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給雕塑「穿薄紗」到「大衛」落戶重慶 ,城市雕塑的演變,見證改革...

2020-11-29 上遊新聞

遊客在《大衛》雕塑的原模青銅複製品旁休息。

世界著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塑的原模青銅複製品。 張劍 羅章劍 攝

上周末,世界著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塑的原模青銅複製品落戶重慶,刷爆了市民的朋友圈,並吸引不少市民在周末專程前往打卡。近40年前,長江大橋橋頭的《春》《夏》《秋》《冬》四尊人體雕塑,可以算是重慶城市雕塑的開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雕塑和公共藝術品佇立在重慶街頭。從最開始《春》《夏》《秋》《冬》的設計方案引發爭議,到如今《大衛》雕塑受到追捧,重慶的城市雕塑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思想的解放。

40年前

雕塑「穿上薄紗」最終亮相

只要經過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你都能看到南北橋頭的四尊雕塑《春》《夏》《秋》《冬》,現在大多數人習以為常,但這組雕塑在創作之初,卻經歷了很大的爭議。1979年,重慶市政府提出要在正在修建的長江大橋橋頭樹立四尊能展現重慶風貌的藝術雕塑。「川美雕塑系負責創作工作,一開始我們做了十多個方案,但是大家都不滿意。」這組雕塑的作者之一、原川美雕塑系主任龍德輝回憶了當年的創作過程,11位藝術家參與了創作:「體育題材、舞蹈題材、工人形象、農民形象等等,我們都做過方案,但始終覺得不太完美,直到後來提出用四季的概念來創作,大家終於達成了一致。」

按照設計方案,「春」是一位拿著花的少女,「夏」是一位在水中搏擊的年輕男子,「秋」是一位捧著麥穗的勞動婦女,「冬」則是一個即將步入老年但依然健壯的男人。不過設計方案公布後,卻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爭議。據媒體報導,當時有公交車司機聯名反對稱「大橋上立著女裸體,司機看到可能會把車開到長江裡」,也有醫院護士聯名反對表示「為什麼只做女裸體,拿女同志開心」……因為上述爭議,設計方案一度被否決。

另一位雕塑作者之一、川美雕塑系退休教授王官乙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經過與專家們的協商,「在不影響主題構思、人物動態的情況下,我們通過在袖口、衣領和其他地方增添衣紋的方式為雕塑穿上了薄紗。」

《春》《夏》《秋》《冬》「穿上薄紗」的設計方案終於獲得了通過。1984年9月26日,經過三年多的打造,四尊由鋁合金澆鑄而成的雕塑在重慶長江大橋正式落成,並於198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城市雕塑作品。王官乙表示,這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思想意識轉變的必然階段:「長江大橋橋頭雕塑從全裸到穿薄紗,爭論的過程,也是一個思想解放的過程,對人體藝術從愕然、批判到理解和接納,中國人的思想正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變得越來越開放、包容。」

20年前

雕塑走進商業步行街

隨著城市的發展,雕塑也走出了美術館,走到了老百姓的身邊。2000年解放碑步行街拓展到了八一路,由川美教授徐光夫、餘志強等藝術家創作的八一路好吃街雕塑也出現在了步行街上,不論是三位正在逛街的女孩,還是正在吃火鍋的老頭,都和各種美食一起,成為八一路好吃街的標誌。這組雕塑也是重慶最早出現在商業步行街的城市雕塑作品。

2003年,楊家坪步行街出現一組名為《來來往往》的雕塑,這是重慶第一組出現在街頭的彩色雕塑作品——一紅一藍兩隻巨大的購物袋,上方分別有一隻懸空的手拎著。這組雕塑的作者、著名雕塑家焦興濤回憶,當年楊家坪步行街希望放置一組具有時尚氣息的雕塑,要求要與以往常見的雕塑不一樣。「當時我想到了用『shopping』(購物)這個概念,跟重慶當時陸續出現很多連鎖超市有極大的關係。」1998年第一家外資超市家樂福在重慶開業後,重慶陸續出現了各種品牌的連鎖超市,「超市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和消費方式,大家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購物而購物了,而有著品牌標誌的購物袋就是一種象徵。」

