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爾:不能說的秘密(組圖)

2020-12-05 搜狐網

  作者:Waldemar Januszczak(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除了他那紀念碑式的雕塑和大空襲中倫敦人鬥志昂揚的素描,這位虛張聲勢的約克夏人還有點別的東西。在亨利·摩爾的戰時記錄背後隱藏著一份黑暗的秘密文檔。

  我能想像他現在就站在我的面前。這位矮個,敦實,頭髮灰白的約克夏人,一橋飛架南北的髮型趕得上博比·查爾頓,穿著乏味,褐色的老爹褲和略帶灰色的斜紋軟呢夾克。天哪,他可真不起眼。他是那種特別典型的約克夏老男人,你可能會在去惠特比的公路上看見他這種人,開著拖拉機在你前面走,或者在巴特維克特意穿著圍裙顯擺他是鄉裡的屠夫。他還能令人感覺到一種根深蒂固的逆來順受。無論真正的快樂是什麼,這個老男孩散發出的憂鬱之感都與之截然相反。

  但是別一時糊塗以為這位微服隱忍的約克夏人是孤獨的,或者沒人在乎他那種順從的感覺和他的沮喪。實際上他非常著名。而現在一隻饑渴的,甚至可以說拼了命的攝影師大軍正從四面八方朝他身邊擠過去,乞求他做這做那。「你的手,手,」他們叫喊著。於是老男孩聽話的舉起多毛,短粗,農民一樣的十指,裝作在那尊一塊塊隆起的金屬雕塑的後面揉搓,我們就在那兒附近會合。「看這邊,摩爾先生,」他們尖叫著。於是他轉過身。「再摸一次,」他們堅持著。於是他繼續摸。

  這就是我對第一次面對面邂逅亨利·摩爾的記憶,那是1978年。後來我們還見過面。我採訪過他幾次。但是,在布拉德福,在卡特賴特大廳外面的第一次會面,始終凝固在我的腦海裡,他那似乎已經舉辦過無數次的作品展,即將又一次開幕。主要原因是我不願也無法相信這個老男孩的躬順。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家,一個巨人般的文化見證,從北京到布裡斯班都知道他的名字,卻忠實的聽從著這群來自布拉德福的本地攝影狗仔隊的每一聲吠叫命令。

  狂吠的狗仔們把我撞到一邊以便接近他,我想知道為什麼他不乾脆轉過身來讓他們全都滾蛋?但是這個老男孩,頭髮橫梳著,褐色長褲,發灰的運動夾克,陰鬱的氣質,不是那種能掌摑狗仔隊並且公開大發雷霆的人。他不是那種當眾大吵大鬧的人。那他是哪種人?

  此時此刻,這堪稱是個正中關節要竅的問題。一次規模宏大的亨利·摩爾展正向我們走來,這次展覽要證明的事情之一似乎是,摩爾並非我們想的那樣。這位帶鴨舌帽的約克夏淳厚長者表現出的溫文爾雅只是一個表象。內在的他完全是更加黑暗,易怒,怪癖的。

摩爾抄襲的1940年圖片郵報的兩張照片之一。姿勢都一摸一樣,只改了背景。

  根據泰特英國美術館這次「形象破壞」活動的目錄,實際上,一種強大的秘密衝動驅使著這位本國最流行的戰後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通常顯現出令人愉悅的各種滴裝斑點,象一張來自外婆的聖誕卡一樣充滿關愛,但它的真實目的是要從各個方面探求「卑賤的,色慾的,脆弱的,發在肺腑的」人生狀況。泰特美術館意欲暗示,郵差帕特叔叔其實是漢尼拔·萊克特醫生。

  或者諸如此類的人物。這次展覽一點一滴的暗示摩爾是一個偽君子,一個偽裝者,說一套做一套的人。為了樹立其觀點,將重新檢視他那些被稱之為防空洞素描的作品,那是他早年在二戰期間描繪的種種悲慘景象,瑟縮的倫敦人在臨時地下防空洞中擁擠在一起,在黑暗中等待著炸彈的降臨。

