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本科生畢設作品展「上」

2020-12-04 太火鳥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一級學科正在成為中央美術學院引領國內、對話國際的戰略優勢學科和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已經建成涵蓋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歷史及理論、公共藝術與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生活產品設計、設計史及理論等目錄內的二級學科,以及自主創設的服務設計、設計管理、創新設計、社會設計、藝術與科技等新增二級學科。同時,在保持現有學科口徑範圍優勢下,設計學科以對中國社會未來形態和經濟模式整體研判為基礎,以積極應對全球科技、經濟和社會變革為契機,以培養具有中國文化立場和全球意識的頂尖人才為目標,以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舉措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通過「雙一流」學科建設,在現有二級學科礎上整合創新形成「戰略設計、科技設計、設計思維、產業設計、設計理論」五大學科建設模塊。

戰略設計

「以趨勢研究、未來洞察、國家戰略、前瞻應用為核心的戰略設計教育與研究體系」。重點關注國家戰略創新、區域戰略發展、全球設計趨勢、數字經濟與創新戰略、大數據與計算設計、未來生活方式研究、物聯網與設計戰略、智慧城市設計等。

科技設計

「以科技與設計融合創新、協同發展為核心的科技設計教育與研究體系」。重點關注智能科技與設計創新、數字科技和設計創新、機器人藝術與設計、生物科技和設計等。

設計思維

「以設計思維廣泛應用於普遍社會和商業問題解決的創新思維設計教育和研究體系」。重點關注設計管理、服務設計、社會創新設計、跨領域創新設計等。

產業設計

「以產業服務、市場應用、商業發展、人類需求為核心的產業設計教育與研究體系」。重點關注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服裝首飾設計、生活產品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媒體及互動設計、影像及動漫設計、數碼及遊戲設計、公共藝術與設計、繪本設計等。

設計理論

「以設計歷史與理論、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基礎等為核心的設計史論教育與研究體系」。同時以融入當下社會語境中的創新工程及藝術與科技的相關理論,包括設計批評與策展、設計歷史及理論、設計基礎教育、設計原理、設計方法等。

人才培養目標

設計學院,以引領中國設計教育的創新發展為時代定位, 旨在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和領導力的設計學科體系。面對全球變革與演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舉措, 社會需求中人才和資源的流動,以及可持續的學科發展機遇和挑戰。設計學院擴展 「大設計」的設計教育認知層次,將教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通過各個專業的全面開放,以注重綜合性和總體性的跨學科意識構建藝術設計學全學科的整體格局。我們以全球視野為基礎,立足對中國社會未來形態和經濟模式的整體研 判,形成了以「戰略設計、科技設計、設計思維、產業設計、 設計理論」 為基本架構的大學科體系建設模塊。

設計學院的教學目標是創造學生價值核心和實際效益的最大化,幫助學生完成個人價值整合、知識融合,具備全球意識和戰略意識,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領導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能夠服務國家、產業和社會的未來發展,開拓未來、走向世界的一流人才。

優秀畢業作品展示第三期

v

深層邊緣/Deep Limbic

「謠言不會終止

但我們可以不用理會」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孫溥鍵

指導老師:宋協偉、劉治治、程書馨

作品簡介:謠言是一種存在於各個時代和背景下的語境。謠言所伴隨的效果會影響到當下社會中的每一位個體。「深層邊緣」一詞源自大腦中心部位的深層邊緣統,它能設定人情緒狀態的基調並儲存積極和消極情感的記憶。面對謠言時的我們往往會手足無措。正如當龐雜的信息與數據擺放在我們面前我們卻無法置之不理時,這種越傳播越濃厚的東西便已經消融著我們每一絲的情緒了。

