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傳統意義上雕塑的雕塑展,是什麼樣?

2020-12-05 藝術中國

開幕式上的實驗音樂表演

深圳這座城市總是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就連辦個雕塑展似乎也不滿足於那種傳統意義上的模式。或者與其說這是一場雕塑展,不如以當代藝術來概括更為貼切。這是內容與主題的衝突,某種因素下的妥協,還是一種對於「雕塑」概念的拓展與反思?

展覽現場

2019年5月14日到31日期間,不妨到坪山雕塑藝術創意園、坪山區政府大樓前廳和大萬世居三個展區,來親自體驗一下由李振華和劉曉都聯合策展的「出維:雕琢空間——2019深圳(坪山)國際雕塑展」。

彼岸與虛空的特殊體驗

藝術展覽的魅力之一,就是在這裡你能體驗到那些平時無法經歷的事情。

大卷伸嗣(日本) 《臨界之氣》 高科技織物、電腦、風扇 2019年

在全黑的空間中,一束光忽明忽暗,像是在烏雲中時隱時現的月光。隨風飄拂著的紗簾,似迷霧縈繞在心間,也像是遠處席捲而來的海浪。充滿整個場域的音樂似乎來自彼岸。這是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的作品《臨界之氣》(Liminal air)。他以再簡單不過的光、織物以及空間,構成了一個臨界之地。在這裡觀者被迫調動身體所有的感官,去捕捉那似隱似現的光線與氣場,將展覽空間轉化為了一個未知之地。

 

大卷伸嗣提到,《臨界之氣》(Liminal air)是舞蹈術語「Liminal body」的倒置,意思是通過身體動作表達情感。「如果舞者的行為是表達身體的內在感覺,那麼我的雕塑正在做相反的事情。它將流動時間和壓縮在了空間中。把看不見的內在因素變得可視化,同時試圖將四分五裂的外在因素連接在一起,感知我們周圍存在的「被遺忘的輪廓」。」

羅揚文(中國香港) 《進入虛空》 裝置 2019年

在周圍觀眾沒有全走完時,一想到要一個人面對一個巨大的漆黑空間,我已經感到有些毛骨悚然,彼岸之地還是不要過多窺探。而香港藝術家羅揚文也將一種特殊的感受放入了他的作品《進入虛空》中。羅揚文搭建了一扇只有框架的光之門,在一面是刺眼的強光,像是通向虛空;另一面是不斷變化的光的頻閃,據說只有在微妙的角度才能看到光衍射形成的殘像。

羅揚文(中國香港) 《進入虛空》 裝置 2019年

圖像來源與藝術家在沙漠中的感受以及瀕死體驗有關,人在瀕死的情況下會看到什麼,他找到了很多科學研究的圖像。無數觀眾盯著光看,只有一個說看到了字母。我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到,藝術家說能不能看到和每個人感光敏感度也有關,我大概是太遲鈍了。據說通過手機屏幕也能看到,大家可以感受下。

日常物的非常狀態

那些平時司空見慣的,在藝術家的眼中異化。

阿爾伯特•維斯(德國)《時間》 雕塑 2015年

阿爾伯特(Albert Weis)在《時間》這件作品中有一個看似在各個火車站或者公共場所常見的鐘表,但這個鐘錶是透明的,時刻被抹除,前後顯示著雙重時間。兩個相悖的設置,讓時間有著前後進退的指向。過去與未來相互聯結,在這裡相遇,猶如一個莫比烏斯環,平衡著「現在」。時間向前或向後,兩個時間重疊的瞬間,你會看到歷史嗎?

張增增(中國)《無題》裝置 2019年

無數把椅子在劇場一樣的燈光下持續轉動著,像是廢棄遊樂場中的旋轉木馬,人的角色缺失,功能性消解,留下無意義的轉動。這是張增增的作品《無題》,旋轉的椅子,回應著美國藝術家Josef Kosuth《一把和三把椅子》的觀念作品。椅子作為現成品,其所屬物性和多樣性的純粹美學顛覆,每個旋轉的椅子,並無法坐一人,這也是今日人造物存在的悖論。