  防空洞素描可能是摩爾創作的最著名的作品,當然也最受喜愛。它們看似如此動人的捕捉到了不列顛在大空襲中的強韌與堅忍。在這活人的墓穴中,他們一起被埋葬,就像襁褓中包裹著繃帶的蛆蟲,眼前一片漆黑,可憐的倫敦大眾默默的承受著每一件德國鬼子扔給他們的東西。這不只是一幅莊嚴肅穆的地下抵抗場景。每個人都曾表現出的那種堅不可摧的不列顛精神,在這裡得到了最動人的刻畫。大體上,我們原本是這麼認為的。

  然而,根據泰特美術館的說法,防空洞素描不是看起來的那麼回事。它們的出身是個問題。用他自己的話說,複雜,攝影狗仔隊四散之後,我在布拉德福採訪的時候,摩爾一直對我重複著這個詞,地下素描的靈感來自難以忘懷的現實生活遭遇。關於這些畫摩爾是這麼說的,大空襲開始後的幾天,他和妻子伊琳打算和朋友一起在西區吃晚飯。亨利通常開著他的標準8轎車,從公寓經貝爾塞斯公園進城,但是恰好那天晚上車子壞掉了。因此他們坐的是地鐵。

地鐵防空洞的透視借鑑自一幅古斯塔夫·多雷1872年的作品

  在回家的路上,列車每站都停。每到一個新站臺,都能看到越來越多驚恐的倫敦人大批湧進站臺的隧道過夜:把自己埋葬在黑暗中以保持安全。震驚,感動,啟迪。摩爾聲稱他立刻開始創作這一系列宏偉的,世界末日般的地下景象,這些作品使得他深受英國大眾的喜愛,而且它們看起來給國家的黑暗時刻賦予了一副栩栩如生的面容。

  這些防空洞作品改變了他的前途。他在創作這些作品之前已經獲得了國際上的讚譽,但並未獲得普遍的喜愛。在創作了這些作品之後,他很快被推崇為國家的瑰寶。這些作品賣的也很好。摩爾在個人財務上享有的巨大成功可以追溯至此。他從一群藝術家裡藉助戰爭脫穎而出:亨利·摩爾現在是英國最著名,最受喜愛,最富有的藝術家。

斜倚著的裸女(1951)呼應了在地鐵防空洞素描透視中的婦女輪廓

  那麼,泰特美術館現在將就這些著名畫作提出什麼樣的有趣問題?關於防空洞系列,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們不是雕塑。儘管摩爾當時已經是英國做知名的現代雕塑家,戰時藝術家諮詢委員會-英國戰時負責對藝術家發布委託的官方機構-不準僱傭雕塑家。那是違反規定的。

  但是,摩爾作品的熱情擁躉,委員會主席肯尼斯·克拉克,現在決定繞開這一規定。當摩爾給克拉克看他新畫的防空洞素描時,據推測。克拉克如此感動,以至于堅持要摩爾接收官方的委派。「看,亨利,你可以成為一名戰時藝術家,」據報導克拉克都哭了。這份工作能帶來一份體面的收入。摩爾無法拒絕。然而,現在,泰特美術館開始暗示事情發生了變化。一些密謀正在進行。而且一些東西被掩飾起來了。

  回到1938年,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偉大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已經出版了一系列照片:共和主義者的妻子和她們的孩子在西班牙地鐵裡擁擠在一起:圍著毯子,裹著布,縮肩弓背。「如果說現在有什麼地方還是安全的,那就只有地鐵裡了。男人在前線,婦孺在地下,」卡帕在說明文字中哀婉的寫道。

  摩爾肯定看過這本書。還是在三年前,假定他真的在貝爾塞斯公園遇到過那些地鐵裡的倫敦人,他已經仔細考慮過這幅場景。同時,似乎在他被克拉克指定為戰時藝術家的幾個月前,各種活動就已經開始籌備,以便使他得到那個工作。首先,他需要停止做雕塑家。摩爾從本質上編造了那個貝爾塞斯的故事,最具毀滅性的證據是刊登在雜誌圖片郵報上的一組照片,母親和孩子們在黑暗中擠在一起,比假定的地下遭遇足足早了一個月。

