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太陽符號

2021-01-20 西高第裡


良渚文化的太陽符號


陳逸民 陳鶯

 

太陽從東方升起,這是人類進化中最容易觀察的天體運行現象,儘管這是一種錯覺,人類誤以為太陽圍繞地球運行,但太陽對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卻深深地影響著人類,以至人類在童年時期往往以刻劃符號記錄自己對太陽的崇拜。

3-1  河姆渡文化太陽紋象牙碟 


3-2  良渚文化太陽紋陶片


3-3  黑陶器口沿的短直線


3-4  良渚黑陶三足缽上的太陽紋


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太陽已經在當時人類的精神生活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圖3-1是一件河姆渡文化二期出土的太陽紋象牙碟形器,其五層同心圓和周邊發散的短直線,已經明白無誤地顯示這就是早期人類心目中的太陽。這種以圓和短直線的符號表示太陽的方式在東南沿海各種文化時期都有出現,圖3-2是跨河橋遺址出土的彩陶片,它彩繪的太陽紋圖案也是我國東南地區所見表現太陽崇拜的最早形式之一。在延續2000多年之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依然出現了類似的圓和短直線,第二章介紹的民間收藏的黑陶豆盤心內的太陽圖案,也是這種常見的紋飾圖案。圖3-3是一件民間收藏的黑陶器,它巧妙地把圓口作為太陽的本體,而口沿外的短直線顯示太陽的光芒。圖3-4良渚黑陶三足缽上的太陽紋,更是用短直線和圓表現太陽的明顯例證。這些刻劃或者彩繪的幾何線條,綿延數千年,是早期人類對太陽的直觀描述,至所以如此,因為太陽是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天體,太陽的運行主宰著人類社會的興盛和衰落,在原始社會更是如此。因此,人類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對太陽按時東升西落的運行規律產生恐懼和崇拜,這種恐懼和崇拜就反映在原始人類創作的藝術品和生活用具上,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思維意象化,用圖案或者符號進而是原始的文字抒發胸中對世界的認知。在圖3-4的良渚文化三足缽上,就刻劃著兩個太陽紋飾,見圖3-5和圖3-6。在一件器物上,在缽體的外壁繪上兩個太陽紋飾,而且圍繞缽的圓體相互對應,是否表達良渚先民對太陽東升西落的符號解讀?是否是我國上古神話后羿射日的先聲?因為自然界的太陽只有一個,而在同一陶器上卻出現兩個太陽,的確隱含著上述先民們的內心疑惑。

3-5  三足缽上太陽紋之一


3-6  三足缽上太陽紋之二


在《良渚文化刻劃符號》一書中,有一件黑陶豆,其盤面為橢圓形而非一般豆形器的圓形盤面。在其盤面上經燒制後刻劃的紋飾特別有意思,這就是圖3-7良渚黑陶豆上的太陽紋飾,其黑陶豆的器型參見該書第74頁,這件黑陶豆的編號為「北湖89C3-723」,應該是餘杭瓶窯鎮北湖村發現的出土遺物。從圖可知,表示太陽紋飾的是中間的4個同心圓,第一和第二層圓間隔很小,中間有不等的弧線,第三和第四層圓也是間隔較小,中間也繪有弧線,而第二層和第三層圓間隔較大。以圓示意太陽應該沒有問題,而用四個不等間隔的圓表示太陽,確實需要琢磨它所隱含的內容。在四圈圓示意的太陽紋飾兩邊,分別繪有兩兩相對的鳥紋,鳥紋以鳥的翼翅替代。把太陽紋飾和鳥紋組合在一起,是良渚文化經常出現的繪畫內容,在前章中我們已經討論鳥作為太陽運動載負的意蘊,而黑陶豆盤面上的這組圖案,和圖2-3黑陶豆盤心的圖案相比,明顯把這種意蘊簡化了,這是圖案紋飾向符號文字轉化的一個中間狀態。它們應該都是「鳥負太陽飛行」的意思。