 ▼

張曉(中國) 《紫氣東來》 雕塑 2019年

2000隻蘋果的香氣在展廳中撲面而來,至少現在如此。張曉在作品《紫氣東來》中,用來自他老家煙臺的新鮮蘋果搭建了一個懸空的樓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新鮮的蘋果將會逐漸萎縮、腐爛或是最終消失。原本看起來由蘋果構成的光滑圓潤的樓梯,也會在這一過程中露出一根根尖銳的刺。

 ▼

何翔宇(中國)《 五十分之二花生 》雕塑2019年

灰色水泥砌成的地面上,稍不留神可能就會踩到那兩顆豎著堆起的花生,這是何翔宇作品《五十分之二花生》的其中一小部分。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埋藏在展廳的地下,兩顆花生猶如冰山一角,隱喻可見與不可見之物,以及關於生長和生命的不可預知。

 ▼

展望、唐鈺涵(中國) 《來者都是客》 2019年

觀眾參與《來者都是客》

觀眾參與作品

展望、唐鈺涵(中國) 《尋寶》 特定地點作品 2019年

曾經客家人生活了200多年的大萬世居,成為了展覽的一部分。展望與唐鈺涵的合作作品《來者都是客》《尋寶》(作者:唐鈺涵,藝術指導:展望),正是依託這一客家人的社群,通過開展地方調研,以遊戲和飲食的方式來改變人們對日常之物的看法。

展望、唐鈺涵(中國) 《尋寶》 特定地點作品 2019年

展望、唐鈺涵(中國) 《尋寶》 特定地點作品 2019年

科技窺見未來

策展人李振華說:「我相信藝術的發展也是科技的發展,藝術的發現,是藉助科技手段的拓展。」在藝術中看到科技,在科技中可窺見未來。

馬尼克•斯奈斯(荷蘭)《爆炸視圖2.0》交互裝置2016年

通過滾動展廳中略顯沉重的球體來控制方向,馬尼克•斯奈斯(Marnix de Nijs的作品似乎讓視野炸裂開來。《爆炸視圖2.0》是一個觀眾能親身瀏覽由「點雲」構建而成的視聽城市景觀的互動裝置。藝術家通過遊戲引擎,從Flickr等網絡上的圖片集中收集數據,抓取圖像生成了無數城市景觀。

 

這些超現實的夢幻景觀將觀看者放置於一個強烈的沉浸式體驗中,來探討網際網路的如何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一切來自真實,一切看似虛幻。每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物都是由無數人拍攝的照片組合成,是由無數人共同建構的,隨著球體的滾動,就像歷史的車輪在向前推進,建築會在圖像中消散。

鄭達(中國)《上傳者》 機械臂、電腦程控、綠色雷射 2018年

隨著機械臂的運動,綠色的雷射似乎切割著整個空間。我似乎備受機械臂得青睞,這個像是外星生物的機械臂似乎有著自己的自主意識,還是對我綠色的裙子感興趣,一直在追著我。機械臂抬起,綠色的光就像是它的眼睛向我望過來,直射過來的光線極具侵略性,像是要把人撕裂開來,讓人不自覺得閃避著。

 

鄭達(中國)《上傳者》 機械臂、電腦程控、綠色雷射 2018年

這是鄭達製作的《上傳者》,他和團隊將來自汽車裝配生產線上的機械臂上,裝配了一個發射器,用算法來驅動機械臂自主運動。正如鄭達所說:「我所有的作品都在自主地動,我沒有控制作品怎麼運動,作品有自己的算法。」人創造了這一切,而其運行也可無人,當有一天人類成為無用階級,將何去何從?藝術是否會成為人類最後的生存堡壘?

 ▼

陳濟林、賀子珂、龍星如、周姜杉(中國) 《你好,朋友》 社群網絡 2019年

陳濟林、賀子珂、龍星如和周姜杉的《你好,朋友》創造了一個交互的遊戲。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來自任何地方的人們都可以在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投影等等地方就你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回答,積累夠積分後還可以發起自己的討論話題。這是一個看似娛樂化,實則嚴肅認真的平臺,讓人們充分體驗信息化時代中人與人的溝通方式,思想的塑形與碰撞。