  這些照片無疑是第一張防空洞素描的靈感來源。姿勢都是一樣的。這不僅動搖了摩爾版本中此一事件的前後時間關係,還證明了瑟縮蜷曲的母親形象是從雜誌架子上找來的。當然,這沒有什麼不對的:藝術家總是在竊取一些東西。但是新的故事線似乎減弱了摩爾作品神話般的來歷。從圖片郵報上摘抄姿勢的這麼一幅樣子,比起真的在人生狀況的核心中發現去它們,感覺在文化上遜色不少。

  摩爾的女兒瑪麗出生於1946年,晚了一點剛好錯過戰爭,每天看著父親工作,每天聽著父親的說教,卻不記得她父親曾提及過這種衝突。她覺得父親是不願分享自己陰暗面的那一代人。而且,當時確實有一件事情強烈困擾著他:規劃奧斯維辛紀念碑。

  他在一個為這項重任做決策而專門組建的委員會中,瑪麗記得這使他的父親一直很焦慮。他連續不斷的糾結於各種問題,直到最後決定奧斯維辛不需要一座紀念碑。「我認為那個地方就是一座紀念碑,」他這樣告訴9歲的女兒,儘管她還不能完全理解。

  「它已經說出了所有需要表達的東西。」

  瑪麗的觀點-這是個正確的觀點,我猜想-防空洞素描觸發了深埋在他父親心中的雕塑紀念碑,作為一個小男孩,在黑暗的約克夏地下,探索那些會引發幽閉症的沙穴,那裡恐懼融合著興奮。當她最近在帝國戰爭博物館看到那些畫的時候,她發現它們依舊鮮活感人。「我突然發覺這些人不僅僅是在睡覺。這些人可能已經死了。它們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內涵,而不僅僅是人們躲在隧道中睡覺。」

  無論它們是在何時,怎樣創作出來的,防空洞素描捕捉到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而這正是它的全部意義所在。但是作為其神話的中心,如果摩爾確實有意為地下鐵素描編造了約克夏的謊言,那關於他我們還被誤傳了些什麼?還有什麼別的秘密潛伏在他的歷史裡?

  當我剛出道作評論家的時候,相對而言摩爾已經是非常偉大的藝術家了。到處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你無法避開他。他如此著名,看起來就像神秘博士裡,盤旋在我們所有人上空的外星宇宙飛船,「孔洞之王」,他們這樣稱呼他,或者在某些時髦的場合,要說「凹度的意義」。

  實際上,早在1951年我們的亨利,願主保佑他,就謝絕了當時主動提議授予他的真正騎士身份。他認為對一個像他這樣的勞工階層約克夏小夥不合適,他的父親曾下過礦井,他的媽媽一生在卡斯爾福德做飯漿洗,從沒歇息過一天,讓他去四處宣稱自己是亨利爵士。街坊們會怎麼想?

  如果你因此就想像他一定是那種謙恭的約克夏人,卑微而自貶,讓我來確鑿的告訴你,他可不是這樣的人。在他1986年以88歲高齡去世時,摩爾擁有75項五花八門的國際頭銜:名譽學位,國際藝術獎項,國外藝術院校的客座邀請。他被授予榮譽勳章,並且是一名榮譽侍從。這個人對公眾的認可胃口極大。

  到1980年,已經有25個國家舉辦了70次耗資費時的摩爾展覽。任何人想要逃離他的作品都需要有理察·阿滕伯勒和他家男孩子們的那種逃脫能力。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外面他們弄了些什麼?一座亨利摩爾的雕塑。紐約林肯中心外面樹立著的是啥?亨利摩爾的雕塑。我們國會大廈外的基座上坐著的是誰?亨利摩爾的雕塑。每天我遛彎從漢普斯特德希思到肯伍德別墅走過時看到的是什麼?亨利摩爾的雕塑。

  在這裡,我們要解決的是,他的作品出現得如此大量,全面,密集,就像把一個枕頭按在你腦袋上一樣。這種名望十分令人窒息,以至於它就像切斷了你的空氣供應。尖刻的湯姆·沃爾夫曾對現代藝術做出過著名的抱怨,說這已經導致「在每個廣場都存著一個糞球」,他腦海裡那無處不在的糞球是誰的?亨利摩爾的。

