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小鳥悠閒地棲息在桑枝上,享受著落日餘暉,這是山東昌樂出土的一塊古代獸骨上的圖景。近日經考古專家研究,這是早期人類部落東夷族大事記的一種文字符號。
這塊長17釐米,直徑2.7釐米至5.5釐米的遠古動物殘脛骨是在昌樂已發現的100餘塊骨刻文中的一塊。2004年,山東昌樂縣民間收藏愛好者肖廣德在袁家莊古遺址上採集陶器標本時,偶然發現許多刻有圖案符號的亞化石狀遠古獸骨,經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鑑定,這批帶「字」骨頭是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距今4500年左右,是東夷文化時期的記事文字。2008年,劉鳳君邀請北京及山東的考古專家就這些骨刻符號進行了研討,認定這些獸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定名為「昌樂骨刻文」。
劉鳳君認為,這不是一幅簡單的繪畫,而是有特殊意義的象徵性組合字群。東夷族是崇拜鳳鳥的民族,「昌樂骨刻文」中有關鳳和鳥的文字很多,這幅字群中也有一種鳥的形象。縱觀整體布局,記錄的應是東夷族中一個部落在某特定場合內,進行的一次值得記載的活動,所以不應該稱之為一幅畫,而是記事文字。同時,這個文字不像今天這樣規範,只有進行了綜合研究,才能揭示當時記載的事實。
(記者劉寶森)
責編:劉立