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太陽之女》主創
1905電影網專稿 坎城電影節安排82位女性電影人在第五個競賽日登上紅毯呼籲「性別平等」是經過考量的:當晚首映的影片是伊娃·於頌的《太陽之女》,這是女導演在本屆坎城主競賽單元的首次亮相,影片講述了庫德女性在戰火中為爭取自由而抗爭的故事。一切的安排聽起來都是如此完美,只可惜事前誰又能想到,這部《太陽之女》的質量竟能糟糕到如此地步?
《太陽之女》是導演伊娃·於頌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影片聚焦庫德斯坦地區的一群「娘子軍」,他們在面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屠殺與奴役時奮勇抵抗,敢於犧牲小我只為爭取自由。或許是伊娃·於頌過於想要在電影中表現女性內心的強大,導致主要角色都極其缺乏真實感,明明是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卻拍出了比「超英片」更誇張的「主角光環」,這讓作為觀眾的我們有種難以承受的「分裂」。
庫德娘子軍毫無疑問是勇敢的,然而她們真實的抗爭與犧牲絕不應該被導演濫用成煽情、激進的女性符號,並淪為刻板、做作的劇情中的一環。這不是女性意識的體現,這反而是一種對女性權益的刻意消費。由於導演的能力還不遠足以通過鏡頭語言來充分表達自己的主旨,因此《太陽之女》中出現了大量依靠臺詞堆砌,強行升華主題的場面,比如:
一位女性意見領袖突然通過電視喊話——「不管何時何地,請受壓迫的女性們聯繫我,我一定會去救你,一切都來得及」;
女主角的戰友在遊擊戰過程中突然強行向其他人介紹:她就是帶領我們走向勝利的天選之女;
和女主角一同經歷對戰的女記者突然在片尾用一段超長念白對《太陽之女》進行了完整劇情概括……
從平日收看的新聞中,我們都能或多或少了解到身處戰爭中的人們都在經歷著怎樣的苦難。然而這部作品卻讓人在看完後很難生出太多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正如凱特·布蘭切特在評委見面會上所說的,許多聚焦政治社會問題的作品,在藝術層面之外有了更多元的意義。這種創作理解值得尊重,它們能夠帶領觀眾去更深刻的理解這個世界,然而藝術水準終究才是一個電影節最應該考量的。如果都要依靠「現實意義」來挽尊,那我們不如把過去一年的優秀新聞紀錄片都選進主競賽,讓他們來拼個高下。
五分中的這一分,是嚮導演能夠關注到戰爭中的女性表達我們的敬意。然而其他部分的處理當真讓人有點失望,看完影片之後的我們也生出一點點好奇:82位走上《太陽之女》紅毯的女性電影人,現在的心情是否也是五味雜陳?
文/獠牙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