  因此,在他似乎沒完沒了的被榮譽包裹著盡享天年之後,摩爾最終謝世之時,我懺悔,我感覺並不怎麼悲傷,反而非常釋然。其他每個人一定也有這種感覺,因為從他死的那時起人們就開始迴避他,從某種立場來看,完全和他曾獲得的名望一樣令人驚嘆。一夜之間,對亨利·摩爾的緘默突然降臨大地。

  我現在看來,這個問題部分是摩爾的吹噓,自命清高的約克夏形象現在已經變得像礦工罷工一樣過時了。1986年,世界正處於尖端的全新數字未來的切點上。整個不列顛感覺好像正在向南進發,在銀行業裡找工作。沒人想要再繼續盯著約克夏的石頭看了,抑或從海灘上撿造型有趣的鵝卵石帶回家。1950年代結束了。亨利·摩爾,再見。

  多麼有趣,那麼,泰特美術館的新亨利期待我們降格以求,想藉助隱蔽的性嚮往和神秘的版權竊取得到大家的青睞。這是一種完全可以預見的品牌更新:瑪莎百貨被密探(Agent Provocateur)取代。說實話,你得像一名摩爾堅定而純真的粉絲一樣盲目而且無視,才不會去懷疑他那些刺激性腫塊的下流出身:那些凹陷的雕塑孔洞,那些懸吊著搖擺的突出小點。

  當我在布拉德福採訪他的時候,他告訴我,當他還是個男孩的時候,他曾經在他媽媽的裸背上揉搓按摩乳來幫她緩解周身的疼痛。摩爾認為他對雕塑的感覺就是從那裡產生的。當他告訴我這個故事時,聽起來非常的清純。現在想起來,我就納悶了,這怎麼可能啊。

  戰爭時期的種種黑暗面也有著模糊不明的年表。摩爾在一戰時期已經夠年齡參戰,儘管他在前線待的時間很短,作為文職來復槍團(Civil Service Rifles)的青年兵僅在法國北部呆了幾個月,但這段時間仍足夠將其捲入康布雷戰役了,這是傷亡最大的戰鬥之一。他們團有400人,康布雷之後僅倖存52人。摩爾本人中了毒氣,必須送回英國休養。

  他一定目睹了許多慘狀和恐怖。他留下的關於戰爭的片語只言,帶著一種學校男生對它們的興奮勁兒,就像是在模仿「消失的戰線」裡的故事:「在一個溶洞裡我們找到一瓶朗姆酒。下士一直緊盯著,我不得不加以控制。我說,來吧,我們得走了。可是看起來倒好像他在拉著我!準下士得到了勳章而我卻沒份。」錯過一枚獎章是他心中的一大恨事。

  說來也奇怪,在1950年代,摩爾的戰爭創傷似乎又裂開了,並開始疼起來。他創作了一組刺蝟式的雕塑,剝了皮的人形躺在地上因痛苦而扭動,他稱之為倒下的戰士們。出於絕望,他們似乎不願返回半個世紀前的一次世界大戰。在另一個冷酷破壞偶像的展覽中,泰特美術館透露出他們的靈感可能「再一次」來自羅伯特·卡帕的攝影作品。這回是垂死的國民軍這張著名的照片,其實這張照片可能是卡帕自己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偽造的。

  這一切說明了什麼?摩爾是卑鄙的?歐,沒錯,你永遠不應該相信一個直來直去的約克夏人?歐,沒錯。他偽裝,密謀,並隱藏其來源?歐,沒錯。所有這些新發現的曲裡拐彎只是冰山的一角,在亨利·摩爾淳厚長者的表面下可能燃燒著熊熊的煉獄之火?歐,沒錯。

 

 

  

