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志願者綻放生命之花

2020-12-05 地方觀察

2月13日,春寒料峭的清晨,湖南省洪江市灣溪鄉政府大院內,著一身藍白相間和橘色服裝的人格外惹人注目,走近才發現,他們身上印有「社工站」「志願者」等字樣。面帶口罩,見不著他們的模樣。透過形態,想必,他們中有些已經是孩子的父母,有些還是父母的孩子。眼下,在舉國戰「疫」最緊要的關頭,他們卻放下「小我」成全「大我」來支援一線,這需要怎樣的情懷和勇氣。在戰「疫」最前沿,他們不顧安危、不計報酬,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叫「以人為本、助人自助」什麼是「他利主義」「尊重生命」。今天,讓我們調整焦距,近距離了解他們。

按照行程計劃,志願者們將加入到幫助企業復工復產行動中來。目前有兩個難題,一面要保生產,一面要防疫情。車子離開政府駐地,一路攀爬駛入大山深處,崎嶇難行的路,十公裡的路程走了半個多鐘頭。到了目的地,他們便忙碌起來。「有多少返工人員?」「採取了哪些防控措施?」「還要注意這幾個事項!」他們顯得很專業。後來才知道,在正式「上崗」前,志願者們都進行了「強化訓練」,及時學習疫情防控知識和了解時政動態,以適應不斷變化崗位角色的需要。

趁著空閒,筆者跟一位志願者朋友聊了起來。這是一位才上崗的「新人」,一位周姓媽媽,她的孩子剛滿1歲。她說自從加入志願者,陪伴孩子的時間確實少了,有時候家人不理解,會埋怨,自己也動搖過,可還是堅持了下來。用她的話說,志願者工作讓人忙碌而充實。她說希望通過自己去帶動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志願者行列中來,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也希望社會更多的關注志願者,了解志願者。一天的忙碌,志願者用耐心、熱情、真誠讓時光愈加飽滿。

記得愛因斯坦說過: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可偏偏在平凡的崗位上,這群可愛的志願者朋友,透過義務工作表現出人性的愛,讓生命之花綻放地格外絢爛。 (周相利 向和平)

