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國:用雕塑「造物」,讓一切回到最原始的狀態

2021-01-20 騰訊網

被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雕塑家」,隋建國無疑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從青島棉廠工人到榮譽等身的雕塑家,隋建國的藝術之路並非表面看起來那般一帆風順,強烈的自我懷疑,社會現實與理想世界之間的矛盾衝突一直伴隨其中。隋建國從矛盾與掙扎中汲取養料,「使其成為自我觀照的對象,以期由此達到建立自我並認識世界的目的。」

在自我懷疑中不斷探索

具有強烈知識分子氣質的藝術家

和一些藝術家不同,隋建國從不迴避對過去和自我的審視,他將自己的藝術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從啟蒙時期、早期探索時期到如今對時間、空間與身體等主題的探索,「我覺得應該儘量對自己所屬領域有較深的理解力」。

從隋建國的每一件作品中,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社會背景因素,其中流露出的批判立場和道德良心,讓他被稱為「具有強烈知識分子氣質的藝術家」。

今年疫情期間,隋建國與太太李艾東一直呆在位於北京順義的工作室,連續5個月沒有出門,幾乎每天都在創作,「對我來說藝術本身就是生活,我做藝術就是在享受生活」。

從工人到雕塑家

用雙手塑造「天地萬物」

與許多同時代藝術家一樣,隋建國16歲就進入青島國棉一廠工作,當了一名普通的紡織工人。他並不排斥這份工作,工人這種用雙手塑造某種實在物的勞動帶給他安心感。

但單調而重複的勞作不能滿足隋建國對創造與藝術的追求,他在工作之餘拜入一名山水畫家門下,從臨摹名家畫作開始,學習傳統山水畫。

·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元),圖片來源於網絡

1975年,隋建國花數月時間將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臨摹了下來。原畫用的是赭石或花青在墨色上淡淡渲染,所以筆墨蒼潤,但隋建國用的摹本是黑白圖片,難以確定何處用赭石何處用花青,所以他通卷都用墨畫出,原作敷彩的地方,就用淡墨渲染來替代。

為了掌握黃公望的畫法,隋建國把長卷開頭的一段殘片反覆臨摹了好多遍,直到老師認為差不多有點意思了,再臨摹後面6米多的畫卷。

· 隋建國臨摹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片段,1975年

回望當年那段潛心作畫的歲月,隋建國說:「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之下,一個年輕人在絕望中做出的精神上自我拯救的選擇,使我至今受益無窮。」

1980年,隋建國以24歲「高齡」考入山東藝術學院雕塑系。在此之前他對雕塑的認識並不多,覺得就是「捏造個人兒」,但雕塑是他視野所及與工人的工作性質最為接近的藝術門類,滿足了他動手創造的訴求,「藝術道路本來就不拘泥於形式」。

在教育資源有限的年代,隋建國很早就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大學圖書館更為他打開了現代藝術的大門。

他曾把《雄獅美術》雜誌上連載的,介紹畢卡索以來現代雕塑的長篇文章連同插畫完整地抄錄下來,抄滿了整整一本筆記本。他還深受當時中國文化啟蒙與尋根熱潮的影響,燃起了對中國古典哲學與文化的求知熱情,「擁有學習山水畫背景的我從此立志要創造中國的現代雕塑」。

· 隋建國大學時期的筆記本

在隋建國看來,雕塑不是造型好這麼簡單,而是要「從製造『天地萬物』的層面上理解雕塑」。他有意識地拋棄學院派的雕塑語言,嘗試運用手頭最方便的材料與技術直接創作作品。

石頭、泥土、鐵絲網、報紙、破爛桌椅......這些日常被忽視的「垃圾」,成了隋建國創作之源。他還根據材料本身的特性,尋找最合適的處理與創作方式,形成了一套「基於材料語言的工作方法」。

這樣的製作手法延續至今,在作品中體現為完全的「物我一體」,既所謂的「我手即造化」,如1989年的《衛生肖像》系列,所用的材料就是鐵絲、紗布與雕塑中最常見的石膏。

· 《衛生肖像》系列,1989年

其時,國內外社會文化思潮風起雲湧,隋建國也將個人命運與社會的脈動相結合。1990年前後的《結構》系列,以及由此發展出的《地罣》、《封閉的記憶》等一組作品,是大時代下個人精神世界的苦悶與糾結的表現。