3-7  良渚黑陶豆上的太陽紋飾


圖2-3 黑陶豆盤心的圖案

3-8  良渚文化玉簋盤心內的圖案


圖3-7良渚黑陶豆上的太陽紋飾,而圖3-8則是民間收藏的一件良渚文化玉簋盤心內的圖案,把這兩張圖片作一比較,就會發現兩者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後者比前者更為精緻而已,但圖3-8中間的太陽圖案作了簡化,而兩側的飛鳥翅翼,則以良渚文化常見的旋渦紋和短直線充實,顯然,這樣的紋飾,應該是良渚文化先民們在長期的探索中,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圖案規律,來描述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需要說明的是,圖3-8攝於2015年5月7日,距《良渚文化刻劃符號》一書的第一次印刷時2015年4月只有一個月,因此,不可能是在看到該書清晰圖案後仿製的紋飾。


3-9  良渚文化玉簋


這件玉簋的器形如圖3-9所示。陶豆和玉簋,材質不同,器形不同,但紋飾接近,現代人都能看懂,它們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因此說,這兩件不同器物上的圖案,是良渚文化時期符號演變的有力佐證。

更為驚奇的是,這件玉簋口沿內壁上,鐫刻著30多個文字,它能否解讀出良渚時期我們所不知道的歷史密碼呢?

