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花木蘭」遍地的時代,女性崛起了嗎?

2021-01-13 新京報

在今天,作為生產力和消費者的女性,蘊含了強大的社會能量。毫無疑問,這也是「女權」類話題能夠持續引發公共熱度的動力之一。如果我們將輿論空間理解為一個話語的市場,有消費實力的女性顯然在話語分配層面具有極強的存在感,而最關心女性問題的群體,顯然就是女性本人,尤其是中產階級女性。如今,大多數媒體若不考慮女性讀者的需求就無法生存。對於那些面向中產階級的媒體來說,有關「女性」覺醒的內容已成為其核心關懷。這也是「乘風破浪的姐姐」能在這個夏季攪動媒體社交圈的原因之一,它迎頭擊中了主流都市女性的欲與痛。

今年的母親節,短視頻博主Papi醬的一條微博引發了網友們對「冠姓權」的大討論。

2020年,性侵養女案、papi醬冠姓權等公共事件,不斷為之催生新的討論維度。中產階級女性關注內心感受,熱衷性別新聞,敏於覺察並試圖扭轉女性身份在生育、就業、情感、性與暴力等方面帶來的糾結、不快或傷害。不過,這一系列積極進取並不意味著女性已經翻轉了社會地位,或是在職場、家庭中壓倒了男性——話語的鬥爭雖然強勁,但話語首先爭取的是承認的政治,而與實際成果和現實境況之間往往存在錯位。

撰文 | 董牧孜

1

從苦勞,到苦惱

今天的女性,主流的自我期待和社會期待都是成為獨立女性,像是上野千鶴子所說的「長著女性面孔的兒子」,或是當代「巾幗不讓鬚眉」的「花木蘭」。也因此,近代以來、尤其是當代的女人,比前現代社會的女人們更多了一些煩惱,她們必須費力去爭取那些仿佛跳起來就夠得著的東西。相反,前現代的女人則無需參與男人們的競爭——這種機會壓根不存在,她們只需要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承受被決定好了的苦勞。而如今,任何一個對於給定位置感到不滿的女性都會感到苦惱,於是不得不主動去應付來自社會的厭女行徑及厭女情緒——這是來自父權制歷史不那麼愉快的饋贈,如影隨行。

上野千鶴子說過一句大實話,「沒有厭女症的女人,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成為女性主義者。」所謂「厭女」(misogyny),是指對女性的憎恨與厭惡。但在實際經驗中,厭女不只是憎恨女性,還包括歧視、輕蔑、貶低女性,厭女者對女性的種種觀點,歸根結底在於對方的女性身份。女性自己也會厭女。儘管常常有女人號稱「我從來沒有拘泥過自己是女人這回事」,但這句話要麼可以翻譯為「我一直在迴避與厭女症的正面抗爭」,要麼可以理解為「我的地位優越,這使我免於普通女性的苦惱」。

我們得承認,當代女性贏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儘管更多的自由樣式集中體現在消費層面),不過,厭女症的諸種變體仍然陰靈不散,甚至變得更為隱蔽和靈活,阻礙著女性走出自我壓抑和自我厭惡。在「男女平等」、「性別中立」的「新常態」之下,對於這種社會慣性的克服,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女性內在認同探索上的阻滯。

2

當代女性有多「自由」?

「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辦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辦到。」歷史上「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生產理念,為中國女性留下了超乎其他東亞儒教國家的性別解放遺產。然而,今天女性的權利與自由,則更為強勁地彰顯在消費層面。消費層面的自由感,造就著今天的「獨立女性」。

女性在平等、無差別地消費著什麼文化產品?比如俊美、溫柔、純欲的「小鮮肉」明星。「追星」帶來戀愛的感覺 ,使得女性愈發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缺乏性魅力卻迷之自信的「直男癌」不屑一顧。各式關注女性焦慮的電視劇、「她綜藝」——「少女們」的女團向女性提供關於如何與自我較勁、投射理想女性氣質的青春範本,「姐姐們」的女團則教授我們如何光鮮地對抗時間的磨損。「她綜藝」儘管總是不可避免地迎合和承受男性目光的凝視,但主體的消費者仍是女性姐妹,一種教學手冊式的女性產品。

