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凝望三十載 藏漢兩地手足情
——合作市標羚羊雕塑背後的故事
1986年8月18日10時,合作鎮「盤旋路」環島,一尊白色羚羊雕塑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當人們站在這個極具地域代表性的雕塑前,談論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自豪的向朋友們介紹它時,鮮有人知道這尊雕塑背後,見證了一段三十年前無錫市和甘南州青年聯合會難以忘懷的友誼。
「羚羊百獸之靈,自古合作之地,羚羊生息於此,故得羚城之名」。
1985年初冬,一尊用無錫惠山泥捏成的羚羊雕塑被裝在盤子裡,呈現在大家面前,隨即,羚羊雕塑設計方案被確定下來。次年8月,羚羊雕塑在合作落成。
從此這座羚羊雕塑駐足觀望,它們目睹了合作三十年的翻天覆地,三十年的手足之情。
當人們站在這個極具地域代表性的雕塑前,談論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自豪的向朋友們介紹它時,鮮有人知道這尊雕塑背後,見證了一段三十年前無錫市和甘南州青年聯合會難以忘懷的友誼。
「羚羊」造型逐漸成型
1985年秋天,無錫市泥人研究所創作員陳鋼被時任甘南州青聯主席的才寶甲為塑造一座羚羊雕塑邀請至甘南。年輕的陳綱從未見過大草原,作為東道主,才寶甲又將陳鋼帶到了他的老家甘加。
在甘加,陳鋼看到了草原的遼闊壯美,在才寶甲家,感受了藏族兄弟的淳樸的熱情。在甘加的這些日子,他萌生了為合作市創造雕像的想法,通過大量的採風和文獻研究和與才寶甲的數個徹夜長談中,陳鋼接觸到了大量的與合作歷史有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到有關羚羊的民間傳說及其背後厚重的文化底蘊,「羚羊雕像」的造型也在陳鋼的腦海裡逐漸成型。
1986年初,一尊用無錫惠山泥捏成的羚羊雕塑被裝在盤子裡,呈現在甘南州相關領導面前。隨即,羚羊雕塑設計方案被確定下來。
在建設過程中,陳鋼和才寶甲為羚羊雕塑的建成想了不少辦法,除建築材料費用外,陳鋼及前來援建的三名技術人員的工資和前期銜接人員的交通費用均由無錫市青聯及陳鋼個人承擔。
1986年8月18日10時,合作鎮「盤旋路」環島,一尊白色羚羊雕塑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象徵著兩地青年友誼的合作城標羚羊雕塑落成,數百名群眾冒雨見證了這尊合作城標雕塑的誕生……
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滄桑巨變,「合作鎮」已成為」合作市」,三十年間,靜謐的小城不斷發展,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寬闊的馬路旁綠樹成蔭,人間香巴拉的美名處處傳揚。
每年數以萬計的遊客蜂擁而來,在羚羊前留影紀念,而羚羊雕塑,仿佛是存活在所有人心中的精靈一樣,以至於讓人每次見到時,都平添幾分親切和幾分靜謐。
雕塑僅僅是個紐帶。
「故事要從1984年秋天講起。」 已是花甲之年的才寶甲在接受採訪時說。1984年秋天,時任共青團甘南州委書記、甘南州青聯主席的才寶甲帶領瑪曲縣牧民參觀團赴內地考察參觀。
「前期動員工作難度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才寶甲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依然感慨萬千。
當「讓農牧民群眾去內地考察」,這個想法提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是幹勁十足的他想了很多辦法,終於促成了這次考察圓滿成功。同時,在這次考察中,他與無錫市青年聯合會建立了聯繫,此後,兩地青聯結也為友好單位,之後,甘南州上百名各族青年先後赴無錫教育學院等院校培訓,無錫市青聯對甘南的幫助工作就此拉開序幕。
1986年8月,來自無錫市的36名各界青年精英,來到甘南了解經濟、科技、文化、體育、衛生及青年衛生以及青年工作等方面的情況,並與甘南各族青年開展廣泛交流。當時,《無錫日報》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導:「甘南各級青年組織和一些企事業單位把我市青年考察學習小組當作「智囊團」……建立了博拉、立節兩所無錫希望小學。」
幫助工作在隨後的幾年時間內深入到甘南各個領域,無錫市青聯先後共組織50餘人次赴甘南開展幫助,在教育、科技、衛生等領域,累計為甘南實施了30個援助項目。智力支邊活動在「七五」期間,受到全國青聯和國家民委的表彰。
彩虹另一個著地處
在無錫對甘南「智力支邊」援助工作中,湧現出一件件讓人感動的事和一個個讓人敬佩的人,在《無錫日報》塵封的新聞稿件中,這些人和先進事跡得以還原:
