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貝聿銘: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2020-12-05 南都周刊

這位「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將整個漫長的人生,都獻給了自然與空間。

文 | 李茵 編輯 | 胡雯雯 燕玉涵

貝聿銘,世界著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於美國時間2019年5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在一大半的人生旅程當中,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作品都是當地的著名地標建築。讓建築融合於自然的空間,是主導著他這一生的設計理念。

園林中的童年

貝聿銘出生於廣東廣州,他的童年是在蘇州著名的獅子林中度過的。蘇州園林擁有著與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正是因為這樣特殊的生活經驗,中國傳統式園林一直多多少少影響著貝聿銘的設計理念。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

1927年,他被父親送入上海青年會就讀,當時正在修建的上海國際飯店深深吸引了貝聿銘。這棟二十多層的高樓建在上海最繁華的路段,但卻是由外國設計師設計的,這刺激著貝聿銘,讓他暗下決心去學習建築。

(貝聿銘一家在獅子林:左一為貝聿銘,正中間是貝聿銘祖父、右邊站著的是貝聿銘的母親,抱著弟弟)

在1935年遠赴重洋,就讀於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後,貝聿銘覺得自己繪圖技術不夠出眾,又轉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建築工程。畢業後,他繼續在哈佛設計學院深造,並拿下了碩士學位。

(貝聿銘向齊肯多夫介紹紐約四季酒店)

完成學業後的貝聿銘,首先在紐約著名的開發商威廉·齊肯多夫的公司裡當起了住宅項目設計師。齊肯多夫教會了貝聿銘豐富的社會知識與經驗,對於貝聿銘來說,他更像一個父親般的存在。

自立門戶

1960年,貝聿銘決定自己創業,與同事建立了自己的聯合事務所。

全國大氣研究中心(NCAR)是他們的第一個在全美具有影響力的項目。這幢建築坐落在落基山脈腳下,研究中心主任沃爾特·奧爾·羅伯茨的要求是,建築必須充滿藝術感,同時也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成型後的建築與當時的野獸派風格十分合拍,一條條蜿蜒的山路也緩和了風格粗曠的混凝土建築。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年 )

NCAR的成功,給貝聿銘帶來了決定他職業生涯的重要項目:甘迺迪紀念圖書館。這是當年競爭最為激烈的項目,面對當時許多建築界的泰鬥,貝聿銘大膽創新,利用他擅長的幾何型結構,創造出一個巨大、開放式的立方體,使得光線的反射得以呈現。他奪得了最終的勝利。

(甘迺迪紀念圖書館)

而在1979年,貝聿銘的事務所卻面臨了一次巨大打擊。由於製作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他們與合作夥伴考伯負責設計的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的玻璃幕牆成片脫落,造成一片譁然,也引來了各路媒體的嘲笑聲,說這座摩天大樓在玻璃全部脫落後,會是「世界上最高的木質大樓「。

(漢考克大廈)

幸好,通過後來一系列的小型項目的成功,事務所的聲譽逐漸被拯救起來。這些項目包括紐約州雪城的埃弗森美術館、康奈爾大學的詹森博物館,還有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紐約州雪城埃弗森藝術館,1968年

1974年貝聿銘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成了後現代建築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作為該國家美術館的擴建項目,業主提出了許多複雜的要求,但貝聿銘都做出了出色的應對,並憑藉豐富的細節設計、顯眼的幾何構圖,使這座建築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極大認可。

1982年,香港中銀大廈開始籌建。由於父親貝祖貽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創建者之一,而1997年香港還將會回歸祖國,擔任設計者的貝聿銘,對中銀大廈融入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幢建築,還承載著香港美好未來的發展前景。

當時,中銀大廈的選址的地皮面積小,位置也不佳,並且建築資金有限。要解決這些問題,首要原則就是把建築蓋得越高越好。但貝聿銘不甘於把它設計成一座平平無奇的摩天大樓。

他想起了小時候在庭院裡看到的竹子,突然有了靈感:竹子象徵著希望與節節高升,用竹節的概念來設計大樓,其三角形框架便能使整個建築的重量分到大廈的四個角上,讓整個建築結構既節省資金,本身也十分穩固。

最嚴峻的挑戰

在一次次的挑戰中,貝聿銘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然而在1983年,貝聿銘在巴黎,卻迎來了職業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

他收到了當時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的邀請,對巴黎羅浮宮進行擴建與改造。但當時大部分法國人都不贊成由這位東方建築師來改造自己的文化瑰寶,產生了極大的質疑。