    本章只是一個引子,文字將在後面陸續展開。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良渚文化典型圖案、符號和文字的演變-1、良渚文化太陽符號的演變
    尋找良渚文化圖案、符號和文字的發展軌跡,把握它們演變的脈絡,對於了解良渚文化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良渚文化太陽符號的演變 太陽東升西落,人類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被太陽的光輝籠罩,人類的生活、耕作無不與太陽相關,因此,在所有原始人類的最初記憶中,無論是塗抹、巖畫、刻畫、雕塑或者符號和文字,都深深地留下了太陽的痕跡,良渚文化現存發現的和太陽相關的圖案、符號和文字
  • 萬科良渚文化村2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
    但時針撥回到20多年前,良渚文化村還是遠離主城區、名副其實的「村」。為設計這個佔地約1萬畝、一半是自然山水的項目,良渚文化村最初的開發者南都找來加拿大CITIVAS城市規劃設計事務所,給文化村做概念性整體規劃。
  •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玉器大賞
    良渚文化玉器絕大多數材質優良,在江浙平原地區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經過四千多年的歲月,常常會形成一層光亮、緻密的膜,側光下呈現明顯的玻璃光。古人製作玉器過程中,需要經過開料、刻工、拋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絕佳的拋光效果。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早期有遼河的紅山文化、安徽的凌家灘文化,再晚一點就有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當時是長江流域率先發光,之後,長江流域與中原此消彼長。距今4300年前後,中原開始閃亮。到了二里頭時代,文明就形成「月朗星稀」的狀態。總體而言,這是一個由長江流域率先發生,再到黃河中下遊崛起動態變化過程。
  • 餘杭良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
    這裡就是餘杭良渚。  良渚古城  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市遺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保護區面積約42平方公裡。  古城的外圍分布著不同層級的聚落,在良渚遺址的東北角發現的瑤山祭壇,是良渚先民觀測天象、計算曆法、宗教祭祀的重要場所。這些聚落、祭壇與古城一起形成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城鄉結構,這種結構反映出城市產生,印證著良渚社會進入國家形態。  這個國家控制著整個太湖流域,政權範圍約3.6萬平方公裡。
  • 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世界遺產」。當天下午,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宣布:良渚古城遺址正式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經國務院審批,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代表國家鄭重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上簽名,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特別激動、興奮!這可是好幾代餘杭人、中國人一直期盼的事情啊。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良渚古城遺址考點梳理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證據,同時揭示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和玉器製作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元的過渡,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 文化故事 | 這裡有一份4500年前良渚古人的淘寶訂單
    2019年3月29日,「工廠」有了最新消息——「浙江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工廠介紹如下——是迄今為止長江下遊地區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規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遺址群;出土了大量制玉相關遺存資料,是目前出土玉料、玉器半成品最多的良渚文化遺址;父子倆可想不到那麼遠的事。
  • 英國專家: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
    英國專家: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 2019-——訪英國知名考古學家倫福儒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  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我心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英國知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史盲鑑定器:未被史書記載的良渚文化,會是傳說中的虞朝嗎?
    良渚文化最近頗受網友們關注,很多人甚至說「良渚文化是不是傳說中夏朝之前的虞朝呢?」回答這個疑問其實很簡單,談論無文字證明的上古遺址的朝代歸屬問題,用排除法就可以了。再來看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經C14測年,其存在時期為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前後相繼約有1000年的時間,最後滅亡在了龍山文化誕生的前夜(龍山文化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00-前1800年),這和歷史上的虞朝存在的時間完全對應不上。虞朝如果存在,他應該是在龍山文化末期,也就是說良渚文化比虞朝要早將近200年,所以說良渚文化不可能是虞朝。
  •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和蚩尤族同一時代,中國5000年文明的有力證據
    為了逃命,施昕更寫好的《良渚》也沒有出版。1938年,在好多人的幫助下,《良渚》終於得到發表。一經發表,它在中國考古學術界就受到許多人的關注。人們期待施昕更繼續進行良渚文化研究。但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次年,施昕更因為感染猩紅熱而去世了。
  • 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2007年,總面積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此後,考古工作者又相繼發現了面積6.3平方公裡的外郭城,並證實良渚古城是宮城-內城-外郭的三重結構。  1936年,這裡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大量石器和陶器,此後,更多的文物和古蹟不斷被發現。1959年,「良渚文化」正式得名。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從有序組合排列的多個符號這個角度來說,莊橋墳發現的刻畫符號有可能是當時良渚居民使用的文字,或者說原始文字,但尚不能斷言。」董珊總結道,「文字的發展過程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複雜。」    符號與原始文字的功能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開始於距今一萬多年前,至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結束。
  • 從良渚消失到西北暖溼氣候
    3、玉器時代的文明之光 江南良渚文化、遼河紅山文化,一南一北都出土了大量玉器。有考古學家就提出「玉器時代」的概念,認為「玉器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但我們今人去看良渚玉器,絕沒有驚豔之感。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良渚原始文字與甲骨文是否一脈相承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從目前來看,兩者可能不是一個系統的文字,莊橋墳的良渚原始文字或許是一種地域文字、部族文字。」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院長、古文字專家曹錦炎說,這就給我們在文字研究領域開拓了新的方向,對文字史的研究意義重大。文字體系是多元的,這種多元是隨著中華大地上各部族、各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融合而進行的。
  • 從生命之水到文明之源——良渚主題雕塑《良月流暉》誕生記
    然而,於如此紛繁的頭緒和陀螺般極速旋轉的時光中,韓老師的步履最匆忙,也擋不住他對探尋良渚古老國家形態及先民生存足跡的無限熱望。5000多年深邃的時光,天書般的文字記載的天書般的歷史,神秘器物上的刻畫符號與精緻紋樣,以及那巧奪天工和冥冥中操控一切的超自然之手——這一切與他多年來踐行的東方美學夢想,和他龐大的藝術體系有著天機般的玄妙姻緣。
  • 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自從良渚遺址發現以來,浙江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令世人驚嘆。因為在這裡孕育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考古資料。當時,相關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處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面積約數萬平方米。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從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時代的人到底如何織布呢?
    知識為想像力插上翅膀~前不久,良渚古城遺產申遺成功。可能讓更多人高興的是,良渚文化距今約五千年上下,與我們所熟悉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正好契合。不過兩者的算法並不相同,只能作為吸引眼球的話題,並不是嚴謹的用法。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List as a cultural site on Saturday, bringing the total number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to 55,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