相比19世紀的西歐婦女在百貨商店的採購中揮霍力比多,今天的女性產品則試圖滿足、並創造女性慾望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欲望與精神的出口。19世紀,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沉迷拙劣的愛情小說,那裡的「情郎勇敢得像獅子,溫柔得像羔羊,人品好得不能再好,衣著總是無懈可擊,哭起來卻又熱淚盈眶」。相比艾瑪在精神消費中體現的「極度功利的浪漫主義」,今天女性向穿越小說裡的自我意識,則蘊含了一種「極度浪漫的功利主義」:大女主以「成熟的心智佔有十幾歲小姑娘的花容月貌」,贏得純粹愛情或建立事功——在這個幻想世界裡,現代女性身份是一張凌駕於歷史的「免死金牌」,使穿越者完美規避了封建社會女性面前橫亙的深淵。

圖/視覺中國

在身體層面,女性似乎也在拿回主動權。2020年,「維多利亞的秘密」破產,富有象徵意味地體現出某種刻板女性形象的過時:一種「好看」但對女性來說難以實現的「完美身材」。而美國CK廣告「黑又醜」、跨性別的新晉模特,則在國內則觸發了網絡上的「身體羞辱」,

不少中國直男因此覺得世道變壞,審美遭到「醜女」的侮辱與戕害。這兩個事件,與其說體現出女性對於男性主流審美的顛覆,不如說,有關女性身體的審美話語權在發生轉移——女性並沒有要另立新美學、或放棄身體管理的意思,準確來說,她們反而更為嚴格自主地規訓自己的外貌。她們熱情擁抱削骨、假體植入和注射等新的身體技術,儘管它們似乎遠比從前西洋女人用鋼條和鯨魚骨束腰、或是古代中國女人裹小腳更為疼痛和殘酷。但是,只要是出於女性的「自由意志」,這些選擇就被視為一種女性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動性。

在今天,女性畢竟已是消費主力軍,有消費的主動權,而消費的多樣性反過來影響了商業生產的選擇(比如大碼模特的出現)。這種多樣性是嚴格被限定的,也被經濟、種族和地緣政治的因素所左右。相比男性可以那樣隨意收拾外表,女性總是遭到更多的外貌審視,這導致她們不自覺地審度和修飾自己。有意思的是,這種情況在自然界恰恰相反,比如孔雀,相貌平平的雌性動物總是冷漠拒絕與那些顏值不高的雄性交配。我們假想一下,在一個真正的母系社會,女性的自由恐怕是可以不修邊幅。

3

花木蘭也會煩惱嗎?

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女性似乎人人都是「花木蘭」,她們是一群可以自由「從軍」的人——按照從前男性的標準要求自己,要求自己變得更優秀,成為「多面手」,從而與舊時代處處受限的女性貧弱狀態劃清界限。

花木蘭,意味著僭越男權社會的女性規範,「男女都一樣」。在花木蘭的語境裡,則是女人和男人一樣投身大時代,共赴國難,成為報效國家的女英雄。這同樣是社會主義時期典型的女性狀態,一方面,這強有力地推動並庇護著男女平等的實現。另一方面,這種「去性化」的性別文化,更像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男性化」過程。很多研究者在高度評價的同時,也批判社會主義時期的婦女狀況:「這一空前的婦女解放運動,在完成了對女性精神性別的解放和肉體奴役消除的同時,將『女性』變為一種子虛烏有。女性在掙脫了歷史枷鎖的同時,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性別。」(戴錦華語)

戴錦華在《昨日之島》一書中指出,當代中國女性可能沒有花木蘭幸運。顯然,「當代花木蘭」的社會內涵和文化政治已經發生了轉移。「當代花木蘭」可以是形象上富有女性氣質的女強人,不過,花木蘭式的精神性別困擾,對於女性來說依然存在,甚至變得更加多樣。

《昨日之島》,戴錦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版

在我們的時代,自然屬性變得不再穩定,性別二元論頻繁遭遇理論上的顛覆,這帶來的是一種「花木蘭式」的自我認同危機——在社會層面,要像男人一樣,又要成為真正的女人;而在生殖層面,透過今天的生殖技術,花木蘭還擁有了成為跨性別者、成為酷兒的自由。整體而言,當代人經歷著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分離,性慾與生育的分離,這種分離既帶來進步的錯亂,也包含歷史的重負。

