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百年| 他與北京香山飯店

2020-12-06 湖南在線

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後,貝聿銘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回到故國。應中國政府的邀請,他設計了著名的香山飯店。這一具有超前意識的名作,是對中國建築師的一種提醒。香山飯店的存在是告誡中國建築師,在努力學習外國建築技術的時候別忘了傳統,優秀的作品大都吸取了傳統的精華。

「在我身上東方和西方兩個世界並存。我在進行建築設計時會不時回憶我的出身背景……」

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父親貝祖詒是銀行業巨子,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從小,父親就希望他子繼父業。然而,1933年破土興建的上海國際飯店改變了一切。這幢當時上海最高的大樓引起了貝聿銘極大的興趣,每天,他都會呆坐在上海外灘粗壯的梧桐樹下,看「二十四層」樓是怎麼造起來的。在看高樓興建的同時他也樹立了自己的理想。

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17歲的貝聿銘遠渡重洋,去美國求學。他的求學目的是數年以後,擁有豐富的知識,來建設自己的祖國。赴美後,他先是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後到麻省理工學院,再到哈佛大學。在輾轉求學的同時,他也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就讀於衛斯理學院的盧愛齡。1942年6月20日,貝聿銘與剛大學畢業的盧愛齡結婚了。短暫的蜜月之後,盧愛齡也去了哈佛,選讀景觀建築課程。不久,盧愛齡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貝定中。做母親的沉重壓力結束了盧愛齡在園林建築方面的學業,但是她敏銳的觀察與聰慧的判斷力,使她日後成為貝聿銘最親密的顧問、知己和助手。貝定中長大後形容她的母親是「父親的秘密武器」。

1948年夏天,貝聿銘毅然下海從商,在哈佛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震動。貝聿銘接手的第一項工作是設計位於麥迪遜大道上的辦公室。這是對貝聿銘的一個試探,也是一次考驗。貝聿銘出手不凡,以極有創意的方案徵服了澤肯多夫。從此,開始了他輝煌而又坎坷的建築設計生涯。在美國設計甘迺迪圖書館,他的作品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在法國改建羅浮宮,他的作品成為法國人的驕傲……他的作品不僅包括工業的、政府部門的,以及文化領域裡的殿堂,而且還有適合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建築。

作為一個中國人,貝聿銘之所以能在歐美國家遊刃有餘地行走,在於他融會貫通了中西文化,在與周圍環境同化的同時保持了正統的中國特色。這種能力使他在西方社會中,既有親和力又顯得與眾不同。他說:「在我身上東方和西方兩個世界並存。我在進行建築設計時會不時回憶我的出身背景,不這樣做是很困難的。」

為新中國創造一種新的建築語言

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後,貝聿銘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回到故國。應中國政府的邀請,他接手設計香山飯店。他與兒子貝定中來到北京市西北離市區二十五英裡的香山。那裡原先是皇帝的狩獵場,風景如畫。是時,剛下過一場小雪,帶圍牆的園林覆蓋著一層薄雪,裡面涼亭、寶塔分布得錯落有致。他們頂著凜冽的北風,沿著一條陡峭的小路爬到半山腰的一座涼亭中。從那個角度望去,香山公園儼然一幅畫卷。貝聿銘說:「當我們看到那個地方時,我絲毫也沒有猶豫。我說,我們就在這兒建吧。」

以貝聿銘的名望來說,一家只有325間客房的低層飯店是一筆不大的業務,但貝聿銘看重的不是這點,而是有了一個報效祖國的機會。此外,香山飯店還為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表演平臺,它使貝聿銘有機會重新尋找中國的現代建築風格。他的這種探尋工作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貝聿銘在哈佛讀研究生時曾提交一份上海藝術博物館的模型作為他的畢業作品,這也算是他對這種探尋的貢獻。香山使他有機會在三十年之後重新進行這種實驗。他的理想是為新中國創造一種新的建築語言。

貝聿銘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國的建築不能重返舊式的做法。廟宇和宮殿的時代不僅在經濟上使建築師們可望不可及,而且在思想上不能為建築師們所接受。我希望儘自己的淺薄之力報答生育我的那種文化,並能儘量幫助建築師們找到新方式……」  

本著尋找一種新式建築語言的追求,貝聿銘開始了新的探尋。在長江流域的蘇州、杭州、揚州、無錫等城市,貝聿銘參觀了曾被大家族居住過的園林和庭院,看到了飛翹的屋簷、富麗堂皇的屏風、多彩多姿的窗戶和涓涓的流水。在參觀中,貝聿銘相信,儘管中國經歷了種種曲折坎坷,但這種建築語言對多數中國人來說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使這些為普通人設計的建築風格重現生機。