相關焦點

  • 冷落亨利·摩爾是我們的遺憾
    亨利·摩爾就是大膽地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優點,並在他的作品中均勻完美地表現出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吳良鏞說:「近代的藝術家,特別是雕塑家都受過非洲雕塑的影響,亨利·摩爾也不例外。非洲的原始雕塑在造型方面的確有著震撼人心的特點,線條很簡樸,無論是動物雕塑,還是人物雕塑,都有其獨特性。空洞,是人肢體的變形,是亨利·摩爾雕塑的特徵。」
  • 頂尖藝術家眼中的亨利·摩爾
    第一件作品創作於亨利·摩爾在赫特福德郡的故居佩裡·格林。而今,亨利·摩爾的作品在眾多藝術家作品的簇擁下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給我們以重新認識這位巨匠的機會。在瑙曼的作品推出40年後,我們依然能夠清晰看到:亨利·摩爾在雕塑上的創新——尤其是他對於內部空間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他認為雕塑即旅行、雕塑是人類對於環境的幹預的觀念——對於後代藝術家依然有重大影響,他們以各種全然不同的方式對摩爾的聲音進行了回應。
  • 簡約的高貴:亨利·摩爾現代雕塑啟示
    這裡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顯然,由他所掌握的相關雕塑、建築和繪畫方面的一些資料數據,缺乏一個與東方文化領域聯為一體的思維體系去比較,而這些不足,包括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無疑,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出現),因為不能預見未來,偏頗之處也就在所難免。
  • 擁抱亨利·摩爾的世界
    擁抱亨利·摩爾的世界在亨利·摩爾·摩爾的作品前準備為展覽剪彩       本報廣州12月19日訊  廣東美術館從今天開始直到明年2月11日,隆重展出英國藝術大師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亨利·摩爾
  • 亨利·摩爾:雕塑擁有自己的生命
    ——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今年夏天,倫敦舉辦三場重要展覽聚焦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1898-1986)的作品。首先是帝國大街(Britannia Street)的高古軒畫廊名為「亨利·摩爾:晚期巨作」(5月31日-8月18日)的展覽,畫廊從亨利·摩爾基金會借得大量鑄銅雕塑,其中有很多作品非常龐大,此前從未被擺放到室內畫廊展出。
  • 名其名,藝其藝,亨利·摩爾的雕塑《斜臥的人體》
    亨利·摩爾《斜臥的人體》1969 - 1970年亨利·摩爾的《斜臥的人體》不像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那樣有著極為鮮明的模特。即便米開朗基羅的聖母與基督並非一定是真實模特的影像,但有一點我們是必然明確的,米開朗基羅的想像一定是基於物質的。
  • 視界|比爾·布蘭特和亨利·摩爾的相遇:平行或相交的道路
    比爾·布蘭特和亨利·摩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相遇,當時他們都創作了因閃電戰而逃至倫敦地鐵站避難的場景。近期,在英國約克郡赫普沃思畫廊展出的「比爾·布蘭特/亨利·摩爾」展匯集了200多件作品,展現了兩位藝術家對勞力、社會、工業、英國風景和人體等主題上的共同興趣,也呈現了雕塑,攝影,素描和拼貼畫之間的關係。
  • 亨利·摩爾作品出展上海
    去年在北京展出獲得巨大反響的亨利·摩爾大型雕塑展,終於將露面申城了。上海美術館新館將面臨開館後最大的挑戰———如何在館內合理布置大師的118件雕塑作品。  亨利·摩爾1898年出生於英國,1996年逝世,堪稱最傑出的英國雕塑大師之一。摩爾簡潔、渾厚的藝術風格,和他賴以成名的抽象及象徵手法,將人類與自然的形象融入藝術創作中。
  • 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張國榮、貝聿銘都是他粉絲,作品中藏著世界
    他脫口而出:「亨利·摩爾」。他將原始藝術中人們對生命的熱烈追求和現代藝術對形式的獨立價值觀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系列傑作。 還有一篇文章曾將亨利·摩爾與王家衛聯繫在一起,說《東邪西毒》的人物關係構架使他想起亨利·摩爾的線塑,錯綜複雜的銅線在幾個獨立主體之間,構成奇異張力,動一發而動全身——「看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殊途同歸,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 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作品《面具》拍賣 325萬英鎊落錘
    &nbsp&nbsp&nbsp&nbsp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9日,英國倫敦,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作品《面具》在邦瀚斯拍賣行以近325萬英鎊的價格落錘,該作品是80多年來首次參加拍賣。
