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2020-11-29 騰訊網

自從良渚遺址發現以來,浙江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令世人驚嘆。因為在這裡孕育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考古資料。

尤其是在這裡發掘的大量刻畫的符號以及一些原始文字,豐富了文字起源的資料,對相關專家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浙江莊橋墳遺址是位於嘉興平湖市林埭鎮東南約2公裡處的群豐村6組。當時,相關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處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面積約數萬平方米。

通過夜以繼日的勘探,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為了不受到破壞,考古學家們當即實施了搶救性挖掘。

在出土的器物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這些器物上面都刻畫著非常特殊的符號。比如在發掘的陶器、玉石和鹿角上面刻畫的符號,代表了一定的意義,經古文字專家鑑定確認是良渚時期的原始文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文字歷史博大精深,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尤其是在很多人眼裡,都認為「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祖先,其實這種想法是不科學的。可以說文化是多元化的,同時文字的起源也應該是多元化的。

如今在莊橋墳這個地方發現的幾個刻畫的字符,他們的序列成排,多次反覆出現,似乎好像在跟某個詞彙和語言是對應的,非常整齊的排列。

在研究中,考古學家們發現這些符號有的像一件件事物,比如旗幟、魚蟲等,還有連接在一起的6個符號較簡單,值得肯定的是這些文字的出現,非常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這些原始文字與甲骨文存在很大差別,莊橋墳發現的這種原始文字是地域性文字,代表一個部落的文字,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除了在這裡發現特殊的字符之外,考古學家們還在這裡發掘了古代先人們使用的石鉞。到底什麼是石鉞呢?其實它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產工具的斧子,只是後來演變為作戰打仗用的武器。這種石鉞代表著權利和威嚴的象徵,只有部落裡的酋長或者首領才能使用。

在莊橋墳這個歷史遺址中,先後出土了5件石鉞,每一件都是製作精細,表面磨製光滑應為禮器。在莊橋墳歷史遺址中發現這名重要的器具,自然要代表平湖進入故宮博物館,讓世人一睹為快。

另外,在莊橋墳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帶木質犁底的組合式分體石犁,可以說這也是至今發現最早的帶犁底的石犁。石犁的工藝製作,可以看出當時古代先人生產力水平還是比較高的,這也反映出良渚文化時期犁耕農業文化程度。

現如今,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於已經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尤其是考古學家們在這裡發現的比甲骨文還要早1400多年的文字符號,是我國迄今為止最早的原始文字,幫助後人深入了解了我國的文字歷史,該遺址發現也再次在考古界掀起波瀾,引起多方關注。