當然這樣多彩和超前設計的城市雕塑,能出現在街頭也經歷了一波三折。「當時不斷跟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公示設計方案,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在焦興濤看來,「這也是一種讓各個不同職業和身份的人,了解城市公共藝術的過程。」最終,人們還是在街頭看到了這組雕塑。

現在

米開朗基羅「大衛」落戶重慶

幾天前,重慶人的朋友圈都被從義大利遠道而來的「大衛」刷屏了。很多人都知道,雕塑《大衛》是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著名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其原作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美術館。在佛羅倫斯,還有兩尊大衛雕像複製品安放在公眾場所進行展出,一尊是米開朗基羅廣場中央的青銅像,另一尊是市政廣場大門前的大理石像,這三尊《大衛》雕像常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往瞻仰。

記者從川美了解到,此次從義大利漂洋過海來到重慶的《大衛》,是原作的原模青銅複製品。它由義大利從事傳統雕塑修復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家族企業用原作原模翻制而成,這一原作模具始於1910年翻制佛羅倫斯米開朗基羅廣場中央《大衛》雕像複製品時用到的模具。來到重慶的《大衛》雕像高5.5米,基座高1.88米,重達1200公斤,其青銅的材質和尺寸都與佛羅倫斯米開朗基羅廣場中央的《大衛》雕像完全一致。

落戶重慶的《大衛》位於大學城川美美術館大門的左側,不僅川美的學生可以觀摩,來到熙街的市民都可以隨時免費參觀。已經去打卡過的何先生告訴記者,其實以前自己去義大利旅遊的時候,就參觀過《大衛》雕塑,「沒想到《大衛》居然來到了我的家鄉,所以就約著朋友們一起再去看看。」不少川美的學生更是興奮,「以前只能對著《大衛》的石膏頭像來練習,現在可以直接看到與原作同尺寸、同材質的雕塑,這種感覺完全不一樣。」

《大衛》能給重慶帶來什麼?

延 伸

「不去佛羅倫斯,在重慶就能看到《大衛》!我要去重慶!」「到重慶又多了一個打卡地點了!」就在《大衛》雕塑在重慶完成吊裝的當天,記者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外地朋友,他們似乎比重慶本地人還要興奮,其實這就是城市雕塑對於一個城市的宣傳和推廣。

「作為定製《大衛》雕塑的川美來說,肯定有助於師生創作水平的提高。」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重慶雕塑學會會長焦興濤說,從最開始看平面的畫冊,到後來看立體的石膏,再到現在能近距離觀看等大的原作,「對於美術生來說,肯定有助於基本功的練習,進而提高創作水平。」

而好的城市公共雕塑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更是有可能決定城市的魅力。「今天城市的魅力其核心就在於文化的魅力,一個城市有沒有吸引力,要看它的文化有沒有強大的魅力,而城市公共藝術,比如雕塑,就是最顯性、最直接的表現。」焦興濤認為,「好的城市雕塑承擔著傳遞城市魅力的責任和使命,也在一方面決定了一個城市的藝術質量和藝術高度。」

焦興濤同時建議,好的城市雕塑需要經過時代和文化的選擇:「我們可以努力做好城市雕塑,但好的城市雕塑不是說刻意呈現出來的,最終需要被時代、被文化來選擇,同時文化的豐富性也很重要,不能做簡單的符號性歸納。」

