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在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景德鎮陶文旅集團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承辦。此次展覽由中央美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擔任學術主持,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於凡及梁碩、張一擔任策展人。
出席開幕式的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原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國,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任及本次展覽的總策展人於凡,三工作室首任主任展望,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黃勝,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策展人呂澎,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等。
開幕式現場
雕塑系三工師生會場合影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調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如今形成了四個學科方向的六個導師工作室教學格局。本次展覽是「百年校慶」雕塑系導師工作室教學梳理展系列的收官之作,這一系列展覽分別呈現了雕塑系六個工作室的鮮明教學面貌。此次展覽包括13組作品,由12位畢業於三工的青年藝術家代表作,和一組在校生的現場集體創作組成。其中,六位大四學生攜28箱從第三工作室搜羅的材料,歷時一周,在展廳通道處搭建出一個「流動的課堂實驗」。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在致辭中談到,「水落石出」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的教學研究展,是央美雕塑系導師工作室教學研究展系列展覽的收官展。中央美術學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積極地探索多元化的學科發展,將原來單一的雕塑教學模式拓展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元學科的面貌。成為既能面向國際又能面向社會的一個新的教學系統,並一直沿著這個系統不斷地完善和發展。
這些年來,三工作室在注意加強對西方人文優秀成果的研習、研讀,同時也特別強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納入到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進行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一定要紮根中國本土文化,藝術家只有深入社會和人民去感受中國人的喜怒哀樂,當代藝術才更具有生命力。無論是從思想還是在行動上,三工作室一直秉持著探索實驗的精神,從事當代藝術的傳承和教學。以當代文化和藝術作為一個大的背景和出發點來構建學術框架和結構。培養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活躍在世界各地藝術家,我們有理由相信三工作室在未來人才培養中一定能夠發揮出更大的潛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在致辭中談到,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之後,在每次的教學檢查中,每次的畢業展中,都看到雕塑系的教學是如何把嚴謹和開放完美的融為一體。這得益於雕塑系的歷任系主任的開放胸懷,以及他們本能都是最活躍最優秀的全球知名的當代藝術家的緣故,這再一次印證了蔡元培先生的那句話,「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
「我對這個展覽的第一個印象是,三工作室的同學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快樂。他們真心地感覺到了藝術給他們帶來的一種快樂的氣息。同時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生命意志在溢出雕塑的邊界。他們的課程中既有嚴謹的材料語言的研習和造型的研習,也有物體的戲劇性關係的組織和理解,更有對人們生存的文化環境的整體反省和體驗,乃至勇敢的行動的生命力。形成一種生機勃勃的完整的生態鏈。在我看來這種生命意志的充盈,是央美雕塑系三工作室教育中最成功的一點。有了這種強悍的生命意志,一個人的創造力就會像水銀瀉地一樣無孔不入,出現在每個角落,我們看到這裡面的每個角落都塞了非常多的作品,就是這種強悍的充盈的創造力的一種表現。如果有機會,希望我所在的實驗藝術學院的所有師生們都能看到這個展覽,乃至全國的所有做當代藝術教育的師生們都應該好好來看看這個展覽。此外需要看到,由於央美陶溪川美術館的這個系列展覽的存在,成了推動美術學院來整理自己的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的因緣。我們藝術家們因為沉醉於創造,投入在推進新的試驗裡面,往往我們來不及停下來反思和整理,往往導致我們在總結教材,輸出思想上面容易有所缺漏。而這麼一個美術館的存在,這一系列的研究展的存在,補上了不足,推動了理性的整理。這個系列展覽可以說既表明的學院的開放,也表明了學院的理性和嚴謹。」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任、展覽總策展人於凡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任、展覽總策展人於凡在致辭中談到,「水落石出」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覽是中央美院雕塑系工作室系列研究成果展的最後一個展覽,也是疫情以來美術館的第一個展覽。這次大咖雲集給央美陶溪川美術館接下來的展覽活動開了個好頭。
「水落石出」這個標題是幾位老師在討論後提出來的。這一次的展覽方式不太學院,甚至是有點反學院的。一直以來學院的教學方法是特別古典的,教學方式很有條理和步驟,很重視表達的方式,但不太重視表達的內容。別人誇獎美院一般說「你畫得真好,你做雕塑做的真好。」這個「好」就是你藝術表達方式好,而這種表達方式慢慢成為了一種標準。但當學生達到這個標準的時候,他就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表達了,因為表達的方式和表達的內容密切相關。如果你只學會一種標準的表達方式,你也就只能說一部分事情,很多東西你說不了。實際上表達內容很重要,藝術家要比他的藝術重要。