觀眾現場體驗

Dslcollection(法國) 《虛擬美術館》 空間作品 2018年

由法國DSL收藏委託製作的VR(虛擬實境)美術館包含了幾十件他們收藏多年的中國藝術家作品。「從2005年起我們就開始通過網際網路與大眾分享我們的收藏,我們想讓網絡成為美術館的延續,現在開始轉向虛擬實境技術來展示藏品。我們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因此虛擬實境技術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這個虛沒有現實的限制,因此可以展示了多件以往因為尺寸限制而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展出的作品,其中有高偉剛高達40米的巨大雕塑。」

Dslcollection(法國) 《虛擬美術館》VR畫面

人如何在虛擬實境中體會空間和時間?將虛擬實境的雕塑,還原到實體空間中。空間設計由劉曉都先生設計完成。作品不僅僅塑造虛擬轉化為現實,現實介入虛擬之切口,同時也在構成觀看者和觀眾之間的,隨時轉化身份的現場。

Dslcollection(法國) 《虛擬美術館》VR設備

為何沒有一件傳統意義上的雕塑作品?

策展人李振華在開幕式上致辭

看起來似乎能稱作是傳統意義上的雕塑作品,在這一雕塑展中一件也沒有。但正如策展人李振華所說:「我不想從方法和材料上去談雕塑,雕塑是物質擁有了空間。關鍵是我們看雕塑的方式變了,雕塑可能是四處蔓延的整體,也可能是誘發心理活動的瞬間。我理解的雕塑是物質和空間的關係。『雕琢空間』,是順應雕塑的思維邏輯,但超越雕塑這一概念,去探索人通過改變空間來改變認知經驗的路線。」

策展人劉曉都在開幕式上致辭

策展人劉曉都也闡釋了展覽主題「出維」的意思。他談到「出」就是突破,這次的雕塑展不僅在雕塑這個媒介上做了很多的延展,還希望它在面向這個區域做調研,做駐地委託時,能夠超越這個地域,基於在地的工作經驗在國際層面上做交流,發出坪山的聲音。現在有一個很熱的詞叫「升維」,「升維」一定不是就事論事,不是就展覽談展覽,而是希望超越一個層面,讓這個雕塑展的未來走向能夠在一個更寬闊的語境下打開和激發。

大萬世居展場

大萬世居展場

在當今時代,一切都在延展,一切的邊界都在模糊,你和你看到的一切,都將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來回穿梭。沒有傳統意義上雕塑的雕塑展,雕塑的定義變得模糊和延展,實際上也是對於雕塑概念的重新反思。在邊界模糊的時候,在眼見也不一定為實的時候,不如相信自己的體驗。(圖文/孟媛)

蒂姆•烏爾裡希(德國) 《一個可預知的邏輯》 走字屏 1969/2019年

吳珏輝(中國) 《星際動物園》 動態裝置 2016年

託馬斯•艾勒(德國)《THE》 雕塑 2019年

廖文峰 (中國) 《我心我石》 單屏錄像 2』00」 2011年

廖文峰 (中國)《滾動的石頭》裝置、錄像 2019年

馮晨(中國)《W》 裝置2019年

李星伯(中國)《閃電》特定地點作品 2019年

胡為一 《植物簡史》裝置 2016年

 

