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比爾·布蘭特和亨利·摩爾的相遇:平行或相交的道路

2020-12-05 澎湃新聞

視界|比爾·布蘭特和亨利·摩爾的相遇:平行或相交的道路

文/Sean O』Hagan,編譯/陸林漢

2020-03-11 12:46 來源:澎湃新聞

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是二十世紀世界最著名的雕塑大師之一,其作品介於傳統與抽象之間、一生都在探索人體、雕塑與空間的關係,其公共雕塑更是巧妙地融入於自然。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則是英國著名攝影師,曾擔任過攝影大師曼·雷的助理,他拍攝題材豐富,包括人像、風景、社會景觀,其中,人體攝影更是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比爾·布蘭特和亨利·摩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相遇,當時他們都創作了因閃電戰而逃至倫敦地鐵站避難的場景。

近期,在英國約克郡赫普沃思畫廊展出的「比爾·布蘭特/亨利·摩爾」展匯集了200多件作品,展現了兩位藝術家對勞力、社會、工業、英國風景和人體等主題上的共同興趣,也呈現了雕塑,攝影,素描和拼貼畫之間的關係。同時,展覽也試圖探索20世紀這兩位偉大藝術家平行與相交的藝術道路。

比爾·布蘭特拍攝的雕塑家亨利·摩爾

攝影師比爾·布蘭特

1942年,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和亨利·摩爾(Henry Moore)第一次見面,當時這名出生於德國的英國攝影師受《Lilliput》雜誌委託,在工作室裡拍攝了後者——具有代表性的英國雕塑家。由此產生的肖像作品也成為了專門介紹兩位藝術家住所的圖片。

比爾·布蘭特拍攝的亨利·摩爾,1948

在閃電戰期間,兩人都沉迷於躲避在倫敦地鐵月臺和隧道中休息的人民。他們的見面,以及共同追求的主題,是這個迷人展覽的概念起點:跟蹤他們並行的路徑和重合的興趣。

比爾·布蘭特拍攝的在利物浦街站避難的人民

這些作品始於戰爭年代的倫敦。當時,兩位藝術家皆由新聞部委託創作,展現了英國公眾的堅決態度。布蘭特拍攝的在廢墟中瀰漫出的地標剪影具有墳墓般的美感,在嚴峻的環境下似乎顯得有些浪漫。相比之下,他拍攝的擁擠在地鐵站裡的平民,是以特寫鏡頭捕捉人們俯臥的姿態,高對比度列印生動地表現出刺眼,巧妙地展現出光與暗,陰影若隱若現。最令人震驚的照片之一,是一個疲憊的家庭在利物浦街站的狹窄隧道中,孩子伸出的雙腿,擱在母親的腿上。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斯多葛主義的研究,但同時也涉及到禁閉和頑強的生存問題。

亨利·摩爾素描繪製的在利物浦街站避難的人民

亨利·摩爾描繪的形體,是並排躺著的,人看起來更像是幽靈。他以雕塑家的視角來突出線條,創造出幾乎寓言般的效果,相較與布蘭特捕獲的嚴酷現實,顯得更為巧妙。但是,當摩爾越接近對象,他們也變得越像人類,有的人嘴巴張開,有的雙臂伸出或抱住旁人,以提供舒適和保護。

(註:摩爾被委託為戰爭時期官方藝術家,素描逃避空襲的人民。也正是這一期間的素描作品,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他。此後,也因這批繪畫,幫助摩爾打開了通往國際的大門)

摩爾筆下的礦工

比爾·布蘭特,《諾森伯蘭的礦工和他的晚餐》,1937年

如果說摩爾的避難所繪畫是幽閉恐懼症。那麼這和他在卡斯爾福德(Castleford)的「Wharfedale Colliery」煤礦所做的工作擁擠不堪相比,簡直是小菜一碟。摩爾曾畫過開採煤炭的年輕人。這源於他父親曾經是礦廠經理。他使用黑色墨水、木炭和蠟筆繪製的密集的繪畫讓人回想起礦工辛勤的勞動經歷。陰暗,下蹲和彎曲的體力勞動,他稱這個地下世界為「幾乎無法忍受的熱量和厚重的窒息塵埃」。 而在布蘭特創作於1937年的肖像作品《東達勒姆的煤礦工人》中,厚厚的塵土覆蓋了疲憊的手臂和面部,像是一件非常有質感的印刷品的一部分。