在他的構想中,羅浮宮的中庭地下將全部挖空,增加大面積的展覽空間,而地面上則會蓋上一座玻璃金字塔入口。這個設計簡約又富有現代感,與古典主義特色強烈的羅浮宮產生了極大反差,因此引來了法國人更大的反對浪潮,覺得它與法國文化格格不入。

羅浮宮改建,1989年

但貝聿銘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設計,他耐心講解了自己的設計理念,並在拿破崙廣場上建造了一座實體模型,提供給法國民眾檢驗。最終,這座透明的金字塔受到了法國人的認可,如今也成為全世界遊客到了巴黎必去打卡的著名地標之一。

貝聿銘與羅浮宮

1983年,貝聿銘獲得了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陪審團給他的評語中寫道,他「給本世紀留下了一批最美麗的室內空間和外部造型」。

現代VS古典

作為一位現代派建築大師,貝聿銘也有一些讓自己感到惋惜的作品。1979年,他受邀在北京建造香山飯店。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第一批的旅館建築,對在17歲就離開故土,一直想回國尋根的貝聿銘來說,是一次完美的機會。

他並不想在中國建造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中國園林建築的精華才是這幢建築需要體現的重點。

貝聿銘在皇家園林的舊址中,建造了一座古典園林式的香山飯店。它背靠香山,四周被紅葉圍繞,飯店的後面還有一個典型中國式的傳統園林。

香山飯店,1982年

然而,這座在建成後受到全國人民讚美的香山飯店,卻又讓貝聿銘陷入了自責。他覺得。香山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給的最美的禮物,裡面的樹木、山水都是獨一無二的,「擺一個建築在香山裡面,本身就是錯的。」

22年後,年過八旬的貝聿銘受到蘇州市政府的邀請,希望他能為故鄉設計一座新的博物館。當時已退休十多年的他,接受了這份邀請,並覺得將當年從香山飯店中得到的經驗,悉數傾注於這個新項目中。

因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選址緊鄰多個文化遺產,一邊是拙政園,另一邊是忠王府舊址,所以對於舊建築的保護在這次項目中顯得尤其重要。2002年,貝聿銘回到蘇州進行實地考察,想更好地了解人民生活、歷史文化。

在一封當年寄給吳良鏞院士的信中,貝聿銘寫道:「蘇州博物館新館地處古城之中,將是展現蘇州人文歷史的重要公共建築。如何使建築與周邊之古城風貌協調?如何將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與2500年的文明結合?這些都是我考慮得最多的問題,這不僅事關蘇州,且對中國建築發展有現實意義。」

2003年,他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精彩亮相。它保持了江南民居粉牆黛瓦的特色,又有著鮮明的幾何造型和現代主義風格。他還特別為建築的屋頂找到一種特殊材料:一種名叫中國黑的花崗石,這種石頭淋雨時是黑色,日曬後是灰色,它能使屋頂結構變緊實,整體建築結構也能更加堅固。

2006年的中秋佳節,蘇州博物館新館開館,貝聿銘為了它花費了自己整整五年的心血,也給自己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尊重當地文化

在貝聿銘的很多設計中,都體現著吸收當地傳統建築文化的特點。不單是為蘇州所打造的園林式博物館,還有他為日本神慈秀明會創始者小山美秀子設計的美秀美術館,和卡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都是頗具代表性的案例。

日本美秀博物館,1996-1997年

美秀博物館在1997年建成,它的設計與大自然渾然天成。它的屋頂設計是類似於日本的傳統寺廟,運用了玻璃四面體來製造一個多樣的結果。來參觀的人能透過美術館中的玻璃看到周圍的山谷,人在美術館中,就像能無時無刻與大自然接觸。

2008年建成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可以說是貝聿銘的最後一個傾盡心血的作品,也是貝聿銘一貫以來風格的延續。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6年

他對伊斯蘭的傳統文化和風格做了許多功課,運用了自己擅長的精簡線條,在大廳正上方設計了一個現代簡潔版的波斯屋頂。在博物館靠海的兩邊,他建造了兩座清真寺建築必有的塔樓。這些元素都來自經典的伊斯蘭建築,中間也巧妙地融入了設計師本身的個人風格,可以說是他完美的收官之作。

有人說貝聿銘的建築有最明顯的三個特點:設計與光線的結合、建築中的幾何結構還有玻璃與鋼的材料運用。而在他自己看來:「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貝聿銘與妻子陸書華