經過考察,貝聿銘認為,這幢建築必須體現中國建築藝術的精華。比如中國園林建築和民居中院落與室內空間不可分割的相互滲透,園林建築中觀賞路線的布置使人感覺到從幽靜僻靜到豁然開朗的強烈對比,這些優秀的建築手法,都應該繼承下來。

貝聿銘對香山飯店傾注了心血,如果按他通常的做法,把想法告訴設計助手後,他就開始構思別的建築了,只是定期回來評估助手們的工作進展,把情況告訴客戶。但香山飯店是他對新中國的理解和表述,因此需要他親自操刀設計。助手們很驚訝地看到,貝聿銘在露天的工作室中手握鉛筆在設計桌上沉思默想。設計師卡倫·范·蘭根說:「在建築香山飯店的兩三年時間中,他每隔兩小時就會帶著圖紙和立面圖到我桌邊來。我們的工作時間特別長,他非常執著。」

西式建築傾向於用單一的正面建築來表現自己的風格。香山飯店則不同,它層次感很強,逐漸展開,引人入勝。最令人稱道的是「四季庭院」,那裡,疏影婆娑,人們可以一邊品茗一邊欣賞竹叢和金魚。以這座陽光燦爛的庭院為出發點,各條走廊蜿蜒伸展,通向四間低層的廂房。由於設計精巧,從廂房可以看到四周園林的景色。

貝聿銘說:「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要放進陽光和新鮮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窗戶是鏡框。那裡總有園林。」  1979年11月,凝聚著貝聿銘心血的香山飯店圖紙與模型用船運到北京。貝聿銘的建築模型表明,那是一幢不到四層高的白色小樓。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座凝聚著中國歷史,瀰漫著浪漫主題的亭閣式建築顯得既熟悉又陌生。貝聿銘手下的方佛瑞向大家解釋說:「貝希望香山飯店能像天然去雕飾的少女那樣體現真正的美。」

「香山飯店表現了建築在文化上如何延續——擷其精華,成就自我」

貝聿銘在材料運用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他希望香山飯店的窗戶採用北京城牆上的那種舊式瓦片來裝飾。貝聿銘的工作人員想盡辦法,在北京找到了一位已屆七旬的老工匠,很快地在城郊一座倖存的窯中複製了這些瓦片。瓦片從窯中燒出時工匠們給它們上了釉彩,使這些瓦片具有與眾不同的深灰色的光澤。這就是貝聿銘喜歡的建築材料——簡樸卻不失優雅。

解決了瓦片問題後,貝聿銘開始著手解決小花園的裝飾問題,香山飯店的西式客房有十一座栽有奇花異草和參天古樹的靜謐花園。花園中的小徑蜿蜒曲折,小徑上面有彩色石子鋪成的精緻的竹子和梅花圖案。

這些石子是貝聿銘的助手曹凱文從越南邊境附近的邊遠河床採集來的,當村民們得知這個外國人要花上萬美元買他們的石子時,都驚訝得目瞪口呆。結果村子裡所有的人都下到溪床上揀石子,即使三歲小孩與當了祖母的老太太也不例外。

貝聿銘希望在客房多、佔地面積龐大的香山飯店重新創造出老家蘇州私家花園的小巧玲瓏感,但貝聿銘童年時代的那些帶假山的花園規模太小,無法用到香山飯店。有一天,在從巴黎飛往北京的路途中,貝聿銘無意中讀到一篇遊記,文章提到雲南石林那如劍一般的石灰巖柱,它會給人一種凝重森然、神秘脫俗的感覺,與香山飯店的灰瓦非常匹配,這個發現使貝聿銘激動萬分,他對方佛瑞大喊:「我就需要雲南的石柱來裝飾香山飯店的花園。」

隨即他們在雲南的石林外圍仔細選擇巖石,並用彩筆標明選好的石塊。然後,工人們把這些總重量達二百三十噸的尖柱形巖石從二十米深的地基中拔出,裝上四十輛平板貨車,經過兩千四百公裡的行程運到香山,那些巖石為花園平添了一份神秘的原始氣氛。

1982年夏末,貝聿銘夫婦帶著家人與一些朋友回到中國,朋友中,有美國前總統夫人傑奎琳與名流沃爾頓、伊凡傑琳·布魯斯等。貝聿銘的用意是一方面讓朋友看看中國的文明,一方面讓他們參加自己的香山飯店開幕。