徐坦(中國)《蔗島》 視頻 20』09」 2013-2018年

相關焦點

  • 美育中國 雕塑夢想——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開幕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致辭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在致辭中首先指出了雕塑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形式的特點,能夠反映社會現實、表達審美情感、彰顯審美理想,雕塑藝術的審美本質決定了它具有美化人的心靈、美化生活的意義與作用。
  • 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
    其中,六位大四學生攜28箱從第三工作室搜羅的材料,歷時一周,在展廳通道處搭建出一個「流動的課堂實驗」。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致辭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在致辭中談到,「水落石出」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的教學研究展,是央美雕塑系導師工作室教學研究展系列展覽的收官展。
  • 「反雕塑」現象批評
    稿源:新華網  2011-03-01 17:12   在多元、開放的當代文化情境中,傳統意義上的雕塑因為「反雕塑」潮流的強烈衝擊而改變了外在的表現形式甚至內在的精神觀念。這場翻天覆地的雕塑變革所席捲而來的「泛雕塑」和「非雕塑」,使得人們對雕塑的理解更加多元,也更加開放。  眾所周知,雕塑在傳承自己的「種性」和維護自身的「體格」的漫長過程中已建構出十分完備的規範:幾何學意義上的長寬高三維架構;具有體積和質量的封閉式靜態實體;模擬客觀對象的視覺呈現;以石頭青銅等為材料的加減方式。
  • 2019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展出,聽聽這些藝術家的「年度小結」
    作為展示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創作與研究的常規展,每年一度的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日前開展,將展至6月30日。「年度創作與研究課題」是油畫創作室、雕塑創作室和理論研究室的創作與理論研究人員,按年度各自創作與理論研究課題項目,為產生具有原創性與創新性的作品和理論研究成果所進行的實踐與探索。
  • 亨利·摩爾雕塑展:《國王與王后》
    東方網3月4日消息:由上海美術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中國展覽交流中心和亨利.摩爾基金會主辦的《「摩爾在中國」———亨利.摩爾大型雕塑展》,近日在上海美術館新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向公眾展示了摩爾於1929—1983年間創作的118件雕塑作品,展品中包括了草稿模型、早期雕塑和大型青銅雕塑,展示了摩爾的藝術風格在54年中的發展和演變,較為全面地概括了摩爾一生的創作歷程。展覽將舉辦到4月15日。圖為摩爾的作品《國王與王后》。高育文 攝
  • 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開幕 60位小藝術家獲獎揭曉
    雕塑藝術的審美本質決定了它具有美化人的心靈、美化生活的意義與作用,雕塑藝術教育活動對於青少年而言更多地是一種思維訓練,一種全面人格的養成方法。」「本次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是雕塑藝術教育的重要環節,一方面為青少年藝術家們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良好平臺,另一方面促進藝術教育與藝術理念的自我反思和發展。
  • 吳為山雕塑作品展亮相鳳凰中心
    金秋九月,「超越時空的對話——吳為山雕塑作品展」藝術沙龍在北京鳳凰中心舉行。步入鳳凰中心,老子、杜甫、白居易……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雕塑令人仿佛置身歷史長廊,觀眾與先賢跨越時空神交。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的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出版過多部理論著作。吳為山先生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此次藝術大展以「超越時空的對話」為主題,展示了吳為山先生近三十年以來創作的120餘套(件)經典作品。
  • 英國將舉辦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作品展
    新華網倫敦4月29日電(記者張建華夏曉)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大型雕塑作品展將於5月1日在其故居開幕,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摩爾的雕塑作品對世界當代藝術所產生的影響。摩爾生於1898年,1986年逝世,是英國著名雕塑家,也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
  • 2020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即將於大同拉開帷幕