「水落石出」說的就是藝術家個體生命力、個人特性、個人的表達的顯露。這個表達要成為一個習慣,而不是像以前的教育只是有個很明確的步驟,最後你的表達就成為一個步驟性的東西,而不是自然的流露。三工作室最重要的是讓個人的這個「石頭」露出來,讓個體生命力迸發出來,不管你有什麼樣的技巧,你都要表達自己,你都要有自己的觀點,所以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是以培養人為主。
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黃勝致辭
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黃勝在致辭中談到,因為疫情的原因,所有的展覽活動都被耽擱了,直到今天我們才迎來了三工的隆重登場。央美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以研究當代藝術的雕塑形式與觀念為方向,成為了全國雕塑學科領域對當代藝術實驗和教學實施的先鋒,對於雕塑藝術教學的拓展和創新有深遠的意義,我校雕塑專業也開展了這一方向的研究,可以說都和第三工作室的探索有著直接的關係,希望此次展覽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學習。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原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國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原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國在致辭中談到,第三工作室的展覽期盼已久。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有一個老的三工作室,從老王府井校尉胡同,一直延續到「二廠」時期。雕塑系在2001年進行了教學改革,調整了教學制度。當時設立六個導師工作室,六個現代材料車間。每個工作室只有一個導師,三工作室確定為觀念藝術方向。後來系所合併,師資力量增加,導師工作室又回到以工作室為單位,三人集體教學的方法。
作為教學制度改革的初衷,隋建國希望秉持觀念藝術教學的三工作室,在雕塑系像一條鯰魚,給雕塑系這一汪水帶來活力。今天的中國在文化藝術上的開放,已經到了相當的程度。回頭看去,當年新銳的三工作室在雕塑系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三工作室的這種在教學理念上的探索,包括在教學方向上的一些跟其它工作室的差異,一直成為使雕塑系在央美保持教學活躍度的張力之一。而三工作室在教學理念和在藝術創作方法上的與眾不同,也確實影響了整個雕塑系。不管這個工作室是做寫實的、還是做材料的、還是研究中國本土傳統、還是研究公共藝術,它都會受到三工作室同學活力和三工作室老師藝術觀念的影響。
中央美院在陶溪川設立美術館,也開始在景德鎮起到鯰魚效應的作用,這個是很有意思的事。就是說,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人群總是需要外來的刺激,才能激發新的發展活力。如果你能形成刺激,那你對這個人群、這個空間,就產生了有益的作用,這個空間就活躍起來。這是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規律。
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致辭
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在致辭中談到,央美陶溪川美術館就像是一把火,把景德鎮的整個觀念都在改變。它是一個場域,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藝術的、觀念的策源地。在景德鎮這個古老的城市中有這樣一個令人感到特別驚豔的美術館,是所有來到景德鎮陶溪川人的共同感受。
央美陶溪川美術館的展覽的溢出效應,已遠遠超越了陶溪川本身,甚至也遠遠超越了三工作室的教學理念。它其實是一個無邊界的「課堂」,無牆的工作室。不單是為這些「景漂」創業青年,也為周邊的年輕人創造了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因為有中央美院的加入,陶溪川成為一個能夠代表未來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未來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在這裡紮根發展的,有意思的地方。
展覽開幕式當天,研討會同期舉行。
展覽將展至2020年10月30日。
研討會現場
雕塑系三工師生嘉賓研討會合影
展覽現場
展覽作品(部分)
《集體闖作》
作者:(四年級在校生)陳默 劉燁 柴世琪 趙文菲 黃新兒 王嘉怡 2020 材料:綜合材料
三工教室多年來積壓了很多被學生遺棄的作品、材料。這些材料記錄了多年來學生創作風格的和課程教學的改變,也為每一屆學生提供觸手可及的靈感和材料。教室裡到處是形形色色的現成品、作品和垃圾,這成為三工的一道景觀。策展人於凡、梁碩、張一要求學生充分利用這筆三工的「歷史遺產」,在一周時間布展中利用、並再造展廳入口處5m x 10m的通道。6位學生在毫無預設方案的情況下,在布展過程中逐漸找到處理這些材料和空間的方式。如何處置這些非主動挑選的材料是學生亟待解決的首要難題。在搭建過程中6人同時工作,經常彼此消解、幹擾抑或是協力合作。幾個人在磨合中逐漸找到各自的空間歸屬和敘事線索。他們最終使一個直白的空間變得豐富、出人意料,並對觀眾參觀的身體經驗提出相當的挑戰。
《在嗎》 作者:黎薇
霓虹燈 圖片 視頻等 2020
黎薇本科畢業於2007年,是三工最早的畢業生之一。此次展出她自2020年初以來的藝術項目「在嗎?」,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這一項目想法,邀請遍布全世界朋友、網友參加。展廳中的小畫冊集中了一些項目參與者的攝影,掃描2維碼可以通過微信連結看到更多視頻資料。
《死了都要愛》
作者:厲檳源
行為記錄 單頻影像 2012
厲檳源本科畢業於2011年。
《紅女郎傳說》
作者:李曉琳 單頻全高清影像 2020
李曉琳來自澳門,2017年本科畢業,2019年碩士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
電影簡介:一個女人嘗試調查一隻經常出沒在海邊小鎮的女幽靈的身世。小鎮的居民稱幽靈為「紅女郎」 ─ 因為她總是穿著一襲紅裙。「紅女郎」不時在海邊出現。她來自哪裡,還有她為何彷彿被困在海濱地帶,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另一方面,這個陌生女人為何會如此被「紅女郎」的故事所吸引?