本報記者 孔令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大衛》原模複製雕像落戶重慶
    世界著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經典雕塑作品《大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前往佛羅倫斯欣賞。現在重慶的觀眾們有福了,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這件雕塑!14日下午,四川美術學院定製的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塑的原模青銅複製品,經過近三年的商談、原模製作和遠程運輸等一系列程序,終於從義大利來到重慶,在位於大學城的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場完成吊裝。吊裝完成的《大衛》原模複製雕塑。
  •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雕塑!
    一度只有17英尺高的大理石,大衛米開朗基羅雕像的創建是為了紀念佛羅倫斯共和國的獨立。聖經中的青年打敗了巨人,成為城市新生自由的象徵,這是創造力和內在力量比純粹的力量更有效的概念的體現。米開朗基羅自己將大理石雕塑描述為將身體展示為能量的儲集體 - 他的大衛雕像試圖描繪比所有其他凡人的聖經人物更大的身體,並且比生活更大。
  • 歷史文化藝術作品,塑像維納斯,義大利雕塑大衛
    雕塑是他們最喜愛的藝術形式,當時活躍著很多傑出的雕塑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精美雕塑。『維納斯》就是其中的一個。古希臘人富於想像力,他們有著很多美好的神話傳說。《維納斯》就是傳說中掌管「愛」和「美」的女神。古希臘人特別崇尚人體美,他們認為「健全的精神必然寓於健全的身體。」神只不過是更強健、更聰明、更理想的人。他們雕塑神像時都選用健美的人為模特兒。
  • 吳為山:中國人文精神與城市雕塑
    20多年來,他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創作了500餘件歷史人物雕塑,其作品目前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永久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及歐美重要博物館。 城市文化常常聚焦於城市雕塑。 何以使城市雕塑成為美麗中國的文化坐標?成為實現中國夢偉大徵程中的時代紀錄?
  • 大煞風景的大型城市雕塑該休矣
    連日來,57.3米關公雕像、88米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成為熱議焦點,違建濫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標」現象引發公眾關注。為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住建部日前發文要求嚴控建設「高度超過30米或寬度超過45米的大型雕塑」,剎住濫建「文化地標」歪風。  雕塑之美,不唯其大。
  • 央視畫面為大衛雕塑打馬賽克 意使館稱理解(圖)
    7月6日,觀眾在觀賞《大衛·阿波羅》。7月10日,央視首播和復播大衛·阿波羅雕像時的畫面,復播時馬賽克被移除。  前天,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在京展出的著名裸體雕塑「大衛·阿波羅」時,以馬賽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發熱議。
  • 當城市中遍布這樣的雕塑裝置,仿佛生活在科幻世界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超炫酷的 城市景觀設計裡的動態雕塑 我們都知道城市在快速的建造 每個人都生活在裡面 感受著它,同時也改變著它 我們走過社區,街道,廣場,公園... 02.旋轉變幻著的卡夫卡頭像 捷克首都布拉格矗立著一座由捷克著名前衛雕塑家大衛
  • 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 杜絕濫建巨型雕塑等「文化地標」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印發《關於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強大型城市雕塑管控,將高度超過10米或寬度超過30米的大型雕塑作為城市重要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管理,嚴格控制建設高度超過30米或寬度超過45米的大型雕塑,嚴禁以傳承文化、發展旅遊、提升形象等名義盲目建設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大型雕塑。富有文化底蘊的優秀城市雕塑作品,是城市風貌的「點睛之筆」。
  • 32尊世界著名雕塑
    雕塑,指為美化城市或用於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徵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許多雕塑和雕像不只見證了人類的歷史,也吸引各地遊客來瞻仰其工藝的巧妙與造型的優雅。1、發現者紀念碑。發現者紀念碑位於葡萄牙首都裡斯本,鄰近塔霍河的河口,始建於1940年。在15-16世紀的大探險時代,有過數不完的船隻,從這裡出航,駛入未知的航程。
  • 「大衛」雕像來重慶了 川美喜提「最帥男同學」
    《大衛》雕像重1200斤15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四川美術學院了解到,雕像高5.5米,基座高1.88米,重1200公斤,其青銅的材質和尺寸都與佛羅倫斯米開朗基羅廣場中央的《大衛》雕像完全一致。
  • 武川城市廣場主題不鏽鋼雕塑公司