隋建國說:「我覺得我的藝術就是要消耗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生命、消耗自己的肉體,然後我才能認為這個作品是我的。」

· 《地罣》,1992-1994年

《地罣》的創作過程十分艱難,需要將幾百公斤重的天然卵石雕刻出與鋼筋完全契合的凹槽,再一點一點將鋼筋嵌進石面,再焊接起來,每一塊石頭都被螺紋鋼網緊緊束縛住。

1994年《地罣》首展時,就被業內稱為是「中國現代雕塑的代表作」,隋建國自己也認為《地罡》系列是他藝術命運的入口,「相信一己個體獨特的生存方式,就是自己藝術存在的根據,由此或可突破西方藝術史,尋找到自己的藝術道路」。

從反叛到回歸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1996年的《殛》亦是隋建國早期的代表作之一,鋼釘密密麻麻地釘在橡膠皮上,下面的枕木早已殘破不堪,「那個階段我喜歡用兩種材料互相侵犯。」

看到這個作品的人無一不被其壓抑感所震撼,「我們就像那塊橡膠,這麼多釘子刺進來,它傷害我們,但我們則跟釘子融為一體。」

· 《殛》,1996年

隋建國承認《殛》是他那幾年心裡創痛和自責的直接呈現,也由這個作品開始,他形成了在作品中營造自我意境和氛圍的方法,「媒介的處理方式和展場布置方式重合的結果,是藝術家作品『氣質』的形成。」

從創作之始,隋建國就有意識地與寫實雕塑拉開距離,作為美院教師,他每天都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寫實雕塑系統,卻在創作中將之劃為「禁區」。

作品在國外展出時,有人問了隋建國這個問題,他想了想,給出了很誠實的答案:「在央美寫實太普通了,我想做的不一樣」。

隋建國對寫實雕塑這個語言系統非常熟悉,卻苦於找不到一個自己的方法來運用,直到1997年,在澳洲訪學的經歷啟發了他。他發現那些走在街上的中國人,即使講英語穿西裝,精神上仍穿著一件看不見的「中山裝」。

· 《衣缽》,1997年

剛開始時,隋建國還不免帶入一些習慣性的殘破、沉重等氣質。回國後,他找到了毛澤東和蔣介石穿著中山裝在重慶的合影,參照毛澤東的那件中山裝繼續創作,「我儘量機械和冷靜地去做,藝術家的個性造型、塑造手法都放棄不論。」

隨著作品的體量不斷放大,減掉多餘的細節,《衣缽》系列由此誕生。隋建國還陸續給古希臘的擲鐵餅者、米開朗基羅的瀕死與掙扎的奴隸等經典雕塑穿上中山裝,創作了《衣紋研究》系列。

· 《衣紋研究》系列, 1998年

「中山裝」系列是隋建國創作生涯的轉折點,批評家慄憲庭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隋建國此前的強烈衝突釋懷了,所以說《衣缽》的創作過程,是隋建國解決心理矛盾的過程,也是脫掉現實主義塑造方式這個外殼的過程,這件作品的意義還在於隋建國通過這件作品,找到了傳統現實主義塑造方式與當代藝術方式之間的契合點。」

隋建國自己也說:「我不再糾纏於任何形式的藝術語言體系,將藝術的個人行為上升至觀念藝術的層面,完成了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相互滲透,進入了一個相對自主的狀態。」

· 《中國製造》

此後,隋建國從各種角度和方向進行著創作實踐,將寫著Made in China的玩具恐龍放大後擺出各種造型的《中國製造》等系列,是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消費主義盛行的回應;用12臺攝像機沿鐵路環線拍攝的《大提速》,藉助時間把環鐵的空間裝進去,是對急速發展時代中特殊社會現實景觀的展現;讓兩隻直徑為3.6米和2.3米的巨大鐵球在展廳內緩緩移動的《運動的張力》,不斷改變著它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將展廳之外的社會現實空間納入了作品的觀照範圍。