娜布其作品
《空間外的風景》
作者:娜布其 不鏽鋼噴漆 2015
娜布其2009年本科畢業,2013年碩士畢業。
作品自述:「空間外的風景」像是一個悖論的存在,在雕塑中實現為兩種不同的空間-現實的、和身體產生直接聯繫的空間;以及身體不能進入的,只能依靠視覺和想像才能進入的空間,這些風景只是抽象的對空間變化的想像,沒有具體的場所。邊緣既代表了片段式的截取,也代表了完整和結束。
《靚仔》 作者:辛雲鵬錄像 2011年
辛雲鵬本科畢業於2007年,2017獲藝術碩士學位。
他的作品以電影、錄像和裝置為媒介。《靚仔》記錄了他2011年香港之旅中的行為,因為香港的交通制度、法規與大陸不同,他在搭乘一段計程車時在前排乘客位置假做開車的動作,拍下一段仿效司機的錄像。
《銳化-片》
作者:楊牧石
檔案架 密度板 油漆 2017
楊牧石本科畢業於2014年 碩士畢業於2018年。
《蛇形大腹穴考》
作者:解群 2020年 紙本水墨
展覽現場及作品細節
解群本科畢業於2018年,其水墨繪畫從表象來看借用傳統山水畫長卷的形式,其背後包含了她在山水中的旅行經驗和對風水、命理學的研究和興趣。
張東輝 《東輝墓》
牆面壁畫 丙烯 墨 2020年現場創作
張東輝本科畢業於2017年,大學期間自主創業,全手工為客戶定製頭盔。今年疫情期間他把自己居住的29層望京公寓樓的28層樓梯間畫成一幅巨型山水長卷。在觀察這次展覽場地時,他發現自家的公寓和展場面積相似,決定用墓室壁畫的形式一比一再現他的公寓場景。他從23日開始現場實施,一直工作到30日展覽開幕前。梁碩、解群、張一、張馨心等一起布展的夥伴也加入創作中,分別完成牆面懸掛的畫軸、書籍和圖書封面的細節。有些畫面臨摹張東輝家的作品,有的是現場即興的創作。很多細節的創作都源於三工生活的點滴。
《速度牢籠》作者:楊松 2020
材料:綜合材料 現場創作
藝術家楊松本科畢業於2013年,他的作品主題關於速度和運動。近年來他把創作和旅行經驗結合。在這次展覽中提出從北京帶愛犬一路南下,騎摩託車到景德鎮。他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數千米彈力繩索構成的裝置,為寵物和自己的野外露宿DIY改造的摩託車、影像資料,以及他和愛犬在開幕現場的親身表演。
《圍》3D列印 2020
《消失的畫》銅 2019
《一束彩色氣球》樹脂 噴漆 2020
作者:歐陽蘇龍
歐陽蘇龍2011年本科畢業,2018年碩士畢業。他的雕塑詩意地表現視覺幻象與物理實體的矛盾與趣味,負空間和負形體。作品《圍》把一組圍合人群中間的空洞用3D列印的方式實體化。《一束彩色氣球》翻制和組合一束氣球間的負形體。《消失的畫》用兩件沉重的鑄銅浮雕,在光線的配合下造成畫框投影的視幻象。
《我不能倒下 我不能讓我的藏家失望》
作者:陳映舟
2019年 材料:紙本繪畫
陳映舟本科畢業於2019年,目前在美國馬裡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的創作以繪畫為主要手段,玩弄2維與3維關係的離合,借用漫畫的預言,以A4紙、原子筆、塗改液等材料創作了大量幽默、荒誕且極具現實諷刺意義的作品。
《漫遊》 作者:譚英傑
2020 泡沫塑料 無線電天線 木方 字條 儀錶盤 紙黏土等
譚英傑本科畢業於2016年,目前攻讀雕塑系研究生。他的作品經常用輕盈的廉價材料(比如泡沫塑料、紙黏土),融入身體表演,提出有關空間的話題。
丨展覽資訊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
展覽日期:2020年8月30日至10月30日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景德鎮)
原文由張馨心、張一撰文,圖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