各種形式的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的湧現,也說明了這一點。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家對於「何為女性」進行了更為幽微的探索。西蒙娜·波伏娃認為「女人不是先天的,是後天形成的」;安託瓦內特·福克堅持「人生而為兩性」;朱迪斯·巴特勒則要求超越二元性的性別框架,進入多元化的性別。此外還有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等人複雜、多重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女性主體。這些理論富有洞見且眼花繚亂,但在這些理論指導下的性別解放運動中,卻同樣出現了可疑地否定和替換了女性性別化身體的情況。

一些平權運動的參與者,會把磨平差異的主張看作是「開明」或「解放」。性別差異與性別不平等,被看作有緊密的因果關係。葉雯德在《英美平權運動轉向「封殺文化」,我們需要怎樣的性別哲學?》一文中,提出了一些關鍵的問題:生理差異是不是男女無法平權的原因?為什麼一些剛強、獨立的女性主義者,反而會壓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圖/視覺中國

或許,我們也可以換一個問法,花木蘭那樣剛強、獨立的女性,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花木蘭在努力「成為男性」,她也有厭女症嗎?按照上野千鶴子的說法,厭女症在男女身上並不對稱。男人表現在對女性的蔑視;女人則表現為一種自我厭惡,是一種女性對女性、女性對自己的壓抑。在花木蘭的故事裡,女性的壓抑如同幽靈。

閻連科在新書《她們》中,明確表達了對於「花木蘭從軍」這個故事和人物(身體)的看法。在這個故事中,「沒有花木蘭在男人堆裡生活、生存的糾結、尷尬和矛盾,沒有寫出一個女性(身體)在男人世界裡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女性身體』在這兒完全消失了。」從「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鞭」,幾個蒙太奇就變身為「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女兒狀態。有誰還能真的相信「花木蘭」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呢?這種真實的困境,在歷史人物郭俊卿身上真實地發生過:抗戰勝利後,一些戰友們在心理上難以或不願接受「花木蘭」的女性身份:「找個好妻子,不是郭俊卿。要個好戰友,就找郭俊卿。」郭俊卿一生未婚,戀愛失敗,又因為切除子宮,而無法成為母親(儘管她後來領養了孩子)。這是「花木蘭」困境最寫實的象徵。

花木蘭的故事,解釋權在誰手中?花木蘭被晚清報刊解讀為「女德」典範,「代父從軍為父盡孝,掩藏美貌保全貞節」;被柳亞子等現代愛國者解讀為「保我民族」、反抗敵軍的「巾幗能兵」,甚至為她最終放棄軍人身份、「著我舊時裳」而深感惋惜。然而,我們唯獨缺少花木蘭第一人稱的內心書寫與自我解讀。擁有女性身體的花木蘭,經歷著從古至今的自我壓抑。

《厭女》,(日)上野千鶴子著,王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1月版

女性自我壓抑的現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來自社會不平等導致的屈從地位,是上野千鶴子《厭女》一書指出的父權制對女性壓抑的殘留。另一方面,除了外在的直接壓抑,還有內在的自我壓抑。在當下,即便女性脫離了屈從的社會地位,得到經濟自主和社會認同後,卻仍然頻頻感到個性上的壓抑。這種壓抑,是一種典型的花木蘭式的壓抑,比如女性殘餘的情感和個性被壓制、無視或蔑視,情慾和性慾的無處安放,在卸下社會身份時對突兀的自我感到羞恥。正如葉雯德指出,她們「都想要用自我規訓的方式否定無法交換的情感,以建立出一個剛強的、獨立的主體性格,結果也同樣造成情感的壓抑、禁欲主義和對私人情愛生活的羞恥感。」

對於「當代花木蘭」來說,這是一個女性崛起的時代,是「她經濟」勃發的時代,是大聲疾呼權利和進步的時代,但性別位差作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仍給女性的心靈留下幽深的空洞,男性處在這個問題的邊緣或外部,而「花木蘭們」需要懷著真正的勇氣深入其中完成自我重建,畢竟,沒有一蹴而就的解放與自由。