· 《大提速》,2006年

· 《運動的張力》,2009年

隋建國說:「我所有的作品,都反映著中國的現實和整個社會的變遷,都跟整個時代的脈動息息相關。只不過我用的是新的時代語言。」

2006年,步入「知天命」之年的隋建國開始製作《時間的形狀》。每天在汽車噴漆中蘸一根細鋼絲一次,隨著時間的延續,鋼絲表面的漆一天天變多,逐漸成了球形。

· 《時間的形狀》,2006年至今,攝影:Nighttrain2000

這件作品目前就擺放在隋建國位於北京順義的工作室二樓,作品所在的小房間也成了創作的一部分,製作過程中濺出的油漆保留在牆體上,仿如時間的空間化表達。

「這是一件與我的生命直接相關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個對象,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 攝影:Nighttrain2000

同樣與時間相關的,是以年為周期,逐步建立的公共景觀藝術作品《偏離17.5度》,於2007年起在上海浦東新城開始實施。

隋建國根據當地城鎮建設的地理方位,重新規劃設計了一組與城鎮建築和道路系統朝向偏離17.5度的網絡矩陣,每年在網格的一個交叉點上豎立一根鐵製方柱矩陣,直至他喪失行為能力。

· 《偏離17.5度》,上海浦東華僑城,2007年至今

呂澎在《塑造「時間的形狀」-隋建國的藝術》一文中寫到:「對於這位藝術家來說,所有性質的時間是靠自己的生命來證明的。50年的時間已經過去,藝術家知道了,時間是由生命而不是那些虛幻的語詞規定的。我們當然可以說藝術家用物理的空間去塑造的時間,而對於那些對人生有同樣感懷的人來說,藝術家已經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塑造時間,考慮到他看著那個終點而去,我們就很難從古人的文字裡找到比這樣的時間描述更悲觀更持續的感嘆了。」

對隋建國來說,這些探索和嘗試讓他重新思考雕塑藝術的核心,「我試圖將其還原為更為本源性的問題—身體在空間與時間坐標中的位置及其感受事物的方式。」

用新技術還原雕塑的本質

作為踏上國際舞臺的中國雕塑家之一,隋建國走過古典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到政治波普、觀念藝術,創作也不再局限於雕塑,行為、裝置、影像、行動繪畫等多種表現手法輪番上陣。

到2008年,這位雕塑家感到有點「走投無路」時,他乾脆將眼睛蒙了起來,開始製作《盲人肖像》系列,摒棄視覺經驗,讓作品脫離作品性,從寫實轉向表現。

· 《盲人肖像》,2008-2014年

隋建國在談及製作《盲人肖像》的感受時說:「我意識到我要做的是『純粹的泥塑』。進一步說,這個我要做的『盲人肖像』,其實就是『泥塑』它自身的形象,或者說是『泥的形象』『泥的肖像』。」

曾有記者問米開朗基羅:「您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樣的巨作的?」他答道:「很簡單,我去採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要做的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去掉那些不該有的大理石,大衛就誕生了。」

· 隋建國工作室局部,攝影:Nighttrain2000

米開朗基羅看到的是《大衛》,而隋建國看到的是泥塑本身,與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更加不同的是,隋建國還擁有最新的3D列印技術。

對許多雕塑家來說,3D列印讓雕塑更方便,而對隋建國來說,「3D列印改變了雕塑」。通過高精密度的掃描和列印,作品表面的手紋細節得以精確地被捕捉和放大,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細膩程度。

· 攝影:Nighttrain2000

「屏蔽主觀意識參與工作所獲得的偶然性,那些激動人心的細節,觸覺的神秘力量,必須通過精密的3D列印才能展現出來,將觸覺轉換為視覺。」

· 《雲中花園-手跡3#》,2019年

近些年,隋建國的作品幾乎都運用到了3D列印技術,他現在捏泥時也不再蒙上眼睛了。像三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祖先,拿起一塊泥,緊緊地握在手中,然後打開手掌。

「在捏泥的過程中,這塊在我手中的泥就像一棵樹在生長。我不必在意每一棵樹在生長過程中長什麼樣,我只要等這些樹長成了再來挑揀即可。人們都有類似的經驗,即買樹的時候,人們會在一個苗圃裡挑樹,雖然那兒有幾十棵或者成千上百棵樹,但你總能一眼看中自己想要的那棵樹。」

· 《3D的面孔》,2019年,攝影:Nighttrain2000

隋建國相信,最新的3D列印技術與古老的雕塑造型體系將結合,將徹底改變雕塑的內涵與外延,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也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在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中,藝術家理應走在最前沿,探索無數種新的可能性。

