻味,

世界建築史因為他的極致追求變得更加豐富......

最高級的靈魂,是一生只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相關焦點

  • 大師貝聿銘逝世:他曾飽受爭議,卻用一生為世界留下傳奇
    他就是貝聿銘。1即便對建築藝術並不熟悉的人,也一定不會沒聽過這位大師的名字。有人跑遍世界,就是為了要看他的作品一眼。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種在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最著名的當屬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
  • .| 一顆中國心,一生姑蘇情,一世建築夢——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在如今的建築界,「貝氏」已然成為一個品牌,但老實說,這個品牌仍屬於父親貝聿銘。弟弟貝禮中曾對媒體坦言,父親的成就一度讓做兒子的覺得是種負擔,但是漸漸成熟以後,他把這種壓力視為了挑戰,並努力去開創自己的風格。 像很多中國家長一樣,退休後的貝聿銘給予了兒子大力提攜,近些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把只屬於自己的品牌變成整個家族的品牌。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作品被時間標記永恆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清晨得知這個消息,悲痛萬分!這是全世界華人與建築界最不希望聽到的消息。就在4月26日,貝聿銘剛剛過了102歲生日。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投身建築事業70年,那些與他相聯繫的那些建築物——羅浮宮「金字塔」、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都被時間打上了永恆的印記。
  • 高貴優雅陸書華:身為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妻子,是其最好的秘密武器
    作者:山佳聊起遠近聞名的建築大師,我們頓時會想到美裔華人貝聿銘先生,他用他的作品徵服了世界,有我們熟知的甘迺迪圖書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及蘇州博物館等等。貝哉安的頭腦好,教育更好,他的五個兒子,個個做銀行,個個有出息,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貝哉安的三子貝祖詒,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東吳大學畢業後,娶了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蓮君為妻。莊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夫婦伉儷情深。他們生了六個孩子,三男三女,貝聿銘是長子,生於1917年4月26日的廣州。
  • 天下人物|貝聿銘:建築史上的華人之光
    (新華社記者王建剛攝)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羅浮宮擴建工程、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一生留給了世人一幢幢無與倫比的精美建築,拿下眾多建築界的重頭獎項,被不少媒體稱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曾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
  • 光線主導設計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之父,用建築徵服全世界!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這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建築師,將一生奉獻給了建築,但卻在前不久,一代華人巨星的貝聿銘就此隕落,享年102歲。
  • 大師貝聿銘今天101歲 他建了玻璃金字塔
    他是「富15代」,他建了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他今天101歲了  人活一世,最怕見到的事莫過於:比你優秀的人,卻比你還努力。  而今天小新要介紹的這位大師,正是這樣一個人。建築大師貝聿銘。  連詩人木心見到他後,都感嘆:「他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是對的,我一生的各個階段全是錯的。」  他就是貝聿銘——「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今天(4月26日),是他101歲的生日。  生於中國可能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提起貝聿銘,就不得不提他的少年時代。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是1983年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人們參觀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 又一建築大師逝世,貝聿銘今日與世長辭,今年剛過完102歲生日
    據美國媒體報導,建築大師貝聿銘於今日與世長辭,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證實,貝聿銘當天早些時候在位於曼哈頓的家中去世。今年4月,貝聿銘剛剛過完102歲生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猛一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不是很了解,貝聿銘是誰?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建築大師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看官說道說道。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南京這座博物館由貝氏家族設計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南京這座博物館由貝氏家族設計新華社快訊: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曾獲得世界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貝聿銘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
  • 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11月22日至27日,佳士得將在香港拍賣估價超過2500萬美元的59件藝術品,將這位足跡遍及全球的建築大師一生的珍藏帶回他童年居住過的香港。貝聿銘之子貝禮中在香港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香港是父親最愛的城市之一,不僅僅是他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童年。同父親一樣,香港是聯結東方和西方的橋梁。」
  • 建築名家貝聿銘的背後:百年家族富貴延續17代,上海有千套房產
    這個家族便是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身後的貝氏家族,稱得上真正的名門望族。貝蘭堂:第一代財富積累明朝中葉,出身貧苦的貝蘭堂從祖籍浙江來到了富庶的蘇州。父輩都是依靠種地謀生,自小聰明伶俐的貝蘭堂不願再過像父輩一樣的生活,決定外出打拼。
  • 「美籍院士」貝聿銘:曾是蘇州人,設計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這個地方就是蘇州博物館,而賦予它靈魂的正是建築大師貝聿銘。從學術的象牙塔到實際建築領域,用成績打破質疑。貝聿銘是一個地道的蘇州人,身為蘇州望族之後的他,雖然年紀輕輕就遠赴異國留學,可在蘇州獅子林那段童年時光卻為他留下了一生眷戀故土的烙印。蘇州園林的精巧美妙,都市中的高樓大廈都是貝聿銘童年時所熱衷觀察的,或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和建築設計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緣分。
  •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以創新湮滅頑疾之痛苦,以創新來消滅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國際競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頑強攀頂,以作為最後的禮物。」侯伯宇曾經如此說過。許還山老前輩主演的《愛的帕斯卡》,堅持了自我對人生的壓強。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貝氏家族傳承十五代,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去年10月,我帶著孩子去參觀了蘇州博物館,那是貝聿銘的封山之作。期間,我不斷了解到貝聿銘的家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貝聿銘不僅出生於商賈世家,並且貝家的望族歷史還綿延了15世之久!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徐霞客壯麗的一生為旅行家做了完整定義,我們再次講述徐霞客的故事,挖掘前所未知的史料,以他的事跡紀念「中國旅遊日」。今天倡導學習徐霞客,不是要人人成為徐霞客,而是要學習徐霞客精神,領悟旅遊真諦,在「宅風」日盛、動動拇指即妄談是非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地提倡外拓意識、踐行精神、實幹態度,從實踐中汲取更充實的營養。題記: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
  • 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張國榮、貝聿銘都是他粉絲,作品中藏著世界
    貝聿銘和張國榮都曾說過,他們最愛的現代雕塑家就是亨利·摩爾,尤其是盛行極簡風格建築的今天,貝聿銘早就將抽象雕塑作為現代建築的標配,以抽象雕塑的藝術性衝淡現代建築的平直寡淡。,問道20世紀最欣賞的藝術家是誰?
  • 獲建築設計界「諾貝爾獎」的華人有誰?僅有貝聿銘和王澍
    其次應該說到已故世界著名設計大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2019),今天是他的誕辰之日。中國人獲得此獎的第一人應該是著名建築學家、建築設計師王澍,當然和貝聿銘比,他算是年輕的後輩。
  • 逝者|貝聿銘: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這位「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將整個漫長的人生,都獻給了自然與空間。文 | 李茵 編輯 | 胡雯雯 燕玉涵貝聿銘,世界著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於美國時間2019年5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10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