  • 亨利·摩爾雕塑落戶哥大校園 學生進行靜坐抗議
    亨利·摩爾,《側臥的人》(Reclining Figure)哥倫比亞大學又一次受到學生抗議的衝擊具體來說,就是一群學生在社交媒體直言不諱,聯手抗議原計劃安置在校園內的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側臥的人》(Reclining Figure)。很難想像,現代雕塑家中還有誰會比摩爾更田園式、更溫和,但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現代藝術入門課程中說的那套道理。
  • 英國將舉辦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作品展
    新華網倫敦4月29日電(記者張建華夏曉)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大型雕塑作品展將於5月1日在其故居開幕,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摩爾的雕塑作品對世界當代藝術所產生的影響。摩爾生於1898年,1986年逝世,是英國著名雕塑家,也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
  • 探訪辛巴威理髮店 揭開非洲女人頭髮的秘密(高清組圖)
    原標題:探訪辛巴威理髮店 揭開非洲女人頭髮的秘密(高清組圖) 媽媽帶四歲的女兒來理髮店做假髮 劉暢攝 原標題:探訪辛巴威理髮店 揭開非洲女人頭髮的秘密 剛到辛巴威的時候,我就對非洲女人常換常新的髮型印象深刻,一位女性朋友兩周前還是短短的齊耳直發,兩周後就是長長的捲髮了。
  • 雄獅性感的秘密:鬃毛濃密能討異性歡心(組圖)
    國際在線專稿:美國科學家日前發現了雄獅性感的秘密,那些鬃毛濃密的雄獅比起毛髮稀疏的雄獅來,前者更能討得異性的歡心。  報導說,這項研究的具體內容被發表在新一期的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上。(編譯 獨家資訊 王高山)編輯: 徐海濱 稿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信箱  推 薦  列印文章  返回新聞中心幸福的秘密武器 老婆日記:他越來越棒了 口述:老公的早洩沒有了!警惕:B肝的「溫柔之吻」偷心體味香,誘惑無法擋糖尿病患者能活100不活99!
  • 亨利·摩爾雕塑將亮相邦瀚斯
    原標題:亨利·摩爾雕塑將亮相邦瀚斯   「基座斜倚像」
  •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校內 安放亨利·摩爾雕塑
    深圳特區報訊 日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校生和畢業生共同抗議校方在巴特勒圖書館外安放亨利·摩爾雕塑的決定,這一決定公布在行政管理博客上。其中四名學生還在《哥倫比亞觀察者日報》上發表文章表達了他們的不滿,文章開頭寫道:「周一,哥倫比亞大學計劃在巴特勒圖書館前永久擺放一個醜陋的雕塑。」
  • 地表最強《不能說的秘密》即將在澳門開演
    地表最強《不能說的秘密》即將在澳門開演2018-10-09 17:02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maoyuanwen去年,周杰倫的經典作品《不能說的秘密》音樂劇版誕生了,在北京、上海、武漢、杭州完成了首輪巡演,今年上半年更是走出國門,在新加坡連演12場。而今年12月,這部備受好評的作品又將再次在澳門威尼斯人開演,這一次可千萬不能錯過了!
  • 網友:不能說的秘密!
    最近總有不少人問我,1999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情,其實我也很無奈,因為作為一個實打實的95後,我表示真的不能亂說。不過實在扛不住你們一次次的請求,我還是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那次轟動全宇宙的事件說出來。1999年10月,由於薩比星人遲遲不能取得勝利,決定炸毀地球離開,女媧艦隊發現其意圖,聯合「伏羲」、「神農」艦隊,在地球上空上演了驚天動地的地球空中防禦戰,經過殊死一搏,終於保住了地球。1999年11月,薩比星人被迫戰略性撤退,三大艦隊乘勝追擊。
  • 永遠的宿敵 獵豹與鬣狗永不停息的戰鬥(組圖)
    第2頁:永遠的宿敵 獵豹與鬣狗永不停息的戰鬥(組圖) 第3頁:永遠的宿敵 獵豹與鬣狗永不停息的戰鬥(組圖) 第4頁:永遠的宿敵 獵豹與鬣狗永不停息的戰鬥(組圖) 第5頁:永遠的宿敵 獵豹與鬣狗永不停息的戰鬥(組圖)
  • 電子菸行業不能說的秘密
    這就成了近期電子菸領域裡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另外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是,據凡愉電子菸創始人李嗣振在最近一個電子菸沙龍上透露,川普之所以要禁售非菸草口味的電子菸,誘因是美國電子菸致死事件中的受害者大部分都是25歲以下的青少年,但根本原因是他要準備下一次美國大選,需要爭取青少年家庭的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