比爾·布蘭特,《東薩塞克斯郡》,1963年

有趣的是,赫普沃思畫廊(The Hepworth)展出的許多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都是以無框畫形式展示的,以此更好地展示兩位藝術家對於材質的選擇運用。摩爾還以視覺記錄和藝術探索的方式精心拍攝了自己的作品,有時會創建抽象的拼貼作品,然後用鉛筆或木炭在畫布上繪畫,以突出陰影,曲線輪廓及線條。儘管這些通常是作為雕塑前的預備工作,但它們本身就是藝術品。

亨利·摩爾作品,1978年

當比爾·布蘭特被委託拍攝摩爾的作品時,他也訴諸了一些創造性的後期製作,例如使用鉛筆和調色刀巧妙地強調了抽象木製雕塑的柔和曲線。

戰後初期,英國的迷人風光成為兩位藝術家的靈感來源。 在對巨石陣的幾次單獨觀察中,他們各自試圖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捕捉其原始的紀念性建築。摩爾的畫作是近距離移動的,仿佛正在吸收石頭的顆粒;布蘭特則是從遠處拍攝,它們在冰雪覆蓋的田野中和沉思的天空下。此後不久,由於當時的經濟不確定性,後者拍攝的圖片很快出現在1947年4月的《圖片郵報( Picture Post)》封面上,伴隨著戲劇性的標題「Where Stands Britain?」。

比爾·布蘭特拍攝的英國巨石陣

亨利·摩爾,石版畫《面對天空》,1973年

我們所知道的亨利·摩爾,其知名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來自大型的青銅公共雕塑。展覽以兩個大型的、傾斜的,用榆木雕刻的抽象裸體雕塑作為結尾。它們似乎比青銅雕塑更富於表現力。青銅器似乎總有些奇怪,好像是從周圍的環境中將空氣抽乾後形成的。在這兩個「斜倚的女性」雕塑周圍,是布蘭特創作於1961年的攝影集《裸體視角(The Perspective of Nudes)》,這一系列作品中的扭曲的人物形象清楚地展現了兩位跨越常規藝術道路的藝術家的正式聯繫。

亨利·摩爾,《斜倚的人物,第4號》,1961年

比爾·布蘭特,《裸體,東薩塞克斯郡海岸》,1960年

關於這個展廳展示的作品的規模和質地,其中許多是根據80年代藝術攝影市場的要求製作的。 相反,一些早期的,少量的小規模無框作品具有一定的顆粒感,是真實的存在。在一個展覽中,大量展示了其物品的重要性是一種刺激音。此外,這種精心策劃的展覽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了兩位戰後藝術家的躁動和創新精神,他們的生活和創作重點經常以令人驚訝的方式重疊。

比爾·布蘭特,攝影集《裸體視角(The Perspective of Nudes)》,1961年

比爾·布蘭特,攝影集《裸體視角(The Perspective of Nudes)》,1961年

展覽「比爾·布蘭特/亨利·摩爾」將在約克郡韋克菲爾德的赫普沃思畫廊展至5月31日。隨後,展覽將移至美國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6月25日至9月31日)及諾維奇塞恩斯伯裡視覺藝術中心(2021年11月22日至2月28日)。