作者|董牧孜

編輯|宮照華 李永博 張婷

校對|翟永軍

相關焦點

  • 迅視影視《木蘭:橫空出世》新時代女性逆流直上的精神
    迅視影視《木蘭:橫空出世》新時代女性逆流直上的精神時間:2020-11-23 11: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迅視影視《木蘭:橫空出世》新時代女性逆流直上的精神 影片首先將花木蘭變被動為主動,替父從軍的動機從被迫應徵變為從小便有的大俠夢, 她從五歲開始習武,擅長鉤索
  • 從清華校花到抗疫英雄,她才是「當代花木蘭」
    最近都在討論迪士尼拍的《花木蘭》。但今天要講的,並不是這部電影,而是一位真正的女將軍。比起劉亦菲,她才是真正的花木蘭。9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一位英姿颯爽的女將軍。
  • 迪士尼版花木蘭觀後感:有多少現代花木蘭敗給了相夫教子
    迪士尼版花木蘭還沒上映便賺足了大眾的期待。與我們從小就誦讀的《木蘭辭》不一樣的是,這部電影更多的是表現木蘭從軍以及建功立業的過程。電影開篇,小花木蘭就捉雞捉到了屋頂上,讓左右鄰居都瞥眼搖頭,花木蘭的母親更是明確表示了這種擔憂:這樣的女孩子哪個男人敢娶?
  • 謝冰瑩:兩度從軍再從文的「新花木蘭」
    為「新花木蘭」先北伐又抗戰的從軍義舉所感動,上海《立報》與北平《世界日報》對其曾各有一次專訪。第一次是在1937年10月,七七事變爆發之後不久,第二次是在1946年8月,抗戰勝利之後不久,話題當然都離不開「新花木蘭」的抗戰生活。
  • 「對鏡貼花黃」,電影《花木蘭》的「花黃」貼對了嗎?
    在初中,我們都背過《木蘭詩》,其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兩句,讓木蘭在我們的心中,不僅是一個叱吒疆場的將軍,更是一個美麗的少女。但這種印象,被美國迪士尼給破壞了,電影花木蘭的妝容備受爭議。這是大家心中的花木蘭嗎,生生地把神仙姐姐整成了日本藝伎的既視感。
  • 大名鼎鼎的花木蘭,流傳千年的巾幗英雄,真有其人嗎?
    前言在華夏文明發展的幾千年時間裡,總是不經意間留下許多家喻戶曉的人物,花木蘭就是其中一個。大名鼎鼎的花木蘭,不僅僅憑藉著他的英雄尾跡被寫進了教材,還翻拍出了各種電視劇電影等娛樂節目,讓人印象深刻的《木蘭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 章子怡版花木蘭說英文 《生死時速》導演執導
    章子怡   時光網訊 中外合拍的章子怡版的《花木蘭》日前傳來新進展,影片的中文片名正式定名為《巾幗英雄》,而導演人選也已經公布,他就是曾經執導過《生死時速》、《龍捲風》、《古墓麗影2》等好萊塢電影的荷蘭導演簡·德·邦特。
  • 李玉剛首發電子國風《花木蘭》!打破界限從新出發,燃爆耳朵
    近日,李玉剛全新單曲《花木蘭》震撼上線,一經發布便掀起網絡熱議,好評如潮。此次李玉剛與作詞人才增以及老搭檔音樂製作人關天天聯袂打造,打破原有的儒雅風格,大膽融合新元素,首次觸發電子國風,為聽眾帶來勁酷十足的音樂衝擊。
  • 劉亦菲版《花木蘭》確定檔期!鞏俐、甄子丹、李連杰加盟!
    近日,迪士尼公司宣布真人版《花木蘭》上映日期:2020年3月27日。因為電影的中國元素,加上大量中國演員的出演,內地極有可能同步上映。目前公布的演員陣容是——劉亦菲飾演女主角花木蘭。甄子丹飾演唐姓指揮官,他也是木蘭的導師。鞏俐飾演大反派,據稱是一個巫師。另外,李連杰也在接洽中,將於出演皇帝這角色。另外,越南華人女星Tang Xana飾演木蘭的姐姐。《花木蘭》是中國民間傳說,源自於古代詩歌《木蘭辭》,核心內容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關於故事的具體年代,以及歷史背景,歷來一直有多種說法。
  • 《木蘭辭》擬聲詞的「譯」聞趣談
    而在剛剛公映的迪士尼真人版影片《花木蘭》中,木須龍消失不見了,蟋蟀則由一位同名的兵士替代,這種角色的調整引起了不少熱議。在中國,花木蘭的傳說與《木蘭辭》婦孺皆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吟誦已成為童年記憶的組成部分。通過豫劇、黃梅戲等傳統戲曲的方式,這個故事也早已被搬上舞臺,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 劉亦菲《花木蘭》中國古人一本正經說著一口拗口的英語,實在違和
    除了剛剛下映的《哥斯拉2》,最近還有兩部影片迎合內地觀眾的外國片,他們的風聲吹得的挺緊的,分別是漫威的首部亞裔超級英雄《上氣》和迪士尼的《花木蘭》,可以看出外國電影人是多麼想討好內地觀眾,影片的重心和主演從原先的北美以及北美演員漸漸地轉移到了亞洲乃至內地演員來當人主演。漫威的《上氣》我們暫且不說,今日就說說迪士尼的即將推出的這部電影《花木蘭》。
  • 熱爾曼:數學界的「花木蘭」
    這的確是對女性的偏見。但哲學家的思考來源於對現實的考察,他們的認知會形成一種不可抗拒的主流觀點,進而主導著人們的思想。索菲.熱爾曼,法國女數學家,她在追求自己熱愛的科學時,就遭遇了偏見與歧視的艱難困苦。熱爾曼出生於一個殷實的家庭,父親是位銀行商。