——無錫教育學院挖掘內部潛力,破例在計劃外招收了24名英語、數學、中文等專業甘南學員。
——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和無錫泥人研究所派出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員到甘南進行對口服務。
——孫文華委員雖患腿疾,但她毅然跟隨援助工作團來到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與醫務組的同志一起上街為藏族群眾服務。
——趙國榮委員白天在單位工作,下班就為落實智力支邊項目而奔波,他一個人就落實了五個項目。
——我市青聯的10位青聯企業家委員率先捐款2000元,救助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10名兒童返校學習。
——9月1日,一幢二層樓的教育大樓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博拉鄉竣工,博拉鄉唯一的中心小學將告別9間坍塌的教學環境,300多名牧民子弟有了一個舒心的上課地方。………
一條條簡短的新聞報導,說不盡無錫和甘南兩地青聯人深厚的友誼和血濃於水的真情。《無錫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彩虹另一個著地處》的散文,作者正是才寶甲。他說三十年後的今天,他回憶起那段時光時,覺得無錫青聯委員們正是彩虹那一頭的使者。空間的距離、時間的推移,沒有阻斷兩地之間的情誼,反而從三十年前那一刻開始,變得愈發深厚起來。
再續三十年羚羊情
2016年夏天,主題為「甘南情——無錫青聯老委員參與民族團結東西互助活動30年回顧」活動舉行,曾經參與過智力支邊甘南援助工作的數十位老委員再次踏上甘南這片高原淨土,再次前往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再次在羚羊雕像前合影,一切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而眼前的景象卻又天翻地覆。原無錫市青年聯合會主席,團市委副書記楊福良在激動地寫道:「這是一個血濃於水的兄弟情結,這是一段團結互助的民族佳話。」
老人們在座談會上,回憶過去的在甘南的歲月。
陳鋼說:「羚羊雕塑誕生過程中的藏漢文化交流給予了我無限的創作靈感,並在以後的設計中取得了讓我滿意的藝術成就。
」楊福良說:「重走甘南路,再續民族情,我看到了當年的無錫、甘南部分青聯委員再聚合作,相約在羚羊雕像前,只有一個心願,那就是藏漢團結、兄弟情深,祝願甘南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是啊,祝願甘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經歷了三十年的發展,甘南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攜手各地援建幹部,集聚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的強勁力量,攻堅克難努力奮鬥,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農牧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甘南州地區生產從1986年的2.22億元,到2017年的135.95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66元,到2017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98元,藏區落後的醫療、教育、人才、技術,思想的都得到了長足的改變和進步。
而這一切成績和變化,離不開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無數熱愛家鄉的青年幹部、無錫的愛國熱血青年、以及天津的援藏幹部等一大批人士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和竭力付出,正是他們,推進了甘南藏區的快速全面發展。
三十年,不單純是數字的增加,而是一座城市的轉折與興盛,更是兩座城市血脈相融的見證,這三十年,不僅僅是真情的往來,而是援藏幹部奮鬥在甘南的一幅幅壯麗畫卷,更是各族幹部譜寫的一曲曲心手相連的高原讚歌。
陽光慷慨的灑遍合作的每一個角落,駐足在羚羊雕塑前,時光在這裡慢了下來,仿佛時間也在這裡駐足、聆聽,而關於羚羊雕塑的記憶隨同時間的潮水湧向了歲月的另一端,羚羊也在用深邃的眼眸凝望著這一片雪域高原之上的純淨之城。(記者 馬保真 石凱平 何學忠)
來源/中國甘南網
本期責編/石凱平
審核/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