責編:肖愛斌

相關焦點

  • 向陽而生 綻放生命之花
    為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發展,認識自我,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5月25日,通川區一小啟動開展「向陽而生、綻放生命之花」主題心理健康周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川區一小五年級六班的同學們認真繪製著自己的「心靈之樹」。通川區一小學生 王藝潼:這一棵樹相當於我們的家庭,樹枝就相當於我們的爸爸,把我們的家頂起來,樹葉就相當於我們的母親,幫我們輸送營養。
  • 天南地北懷化人·特別報導|「生命之花」永久綻放
    在徵得琦琦和佳佳的母親趙德琴的同意後,懷化籍當代藝術家舒勇以這對姐妹的骨灰為材料,創作了一朵純白色的「生命之花」。據舒勇介紹,最初的創作計劃,「生命之花」是一組三件不同尺寸的雕塑作品,其中最小的也是最精緻的一朵將回到琦琦和佳佳的父母手中,另外兩朵則計劃分別贈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永久收藏。
  • 實現人生價值,綻放生命之花
    魯迅曾說過:「使一個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延長了他的生命。」我認為那所說的便是奉獻,一個人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奉獻中延伸自己生命的寬度。人生的價值表現在各個方面,小到對周邊的朋友,親人,再到工作中,學習中的集體;大到為社會出力,為國家出力。人民的好同志雷鋒,在有限的生命裡做出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情。
  • 點滴奉獻,綻放生命之花——西御河街道組織開展無償獻血活動
    2020-07-17 02:55:53 來源: 西御河街道辦事處 舉報   點滴奉獻,綻放生命之花
  • 活著就要綻放生命之花
    人活著,沒必要事事爭個明白,一切痛苦或是歡樂,失望或是悲哀,當它成為回憶的時候,就有了霧裡看花的朦朧之美。俗話說:生命雖然很美麗,但也很脆弱,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在這世上必須經歷的自然規律。你不得不面對現實,但是你也要懂得怎樣去善待生命,去珍惜生命。人生之路就是坎坷奇嶇的,當你站在無人的角落,眺望蒼天,你就會明白你的理想比天高,比海闊。
  • 芯尼:心靈深處綻放的生命之花一 賞析陸萍詩集《玫瑰兀自綻放》
    他說:「……或者說不僅是詩,是生命!是生命的沉潛、升騰、瀕滅和復活!」屠老的話可謂精闢深刻、一言中的。詩人陸萍的詩歌所展現的就是既豔麗又堅韌的生命之花。她告訴人們生活中不僅有麗日春風,也有荊棘泥澤,甚至血與淚的流淌。陸萍是在勞動汗水的蒸騰中走上詩壇的。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生命之花」。繡有傳統圖案的肚兜如今成為收藏品。針扎本身就是一件小繡品。風格稚拙的枕頂圖案。作為中國文聯文藝志願者、青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婦女手工協會會長、青海刺繡協會副會長的陳玉秀,正在打造青繡產、學、研、遊為一體的青繡主題文化基地,帶領著廣大婦女學習刺繡、增收脫貧。
  • 遠離「過勞」,生命之花才能盡情綻放
    工作壓力大、加班常態化導致的過度勞累、健康透支,正威脅著不少人的生命。「過勞死」已不再是某一行業的特有現象,並且呈年輕化趨勢。(3月12日《工人日報》)   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
  • 掙脫困擾你的枷鎖,尋求生命的意義,綻放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花
    對我來說,其實應該比很多人都應該更懂得生命的意義,可是對於我性格執拗的我來說,依然背離眾道,堅定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方向。在經過人生的一次生死劫難以後,我一次一次的在網絡上搜索,去尋求生命的意義,最後的結果還是「人生的終點還是死亡,這是任何人、任何科技無法改變的結果,對於每個人來說,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有色彩。」
  • 高級優雅儀態培訓師王藝:女人需要舞臺承載生命之花的綻放
    歲月從不敗美人時間可以奪去容貌之美,卻無法帶走美到骨子裡的氣質。如果說女人30歲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那30歲之後就是自己塑造的。很多人選擇買昂貴的奢侈品、化妝品、衣服來裝扮外表,卻忽視了自己的內在形象。而真正能經得住時間考驗、價值百萬的一定是自身形象,其他的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 田原專輯封面靈感源自神秘靈學 綻放生命之花
    田原表示,她特別喜歡生命之花的圖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璀璨,在綻放的那一刻,縱然是剎那間的光輝,也可代表永恆的印跡。這就是她要表達的音樂理念,就算以後大家對田原的名字和這個人已感到很陌生,但是聽到她的歌,還是那麼動聽,就已足夠!
  • 生命之花,為愛綻放——專訪棗莊婦幼設計「掌舵人」王崗
    這座始建於1953年的老牌三甲醫院,在經過整體的遷建後,一改以往風貌,遠遠看去,猶如一朵正在綻放的花瓣,散發著生命的朝氣與芬芳。今日,我們便跟隨山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第三分院院長、棗莊婦幼項目設計「掌舵人」王崗一起見證棗莊婦幼新院建設「背後的故事」。
  • 2019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全一冊綻放生命之花試題(word版)
    請下載附件:    《2019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全一冊綻放生命之花試題
  • 「最美大學生」在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山西青年報2021年01...
    「最美大學生」在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近日,10名大學生被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評為2020年「最美大學生」。他們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彰顯大學生的風採,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不懼風雨 勇挑重擔     離開武漢,還是留下?2020年初,面對這個問題,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趙東沒有遲疑。
  • 生命之花(深度好文)
    佛曰:有因必有果,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剔除雜念,集心血於一處,開啟生命潛在智慧,活出人生的精彩,得以解脫。心如水火,擁之聚之,則其用彌全;決之散之,則其勢彌薄。掌控自己的心,如掌控水火,萬力歸一,勢不可擋。
  • 用巧手剪出「生命之花」
    近日,瑞光社區生命關愛俱樂部舉辦了一場剪紙活動,邀請社會組織「指尖秀非遺文化園」負責人熊國好為癌症病友們講述中國的剪紙文化,並手把手傳授剪紙技藝。
  • 在大考淬鍊中綻放美麗燦爛的青春之花
    他是「舍小家,顧大局」始終堅守在抗疫第一線,創新運用大數據技術研判我市疫情,從海量數據中篩選出疫情地區來昌人員2萬餘人,成功預警100餘名確診病例的龔志平;她是創造了所在街道保持零疑似、零確診的「雙零」記錄的江珊;他們更是奮不顧身的年輕醫生、護士,是堅守在社區防控卡點的基層幹部,是奔走在大街小巷為市民服務的志願者……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許多青春身影總是給人以溫暖和力量。
  • 我的生命之花已枯萎
    生命是一席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果然如此。每個小生命剛剛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欣喜的。小生命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渴望,對人生有著美好的憧憬。而成人經歷了一段生命旅程,知道旅程的艱辛和無奈,便會加倍呵護小生命,並祈禱上蒼,讓小生命的旅程一路陽光。但人生總是坎坷叢生。生命像一條河,一條蜿蜒的河。河的兩岸有美麗的風景,也有雜草叢生的泥沼。我們在河裡遊走,慢慢欣賞兩岸的旖旎風光,艱難跋涉於雜草之間。生命又像四季。
  • 福建永安:生命最後的綻放
    它們筆直、挺拔、青蔥翠綠,自有一種灑脫俊朗之姿與清冷之氣,象徵著高潔、虛心、堅貞等品格,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古今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詠竹對聯,讀來意趣橫生。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十分愛竹,深得其高風亮節的清韻。他吟出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 伽瑪暴綻放最美宇宙「生命之花」
    伽瑪射線暴 (Gamma Ray Burst, 縮寫GRB),又稱伽瑪暴,是來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瑪射線強度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強,隨後又迅速減弱的現象,是恆星級的宇宙中發生的最劇烈的爆炸,也是目前天文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曾在1997年和1999年兩度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