v

留守少年的奶茶店

「與鄉村奶茶店聯名成立基金

扶持並激發留守少年的夢想」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蒙冰

指導老師:周子書 程書馨 李文龍

作品簡介:每一個鄉鎮中小學的門口都有一個聚集當地少年的奶茶店。我通過調研發現,奶茶店是扶持鄉鎮少年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該項目試圖通過設計一個和鄉村奶茶店進行聯名的奶茶品牌,進而未來能為鄉村留守青少年設立一個基金會平臺,並將繼續通過奶茶店為那些青少年賦能,激發他們在鄉村產生新的連接,聚合成未來鄉村的新的青年力量。

v

STRUCTURE TEXTILE+

「探索複合材料

在未來應用的可能性」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胡潤祥

指導老師:周子書、李衛、海軍

作品簡介:我以五年內的複合柔性材料的應用為視角,從材料與結構的基礎性研究出發,提出了以三個原型為出發點的結構試驗,從中不斷尋找其交叉點和可能性,為兩種材料分別做互適優化;根據不同複合材料所具備的特性(例如芳碳混編同時具有高彈性模量與導電性),提出在未來應用中更具價值的可能。

v

動物算法

「如果情感不是人類獨有的」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唐珏

指導老師:程書馨、李玉峰、海軍

作品簡介:如果說情感不是人類獨有的特質,而是所有哺乳動物(可能包括某些爬行動物,甚至是還包括魚類)所共有的,那我們怎麼如何才能解碼動物思想和情感,來更好地與動物交流?「守株待兔」的兔子真的是色盲嗎?狗狗真的能夠使用叫聲來辨別彼此嗎?「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中的豬真的不能認出鏡子裡的自己嗎?……

作品對五種動物的四感進行交互實驗來嘗試解讀它們的行為,通過整理一系列的實驗數據,延伸出了新的一套實驗道具來對動物進行另一種不同的感官刺激實驗,試圖在未來的語境下,對動物的感官進行更深度的探索,建立人類與動物的一種新型交互與協作關係。

v

金色漫遊 Golden Roaming

「建築一個數據處理的「金色時代」

思考生命和數據主義之間的關係」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李明心

指導老師:陳小文、陳卓、王黎明

作品簡介:龐大的數據處理系統正籠絡著人類生活的各處,數據主義信徒可以放棄隱私、自主性和個別性,成為數據流的一部分,但剩餘的個體,不得不尋找辦法將自己隱藏在暗湧之中。對於信徒來說,冉冉升起的是新的發明,對於剩餘者來說,接替出現的是新的破壞。數據處理系統的產物到底為何?作者從一個虛擬的科幻故事出發,建築一個數據處理的「金色時代」,圍繞數據處理機器人「11號」來探察此時代中的小人物,思考生命和數據主義之間的關係。

v

關鍵詞閱讀方式

「關鍵詞閱讀能夠打破

傳統閱讀的一系列限制」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李夕林

指導老師:王子源、孫聰、陳慰平

作品簡介: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我們的閱讀媒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導致了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應該如何對文本進行有選擇的閱讀才不被浩如煙海的信息所吞噬?經過調研與研究,我發現文本中的「關鍵詞」是能夠幫助我們閱讀的關鍵。它能夠達到讓我們快速了解一篇文章內容的目的,以便於我們去選擇有需要的文本進入到深入閱讀的階段。並且關鍵詞閱讀能夠打破傳統閱讀的一系列限制,例如信息的可讀性對於段落樣式的限制以及閱讀環境的局限。我的作品通過算法編寫程序實現了從文本中提取關鍵詞的需求,並且選取了2019年4月份六個大事件的內容運用設計方法展現出關鍵詞閱讀對傳統閱讀局限的突破。

v

7×7:time inside L’tranger

「佩戴是私人的貼身體驗

7x7尺寸是各類媒介之間連接的基本節點」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方淳加

指導老師:劉驍、王捷、張凡

作品簡介:作品的名稱也可以譯作《局外人》內的時間。出於對文學的喜愛,我選擇了法國作家、哲學家阿爾貝·加繆的中篇小說《局外人》作為此次畢業設計的起點。文本與首飾的媒介存有差異,閱讀與佩戴卻同為私人的貼身體驗。我通過對閱讀和視覺的體驗對這部小說進行了結構性而非文學性的闡釋,並將7x7這一尺寸作為各類媒介之間連接的基本節點,用書籍、影像、綜合材料三種不同的媒介詮釋了我對同一文本的理解。