「就此而言,雕塑名為造型,實為造物。」

-

主編 | 牧之、鶴鶴

編輯 | Eva

撰稿 | Eva

攝影 | Nighttrain2000,或來源於網絡

校對 | 希希

設計 | 小楊

-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凡·高《向日葵》不再外借,隋建國回顧十年
    此外,中國雕塑家隋建國近日在深圳回顧了過去十年創作,上千件泥稿呈現雕塑家手中的生命與意義。中央美院教授王璜生的個展「痕/間」在德國波恩舉辦,呈現藝術家對世界問題的回應。《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 楊東鷹,雕塑更像是造物
    談起自己的作品,他甚至都不在乎是否被界定為雕塑,用他的話講,就只是做幾片玩意兒。但恰恰是「幾片玩意兒」,不經意間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雕塑,又像裝置,也像家具,但藝術又何須歸類,關鍵還是在於視覺傳達是否具有新意,內涵能否經得起推敲。而這種當代雕塑與傳統美學的碰撞,也別具深意。
  • 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
    出席開幕式的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原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國,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任及本次展覽的總策展人於凡,三工作室首任主任展望,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黃勝,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策展人呂澎,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等。
  • 2020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即將於大同拉開帷幕
    2020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將於2020年8月8日在大同中國雕塑博物館隆重開幕。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大同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作品徵集活動」圓滿結束,此次青少年雕塑大展共收到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湖北、山東、廣西、西寧、四川等地的小作者2136人來稿,報送4605件/組作品。
  • 世界最大海洋科普公園——青島有孔蟲雕塑園開園!
    海濱之城青島,一群人站在海邊,共同見證一個「世界之最」的誕生——中國·青島有孔蟲雕塑園。它位於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城市陽臺」,是世界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更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科普公園!常有人問,「科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至今,人類還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但如果有人問,「科學家有什麼用?」
  • 美術研究|從美學角度論紫砂造物之道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紫砂,美學;器物,道,發展趨勢中國古代哲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發現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其對宇宙萬物、社會、人生的運行規律進行總結概括,衍生形成了中國哲學和中國美學。三足陶鬻(圖1)為三足肥乳,不僅增加受熱面,也是對原始母性生殖的圖騰崇拜和原始宗教的信仰,對繁衍後代的虔誠。它整體類似鳥,嚮往自由飛翔。可見,對於中國古代造物思想來說,中國傳統造物動力源於自然,尋找創意的源泉,應用於陶器器型之中,並且產生對器物的崇拜與癖好,即師法自然」。
  • 魔獸世界:穴居人的起源,原來是造物失敗的結果,難怪有缺陷
    在非常久遠的上古時代,泰坦們為艾澤拉斯清理了那些腐敗的上古之神,並且給整個星球帶來了最原始的秩序,隨後泰坦們的第一批僕從出現了,在這其中有幾位獲得了泰坦的認可,就是所謂的守護者,在守護者的帶領下,泰坦造物們走向了更加繁榮的未來,守護者們合力製造了兩臺機器以便更加高效的來改變治癒艾澤拉斯。分別是起源熔爐和意志熔爐,隨後泰坦們離開了艾澤拉斯。
  • 影之詩2019新手造物超越者卡組推薦 造物超越者卡組玩法解析[多圖]
    ,一切來看看新手的造物超越者卡組該怎麼玩吧! 在有機械降神時,則通過加速裝置與1費造物進行解場,創造額外費用,再用絢爛造物完成磨血,站場以及斬殺。 在機械降神沒有上手,而有莉潔納時,儘早進化莉潔納通過加速裝置+創造物的解場來迅速減少音箱(破壞絕傑・裡榭娜的衍生造物)費用,通過音箱終結比賽。 而在擁有機械降神的主戰者BUFF以及手上有音箱時,則要通過局勢判斷能否通過音箱贏得比賽。