相關焦點

  • 權威發現:人類最早文字並非中國的甲骨文,而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在五千五百多年以前就出現了,19世紀法國學者商博良成功地解讀了古埃及文字,目前流傳下來的古埃及文字有七百多個文字字符,分別是表意符號和表音符號。象形文字是極其古老的文字,在它之前還有沒有更加古老的人類文字?到目前為止,考古界還未曾發現。不過,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因為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按照演化邏輯,這些象形文字很可能不是最原始的文字,應該存在過渡帶。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本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
  • 古墓裡發現古老文字,考古專家歡呼:中國五千年文明終於被證實了
    我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但是這個理論卻一直沒有得到有力的證實,就算是被世界承認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距今也只有36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種文字說起來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了,而一種成熟的文字,最少也要經過2000年的研磨,這就說明在甲骨文之前還有比它更古老的文字。
  • 河南出土龜甲文字,比甲骨文還早四千年,難道它是甲骨文的源頭?
    目前甲骨文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但在甲骨文發明之前,人們也使用許多方法來記事。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就是使用各類符號,這也是文字的雛形。而在河南發現的這種符號文字,甚至比甲骨文的誕生還要早4000年。中國關於文字的最古老傳說就是倉頡造字,相傳倉頡是黃帝統治時期的人物,也是文字的發明者。
  • 斷「刻畫符號」是不是「文字」急不得
    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出土的器物上發現大量刻畫符號(見右圖),正在論證中,媒體卻已報導這是早於甲骨文1000年的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  中國甲骨文距今3300多年,比蘇美爾和古埃及的文字晚約2000年。作為文明古國的後代,聽說發掘出五六千年前的文字,可與蘇美爾和古埃及文字分庭抗禮,從感情上比較容易興奮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學術畢竟需要超越狹隘感情的理性和客觀。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
  • 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距今4300多年,出土兩個文字一個至今無解!
    山西考古發現一座上古遺址,距今4300多年,揭開了最早中國的神秘面紗,而且還出土了兩個文字,其中一個至今無解,至少爭議頗大!所謂「中國」的直接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青銅器上。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時期文物上,有銘文「餘其宅茲中或」,其中的「中或」二字,經過學者考證就是「中國」之意,即「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幫」。
  • 吉大考古學院教師赴京參加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首先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祝賀,並致以誠摯問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在這兩件殘石鉞上,保留有可能是文字雛形的刻畫符號,在古文字、史前考古等眾多領域激起不小的漣漪。    文字起源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課題,亦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之一。19世紀末殷墟的發現點燃了人們探索中國文字源頭的熱情,在此之後,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史前「符號」或「文字」被世人所知,使中國字的「生日」可能推至更為久遠的時代。
  •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傳承水族歷史
    新華社貴陽電:水書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水族的獨特文字,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符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 河南賈湖遺存契刻符號:人類最早文字雛形(圖)
    直到30年前,因考古發掘,我們才知道,在舞陽賈湖的這方水土,先民曾創造了領先那個時代,並令今人驚嘆折服的文化。揮動著手鏟和軟毛刷子,利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考古工作者拂去7000多年塵埃,讓輝煌燦爛的賈湖文化重現人間。  如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所言:「舞陽賈湖遺址的發掘,可稱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
  • 山東「昌樂骨刻文」發現「鳥棲圖」記事文字
    近日經考古專家研究,這是早期人類部落東夷族大事記的一種文字符號。   這塊長17釐米,直徑2.7釐米至5.5釐米的遠古動物殘脛骨是在昌樂已發現的100餘塊骨刻文中的一塊。2004年,山東昌樂縣民間收藏愛好者肖廣德在袁家莊古遺址上採集陶器標本時,偶然發現許多刻有圖案符號的亞化石狀遠古獸骨,經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鑑定,這批帶「字」骨頭是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距今4500年左右,是東夷文化時期的記事文字。
  • 江蘇發現6000年古遺址,出土700個神秘字符,西方學術界:不可能
    還有考古出土的其他一些什麼古文字,但是西方學術界確實是非常有意思,他們說只認可距今3000年左右的甲骨文,因為甲骨文是成一套體系的文字,而其他遺址出土的所謂文字根本算不上什麼文字,至多就是個符號,證明不了什麼東西的。
  • 甲骨文破譯會越來越難嗎?「復活」古文字的科學出路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經過幾代學者的追求、探索和開拓,一系列甲骨文研究的標誌性成果先後問世。不僅推出一批重要著作,還發現了文字釋讀已處於瓶頸期的問題。據了解,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單字各方統計並不相同,但整體而言,大約在4300字左右,這個數字也隨著考古發掘和新材料的出現不斷增加。
  • 這3個發現告訴你!
    遺址中的文字 說起甲骨文,我們已知的是我們公認的中國的古老的文字,距現今已經有3600多年的歷史了,甲骨文其實就是一種刻在甲骨上面的文字,第一次發掘出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陽的殷墟,為此西方的專家也表示認可,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西方的專家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文化就只有3000多年,而絕非是5000年的歷史文明
  • 文盲農民造假文物,自創文字騙倒一眾專家,迫使學界開設一新學科
    在現代社會,考古專家們在研究出土文物時,也會依靠著一些特殊的手段來進行辨認真假。實物我們可通過科學的手段辨認,那精神文化呢?在甲骨文剛剛被發現的時候,就連農民都能造假文物,他不認識上面的字,卻想出一個損招,還讓考古界誕生了一門新學科。
  • 文字源流開篇(說文解字)
    但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在公元後基本廢棄,直到1472年被重新發現,三百多年後最終通過寫有三種語言的貝希斯頓銘文被破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公元5世紀被禁止使用,1799年法國士兵發現寫有三種語言的羅塞達石碑,1822年商博良在破譯工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中國的文字雖然幾經變革,雖然經歷了秦始皇文字統一和秦火對於大量文獻的破壞,導致秦漢以降的人們對於之前的文字的閱讀障礙,卻一直傳承至今,可以說中國的文字傳承不曾中斷
  • 同是挖掘文物,考古專家與盜墓者有何區別?考古界有個規矩不可破
    文章《同是挖掘文物,考古專家與盜墓者有何區別?考古界有個規矩不可破》系百家號冰河拾史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魚蛋7777考古專家和盜墓賊,同樣是挖墳掘墓,有什麼區別呢?許多不太了解情況的人往往把盜墓和考古混為一談,其實二者的差別非常大,盜墓是違法犯罪的行為,是不被法律所允許的。而且往往會給文物帶來破壞性,而考古是為了保護文物,了解歷史。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考古跟盜墓賊的區別。
  •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曾在天津、福建、廣東、四川、浙江、湖北等省鹽務稽核所任職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佔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佔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