來到中國的第一站,貝聿銘安排在老家蘇州。

在一個天氣炎熱的上午,貝聿銘帶領他的朋友們在獅子林的水邊涼亭和假山之間穿行。他向朋友們講解中國建築的精妙之處。在一個風景點貝聿銘拾起一塊特殊的太湖石,放在手心反覆摩挲,那樣子仿佛是在擁抱一位老朋友。

開幕式舉行的那一天,香山晴空萬裡,紅葉在豔陽下金黃一片,整個香山人流如織。傑奎琳·奧納西斯和伊凡傑琳·布魯斯等一行人前去參加揭幕式,當他們一眼看到,寧謐的灰白色飯店正面像鳥窩一般偎依在四周連綿起伏的群山上,那如火如荼的紅葉簇擁著它。布魯斯興奮地說:「那是我們見過的最飄緲、最潔白的東西。我被它的美驚呆了。我站在房間的窗前,不斷地向外望去,直到儀式的時間快到時,我才轉身下樓。」  

香山飯店在美國的影響很大。後現代主義者把它理解為貝聿銘在建築上的一次妥協。他們評論說,現代主義的權威終於採納了借鑑歷史進行裝飾的做法。貝聿銘的答覆是:「現代主義沒有衰竭,根本沒有衰竭。當然,現代主義發生了變化,在向好的方向轉變。如今現代主義擁有了更多的自由。」

香山飯店開張七個月以後,美國授予貝聿銘普利茨克獎。這是建築界可與諾貝爾獎相媲美的一項大獎,貝聿銘因此得到十萬美元的獎金和亨利·莫爾創作的一尊雕塑。授普利茨克獎的人認為香山飯店表現了建築在文化上如何延續——不對過去橫加批評,而是擷其精華,成就自我。