  • 反映著島上不斷變化的一切-NAWA公共雕塑/Oskar Zieta
    這些拱狀結構共同創造出一個超輕且耐用的結構,拋光的鏡面表皮反映出周圍的環境,同時讓雕塑本身隨著時間和季節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觀感。 ▼設計示意 Oskar Zieta
  • 孫振華:雕塑與空間三題
    【導讀】現代雕塑的發展,特別是城市雕塑的發展,人們對雕塑空間形式的興趣更濃了,雕塑空間形式對環境的平衡、調節的功能得到強調。然而,由之可能產生的偏向是忽視雕塑形式中的文化意味,而把雕塑僅僅看成是形式的藝術。一、人類原始空間思維與原始雕塑空間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
  • 李象群:保護城市標誌性大型經典雕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魯迅美術學院院長 李象群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袁思陶、邢賀揚) 5月25日,參加2020年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接受新華網專訪,就保護城市標誌性大型經典雕塑提出建議。
  • 胥建國:新理性主義雕塑融入理性思辨與文化自覺
    環視新時期中國大江南北風起雲湧的雕塑浪潮,一種創作思維越來越被更多的雕塑家採納應用,這一凸顯並具有多面性不均衡發展特性的創作思維,其核心理念就是中國哲學思想中的理性主義,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新理性主義雕塑」。
  • 在川西的絕美秘境裡造物,與星空雪山共眠!
    如果世間有造物主那麼川西一定是其神來之筆這一次,我們聯合了川西10家設計師民宿藝術家及攝影師帶你深度解析川西自然風光#造物自然入住【棲心大床房】和【攬星閣】城市的星空難覓而在這裡,你可以攬星入夢04四姑娘山·巴郎部落一切從簡
  • 亨利·摩爾雕塑落戶哥大校園 學生進行靜坐抗議
    學生們往往是在與現代政治景觀中埋藏最深的敵人間進行正義對決之時,最喜歡挺身而出發出自己聲音的群體。當然,我指的是抽象藝術。具體來說,就是一群學生在社交媒體直言不諱,聯手抗議原計劃安置在校園內的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側臥的人》(Reclining Figure)。
  • 不可思議的微納造物技術:雙光子3D列印
    物質對光的吸收作用我們非常熟悉,以此為基礎的造物技術也很常見,比如用紫外光照射一些光敏聚合物質,被光照射到的地方就會固化,成為固態的物體。如果您曾經利用光敏填充膠補過牙齒,就會有更直觀的感受了。中學物理中我們曾經學到過,絕大多數物質對光的吸收都是將一個光子作為基礎單位進行的吸收的,一次只能吸收一個光子。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建國初期,國內雕塑行業實際就是一片空白時期,屬於雕塑行業文化相對危險的斷代時期,沒有任何一位國內的雕塑家來領航雕塑藝術的行進方向,存在的只是一些民間的謀生的手段。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蘇中各方面的文化交流,雕塑紀念碑浮雕等雕塑的時候,蘇派風格的政治風格雕塑呈現到了人面前。
  • 亨利·摩爾:雕塑擁有自己的生命
    作色完成之後,摩爾常常在雕塑表面進行再次加工,通過打磨讓銅的光澤再次呈現。1968年,他說,「如果你希望達到銅真正地金屬質感,有必要在雕塑完成後重新對表面進行加工。」他以這種方式創造出豐富的表面肌理,光滑的質感、交錯的劃痕,一切都清晰可辨,再難複製。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球體構成及模式和立方體及結構
    現代雕塑從平面的觀點看,圓是最原始的符號,它的優越性表現在處於任何造型中最能引起視覺的關注,圓的立體造型就是球體,它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第一個雕塑,它的出現從天空到地面幾乎到處可以見到,它的美學價值包含了一切的聚合力象徵和飽滿的結晶,它的自身可以說完美無缺。
  • 大道造物:讓工藝美術作品更加貼近中式美學生活
    在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的指導下,根據《北京工美聯合企業集團榮譽表彰管理辦法》,經董事會審議,授予大道造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CEO尹文等人「優秀企業家」榮譽稱號。 榮獲此項殊榮,是與大道造物長期以來堅持注重工藝美術的美學設計所分不開的。工藝美術的首要核心是來源於設計和創造,這是大道造物一直堅持的核心所在。
  • 一個沒有傳統意義上雕塑的雕塑展,是什麼樣?
    日常物的非常狀態那些平時司空見慣的,在藝術家的眼中異化。張曉在作品《紫氣東來》中,用來自他老家煙臺的新鮮蘋果搭建了一個懸空的樓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新鮮的蘋果將會逐漸萎縮、腐爛或是最終消失。原本看起來由蘋果構成的光滑圓潤的樓梯,也會在這一過程中露出一根根尖銳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