v

奧陌陌空間 Oumuamua Space

「建構虛擬影像空間的形式

將觀者一同帶入進「奧陌陌空間」」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葉錚

指導老師:陳慰平、劉釗、金日龍

作品簡介:以「奧陌陌事件」為探討新紀元的開端,通過建構虛擬影像空間的形式展現後網絡時代下的我們所面臨的關於未來數字載體的不不固定形態、自我可塑性和數位化副本超越本身等問題。複製、副本成為貫穿影像創作的關鍵詞,鏡像為主要環境因素設定,將觀者一同帶入進「奧陌陌空間」當中。

v

情緒圖像志

「什麼時候表情包

已經成為我們的語言」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陽濤

指導老師:杭海,陳慰平,劉釗

作品簡介:圖像在網絡信息傳播中佔據主要地位,表情包將情緒做了大量抽象化的視覺轉換。而剩餘下來那些零散的、瑣碎的、粗糙的視覺符號則成為大眾心理的鏡子。人們一方面想用表情符號來釋放情緒,希望獲得內心的慰藉或得到共同感,另一方面,通過幽默易懂的方式獲得網絡社交的樂趣。網絡表情符號帶來的意義不再是對人刻板的模仿,而已經成為了人們在社交之間情緒疏導調節渠道。

v

Label Lei

「拒絕被標籤」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陶金蕾

指導老師:陳慰平、劉釗、王選政

作品簡介:「Label Lei」譯為「用標籤定義Lei」, 作品的起源是在網絡中算法以我們使用、購買、瀏覽的物品作為添加標籤的依據對用戶進行「標籤化」,並以此給用戶推薦廣告與商品,而算法給人的貼標籤行為,與人給人貼標籤的行為也極為似,所以我用標籤來改造淘寶推薦給我的商品,來創造一個由商品、標籤定義的我,以此來諷刺人對人甚至是網絡、算法對人的標籤化現象。

v

肌器

「機械與肢體的關係

首飾不只是靜態的」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劉瓊

指導老師:趙斌、李衛、孫聰

作品簡介:智人通過接入機械來維持生命,蒸汽機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動力,人類使用機器與引擎轉換各種能量,從事生產活動,人自身的能量轉化及身體能力認知能力從而被機器超越,回歸人本身,人體可以產生機械能再由此轉換成其他能量完成日常活動,所以人體是最天然的機器——有機肌肉機器。我的畢業作品從研究機械與人的肢體關係出發,以肌肉牽拉作為驅動方式,探索機械結構隨人體動作變化產生的多種可能性。

內含物

「微觀世界內含物

折射真實世界的規則和複雜情感」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楊楠

指導老師:劉驍,滕菲,杭海

作品簡介:內含物是寶石天然而成的細小的共生紋或包裹體,被認為是寶石獨一無二的指紋。朦朧和虛幻中透露著真實世界的複雜情感。通過分析闡釋微觀世界的內含物,認識展現它的鮮活性和生命力,折射真實世界的規則和複雜情感。將內含物從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的生命個體。

v

拉黑吧,有事漂流瓶聯繫

「漂流瓶被賦予的意義

和最終的歸屬」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由羽璇

指導老師:王川,繆曉春,肖勇

作品簡介:來源於表情包「拉黑吧,有事漂流瓶聯繫」,假設玩笑話成真,以影像方式記錄漂流瓶的漂流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探討關係與傷害,審視人與人之間、人與城市之間的傷痕。引用《道德經》裡「物壯則老」的道理,回歸到一個最本真無害的狀態,即是漂流瓶被賦予的意義和最終的歸屬。

