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師作品激活世界城市能量
1
日本直島
德國柏林
美國紐約
英國倫敦
南非德班
2
3
4
是景觀,也是奇觀。儘管形態各異,但經典的城市公共藝術品具有的共性則激活了整座城市的能量。在西方學者看來,城市公共藝術雖早已有之,但在藝術門類中開宗立派,至今只有四十餘年歷史。在藝術民主化觀念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公共藝術發展得如火如荼。它們或是以紀念碑雕塑為主,或是為了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質的審美類,甚至是涉及公眾日常生活,和城市生活融合的生活類。如今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公共藝術品早已成為城市能量的啟動引擎。紐約、倫敦、巴黎、柏林,卡塞爾等城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公共藝術作品而獨具詩意。
南瓜雕塑
日本直島被國外雜誌評為「21世紀文化名勝」小島。該島海岸邊黃底黑點和紅底黑點兩個南瓜雕塑,出自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之手。為了舒緩晚年的神經緊張和病症,草間彌生每天堅持畫一種紅黃對比色背景上的圓點圖案,這種圖案風格又被用到造型類似的南瓜雕塑上,成為著名的草間彌生風格。
包裹德國國會大廈
克裡斯託從1958年便開始包裹桌子、椅子、自行車和其他一些物體,但其最負盛名的公共藝術作品則要屬「包裹德國國會大廈」。歷經25年,1995年6月17日,克裡斯託夫婦終於完成了這件驚世之作。他用超過10萬平方米鍍鋁防火聚丙烯面料以及1.5萬米繩索,把德國國會大廈整個包裹起來,被包裹的大廈通體閃爍著銀色光芒。短短兩周內,「包裹德國國會大廈」吸引了500多萬遊客前來觀看。
「大蜘蛛」雕塑
自由女神像和華爾街金牛是紐約最重要的公共雕塑。2002年,路易斯·布爾喬亞的巨型蜘蛛「爬過」洛克菲勒中心廣場。作為當代國際知名藝術家,蜘蛛系列是其最負盛名的作品。90年代末,路易斯重新挖掘出「善良的母親」這一概念,賦予了編織者全新的形象,極具代表性的蜘蛛系列就此誕生。
《兩件體斜倚人形,第5號》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很多,包括亨利·摩爾、託尼·克拉格等,他們都曾給英國留下經典的公共藝術作品。其中,位於倫敦地鐵總部大樓外牆上的公共藝術作品《西風》,是亨利·摩爾八件「風」系列浮雕之一。倫敦肯伍德陳列著亨利·摩爾創作於1963-1964年的《兩件體斜倚人形,第5號》,是亨利·摩爾最經典主題「斜倚人形」的系列作品。
曼德拉雕像
2012年8月,為紀念南非國父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因反抗種族歧視入獄50周年,南非本土藝術家馬克·曹斐內力(Marco Cianfanelli)設計了一座曼德拉雕像。雕像一改傳統模式,使用50根10米長的木炭色鋼柱為媒材,巧妙運用鋼柱體變化,從而呈現出曼德拉的頭像。
美國芝加哥
不鏽鋼雕塑「雲門」①
坐落於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內的不鏽鋼雕塑《雲門》已被視為芝加哥的新地標。這是英國知名藝術家安尼什·卡普爾2004年創作的一件代表作品。
這個巨大的雕塑由不鏽鋼構成,通過其光滑可反射映像的表面,路過之人都能看到其上所反射出的周圍景觀。與此同時,半球體的造型又有足夠的空間,能夠讓人在下面行走穿梭。
德國卡塞爾
「走向天空的人」雕塑②
美國藝術家波洛夫斯基為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而作的雕塑《走向天空的人》已經被永久性地安置在卡塞爾火車站前的廣場上,成為文獻展本身的記憶代碼之一。
作為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的最大亮點是在室外推出大型公共藝術,波洛夫斯基便在斜豎著二十幾米的柱子上創作了這一《走向天空的人》的雕塑。
中國臺灣高雄
「光之穹頂」③
美麗島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圓形地鐵車站。車站出入口由日本建築師高松伸設計,造型為雙手合掌,象徵和平之意。車站內部則有義大利視覺藝術家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創作的「光之穹頂」景觀。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單一玻璃公共藝術品,以4000多片的彩繪玻璃組成,用繽紛的色彩描繪浩瀚宇宙,以水、土、光、火四元素為創作理念,象徵著宇宙的生生不息。
法國巴黎
「大拇指」雕塑④
位於巴黎新區拉德芳斯豎立著一高達12米的「大拇指」雕塑,直指天穹,且與周圍拔地而起的時尚建築融為一體。這件作品出自法國當代寫實主義雕塑家凱撒之手。據說,作品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的右手大拇指。藝術家以寫實的手法,將皮膚紋理刻畫得一清二楚,盡顯歲月滄桑。中國藝術家陳文令稱,公共藝術中大型雕塑做成具象非常難,但凱撒創作的「大拇指」卻在寫實和公共性之間找到了雙贏。
記者 李健亞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