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優雅陸書華:身為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妻子,是其最好的秘密武器

2020-12-05 佳易博覽

作者:山佳

聊起遠近聞名的建築大師,我們頓時會想到美裔華人貝聿銘先生,他用他的作品徵服了世界,有我們熟知的甘迺迪圖書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及蘇州博物館等等。

曾有傳記作者,這樣描述貝老——

貝聿銘所體現的是美國所想像的東方美德:高雅、受過完美的教育,舉止矜持高貴。

老話說,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女人。的確,上述這個描述,尤其適合貝老的賢內助——一生高貴優雅的陸書華。

01

又是一個一見鍾情的故事,只不過地點是在美國的紐約。

那是1938年的暑假,在紐約中央火車站,貝聿銘來接好友。忽見人群中,有一東方佳麗映入眼帘,正是氣質高雅的陸書華。時年20歲的她,已從上海中學畢業,正準備前往波士頓,就讀韋爾斯利女子學院。

貝公子一見傾心,異地他鄉,同為華人,寒暄幾句,也是有的。聞知陸小姐的目的地,貝公子主動提出:「小姐,可否搭我們的車一同前往?」

只見陸小姐不卑不亢地答了一句:「對不起,我已買好去那裡的火車票了。」

貝公子心有不甘,但也無濟於事,只能黯自神傷。

好在天遂人願,那天前往波士頓的火車,因颶風,半路停運。於是,貝公子有了英雄救美的機會,兩人就此熟悉。

02

貝公子與陸小姐的身世,用老套的話來說,門當戶對,勢均力敵。

貝聿銘家族「吳中貝氏」,曾是「蘇州四富」之一。據《吳中貝氏家譜》記載,蘇州貝氏的始祖貝蘭堂,原籍浙江金華蘭溪,於明朝嘉靖年間以行醫賣藥為生,遷居江蘇吳縣。

貝家的草藥生意越做越大,到清朝中期的貝蘭堂七世孫貝慕庭時,已是吳中巨富,與戈、毛、畢三家成為當時的「蘇州四富」。而貝聿銘,是貝蘭堂的第十五世子孫,因此,有人稱貝家「可能是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貝家最為興旺的支脈,是同為第十三世孫的貝哉安和貝潤生兩支。他們的六世祖是親兄弟,兩人同為貝氏餘脈,卻都不以醫藥業成名發家,貝哉安被稱為「金融世家」,貝潤生則被稱為「顏料大王」。

貝哉安本來可以中舉走仕途,畢竟在20歲,他已是蘇州府學貢生。但父親的忽然去世,使得貝哉安放棄了「學而優則仕」,全力打理父親留下的產業。由於他善理財,人緣好,獲得了知縣吳次竹的賞識,聘為幕僚,被時人稱為「錢穀師爺」。

1915年,貝哉安參與創辦上海銀行,他還協助創辦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後來在蘇州成立分社,任經理。這一經歷,又與民國史上的一個名人,陳光甫聯繫在一起了。有機會,再表。

貝哉安的頭腦好,教育更好,他的五個兒子,個個做銀行,個個有出息,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貝哉安的三子貝祖詒,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

貝祖詒,東吳大學畢業後,娶了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蓮君為妻。莊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夫婦伉儷情深。他們生了六個孩子,三男三女,貝聿銘是長子,生於1917年4月26日的廣州。

身為大家閨秀的莊蓮君,為愛子起名——聿銘。聿的本意是筆,筆的繁體字底下就是聿;銘的本意是鑄刻,銘記在心就是鑄刻在心上之意;用筆鑄刻顯然只有建築設計符合這點。

總說,命運的織機,會永恆地織著與你相關聯的線。貝母是否有先見之明,不得而知;但兒子,成為聞名世界的建築大師,難道從名字中,也能看出是宿命嗎?