    雖然雕塑的類型很多,但是,城市環境雕塑卻是雕塑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視的類型。景泰雕塑廠家弘美雕塑是有十幾年城市雕塑經驗的專業廠家。城市雕塑是城市的亮點,是城市景觀的聚焦點。在城市空間中,雕塑常常處於重要的結點位置,它往往起著組織周圍空間,聚合環境空間,聚焦城市景觀中心點和雅化城市空間的作用。城市雕塑是一種巨大的展示藝術,既展示城市的歷史和傳統,又昭示城市的審美品格,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建築。
  • 對於雕塑,公共空間才是最好的美術館
    突然感覺,對於雕塑,公共空間才是最好的美術館。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到了佛羅倫斯,總有不少人對廣場外的《大衛》駐足凝望,這就使得雕塑成為了眾多遊客的城市記憶點,甚至成為了一個城市文化符號。過去幾年,我一直尋找雕塑與城市文化表徵之間的交匯點,比如倫敦的代表景點塔橋廣場,在那裡放置雕塑,馬上能把作品跟這樣一個世界級城市緊密聯繫,比如雪梨歌劇院廣場,也是極強的代表性;比如柏林大教堂廣場極具德國特色;新加坡這麼小的地方,但它的藝術容量很大,他們的廣場不僅僅有南美雕塑家布特羅的雕塑,還有達利的;韓國也是,街道就有羅丹、草間彌生、村上隆的。所以,公共空間裡的雕塑能夠增強城市文化的記憶點。
  • 【文萃畫材】之藝術分享——米開朗琪羅雕塑作品鑑賞
    ●1498年,米開朗琪羅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 ●1501年,26歲的米開朗琪羅載譽回到故鄉佛羅倫斯,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
  • 原來,屹立在合作市中心的羚羊雕塑是這樣來的!
    駐足凝望三十載 藏漢兩地手足情——合作市標羚羊雕塑背後的故事1986年8月18日10時,合作鎮「盤旋路」環島,一尊白色羚羊雕塑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當人們站在這個極具地域代表性的雕塑前,談論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自豪的向朋友們介紹它時,鮮有人知道這尊雕塑背後,見證了一段三十年前無錫市和甘南州青年聯合會難以忘懷的友誼。
  • 亨利·摩爾雕塑落戶哥大校園 學生進行靜坐抗議
    具體來說,就是一群學生在社交媒體直言不諱,聯手抗議原計劃安置在校園內的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側臥的人》(Reclining Figure)。很難想像,現代雕塑家中還有誰會比摩爾更田園式、更溫和,但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現代藝術入門課程中說的那套道理。
  • 鏡面犀牛不鏽鋼雕塑-浙江牛白鋼雕塑製作廠家
    質量標準·不鏽鋼雕塑加工原材料的質量控制。這點比傳統的雕塑要方便許多。城市不鏽鋼雕塑的種類非常多,有大型的抽象雕塑,同時也有可愛的小動物雕塑,形態各異充分的表達著雕塑的藝術概念。那火紅的情,飛旋的青春,都在這個巨大的抽象雕塑中得以體現。這是一個成功的抽象雕塑,每個到她面前的觀者都會為之深深震撼。而廣東梁明誠先生的作品鋼琴將彈琴的人物與琴都化為餘音繞梁般不絕於耳的音樂之線條。其造型簡約到一點都不多餘,在全國各地城市雕塑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雕塑的成型材料也在不斷更新,本文就當今應用較多的金屬材料-不鏽鋼雕塑製作的闡述。
  • 淺談「牛」雕塑的寓意象徵
    開荒牛雕塑,大型動物石雕,景觀廣場雕塑 開荒牛是牛雕塑的一種,開荒牛雕塑源自牛的開拓進取之義。一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 牛雕塑,大型動物雕塑,鑄銅雕塑 開荒牛雕塑代表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崛起的經濟特區,因為在這裡實施的許多方針政策是具有探索性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
  • 李象群:保護城市標誌性大型經典雕塑
    李象群認為,近年來,世界城市雕塑高速發展,作為城市公共藝術的重要構件,城市雕塑成為展現城市歷史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把發展城市雕塑作為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載體。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國內外城市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中國城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藝術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認同,中國城市雕塑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被更多的關注和認同,在世界上影響力不斷擴大。李象群指出,建國初期的中國現實主義大型組雕為世界所關注,影響深遠,擁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建國初期,國內雕塑行業實際就是一片空白時期,屬於雕塑行業文化相對危險的斷代時期,沒有任何一位國內的雕塑家來領航雕塑藝術的行進方向,存在的只是一些民間的謀生的手段。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蘇中各方面的文化交流,雕塑紀念碑浮雕等雕塑的時候,蘇派風格的政治風格雕塑呈現到了人面前。
  • 隋建國:用雕塑「造物」,讓一切回到最原始的狀態
    被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雕塑家」,隋建國無疑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從青島棉廠工人到榮譽等身的雕塑家,隋建國的藝術之路並非表面看起來那般一帆風順,強烈的自我懷疑,社會現實與理想世界之間的矛盾衝突一直伴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