儘管接受了多年的西方教育,但貝聿銘卻一直將祖國擺在心上。每逢有人問起他的身世,他總是堅定自信地回答: 」我來自中國蘇州。」

他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堅持初心,並用建築本身,代表自己發出了最響亮的宣言。

參考資料: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貝聿銘

[2]. 《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麥可·坎內爾著 2007-4

[3]. 《貝聿銘全集》,(美)朱迪狄歐(Jodidio,P.)+(美)斯特朗(Strong,J.A.)著, 2012-1-1

[4]. 《貝聿銘傳-現代主義大師 : 現代主義大師》,麥可·坎內爾著 1997-1

[5].《貝聿銘談貝聿銘 : 訪談錄》 波姆 著,2004-7

來源|南都周刊

END

相關焦點

  • 大師貝聿銘今天101歲 他建了玻璃金字塔
    他就是貝聿銘——「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今天(4月26日),是他101歲的生日。  生於中國可能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提起貝聿銘,就不得不提他的少年時代。  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廣東。1935年,貝聿銘遠渡重洋,求學美國,起點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不久,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後來去哈佛大學建築系讀碩士。  他先驚豔了法國人,然後驚豔了全世界!  說起法國巴黎的羅浮宮,除了鎮館之寶「蒙娜麗莎」,再想到的就是羅浮宮前晶瑩剔透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了。而很多人不知道,這正是中國人貝聿銘最輝煌和驚豔了全世界的作品。
  • 「富15代」貝聿銘:源自「浙江蘭溪」的名門望族
    他就是華人之光——貝聿銘。大家都知道,貝聿銘祖輩是蘇州望族「吳中貝氏」。但很少人知道,在介紹貝氏的時候,後面都會加上六個字:原籍浙江蘭溪。據《吳中貝氏家譜》記載,原籍浙江金華府蘭溪縣的貝蘭堂作為蘇州貝氏的始祖,於明朝嘉靖年間以行醫賣藥為生定居蘇州。這樣說,貝聿銘是蘭溪人也是合乎情理的。
  • 貝聿銘「追妻路」:與妻子在車站相遇,火車停開後,挨個車廂尋找
    1、一眼定終生貝聿銘和盧愛玲的相識、相知和相愛就是建立在兩人的諸多共同之處上的。說起貝聿銘的"追妻路",這還是一段佳話呢!其中最為有趣的就是二人的初見場景。就在盧愛玲到達美國的那個夏天,貝聿銘恰好趁暑假來到紐約度假。這一天,貝聿銘按照約定前往中央火車站去接自己的朋友。火車站人多,貝聿銘找的很費事。終於,貝聿銘看到了自己的朋友。但是在看到朋友的瞬間,貝聿銘的視線就被朋友身邊的一名中國女性給牢牢鎖住了。這個令貝聿銘驚為天人的女子就是盧愛玲。
  • 老方有話說——貝聿銘與神聖幾何學
    該建築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他的建築風格以等腰三角形和其他幾何形狀為特色。大樓被建造在一塊形狀奇特的三角形地塊上。貝聿銘使用等腰三角形作為建築物的基礎,以適應情節的形狀,這個建築成了他的經典之作。不等邊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斜角三角形是所有邊都不一致的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三角形在建築中不常見。
  • 貝聿銘百年| 他與北京香山飯店
    1948年夏天,貝聿銘毅然下海從商,在哈佛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震動。貝聿銘接手的第一項工作是設計位於麥迪遜大道上的辦公室。這是對貝聿銘的一個試探,也是一次考驗。貝聿銘出手不凡,以極有創意的方案徵服了澤肯多夫。從此,開始了他輝煌而又坎坷的建築設計生涯。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藝術人物】貝聿銘:在現代化的蘇博新館上,體現民族藝術精華
    當然,令老人最滿意的,當屬被稱為「貝聿銘的小女兒」的蘇州博物館新館,這座建築是貝老的收山之作,集現代化場館、古建築與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正如貝老所言:「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上,體現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蘇州博物館新館蘇州要建一座怎樣的新博物館?
  • 天下人物|貝聿銘:建築史上的華人之光
    新華社紐約5月16日電(記者長遠)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16日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2009年12月16日,貝聿銘在美國紐約出席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的「三十周年傳承晚宴」。18歲時,貝聿銘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畢業後,他先是在一家地產開發公司擔任建築總監,後來又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貝聿銘多採用混凝土和玻璃建造自己的作品,善於運用幾何圖形與光線的自然結合。他曾說,光線是建築設計最核心的元素,技術和材料都是其次的。
  • 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上世紀80年代,在貝聿銘因設計巴黎羅浮宮金字塔而備受爭議時,趙無極力挺貝聿銘,並勸慰道「對那些抨擊者的唯一回答,就是讓他們去看你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如今這座玻璃金字塔,已成為巴黎人的驕傲。對藝術的共同追求讓兩人惺惺相惜,促成了建築家和藝術家的三次合作。