v

不食煙火

「嘗試以小見大

反思智能社會的真實嚮往」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韓雨晴

指導老師:程可槑、李玉峰、李世奇

作品簡介:大數據和機器智能使人類生活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正在剝奪我們的情感交流和隱私安全。我將這些矛盾代入思考,通過動畫的方式,嘗試以小見大,反思智能社會的真實嚮往,探討尚不成熟的人工智慧如何趨利避害發展。

v

歷史的心率

「社會現象可能是某種巨大的

無意識機制的結果」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趙翔麟

指導老師:李文龍、孫聰、林彤

作品簡介:社會群體性事件如此複雜,根本不可能全盤掌握或預見到它們的相互影響帶來的後果。在可見的事實背後,一定還隱藏著成百上千中看不見的原因。可見的社會現象可能是某種巨大的無意識機制的結果:基因、種族、長久的所謂文明或信仰的浸染等等,這一機制通常超出了我們的分析範圍。在民族群體的內心深處,有時候仿佛有一種持久的力量在支配著他們。這種左右著群體行為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麼,是命運?自然?天意?幽靈?我們雖然不了解它的本質,但是卻不能否認它的存在和威力。

v

剪言之

「用傳統剪紙的形式

講當下的故事」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冷厚地

指導老師:肖勇,蔣華,周嵐

作品簡介:很多傳統民俗由於本身傳承方式有限,正在逐漸消逝。為此我結合自己所在的地域,用剪紙把目前流行的方言提取出來進行創作。目的是賦予傳統以新意,用傳統剪紙的形式講當下的故事。東北話系列動態海報是以剪紙形式呈現網絡流行用語,希望將貼近人們生活的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使其以新的組合形式呈現。引發大眾對民間文化發展的思考。

v

隕失 遁樂 伊甸園

「看似解決了問題

實則懲罰人類的消極面」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楊益斌

指導老師:王捷、蔣華、林彤

作品簡介:「飽暖思淫慾」,隨科技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性中消極的一面也會因此顯露。根據七宗罪的模式定義現代人的「原罪」——為了消除這些原罪,設計四個裝置類的產品,看似解決了問題,實則懲罰人類的消極面。同時帶給我們思考:科技的飛速發展究竟是將我們帶向烏託邦,還是將我們驅逐出我們賴以生存的伊甸園。

v

L.S.D 穿過鏡子之後

「生理上的「迷幻」產生以藥物為基礎

心理上的則以想像為媒介」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陳妍宏

指導老師:劉治治,王子源,周博

作品簡介:生理上的「迷幻」產生以藥物為基礎,心理上的則以想像為媒介。作者以小說《鏡中奇遇記》和音樂作品《綴滿鑽石天空下的露西》中所描繪的「迷幻」場景為基本元素,將小說文本和音樂中的劇情融合想像創作新的情節,以視覺設計的方式呈現在一個視錯覺空間裡,並設計通過不同的方式觀看所呈現的結果。

v

警世童話

「人先天的反叛意識早已

被社會所消解」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陳冠恆

指導老師:陳卓、繆曉春、陸泓鋼

作品簡介:人先天的反叛意識早已被社會所消解,他們再也沒法單純的僅靠自己的思維去思考,為此我以童話作為切入點,擬造了三段警世童話,並對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潛意識、特定行為作出寓言式假設。

v

THEY ONLY SEE WHAT YOU SHOW THEM

「只有少數人

真正了解我們」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牟雅娜

指導老師:劉治治,張欣榮,黃雅

作品簡介: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叫做分離性身份障礙的精神疾病。我把這個精神疾病跟正常人做了對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到底有多少個人格?我們的行為、面部表情的變化取決於我們的環境。人們能看到的我們僅僅是我們允許自己被看到的。只有少數人真正了解我們。這正是我作品的主題。在每一天和整個一生當中,我們為他人而改變,學會適應他人。我們把自己千變萬化仿佛哈哈鏡或破碎鏡子裡的人像。但有一點要切住:不要把自己真實的、整合的人格丟在無數的鏡子碎片當中。

