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ean O』Hagan,編譯/陸林漢
2020-03-11 12:46 來源:澎湃新聞
1942年,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和亨利·摩爾(Henry Moore)第一次見面,當時這名出生於德國的英國攝影師受《Lilliput》雜誌委託,在工作室裡拍攝了後者——具有代表性的英國雕塑家。由此產生的肖像作品也成為了專門介紹兩位藝術家住所的圖片。
比爾·布蘭特拍攝的亨利·摩爾,1948在閃電戰期間,兩人都沉迷於躲避在倫敦地鐵月臺和隧道中休息的人民。他們的見面,以及共同追求的主題,是這個迷人展覽的概念起點:跟蹤他們並行的路徑和重合的興趣。
比爾·布蘭特拍攝的在利物浦街站避難的人民這些作品始於戰爭年代的倫敦。當時,兩位藝術家皆由新聞部委託創作,展現了英國公眾的堅決態度。布蘭特拍攝的在廢墟中瀰漫出的地標剪影具有墳墓般的美感,在嚴峻的環境下似乎顯得有些浪漫。相比之下,他拍攝的擁擠在地鐵站裡的平民,是以特寫鏡頭捕捉人們俯臥的姿態,高對比度列印生動地表現出刺眼,巧妙地展現出光與暗,陰影若隱若現。最令人震驚的照片之一,是一個疲憊的家庭在利物浦街站的狹窄隧道中,孩子伸出的雙腿,擱在母親的腿上。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斯多葛主義的研究,但同時也涉及到禁閉和頑強的生存問題。
亨利·摩爾素描繪製的在利物浦街站避難的人民亨利·摩爾描繪的形體,是並排躺著的,人看起來更像是幽靈。他以雕塑家的視角來突出線條,創造出幾乎寓言般的效果,相較與布蘭特捕獲的嚴酷現實,顯得更為巧妙。但是,當摩爾越接近對象,他們也變得越像人類,有的人嘴巴張開,有的雙臂伸出或抱住旁人,以提供舒適和保護。
(註:摩爾被委託為戰爭時期官方藝術家,素描逃避空襲的人民。也正是這一期間的素描作品,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他。此後,也因這批繪畫,幫助摩爾打開了通往國際的大門)
摩爾筆下的礦工比爾·布蘭特,《諾森伯蘭的礦工和他的晚餐》,1937年如果說摩爾的避難所繪畫是幽閉恐懼症。那麼這和他在卡斯爾福德(Castleford)的「Wharfedale Colliery」煤礦所做的工作擁擠不堪相比,簡直是小菜一碟。摩爾曾畫過開採煤炭的年輕人。這源於他父親曾經是礦廠經理。他使用黑色墨水、木炭和蠟筆繪製的密集的繪畫讓人回想起礦工辛勤的勞動經歷。陰暗,下蹲和彎曲的體力勞動,他稱這個地下世界為「幾乎無法忍受的熱量和厚重的窒息塵埃」。 而在布蘭特創作於1937年的肖像作品《東達勒姆的煤礦工人》中,厚厚的塵土覆蓋了疲憊的手臂和面部,像是一件非常有質感的印刷品的一部分。
比爾·布蘭特,《東薩塞克斯郡》,1963年有趣的是,赫普沃思畫廊(The Hepworth)展出的許多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都是以無框畫形式展示的,以此更好地展示兩位藝術家對於材質的選擇運用。摩爾還以視覺記錄和藝術探索的方式精心拍攝了自己的作品,有時會創建抽象的拼貼作品,然後用鉛筆或木炭在畫布上繪畫,以突出陰影,曲線輪廓及線條。儘管這些通常是作為雕塑前的預備工作,但它們本身就是藝術品。
亨利·摩爾作品,1978年當比爾·布蘭特被委託拍攝摩爾的作品時,他也訴諸了一些創造性的後期製作,例如使用鉛筆和調色刀巧妙地強調了抽象木製雕塑的柔和曲線。
戰後初期,英國的迷人風光成為兩位藝術家的靈感來源。 在對巨石陣的幾次單獨觀察中,他們各自試圖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捕捉其原始的紀念性建築。摩爾的畫作是近距離移動的,仿佛正在吸收石頭的顆粒;布蘭特則是從遠處拍攝,它們在冰雪覆蓋的田野中和沉思的天空下。此後不久,由於當時的經濟不確定性,後者拍攝的圖片很快出現在1947年4月的《圖片郵報( Picture Post)》封面上,伴隨著戲劇性的標題「Where Stands Britain?」。
比爾·布蘭特拍攝的英國巨石陣我們所知道的亨利·摩爾,其知名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來自大型的青銅公共雕塑。展覽以兩個大型的、傾斜的,用榆木雕刻的抽象裸體雕塑作為結尾。它們似乎比青銅雕塑更富於表現力。青銅器似乎總有些奇怪,好像是從周圍的環境中將空氣抽乾後形成的。在這兩個「斜倚的女性」雕塑周圍,是布蘭特創作於1961年的攝影集《裸體視角(The Perspective of Nudes)》,這一系列作品中的扭曲的人物形象清楚地展現了兩位跨越常規藝術道路的藝術家的正式聯繫。
亨利·摩爾,《斜倚的人物,第4號》,1961年比爾·布蘭特,《裸體,東薩塞克斯郡海岸》,1960年關於這個展廳展示的作品的規模和質地,其中許多是根據80年代藝術攝影市場的要求製作的。 相反,一些早期的,少量的小規模無框作品具有一定的顆粒感,是真實的存在。在一個展覽中,大量展示了其物品的重要性是一種刺激音。此外,這種精心策劃的展覽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了兩位戰後藝術家的躁動和創新精神,他們的生活和創作重點經常以令人驚訝的方式重疊。
比爾·布蘭特,攝影集《裸體視角(The Perspective of Nudes)》,1961年(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亨利·摩爾,比爾·布蘭特,雕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