  • 羅浮宮院內一顆巨大的寶石——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
    1988年,著名的美籍華人設計師貝聿銘,用從中國江蘇運來的793塊玻璃建成的透明金字塔揭開了神秘面紗,玻璃金字塔就像剔透的精靈一般,矗立在羅浮宮前的廣場上。傲慢的法國人終於收回了當初指責,稱之為「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由此接受了貝聿銘以及他的建築設計藝術。一座驚豔世界的新型建築展現在世人面前。
  • 徵服賈伯斯,建築大師貝聿銘:最極致的靈魂,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這一生,第一次設計建造的個人住宅,是賈伯斯的。回首他的建築人生,法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 正如他對於最美建築的評判標準一樣:「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 又一建築大師逝世,貝聿銘今日與世長辭,今年剛過完102歲生日
    據美國媒體報導,建築大師貝聿銘於今日與世長辭,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證實,貝聿銘當天早些時候在位於曼哈頓的家中去世。今年4月,貝聿銘剛剛過完102歲生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猛一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不是很了解,貝聿銘是誰?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建築大師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看官說道說道。
  • 貝聿銘 封山之作留故鄉(今日人物)(圖)
    貝聿銘說  設計甘迺迪圖書館,他標新立異;在羅浮宮前建造玻璃「金字塔」,他驚世駭俗;設計德國歷史博物館,他以現代幾何圖形挑戰視覺……他的作品,被稱為現代主義的建築經典。  然而,貝聿銘把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視作職業生涯最大的挑戰。  新館位於古街區,毗鄰世界遺產拙政園和全國重點文物太平天國忠王府。
  • .| 一顆中國心,一生姑蘇情,一世建築夢——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從建築最初的設計,經過施工最後竣工需要幾年時間,這漫長的過程如同庭園中的造石。」 「種石」的過程更讓貝聿銘對中華文化感悟至深:父輩那一代人種植,孩子那一代人收穫。「兒時記憶中的蘇州人以誠相待、互相尊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日常生活之首,我覺得這才是生活的意義所在。我也逐漸感受到並珍惜生活與建築的關係。」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貝氏家族傳承十五代,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
    也在2017年,帶著倆娃邂逅了貝聿銘先生在臺灣東海大學的作品,路思義教堂。為了讓富N代們保持奮鬥的動力,貝家留下了一條家訓:「男丁必須做事!」與此同時,貝家的女孩與男孩一樣,都要在書祠讀書、受教育。就是人要有仁心德行,就會如北鬥星一樣,被人擁戴。第二句是:「全力以赴!」貝聿銘也做到了,他對項目的爭取和態度就是如此!在爭取甘迺迪圖書館這一項目時,貝聿銘為了打動負責項目的甘迺迪夫人傑奎琳·甘迺迪,對這位前第一夫人苦心研究。
  • 高貴優雅陸書華:身為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妻子,是其最好的秘密武器
    貝哉安的頭腦好,教育更好,他的五個兒子,個個做銀行,個個有出息,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貝哉安的三子貝祖詒,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東吳大學畢業後,娶了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蓮君為妻。莊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夫婦伉儷情深。他們生了六個孩子,三男三女,貝聿銘是長子,生於1917年4月26日的廣州。
  • 102歲貝聿銘去世: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1948年,31歲的哈佛大學建築系助教貝聿銘離開安靜的校園,來到大城市紐約。貝聿銘加盟房地產開發商,擔任建築研究部主任。這成為貝聿銘人生軌跡轉變的一個節點。他從設計公寓起步,逐步轉向公共建築。1955年,他與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事業逐漸起飛。1964年,貝聿銘獲得甘迺迪圖書館的設計權,這一建築令他聲名鵲起。
  • 被盜石碑的漫漫歸鄉路
    被盜石碑的漫漫歸鄉路目錄中的一條注釋提到,石碑源自希臘,具體地點是雅典附近的阿提卡地區。
  • 大師貝聿銘逝世:他曾飽受爭議,卻用一生為世界留下傳奇
    一大早,就被一條令人痛心的消息刷了屏。美國當地時間5月16日,享譽世界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去世,享年102歲。他曾經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也曾出現在美國總統甘迺迪、法國總統密特朗、首次訪美的鄧小平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