(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系藝術評論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亨利·摩爾,比爾·布蘭特,雕塑,攝影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籍二木:平行相交
    平行相交,就是兩條平行直線會相交。 這首先和我們學過的知識完全相反,然後和我們活了幾十年的經驗也完全相反。但等到他逝去12年後,這命題又被重新證明:兩平行線真的會、且必然會,相交! 用以證明的數學公式無比冗長、無比繁複,但經得起反覆推演、反覆論證,這就是科學。 儘管如此,我們仍無法理解,平行怎麼可以相交?若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我們同樣會視其為挑釁,會出離憤怒,打其成異端。
  • 四年級數學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知識要點歸納(平行相交垂直)
    將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知識點總結如下:在這一章中,同學們要理解並掌握平行線和垂線的概念,並且能夠做到熟記於心,學會在圖形中找到從一點到另一點的最短距離(垂線),理解垂直、垂線、垂足這三個詞的區別,領會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固性,學會畫平行四邊形及梯形的高,理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這兩個圖形之間的區別。
  • 科學家:平行宇宙或許真的存在,依靠蟲洞或能相遇對方!
    文/行走天涯科學家:平行宇宙或許真的存在,依靠蟲洞或能相遇對方!平行時空、平行宇宙大概是個怎樣的定義,估計很多人還是比較懵的,不知道該怎麼理解,其實平行就意味著兩種乃至三種甚至更多中情況同時發生、同時存在著,但是卻永遠無法相交,這就是平行,時空更好理解了,我們當下生活的時空、宇宙就是一個其中的一個時空概念,但是除了我們認識的宇宙之外,就不存在或者不允許其他的時空、宇宙出現了嗎?這或許還真說不好,既然無法直接否定,就說明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的!
  • 平行世界、表世界和裡世界的概念
    世界這個詞其實是個很籠統的說法,世界,不過就是「視界」,也就是「看法」,能讓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的世界。世界就是視界,一花一葉一人一世界,一話一頁一人一視界。自己的生活圈,也就是自己的小世界,和這世界大多人的世界都是永遠平行而永不相交。這些都是文學概念上的平行世界含義。
  • 「SHUPL •​ Click」如果我們在平行世界相遇
    「SHUPL •​ Click」如果我們在平行世界相遇 2020-11-28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才數學家認為平行線都會相交,因此被唾罵一生,結果發現是真理
    學習過初中數學的人都知道,兩條平行線是不可能相交的,首先平行線的定義就是同一平面內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我們的思維一直是如此,如果有人告訴你,兩條平行線其實是可以相交的,只怕所有人都會大呼不可能。平行線不可能相交,這似乎已經是毫無疑問的公理了,大家的認知當中向來如此,要說兩條平行線相交,大家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人們驚呆了,冷漠地看著羅巴切夫斯基發表他的看法。會議結束時,大家紛紛否定他的理論,但是要給出書面意見時,大家又感覺到無從反駁,就這樣,一個重要的學術會議結束了,連文稿都沒能保存下來。羅巴切夫斯基的想法是從何而來的呢?
  • 冷落亨利·摩爾是我們的遺憾
    來自中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義大利、韓國的40餘位雕塑家、建築學家、畫家和美術理論家進行了高水平的交流。專家們一致認為,亨利·摩爾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在西方雕塑史上,古希臘以菲迪亞斯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以米開朗基羅為代表,十九世紀以羅丹為代表,到了二十世紀,亨利·摩爾則是一個高峰。世界上幾乎每個雕塑公園都有亨利·摩爾的作品。
  • 頂尖藝術家眼中的亨利·摩爾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布魯斯·瑙曼諷刺性地創作了一個儲存摩爾作品和觀念的陷阱/裝置,藉此表達一種想法:在自然中尋求形式和人文主義的現代主義做法也許對於此後出現的概念藝術、極簡藝術而言已經不適用了,但是,也許在未來它們依然會有用,所以理當將其保存起來。展覽還包括兩件特別製作的作品,分別來自藝術家理察·迪肯(Richard Deacon)和理察·朗(Richard Long)。
  • 中考專題複習:第15講線段、角、相交線和平行線
    第15講線段、角、相交線和平行線考點分析1.直線、射線、線段2.角3.相交線4.類型二 相交線【解後感悟】(1)理解兩直線相交,形成兩對對頂角,四隊鄰補角即可;(2)三線八角中,正確判斷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可運用「F」「Z」「C」型來判斷。
  • 擁抱亨利·摩爾的世界
    擁抱亨利·摩爾的世界在亨利·摩爾·摩爾的作品前準備為展覽剪彩       本報廣州12月19日訊  廣東美術館從今天開始直到明年2月11日,隆重展出英國藝術大師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亨利·摩爾