v

看不見的城市

「城市中的我們

從此空間來,又進入彼空間」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費嘉

指導老師:杭海 周子書 何浩

作品簡介:「城市的符號化和相似性,城市記憶的消失,城市的更替和生死都成為了它的不幸。」城市中的我們,從此空間來,又進入彼空間。過分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人與城市的聯繫也日益疏離。城市並沒有消失,我們卻看不見它了。

v

A day for office workers

「這三種形象揭示了工作中

遇到的典型問題」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作者:禚路敏

指導老師:王子源、肖勇、馬志強

作品簡介:將工作中遇到的120個人用的嬰兒形象表現出來,並採集總結他們對工作的態度,擬成三種不同的形象。這三種形象揭示了工作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而研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註:以上作品排名沒有先後順序

分享自:古田路9號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清華新聞網6月8日電 6月3日上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大廳正式開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建院61年來,師生秉持「為人的衣、食、住、行服務」的辦學方針,立足當代,服務大眾,面向未來。這次展覽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學院的學術底蘊和優良學風,作品中既有探索前瞻的理念呈現,也有基於傳統的創新再現,既有寓意深刻的思想表達,也有服務民生的落地設計。
  • 專訪廣州美術學院絕美動畫畢設《落凡塵》!
    Wuhu專訪2020「全球動畫院校動畫人畢業季」第六季已正式開啟這場為你而設的專屬舞臺,等你來展!wuhu動畫人空間—「全球動畫院校動畫人畢業季」展映活動建立於2014年,旨在為廣大海內外動畫以及藝術院校畢業學生提供畢業作品展示與交流平臺。「全球動畫院校動畫人畢業季」主要分為六大展映單元:動畫、插畫、漫畫、遊戲、國畫、書法(新的單元正在陸續補充中)。
  • 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
    2020年8月30日,「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在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景德鎮陶文旅集團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承辦。此次展覽由中央美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擔任學術主持,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於凡及梁碩、張一擔任策展人。
  • 線上「雲交流」生命科學學院開展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工作
    根據學校《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2020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相關要求,為保證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按期保質完成,2020年4月20日至21日,生命科學學院組織對2020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進行中期檢查。副院長黃金海,學院各教研組組長、副組長,學院教學督導組成員,畢設指導教師和全體2020屆本科生參加本次中期匯報。
  • 藝術與科技融合:央美用3D技術「雲」展出畢業生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的線上本科畢業展截圖。新京報訊(記者 蘇季)「我嘗試把視角和表達的內容放到疫情之下城市中的人和城市的一種關係與狀態中,感受當下……」6月19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線上本科畢業展上,記者看到油畫系畢業生單禹瀚這樣描述其作品《疫情之下》。
  • 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建築設計,形如「莫比烏斯環」
    這座秀美建築便是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於1918年建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學府,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開端。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於2019年6月30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工奠基,這是中央美院啟動新百年戰略,面向未來的重要戰略項目。
  • 【中雕協】2017屆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畢業作品欣賞——雕塑系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名稱經歷了多次更名:1950年美術學院最初的名稱為西南師範學院美工系,主要以培養美術工藝師資為目標;1952年更名為圖畫系,1952年招收五年製圖畫科;從1957年起改為單專業,並繼續沿用圖畫系這一名稱;1963年更名為美術漢語言文學系;後來更名為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1994年10月更名為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05年7月原西南師範大學和原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為西南大學,前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隨之更名為西南大學美術學院
  • 「VMD設計100展」即將在廣州美術學院開幕
    「VMD設計100展」將於11月26日與「2011全國視覺設計教育論壇」同期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開幕。VMD是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與動漫設計學院的簡稱,廣州美術學院創辦於1953年,是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學院之一。2010年11月,由視覺傳達系與新媒體藝術系整合成立視覺與動漫設計學院。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年度優秀課程作業展開幕
