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也是「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母親強、兒童強,則中國強。
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有這樣一支團隊,她們像綻放在粵東大地的鏗鏘玫瑰。正是有了她們,一次次奇蹟在這裡發生,多少命懸一線的患者奇蹟生還;一次次希望在這裡綻放,多少家庭迎來新生命的誕生;一項項空白在這裡被填補,多少婦嬰健康領域的夢想正逐步實現。
這就是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婦產科團隊。
從1995年獨立分科至今,經過多年的發展,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婦產科隊伍不斷壯大,現包括婦科(一區、二區)、產科(一區、二區)、門診婦產科、生殖中心、產前診斷中心。其中,婦科是惠州市重點專科、廣東省重點扶持專科,產科一區是惠州市重點專科。共有醫務人員196人。醫生69人,其中主任醫師13人,副主任醫師13人,主治醫師25人.醫師18人。碩士學歷25人。實驗室臨床技師16人,其中副主任技師5人,主管技師4人,技師7人,博士學歷1人,碩士學歷6人。護士共111人,其中主任護理師1人,副主任護理師14人,主管護理師21人。
就是這支幾乎是清一色的「娘子軍」,正成為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建設廣東省高水平醫院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她們,讓一朵朵「生命之花」在這裡燦爛綻放。
填補婦科領域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手術空白
近期,醫院婦科一區副主任邱華娟在專科門診接診了一位雙眼紅腫、情緒低落的患者,經過耐心的問診和查體,才得知:47歲的患者李阿姨(化名)不久前參加「兩癌篩查」發現子宮增大、有肌瘤。邱華娟及時給李阿姨安排了住院。在完善術前檢查後,邱華娟帶領團隊為她施行了單孔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切除術。
術後第一天,李阿姨就能下床行走,最讓她開心的是,術後腹部切口僅1釐米,如同一個指甲蓋大小,不影響美觀,恢復也快,5天後李阿姨就康復出院了。
邱華娟表示,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是最近幾年新興的手術方式,對主刀醫生的經驗和技巧要求較高。術中手術器械及設備經臍這一自然體腔進入腹腔,利用臍部皺壁遮擋手術切口,從而達到無瘢痕手術的目的,具有令人滿意的美容效果,同時又可減輕術後疼痛,恢復快,住院時間縮短。開創了醫院乃至惠州「1釐米」婦科手術之先河。
近年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婦科邁向「高精尖優」的步履更加鏗鏘。
婦科腫瘤、婦科內分泌、不孕不育、宮頸疾患、更年期疾病……業務拓展如雨後春筍;
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卵巢癌切除……高難技術推廣如後浪推前浪;
在惠州率先開展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淋巴結清掃術、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淋巴結清掃術+腹主動脈清掃+大網膜切除術,填補了惠州婦科領域一項項技術空白;
承擔廣東省及惠州市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舉辦大型學術會議,帶動了惠州婦科疾病診治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學科帶頭人、醫院院長紀燕琴教授(省醫院健康促進專委會副主委、惠州婦科腫瘤分會主任委員、廣東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婦科規模日趨擴大,2014年分為婦科一區和婦科二區,兩個區共開放床位102張,設有普通婦科、婦科腫瘤、計劃生育、婦科內分泌4個亞專科。紀燕琴和各科室副主任均在省級學術團體擔任相關職務,極大地擴大了科室在省內的影響力。
正是這個近乎清一色的女性團隊,以巾幗不讓鬚眉的勇氣和精神,將婦科打造成廣東省重點扶持專科,用真誠和大愛襯託出半邊天耀眼的光彩。
在這裡,「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是每一位醫務人員恪守的服務信念。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科室實行了「包幹」床邊工作制,為患者提供包括生活護理,病情觀察,用藥,治療,康復和健康指導在內的全面、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並結合醫院「優質護理服務亮點」活動,針對實際工作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婦科護理組集思廣益,制定了術前溫馨提示卡,方便幫助患者及家屬理解、記憶術前注意事項,起到了一個提醒和督促的作用,避免了因為護患溝通和理解的誤差而導致的手術延遲,從而更好地保證了優質護理服務質量;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提高護理服務能力,颳起頭腦風暴,以自動參與為原則,婦科護理組於2013年建立了以加強護理管理,提升護理質量為主題的護理品管「閨密圈」,探索和交流護理模式的改革與體會。
2018年,醫院婦科門診量達10萬餘人次;住院手術量達4061例;多次圓滿完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達100%,受到業界廣泛好評。
近年來,婦科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婦科先後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省「巾幗文明崗」、「廣東省三八紅旗集體」、「惠州市三八紅旗集體」殊榮。惠州婦科界的領頭人紀燕琴先後獲評「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惠州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惠州市五有優秀共產黨員」「惠州市名醫」「惠州好人」等榮譽稱號。