  • 黎曼幾何丨平行線相交在這裡,黑洞誕生也在這裡
    歐氏幾何說,只能作一條;羅氏幾何說,至少可以作兩條(包括一組和無數)。黎曼慢悠悠地反問:誰知道平行線相交還是不相交呢?「平行線公理」的世紀之爭,最終終結於黎曼。黎曼提出:過直線外一點,一條平行線也作不出來。(這是人話嗎?)
  • 若平行宇宙被證實,人類能否和自己相遇?
    和平行世界有關嗎?另一個自己身在何處?睡眠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在晚上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犯困,人類很難和睡眠抗衡,因為都要敗在睡眠的「石榴裙」下,沒有一個人能逃脫睡眠的誘惑,進入深入睡眠後,我們便開始進入了夢鄉,在夢鄉中有人會做美夢,有的人則會遇上噩夢,在遇到噩夢的時候,會想像人們的睡眠質量,噩夢中的景象實在是太恐怖了,這時候有小夥伴會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們會做夢呢?
  • 數學天才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平行線能相交遭質疑,死後12年被證實
    在Euclideanspace之中,在同一個平面上面的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我們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應該也都學過平行線的定義——就是在平面之內兩條不相交的直線。而我們自己在紙上畫一畫,也能很明顯的看出來,兩條平行線是不可能相交呢?那麼,我們能想像到平行線若是相交的情況嗎?
  • 亨利·摩爾:雕塑擁有自己的生命
    ——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今年夏天,倫敦舉辦三場重要展覽聚焦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1898-1986)的作品。首先是帝國大街(Britannia Street)的高古軒畫廊名為「亨利·摩爾:晚期巨作」(5月31日-8月18日)的展覽,畫廊從亨利·摩爾基金會借得大量鑄銅雕塑,其中有很多作品非常龐大,此前從未被擺放到室內畫廊展出。
  • 簡約的高貴:亨利·摩爾現代雕塑啟示
    但當我們畢恭畢敬站在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前,會產生一種思考,曾經被大家奉若藝術經典的這一見解,是否還能那麼準確無誤地詮釋100年後的今天?在世界範圍內不同民族地區的藝術現象和審美內涵,是否依然可以如這般前行發展?雖然,這位藝術理論家是在研究大量美術史的基礎上得出這一論點,時間約是19世紀中期。
  • 如果平行宇宙存在,那我們一定會再相遇
    你是否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呢?關於平行宇宙的理論,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但無論平行宇宙是真是假,我們都希望它是存在的,他的存在就意味著無限的可能,在另一個宇宙中的「你」也就有著無限可能。如果有平行宇宙,就能彌補我當時的遺憾如果有平行宇宙,我一定會做另一個選擇如果有平行宇宙,那我們一定會再相遇...Frandé法蘭黛樂團新單曲,電影《鬥魚》片尾曲《我們一定會再相遇》官方MV今日上線,延續歌曲概念,以平行宇宙來想像與已逝人事物的連結。
  • 亨利·摩爾作品出展上海
    去年在北京展出獲得巨大反響的亨利·摩爾大型雕塑展,終於將露面申城了。上海美術館新館將面臨開館後最大的挑戰———如何在館內合理布置大師的118件雕塑作品。  亨利·摩爾1898年出生於英國,1996年逝世,堪稱最傑出的英國雕塑大師之一。摩爾簡潔、渾厚的藝術風格,和他賴以成名的抽象及象徵手法,將人類與自然的形象融入藝術創作中。
  • 他是數學天才,提出平行線可以相交遭質疑,死後12年得到世界認可
    「兩條平行線不可能相交」是許多痴男怨女在愛而不得時說出的話,在數學幾何中,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而平行線的性質來源於歐氏幾何的平行公理。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提出平行公理後,無數的數學家前僕後繼的研究且想證明歐幾裡得第五公設,俄國數學家尼古拉斯·伊萬諾維奇·羅巴切夫斯基是其中的研究者之一,他的父親也曾想要證明平行公理,但以失敗告終。
  • 一分鐘了解存在於「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自己
    20世紀50年代由休·埃弗雷特提出別稱為平行世界,平行次元,多元宇宙,代替宇宙提出的背景來源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概念指從某個宇宙中分離出來,與原宇宙平行存在著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其他宇宙相互平行的兩個宇宙,既不重合,也不相交,可以相互感知到對方的存在每個平行宇宙中都有另一個「自己」的存在平行宇宙可能處於同一空間體系,但時間體系不同,也有可能處於同一時間體系,但空間體系不同有科學家認為我們夢境中的畫面可能來自於平行宇宙中的「我們
  • 名其名,藝其藝,亨利·摩爾的雕塑《斜臥的人體》
    亨利·摩爾《斜臥的人體》1969 - 1970年亨利·摩爾的《斜臥的人體》不像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那樣有著極為鮮明的模特。即便米開朗基羅的聖母與基督並非一定是真實模特的影像,但有一點我們是必然明確的,米開朗基羅的想像一定是基於物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