    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為保障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水平提升,創造良好的教學交流機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自12月9日起,在學院美術館1-4號展廳舉辦2019-2020學年度優秀課程作業展。展覽將持續到12月22日,展覽期間還將進行優秀課程作業評選收藏工作。
  •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喻紅油畫作品欣賞
    喻 紅1966年出生於西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88-今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1984-198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讀大學1994-1996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讀研究生《一個人的天空》2019布面丙烯230 x 270 cm
  • 廣州美術學院張海文仿生機器人設計課題組作品展
    本課題研究是為全院跨專業跨年級學生首次開設的《仿生機器人創意設計》,旨在透過一連串有條理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工業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物化資訊的表現技能和設計新事物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意潛能得以全面發揮。
  • 「美術大事記」王奕妍——工筆孔雀第一人
    「美術大事記」王奕妍——工筆孔雀第一人藝術家王奕妍-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現場,身後是其作品《五彩的駝鈴灣》王奕妍,中國美術家協會歷史重大題材委託創作藝術家,2017年獲個人作品最高獎項。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師承國寶級藝術家蘇百鈞,蔣採萍等教授。
  •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新進青年教師作品展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新進青年教師作品展藝術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加大力度招賢納士,努力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近三年來,美術學和設計學專業先後引進了4名青年博士,他們或從海外學成而歸,或畢業於國內名校,都懷著一顆赤心,投身於我院的教學工作中。
  • ...慶五一·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書畫攝影作品網絡展(一)美術...
    自幼酷愛美術,幾十年如一日在藝術道路上默默耕耘,常年從事工藝美術雕刻和雕塑藝術,尤以中國山水畫見長,兼畫人物花鳥,近年來創作頗豐。>王靜坡,河北定州人,2002畢業於河北師大油畫系,2013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綜合繪畫語言研修班,河北省美協會員,河北省油畫協會會員,後新社區聯盟成員。
  • 廣西藝術學院師範美術80級同窗同學作品展——黃道鴻作品展
    1984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美術本科,文學學士學位,1976年6月參加工作。現為欽州市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廣西文聯委員,廣西美協副主席,廣西「灕江畫派」促進會常務理事,廣西群文學會副會長、研究館員(正高),欽州市第三、第四屆政協常委,欽州市政協書畫院院長,欽州學院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欽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欽州市首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 廣西藝術學院師範美術80級同窗同學作品展——包建群作品展
    包建群 廣西北海市人,1984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獲學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海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北海畫院畫家, 廣西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學科教學指導組成員,北海市第五中學高級教師。
  • 全國「 生態海洋 」主題海報設計邀請展 I 當代海美術館
    >LIA倫敦國際獎Gold金獎及Silver銀獎NY TDC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設計年度獎曾獲頒贈教育部技職教育的最高榮譽「技職之光」獎項《海~i Sea You!》陝西省美術家協會設計藝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中小企業局專家委員會委員海報作品分別入選五年一屆的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設計展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生文旅部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ADCK亞洲中韓設計協會會員浙江畫院創研員中國美術學院外聘教師《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義大利NABA米蘭新美術學院 2018年服裝設計專業...
    本次發布會展示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NABA米蘭新美術學院兩所院校24位應屆本科畢業生共計60餘套服裝設計作品。年輕的新銳服裝設計師們通過服裝設計作品,揭露當代大工業生產模式下的社會弊病,於摸索中審視人類的原始訴求,闡述當代社會中捲入了孤獨麻木精神漩渦中的年輕人的思想與精神狀態,重新定義當今人們奉行的刻板陳規,構建真實透徹的自我認知。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0本科生畢業展
    前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0屆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線上展覽如期而至。本次展覽包含了7份畢業設計,由8位老師指導、9位學生完成,以論文、設計,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呈現,囊括了建築設計、建築技術、城鄉規劃等多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