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像
牛頓—萊布尼茲公式的發現是數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它成功架起了微分學和定分學之間的橋梁,在二者合成的微積分學領域內掀起了一場「工業革命」,使相關的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應用。
該公式最早由牛頓在1666年開始使用,並由萊布尼茲於1667年正式提出,後世學者為了同時紀念兩位科學巨人的功績,於是將其命名為牛頓—萊布尼茲公式,能夠憑學術上的貢獻而名留青史對任何科學家來說都是無上的榮耀,可是命運對這兩人持有完全相反的態度,以致其中一位畢生風光無限,而另一人則窮困潦倒,直到臨終時也無人問津。
艾薩克·牛頓,英國歷史上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他的研究涉及力學,數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其成果被公認為是世界文明進程中的瑰寶,牛頓因此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作為當時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之一,他在眾多科學天才中脫穎而出,其一生不可不謂之輝煌,他的成就足以讓普通人將其奉若神明,可是這樣一位科學巨人的個性卻飽受同時代以及後世學者的詬病。
牛頓的「混蛋」性格源自悲慘的童年遭遇,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去世,母親在其三歲的時候改嫁,將他扔給祖母撫養,他一度在年輕時的日記裡寫道,「我以後將何去何從?我應該結束這一切。我只能流淚,卻不知道要做什麼。」
儘管多年以後牛頓名聲大噪,至高無上的榮譽也並沒有撫平他內心的創傷,他依舊敏感,斤斤計較,甚至顯得詭計多端,出於對同時期的科學奇才羅伯特·胡克的不滿,他說出了一句十分經典的名言:「我之所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其實是在諷刺胡克身材矮小並且有駝背的毛病,只不過在表達,語氣方面顯得比較謙和罷了。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晚年的牛頓一改當初對科學真理的嚮往,竟然投身到對鍊金術和神學的研究當中,並一發不可收拾,也許他已經窮盡一生讓自己的靈魂漂泊到了盡頭,無力再去探索沒有被發掘的世界,未知所帶來的失控感讓他回憶起童年時期的顛沛和無助,這股跨越時空的恐慌讓他選擇走到科學的對立面,以前求心靈的片刻安慰。
牛頓逝世以後,英國皇室按照最高禮遇為他舉行了國葬,在他的眾多不朽成果面前,那些荒誕不經的言行頃刻間顯得無足輕重,此刻生命已經逝去,再大的爭議也隨之漸行漸遠。
萊布尼茲像
和同時代的牛頓相比,萊布尼茲在他的後半生過得十分悽慘。
在那個群星閃耀的時代,萊布尼茲同樣在許多領域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才華,他不僅在數學上表現得驚才豔豔,更在許多人文科學上造詣極高,其中以哲學成就最為出名,另外他非常欣賞中國文化,並和當時歐洲的漢學家們往來密切,更有意思的是萊布尼茲特別熱衷於研究周易和八卦,這類研究為他後來創立二進位語言打下了堅實基礎,他甚至想要前往中國把自己的理論帶到東方,可惜當時中國的康熙皇帝拒絕了他,這個願望便只好作罷。
由於在法學上頗有建樹,萊布尼茲被統治英國的漢諾瓦王室聘請為法律及文書顧問,某天國王喬治一世命令自己的顧問為王室成員作傳,奈何萊布尼茲是一個思路清奇的學者,他居然從地球起源開始寫起,甚至親自前往遺蹟進行考古發現,結果他撰寫的傳記足足有大英百科全書那麼厚,喬治一世翻看以後氣得暴跳如雷,認定萊布尼茲是故意羞辱王室,於是下令將他逐出皇宮,永不敘用。
從此萊布尼茲厄運連連,他的固執己見讓他與很多同行交惡,雖說天賦異稟的人總是桀驁不馴,但是萊布尼茲的個性尤為奇特,面對觀念不和的人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向對方輸送自己的觀點,他的耐心讓人噁心,他的自以為是讓人痛恨,萊布尼茲的人緣越來越差,最後到了被整個歐洲學術界孤立 的地步,這樣的結果對於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未免太不公平,可是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太討人嫌了。
萊布尼茲逝世之前僅住在一個陰暗潮溼的破舊公寓裡面,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學者和貴族都與他斷絕往來,他仍然沉浸自己的世界裡,為了剛發現不久的微積分公式而和名震歐洲的牛頓爭論不休。
與世長辭以後,萊布尼茲被草草下葬,他的入土和多年以後牛頓的風光大葬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參加葬禮的僅有一名車夫,一位保姆,以及兩個土匠,那天夜裡雨下得很大,空曠的墓地顯得格外的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