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勇(右)和旺娜(左)現場交接《生命之花》藝術作品。
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吞噬了幾萬個無助的生命,其中就包括一對正值花樣年華的雙胞胎姐妹琦琦和佳佳。在徵得琦琦和佳佳的母親趙德琴的同意後,懷化籍當代藝術家舒勇以這對姐妹的骨灰為材料,創作了一朵純白色的「生命之花」。
據舒勇介紹,最初的創作計劃,「生命之花」是一組三件不同尺寸的雕塑作品,其中最小的也是最精緻的一朵將回到琦琦和佳佳的父母手中,另外兩朵則計劃分別贈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永久收藏。10 年後的5 月12 日,在汶川地震10 周年之際,舒勇終於實現最初的願望,將這件作品捐贈給「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讓這件悼念逝者、象徵不屈生命的雕塑作品在館中永久存放。這件作品,飽含著一位偉大母親的堅強和勇敢,歷盡10 年的「 打磨」,她素雅如少女,潔白如瓊玉,晶瑩剔透、生機勃勃,向人們盡展生命的強大魅力。
5月9日上午,捐贈儀式在映秀震中紀念館希望廣場舉行,舒勇和汶川縣委副書記、縣長旺娜,汶川縣副縣長張樹柏,汶川縣文體廣新局局長餘成忠,映秀震中紀念館全體員工參加了捐贈儀式。整個儀式莊嚴而隆重,吸引了很多當地村民駐足觀看。
《生命之花》宣傳畫。
旺娜在致辭中對舒勇的愛心義舉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我們一定將『 生命之花』管理好、展示好,讓更多愛心人士通過這件作品去感受美麗生命的延續和脈動。」舒勇解釋說,「生命之花」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保存了特殊時期中逝去的生命,是表達人們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也是一種共同的懷念。在他看來,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是我們共同的哀傷。我們不能挽回生命,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萬眾一心、舉國救援的一幕幕,匯集成令人動容的感人畫面,凝聚成撼動人心的精神力量。就像一朵生命之花,在每個人的心中綻放。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際,將「生命之花」捐給「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件作品也必將成為「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最重要的藏品之一。
對此,有人評論說:大手筆,有內涵、有藝術、有美感,生命的延續,人們追求美,享受美,不忘美,正能量!還有人說:花瓣上伸出來的花蕊,像一隻只小手,太扎心了,看了心疼,這就是藝術的力量吧!
「我並不是將骨灰當作藝術的道具,而是將他當作生命的密碼,希望是一種重生。」舒勇說,然而在大部分有著「入土為安」傳統思想的國人眼裡,骨灰塑像無論對於死者還是生者都未免太殘酷了。各方褒貶不一,於是骨灰塑造「生命之花」成為爭論的焦點。
舒勇《生命之花》藝術作品捐贈儀式現場。
當一件作品不同於尋常,總會有各種評價。畢竟,當代藝術背後的文化訴求最終正是來源於藝術家對現實的思考,對自我的理解,對人性的發現,這也是「當代藝術的社會學轉型」,如此一個寬泛得足以令其喪失意義的命題,恰恰為公眾提供了今日理解當代藝術的一個明確指向,藝術家正在努力地將藝術還原成為社會大眾的直接資源。所以,我們看到了穿越重重阻力而終究綻放的一朵純白色「生命之花」。「生命之花」的純美與堅韌,才是藝術家與公眾眼中共同的、不容忽視的唯一。而這只需要我們拋開那些紊亂的、偽裝的觀念,真正用心地去正視藝術的嚴肅性與社會性, 那就不難看出其自身的價值所在,以升華的方式作出對生命的探討與追溯。它讓我們看到了當代藝術在今天已逐漸走出「象牙塔」,努力拉近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這是當代藝術發展的必然。
永遠的「生命之花」,生命因脆弱而美麗,我們因災難而堅強。 (文/舒君圖/歐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