貝聿銘(前排左一),父親貝祖貽(後排左一),母親莊蓮君(後排右一)

03

1918年,26歲的貝祖貽,離開原本任職的中國銀行廣州分行,前往香港,籌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並擔任首任經理。貝聿銘也隨父親遷往香港,開始了在香港的時光。

上世紀20年代的香港,古老和新潮並存。有軌電車從香港島北駛過,維港兩岸林立的既有外國商行,也有中藥店鋪。幼年貝聿銘在這裡成長,探索著這個城市的角落,第一次在東方世界裡看見了西方。

在香港的10年時光裡,貝聿銘就讀於港島傳統名校聖保羅書院,常去中國銀行老樓找辦公的父親,放學後和同學在街邊路攤上吃魚蛋,時不時看著窄窄的街道兩邊高高的大廈出神。

1928年,因工作調動,貝祖貽舉家搬遷至上海。

隨父親離開香港、來到上海後,貝聿銘應祖父要求,每年假期都回貝氏老宅學習打理家族事務。在上海,貝聿銘是銀行家的公子,打撞球,出入高檔餐廳,看美國電影;在蘇州,貝聿銘則是貝氏家族的孫輩,在獅子林陪祖父喝茶,聽崑曲,談典故。

祖父告訴自己鍾愛的孫子,做事要「全力以赴」,這也成了貝聿銘一生的座右銘。

04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不,在紐約火車站,一見鍾情陸書華,自然,貝公子會全力以赴地追求。

陸書華,出身於廣東的名門望族。父親,是麻省理工MIT畢業的知名工程師;外祖父張蔭棠,曾任晚清最後一任駐美公使;民國總理唐紹儀,是她舅媽的父親。被稱為「民國第一外交家」、大名鼎鼎的顧維鈞,就是唐紹儀的姑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相識之下,貝聿銘與陸書華,兩人有許多共同語言。家世、背景,有相通之處;地理上,香港、廣東,隔江相望,語言相通;兩人又在十裡洋場的上海,各自讀書,說起老上海的美食、小吃、電影院,彼此都是心領神會,默契有加。時間一長,自然心心相印。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成績從麻省理工畢業。1942年6月,陸書華從韋爾斯利畢業後的第5天,兩人在紐約舉行婚禮。自此,兩人走入婚姻,攜手一生,直到2014年陸書華去世。

看著,婚禮上新娘吐舌頭的俏皮勁兒,不知是攝影師抓拍手法太精,還是陸小姐本身就是天性愛幽默?

總之一句話,男才女貌,旗鼓相當。

04

婚後,陸書華收到哈佛大學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就此進入哈佛攻讀景觀建築學。不久,貝聿銘也進入哈佛學習建築。於是,夫妻兩人,成為哈佛校友。

陸書華在生下長子定中後,決定回歸家庭;她放棄了學業,成為一個專職母親。1946年,次子建中出世;之後,三子定名「禮中」。三個兒子的名字,連在一起,寓意就是安定中國、建設中國、明禮中國。而最小的女兒,取名為「蓮」,蓮花出泥而不染,更是為了紀念祖母莊蓮君。

三子禮中,在接受採訪時說——

在很多家庭,女性角色都被丈夫所覆蓋。在我們的家庭中,父親成功的前提就是我母親的介入。我父親老是在外勞碌,那時候我們上寄宿宿舍,母親與我們很親,但另一方面,又讓孩子們與父親有一點距離,讓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母親也經常將我們聚在一起,夏天,我們會在郊外一起度假。我的母親是異常優雅、異常知性的一位女性。她不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直率對我父親的工作很有幫助的。她有極好的品位,也總能將自身的好惡傳達給父親。她給了父親極大的信念和支撐。我父親異常信賴我母親的眼光。他們互相尊敬,十分恩愛,同時也都很有幽默感。我敢說,他們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女兒貝蓮,這樣評價父母——