相關焦點

  • .| 一顆中國心,一生姑蘇情,一世建築夢——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貝家與蘇州的百年情緣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貝聿銘先生向世人呈現了包括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一系列傳世之作。在中國,從北京的香山飯店到蘇州博物館,貝氏父子更是將蘇州園林的建築智慧融入設計之中,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
  • 徵服賈伯斯,建築大師貝聿銘:最極致的靈魂,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留下上百棟舉世經典的建築,但貝聿銘不僅僅是一位世界級建築大師,更準確地說,他是一位建築名人,外交家。他的成功,拋開技術層面,歸功於他的外交能力。這得益於他的出身。貝聿銘祖上早在乾隆年間已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 逝者|貝聿銘: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1927年,他被父親送入上海青年會就讀,當時正在修建的上海國際飯店深深吸引了貝聿銘。這棟二十多層的高樓建在上海最繁華的路段,但卻是由外國設計師設計的,這刺激著貝聿銘,讓他暗下決心去學習建築。
  • 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我父親珍愛他所有的藏品,如果一定要挑選一幅,我認為是無極伯伯的油畫。」貝禮中介紹。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會預展展出的貝聿銘及夫人盧淑華照片(新華社記者閔捷攝)趙無極,這位被貝禮中親切稱為「無極伯伯」的著名法籍華裔畫家是貝聿銘一生的摯友。
  • 天下人物|貝聿銘:建築史上的華人之光
    (新華社記者王建剛攝)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羅浮宮擴建工程、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一生留給了世人一幢幢無與倫比的精美建築,拿下眾多建築界的重頭獎項,被不少媒體稱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在貝聿銘的設計生涯中,博物館是一個核心關鍵詞。他認為「建築是藝術和歷史的融合」。成就巨大 作品遍布全球2002年,85歲高齡的貝聿銘應邀回到蘇州,早在1990年就宣布退休的他,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戰」——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他將自己晚年這一力作視作「最親愛的小女兒」。
  • 又一建築大師逝世,貝聿銘今日與世長辭,今年剛過完102歲生日
    據美國媒體報導,建築大師貝聿銘於今日與世長辭,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證實,貝聿銘當天早些時候在位於曼哈頓的家中去世。今年4月,貝聿銘剛剛過完102歲生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猛一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不是很了解,貝聿銘是誰?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建築大師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看官說道說道。
  • 大師貝聿銘逝世:他曾飽受爭議,卻用一生為世界留下傳奇
    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北大教授陸揚說:「他才是李小龍之後唯一一個可以在世界範圍內,稱得上真正偶像級的華裔。」他就是貝聿銘。比如,融中國古典建築藝術,園林藝術,環境藝術為一體的北京香山飯店:白牆黛瓦,造型與環境自然融合的蘇州博物館:堪稱「地上天堂」的日本美秀美術館:傳神表現了伊斯蘭建築精髓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 香山公園裡這幾棵名松「神奇故事」真不少,金代時曾「護駕有功」
    香山公園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典皇家園林之一,山上遍布古松古柏,翠色濃鬱,故有「森林公園」之稱。它的秀麗風光,多少年來為人們所稱頌。明嘉靖皇帝遊香山後曾寫道:「西來諸山,獨此山(香山)有翠色」。香山的古松,其數量多,樹齡古,在北京的古典園林中非常少見。金代時,著名的「香山八景」,其中名松就佔了二景。舊時,香山寺前的雙清一帶有一棵古松,相傳金章宗有一次到香山寺遊玩,一不小心,被山石絆了一跤,幸虧他及時扶住了身旁的一棵松樹才沒摔倒。因這棵松樹護駕有功,金章宗就御封它為「護駕松」。
  • 貝聿銘獲「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 貝建中追憶父親「中國情結」
    【同期】貝聿銘之子 貝建中  如今當他們問我,父親對中國的情感是什麼。我可以想到的就是,他有三個兒子,包括我在內,我們分別在1944年、1946年和1949年出生。父親為我們都起了「解放名字」:定中、建中、禮中。  【解說】頒獎典禮後,貝建中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
  • 僅有貝聿銘和王澍
    其次應該說到已故世界著名設計大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2019),今天是他的誕辰之日。之後入籍美國,但他沒有忘記祖國,還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專家。中國人獲得此獎的第一人應該是著名建築學家、建築設計師王澍,當然和貝聿銘比,他算是年輕的後輩。
  • 中國百年貴族:蘇州貝家,傳承20代富貴不減,族人非名門不娶
    清末民初貝氏後人的代表——貝理泰、貝潤生時間來到清朝末年,經過了幾百年的繁衍和發展,已經傳到了第13代。在這一輩人中,最出名的要數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和有著"顏料大王"之稱的貝潤生。貝聿銘也是貝氏家族的後人我們熟知的建築大師貝聿銘,是家族的第15代子孫,他的父親貝祖貽是第一個打破外國人壟斷中國外匯匯兌的人,曾經擔任中國銀行董事,後來移居美國,1982年去世。
  • 他是建築界曠世奇才,翻修羅浮宮驚豔世界,和妻子一見鍾情到白頭
    他被尊稱為"世界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全世界他設計的著名建築有100餘項,斬獲各種國際建築大獎無數,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也被他收入囊中。他是建築界公認的曠世奇才,是華人的驕傲。他就是貝聿銘!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但他卻是蘇州名門之後,他祖上曾是清朝的蘇州四富之一。
  • 貝聿銘「追妻路」:與妻子在車站相遇,火車停開後,挨個車廂尋找
    而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成功同樣少不了他的妻子盧愛玲的默默付出和背後支持。一、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自古以來,才子配佳人一直都是人們喜聞樂道的佳話。門當戶對更是深入中國人內心的交往觀念,其實這個觀點並不陳舊反而十分正確。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貝氏家族傳承十五代,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
    貝聿銘(左一)與家人在設計北京的香山飯店時,貝聿銘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搜集素材。這一點,就體現在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的身上。貝理泰年輕時父親就因病去世,他放棄仕途,接手父親留下的產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家族產業蒸蒸日上。1915年,貝理泰協助陳光甫、莊得之創辦了上海銀行,以及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
  • 高貴優雅陸書華:身為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妻子,是其最好的秘密武器
    作者:山佳聊起遠近聞名的建築大師,我們頓時會想到美裔華人貝聿銘先生,他用他的作品徵服了世界,有我們熟知的甘迺迪圖書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及蘇州博物館等等。1915年,貝哉安參與創辦上海銀行,他還協助創辦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後來在蘇州成立分社,任經理。這一經歷,又與民國史上的一個名人,陳光甫聯繫在一起了。有機會,再表。貝哉安的頭腦好,教育更好,他的五個兒子,個個做銀行,個個有出息,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貝哉安的三子貝祖詒,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
  • 80年代的北京飯店:歷經近百年,依然活力滿滿
    近現代歷史上,北京誕生了許多經久流傳無人不知的老字號店鋪,也湧現出了不少傳奇性飯店。圖中這座北京飯店,就是其中一座歷史悠久、廣為國內外熟知的歷史建築。1986年的飯店某休閒廳內,正在舉行一場小型音樂會。一位男高音歌手正引吭高歌,臺下樂隊、樂隊指揮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