  • 《宸汐緣》穿軍裝斬邪魔 海鈴颯爽演繹「天界花木蘭」
    90後實力演員海鈴飾演的「天宮四神將」之一的元瞳更是吸睛無數,劇中她有別於其他女性角色的仙氣飄渺,而是穿上了颯爽男裝,展現奪目英氣。 而她在劇中隱隱黑化的腹黑行為,更是引發不少觀眾擔憂:「海鈴莫不是又要出演惡女的節奏?
  • 《木蘭辭》中的「唧唧」是嘆息、機杼還是蟲鳴?
    資料圖片  在1998年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中,木蘭有兩個如影隨形的伴侶,一個是木須龍,另一個是蟋蟀。這兩個角色作為故事的配角,如堂吉訶德的桑丘、魯濱孫的「星期五」,一路插科打諢,為影片增色不少,製造了許多喜劇效果。而在剛剛公映的迪士尼真人版影片《花木蘭》中,木須龍消失不見了,蟋蟀則由一位同名的兵士替代,這種角色的調整引起了不少熱議。
  • 靜電:|致敬那些站在時代前列的女性
    當然,我的女性讀者少,固然和我長得又矮又醜有很大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們這個民族的女性普遍不太(很不)關心時事。我國的女性為什麼不喜歡關注時事?其實也不難理解:1、自古以來,我國都是男權社會: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歷史上的女性基本沒有什麼社會地位。而即便是上流社會的女性,也是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奉為德性,所以她們沒有關注時事的需求。
  • 木蘭詩中,花木蘭家裡至少有幾口人 螞蟻莊園10月14日答案
    最近花木蘭這個話題很火,劉亦菲的花木蘭電影你看了嗎?關羽花木蘭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花木蘭家中有幾個人呢,2020年10月14日,在今天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的問題是關於古代歷史知識的,問題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記載,花木蘭家裡至少有幾口人?」下面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 武漢市的木蘭草原,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絕對不比內蒙古大草原差!
    事實上,距離武漢市僅36公裡的華中地區,就有一處獨特的國家5A級景區——木蘭草原。來到這裡,可以看到遍地牛羊,騎馬射箭,篝火晚會等,仿佛已經進入內蒙古大草原了。華中地區,尤其是武漢,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些城市發展迅速。雖然有很多歷史遺蹟和名勝古蹟,也會有名山大川,但絕對想不到這裡會有一片「草原」。
  • 螞蟻莊園小課堂10月14日答案 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記載花木蘭家裡至少...
    原標題:螞蟻莊園小課堂10月14日答案 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記載花木蘭家裡至少有幾口人     支付寶螞蟻莊園2020年10月14日莊園小課堂答案是什麼?螞蟻莊園10月14日的問題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記載,花木蘭家裡至少有幾口人?給出的選項是4口人、5口人。大家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答案嗎?
  • 《花木蘭》9月版本的劉亦菲將於11日正式發行
    很值得播放《花木蘭》和期待的實時版本。事實上就演員而言,她很好。我們找不到太多的人做自己的替身,甚至一些國內的演員也有一個「摳圖」,這在劉亦菲上從未發生過。有人會問,劉亦菲有沒有替代品?事實上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很多演員需要同時在多個作品中扮演角色,而且其中有些情節不是特別重要,那麼,他們需要由兩人完成。例如:在電視劇中,如果你只需要後面的人物,那就可以由替身來完成。
  • 多花木蘭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多花木蘭,拉丁學名是Indigofera amblyantha,屬於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薔薇目(Rosales)、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木藍族(INDIGOFEREAE)的一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