開展新技術治療產後出血,大大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金眼科,銀外科,累死累活婦產科。」這句看似調侃的話語,卻道出了婦產科醫務工作者的忙碌與艱辛。
1995年醫院婦產科與婦科分科,產科獨立設科,是惠州地區婦產科最早分科的綜合醫院。
2007年產科再次分科,分為:由產科一區、產科二區、普通產科門診、圍產期保健諮詢、高危妊娠門診、遺傳諮詢門診、產前診斷中心等組成。該科主要以高危妊娠患者為主,是市重點專科。其中,產科一區主要收治高危重症孕產婦,產科二區主要收治普通孕產婦。
大家都知道,產科疾病又具有病情急、變化快、風險大等特點。「工作中面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有的風險是預知的,更多的則無法預測,孕婦胎盤早剝、胎兒胎心不穩、產婦大出血隨時都會出現,我們需要時刻做好準備,迎接一次次挑戰。」該院產科一區主任戴哲凡表示。
1997年,醫院成立重症孕產婦救治中心,承擔惠州市及周邊地區(東莞、河源、汕尾等)重症孕產婦的救治,主要包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妊娠期糖尿病、胎盤早剝、前置胎盤、早產、過期妊娠、多胎妊娠、巨大胎兒、胎兒發育異常及死胎、妊娠合併子宮肌瘤、妊娠合併卵巢腫瘤、早產、妊娠合併糖尿病、妊娠合併心臟病、妊娠合併甲亢、妊娠合併系統性紅斑狼瘡、妊娠合併腎炎、妊娠合併闌尾炎、妊娠合併腸梗阻等、分娩期併發症患者(包括胎盤植入、產後出血、臍帶異常等),覆蓋範圍廣,服務人數多。救治病種多,搶救成功率高,水平遠超本地區其他醫院產科。
據了解,產科危重症患常常合併內外科疾病。為此,2007年醫院成立由婦產科、兒科、內科、外科、急診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輸血科等相關學科專家組成的區域危重孕產婦急救專家組,明確職責和任務分工,指導參與轄區危重孕產婦搶救工作,降低孕產婦及圍產兒死亡率。
在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近10年來,該科開展「子宮動脈結紮+子宮壓迫縫合術」「介入性治療胎盤植入」「兇險性前置胎盤治療性子宮切除術」等新技術治療產後出血,大大降低孕產婦死亡率;開展「妊娠期緊急宮頸環扎術」等新技術,降低圍產兒死亡率。採取了「阿司匹林治療子癇前期」「低分子肝素改善易栓症減低流產率」等新治療方式,效果顯著。
二胎政策開放後,高危妊娠孕婦數量急劇升高,保障母嬰安全面臨新的挑戰。據統計,2016年該科收治人數1898人,高危率70%,2017年收治人數1974人,高危率92.2%,2018年收治人數1843人次,高危率71%。
惠州地區最早開展家庭化產科分娩科室
在醫院產科另一個病區,看似風平浪靜、歲月靜好,這是一個平凡卻充滿母愛的科室,這裡沒有豪言壯舉,卻有白衣天使日復一日在崗位上的堅守。
成立於2006年的醫院產科二區,主要收治普通孕產婦,是惠州地區最早一家開展家庭化產科分娩的科室。這是一個集預防、圍產保健、母嬰宣教、臨床、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科室。科室擁有胎兒監護儀、心電監護儀、新生兒暖箱、復甦臺、輸液泵、產後康復盆底治療儀等一流的母、兒監護設備和搶救備。
值得一提的是,該病區現有醫務人員42人,均為女性職工。她們以女性特有的溫情和細膩,任勞任怨地服務在臨床第一線,用勤勞的雙手,託起病人滿意的笑臉。
新生命在這裡誕生,「愛嬰醫院」從這裡做起。「用心服務、用愛經營,技術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務上追求全心全意」,就是產科全體醫生護士的服務格言。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在這裡,她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一身兩命的孕產婦,不僅要化解產婦的緊張、焦慮情緒,有時還要解決女性特有的疾病,每一項治療和護理都是對她們技術和服務的考驗。為了減低孕婦對分娩的緊張恐懼心理,注重孕婦的心理輔導,從開科以來產科二區堅持每周二上午免費開展孕婦學校培訓,由醫務人員告知分娩的注意事項,讓孕婦提前了解分娩的過程,掌握克服疼痛的方法,特別是在孕婦臨產時,有經驗的助產士在整個分娩過程中持續地給產婦以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的支持,使產婦感到安全、舒適,有利於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減少產後出血,從而順利分娩。為了避免產婦對新環境的恐懼,降低對醫務人員陌生感,提倡一條從產前、產中到產後完整的優質服務鏈,加大力度營造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讓每一位孕產婦住的舒適。
目前,科室在優生、優育、產科疑難病症、各種妊娠合併症方面已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導樂分娩、宮頸球囊引產、宮頸環扎、產後康復治療、胎教培訓、新生兒智護訓練等專業項目得到普及。
為了降低剖宮產率,產科二區率先開展了導樂分娩、宮頸球囊引產、鎮痛分娩等技術。宮頸球囊引產是在宮頸條件不佳時,為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簡單的促宮頸成熟的方法,同時沒有其它促宮頸成熟方法的潛在副作用。對宮頸條件不佳的患者實施引產、促宮頸成熟提供幫助,有效避免了重複用藥的潛在副作用、提高引產成功率,降低剖宮產率。
產科二區科注重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引進,致力於提高科研水平,擴大學科影響力。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推進全科醫護人員的培訓,全面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素質。積極參與產科學術界的各種活動,發表有影響力的文章30餘篇。主研惠州市科研項目多項。同時負責廣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醫臨床醫學的臨床醫學實習帶教工作。2006年建科以來,該集體於2012年及2015年榮獲優秀護理集體,連續幾年榮獲病曆書寫質量評比優秀團隊。
惠州日報記者張斐 通訊員張娜妹 曾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