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13:1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微信
哀悼!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南京這座博物館由貝氏家族設計
新華社快訊: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曾獲得世界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貝聿銘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
「貝氏」理念傳承——
讓時間、文化、地點來決定設計
貝聿銘曾說:「我堅信時間、文化、地點是建築設計的要素。」當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曾高度評價:「貝聿銘給予了我們本世紀最優美的室內空間和建築形體,他作品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他始終關注他的建築周邊的環境。他拒絕將自己局限於狹隘的建築難題之中。他的作品涵蓋政府、文化和低收入住宅。他對於材料的嫻熟運用達到了詩一般的境界。通過他的敏銳和耐心,他將不同興趣和領域的人們吸引在一起去創造出和諧的環境。」
貝聿銘之子貝建中深刻領會了父親設計理念的精髓,並將其傳承、發揚。這在他領銜設計的南京六朝博物館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六朝博物館整體建築由兩個L形的幾何體扣合而成。走進這座博物館的一樓,人們發現,挑高16米的「陽光大廳」內,米黃色牆體大廳的頂部,玻璃採光頂將陽光直接引入進來,光線成為設計之魂。更令人驚豔的是,地面上鑲嵌的78個玻璃窗,被設計和建設團隊戲稱為「滿天星」。觀眾置身其中,可透過這些透明玻璃窗從正上方俯瞰城牆遺址,從而將一層與負一層兩個不同空間巧妙銜接起來。
腳下的負一層遺址廳中,一段長20米、寬10米的夯土城牆是整座博物館的「根基」,這是六朝建康城東城牆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遺址外圍的觀賞平臺,可以方便觀眾登高遠眺城牆遺址風貌。
貝氏作品常見的月亮門在六朝博物館中成了別有韻味的圓月窗。正如父親貝聿銘先生所說的那樣,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空氣,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步移景異。
在設計六朝博物館的過程中,貝建中多次來南京實地考察,尋找靈感。「這個項目實際上很困難。因為這是個引入民資的公眾項目,這在中國很新,而且那是博物館和酒店的結合,我們得讓它看起來是一棟樓。我去了南京很多很多次,南京在中國是個很重要的城市,我很高興這次設計讓我更好地了解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