    2020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將於2020年8月8日在大同中國雕塑博物館隆重開幕。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大同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作品徵集活動」圓滿結束,此次青少年雕塑大展共收到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湖北、山東、廣西、西寧、四川等地的小作者2136人來稿,報送4605件/組作品。
  • 杭州這場雕塑展有看頭,8位雕塑藝術家年紀最大的94歲,最小的84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餘雯雯 在新中國的雕塑發展歷程中,浙江是一個精彩紛呈的高地。在一年新舊交替的時節,浙江省雕塑家協會邀請了8位健在的老一輩雕塑藝術家,以自選作品的形式回顧浙江雕塑發展中的一段重要時刻。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它的特點細談
    那麼雕塑究竟有什麼樣的語言特點呢?一般地講,雕塑的語言就是形象的語言,也就是造型的語言。雕塑家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的形象、感情,和精神面貌(當然動物也是可以的)。這是雕塑家觀察生活的特點。既然談到特點,就先說它的局限性,也就是說它的無能之處吧。
  • 鍛造銅牛雕塑-大同紫銅雕塑牛加工廠
    銅雕牛屬於銅雕的一種,人們常常見到這樣的雕塑。在擺放這款雕塑具有等意義。在承接銅雕牛以前,需要先說定終雕塑方案。倘若需方想要再次深化設計圖,廠幫忙引薦設計公司。會依照圖紙給出合理的報價。例如高2米以上的銅雕牛,價格一般在2萬左右。緊接著就是正式開始銅雕牛的雕刻。完工時間差不多要30天以上。
  • 一場「絲路之夢」沙漠雕塑大展在民勤開幕
    開幕式介紹了入展藝術家及作品,因受疫情影響,12件國外作品及6件國內作品藝術家未能來到現場,但他們在千裡之外帶來了美好的祝福,民勤縣為藝術家頒發了收藏證書並贈送吉祥物。與會藝術家現場留手印,並參觀了沙漠雕塑藝術作品及攝影展,省文聯組織的「情系隴原」文藝志願藝術團,為現場觀眾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
  • 鏡面犀牛不鏽鋼雕塑-浙江牛白鋼雕塑製作廠家
    質量標準·不鏽鋼雕塑加工原材料的質量控制。這點比傳統的雕塑要方便許多。城市不鏽鋼雕塑的種類非常多,有大型的抽象雕塑,同時也有可愛的小動物雕塑,形態各異充分的表達著雕塑的藝術概念。那火紅的情,飛旋的青春,都在這個巨大的抽象雕塑中得以體現。這是一個成功的抽象雕塑,每個到她面前的觀者都會為之深深震撼。而廣東梁明誠先生的作品鋼琴將彈琴的人物與琴都化為餘音繞梁般不絕於耳的音樂之線條。其造型簡約到一點都不多餘,在全國各地城市雕塑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雕塑的成型材料也在不斷更新,本文就當今應用較多的金屬材料-不鏽鋼雕塑製作的闡述。
  • 什麼樣的雕塑選用怎樣的材料
    雕塑又稱雕刻,是雕塑藝術中可雕、可刻、可塑的造型藝術的總稱,雕塑材料的選擇是多樣的,前面小編在雕塑分類篇章中提到過,雕塑按照其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為泥塑、陶塑、石雕、木雕、以及金屬類雕塑。本文將要介紹的是不同雕塑的製作類型在雕塑材料的選擇上有哪些不同?
  • 寫實雕塑家王文棟|深耕雕塑19年,是熱愛,更是成就自我
    在上海造幣有限公司裡竟然藏著王文棟這位寫實主義的雕塑家。2001年,王文棟先生進入上海師範大學雕塑專業學習,4年時間結束大學學業後,在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工作,一直在這個藝術世界中歷練成長,歷經15年的沉澱與打磨,在雕塑行業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英國將於3月底舉辦摩爾和羅丹雕塑展
    英國將於3月底開始在雕塑家亨利·摩爾的故居舉辦「摩爾和羅丹雕塑展」,讓這兩位分別成名於19世紀和20世紀的傑出雕塑家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這是首次在摩爾居住了40多年的赫特福德郡故居展出另一個雕塑家的作品,也是羅丹的傑出作品首次在英國自然景觀中被展出,」亨利·摩爾基金會負責人理察·卡沃科雷西說。
  • 對於雕塑,公共空間才是最好的美術館
    相反,往往讓我記憶尤深的,是美術館外面的公共空間或者市民廣場上雕塑作品的配置,比如坎城,並不算大的城市,那裡有個敞開式的「美術館」,陳列了很多世界級雕塑家的作品,非常震撼。那次我從羅浮宮出來,有點累,館內的印象已經有點模糊,但當時夕陽西斜,落葉伴隨秋風依稀散落,戶外的人們在嬉鬧,幾件馬約爾作品跟戶外人們產生了互動,畫面太美了。
  • 雕時代豐碑 塑藝術人生——"雕塑人生"鄒佩珠先生紀念展呈現大師...
    鄒佩珠先生還是卓有成就的美術教育家,她參與籌辦了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研究所,在她的指導下新中國初期出現了一個頗具創造性的女雕塑家群體。她是一位偉大的妻子和母親為了更好的支持李可染改革中國畫的工作,她毅然放棄了自己的雕塑創作,全身心的投入到照顧李可染先生的生活和藝術創作,並全力支撐全家的生活重任。
  • 亨利·摩爾:雕塑擁有自己的生命
    不過摩爾本人很少會主動「進入屋內」,他晚年和妻子生活在簡樸的英國鄉下農莊裡,為了便於創作,他的莊園不斷擴大,最後成為一座雕塑公園,而今,摩爾故居佩裡·格林(Perry Green)已經成了亨利·摩爾基金會的所在地。摩爾的作品以綠草、樹木及天空作為背景,約克夏雕塑公園是又一例合適的場景。在藝術家去世以後,他的雕塑展通常都是延續這樣的思路,植物園是慣常使用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