爸爸特別精明。他有著迷人的魅力,使他比我母親更令人費解。母親的思維方式比較西方化,她對覺得順眼的人是非常直截了當的。而爸爸很會看人——他的思想總是領先於談話內容,他從不顯山露水,他總是不露聲色地思考……美國給了爸爸發揮才能的條件,使他有機會成名,而他考慮個人和家庭方面問題時仍然非常中國化……我的爸爸媽媽認為我們幾個孩子已經徹底美國化,可他們沒有看到,我們仍然保留著一定的中國特性。

老大定中,長大後形容母親,是「父親的秘密武器」。確實,看一個男人的最高品味,就是看他的妻子。

1989年,《名利場》介紹貝聿銘時,陸書華拒絕為文章拍照,她覺得——

煽情炒作,張揚出名毫無好處,一些逢場作戲的恭維與虛名會弄得你心浮氣躁,對個人的事業極為不利。

真正的愛,是盡心盡力來讀懂你,然後盡心盡力幫助你成為你自己;真正的愛,不是把你變成我想讓你成為的人;真正的愛,是深刻地了解你,然後讓你做你自己。

05

婚姻的基礎有六種,權力、財富、事業、生活、家庭、心靈,只有心靈的碰撞才叫lover(愛人),其餘的都是partner(拍檔)。找lover難,找partner易,求難還是擇易,是個人的選擇。

貝聿銘曾接受鳳凰衛視專訪,當被問及如何維持高質量婚姻的秘訣時,他答——

從戀愛到婚姻,是一個從雅到俗、從精神到肉體、從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戀愛時是心心相印,結婚後則是骨肉相連,婚姻越長久,骨肉分離無法生存的感覺就會越深刻。

戀愛時是一見鍾情,這個「情」是激情;結婚後則是日久生情,這個「情」是親情,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幾十年的婚姻光靠激情肯定不行,當激情消退後,只有親情才能牢牢維繫。夫妻過日子就要像中國的筷子一樣,一是要惺惺相惜,誰也離不開誰;二是能同甘共苦,什麼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嘗,這樣的婚姻才能天長地久。

回望貝聿銘與陸書華的一生,彼此攜手相伴72年,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情深義重、心心相印」這八個字。

好的愛情到最後,都是智慧和情懷,深以為然。

相關焦點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貝氏家族傳承十五代,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去年10月,我帶著孩子去參觀了蘇州博物館,那是貝聿銘的封山之作。貝理泰傳授給孫子貝聿銘兩句人生格言。一句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貝聿銘本人,對妻子也非常尊重!貝聿銘的妻子陸書華,也出身不凡,父親是麻省畢業的工程師,自己入讀哈佛讀景觀設計。
  • 貝聿銘「追妻路」:與妻子在車站相遇,火車停開後,挨個車廂尋找
    而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成功同樣少不了他的妻子盧愛玲的默默付出和背後支持。一、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自古以來,才子配佳人一直都是人們喜聞樂道的佳話。門當戶對更是深入中國人內心的交往觀念,其實這個觀點並不陳舊反而十分正確。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曾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
  • 又一建築大師逝世,貝聿銘今日與世長辭,今年剛過完102歲生日
    據美國媒體報導,建築大師貝聿銘於今日與世長辭,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證實,貝聿銘當天早些時候在位於曼哈頓的家中去世。今年4月,貝聿銘剛剛過完102歲生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猛一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不是很了解,貝聿銘是誰?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建築大師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看官說道說道。
  • 逝者|貝聿銘: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這位「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將整個漫長的人生,都獻給了自然與空間。文 | 李茵 編輯 | 胡雯雯 燕玉涵貝聿銘,世界著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於美國時間2019年5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 徵服賈伯斯,建築大師貝聿銘:最極致的靈魂,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文/金錯刀頻道 蔡文姬 Diik「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一位大師」貝聿銘,於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千古。這個儒雅愛笑的老人家,用他熠熠生輝的100年人生,為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前半生努力當學霸,後半生努力改變世界」。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南京這座博物館由貝氏家族設計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南京這座博物館由貝氏家族設計新華社快訊: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曾獲得世界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貝聿銘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
  • .| 一顆中國心,一生姑蘇情,一世建築夢——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昨天,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此後,1978年,貝聿銘設計了美國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築——國家美術館東館,以充滿激情的幾何結構有力駁斥了現代主義運動業已衰落的論調,從此被視作「現代主義的最後一位大師」。一年以後,開啟中美破冰之旅的鄧小平,就是應邀在這裡發表了著名的講演。 1983年,貝聿銘問鼎建築學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作品被時間標記永恆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清晨得知這個消息,悲痛萬分!這是全世界華人與建築界最不希望聽到的消息。就在4月26日,貝聿銘剛剛過了102歲生日。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投身建築事業70年,那些與他相聯繫的那些建築物——羅浮宮「金字塔」、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都被時間打上了永恆的印記。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是1983年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人們參觀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 獲建築設計界「諾貝爾獎」的華人有誰?僅有貝聿銘和王澍
    其次應該說到已故世界著名設計大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2019),今天是他的誕辰之日。說到普利茲克獎,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是1979年由傑伊·普利茲克和妻子辛蒂發起,凱悅基金會所贊助的針對建築師頒布的獎項。中國人獲得此獎的第一人應該是著名建築學家、建築設計師王澍,當然和貝聿銘比,他算是年輕的後輩。
  • 102歲貝聿銘去世: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昨天,又一位世界級的大師走了。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 大師貝聿銘今天101歲 他建了玻璃金字塔
    而今天小新要介紹的這位大師,正是這樣一個人。建築大師貝聿銘。  他就是貝聿銘——「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今天(4月26日),是他101歲的生日。  生於中國可能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提起貝聿銘,就不得不提他的少年時代。  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廣東。
  • 天下人物|貝聿銘:建築史上的華人之光
    (新華社記者王建剛攝)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羅浮宮擴建工程、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一生留給了世人一幢幢無與倫比的精美建築,拿下眾多建築界的重頭獎項,被不少媒體稱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
  • 大師貝聿銘逝世:他曾飽受爭議,卻用一生為世界留下傳奇
    美國當地時間5月16日,享譽世界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去世,享年102歲。他曾經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也曾出現在美國總統甘迺迪、法國總統密特朗、首次訪美的鄧小平身旁。他65歲生日宴會的舉辦地點是人民大會堂,主辦人是當時中國的兩位副總理。
  • 建築名家貝聿銘的背後:百年家族富貴延續17代,上海有千套房產
    這個家族便是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身後的貝氏家族,稱得上真正的名門望族。貝蘭堂:第一代財富積累明朝中葉,出身貧苦的貝蘭堂從祖籍浙江來到了富庶的蘇州。父輩都是依靠種地謀生,自小聰明伶俐的貝蘭堂不願再過像父輩一樣的生活,決定外出打拼。
  • 「美籍院士」貝聿銘:曾是蘇州人,設計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這個地方就是蘇州博物館,而賦予它靈魂的正是建築大師貝聿銘。從學術的象牙塔到實際建築領域,用成績打破質疑。貝聿銘是一個地道的蘇州人,身為蘇州望族之後的他,雖然年紀輕輕就遠赴異國留學,可在蘇州獅子林那段童年時光卻為他留下了一生眷戀故土的烙印。蘇州園林的精巧美妙,都市中的高樓大廈都是貝聿銘童年時所熱衷觀察的,或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和建築設計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緣分。
  • 貝聿銘百年| 他與北京香山飯店
    1942年6月20日,貝聿銘與剛大學畢業的盧愛齡結婚了。短暫的蜜月之後,盧愛齡也去了哈佛,選讀景觀建築課程。不久,盧愛齡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貝定中。做母親的沉重壓力結束了盧愛齡在園林建築方面的學業,但是她敏銳的觀察與聰慧的判斷力,使她日後成為貝聿銘最親密的顧問、知己和助手。貝定中長大後形容她的母親是「父親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